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般若正觀略講

第3章 般若正觀略講-3

般若正觀略講 南怀瑾 9923 2018-03-20
所以你看華嚴經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無礙法界,根本沒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們日常行住坐臥.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學上和科學上的道理。但是我們每個凡夫都自自然然曉得上廁所、穿衣服、吃飯、事事無礙,樣樣平常,根本不管那個理不理。因此,理的極致就是事,理事雙亡,能所不立,才得證成佛。告訴你們,這樣便是參禪啊!今天一問大家,依然沒得辦法。以前都講過的,現在仍茫然不知重點所在,這很嚴重,很糟糕。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觀的修持路線,不只為了自己將來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幫助他人。有同學在此地學了一小段時間,還沒學成便離開。到了外面,念佛的團體請他去說法,推也推不掉,這才曉得還須更上一層樓,每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把修學日記寄給我看,每天做些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清楚。過不了多久又跑回來,想繼續好好學。到處需要人啊!以後你們都要輪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話,這裡也別再混下去了。這裡並非養老院、托兒所,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眾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願。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要你們去弘法,究竟到那裡去呢?這就要看你們如何去開創了。樣樣都要靠老師,不行的!難道死了以後,還要老師給你定個棺材;然後:"老師,你幫我裝進棺材。"在棺材裡還要說:"老師請你把我的頭擺正一點。"這樣行嗎? !所以這一回寒假禪修,要求比以往嚴格,不是鬧著玩的。希望大家善自護念,各有心得。如何觀?如何照?前面已說明過。現在再問一個問題,觀與照應屬於何種般若? (有同學遲疑地試答:"是不是實相般若?”)錯了。你們這樣回答等於在猜題,心存僥倖,要不得。依禪宗而言:"思而知,慮而得,此乃鬼家活計。"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慮一番後才曉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倆。

般若的內義包括下面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漚和般若),眷屬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們修證的三個次第--"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無覺有觀"(無尋唯伺)、"無覺無觀"(無尋無伺)--可以體會到觀與照的分際。觀的境界就是尋,有如在找一個東西,比方一根針掉到地上,怎麼辦?屋內一片漆黑,只好藉著燭光或手電筒的亮光慢慢尋找,慢慢探索,這是"有尋"。 "伺"則不尋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裡等著吧,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後,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凡夫學佛,不管是學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己很慚愧,又懺悔,又難過。然後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後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後終於到達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不錯了。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為純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對不對?這又淪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著那一段干什麼!看臭水溝啊? !嘿!你就忘了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下即空,你看住它執著一個空乾嘛?這是不用智慧去參!因為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不得真。那麼你不看它,怎麼辦呢?看與不看之間如何取捨?我如此一講你們便傻了,稍稍深入一點,我就曉得你們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脫處還有什麼觀心不觀心的。解脫便解脫,毫不拖泥帶水。但是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心經告訴我們: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是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裡,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裡自然起觀。你看我多麼有耐心。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每個禮拜那些糊里糊塗,莫名其妙的日記,我都坐著幾個小時,規規矩矩、一句一句仔細看完。這就是忍辱波羅密,其實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觀與照有層次上的不同。大家注意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怎樣修行呢?行住坐臥,起心動念,隨時在觀照中。若說觀照到得心應手,那麼你那個能觀照的是什麼東西?觀心到了某一程度,自然因個人業力不同而現出各種境界。有人到時就看到圓光,有什麼事問他,只要在圓光中一看,就知道了,一執著便上了邪路,錯了。境界倒是真的,所看的山水人物也是真的,並不一定是這一生的事。那麼這是不是妄念? ----是妄念,是六塵緣影,甚之,是第八阿賴耶種子識的變現影像。所以要觀這個念,這個念不動,你怎麼看見? !念不動,怎麼會起境界? !頭動,氣也動,氣不動,境界還出不來呢,對不對? !一切境界皆是念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感覺也好,思想也好,氣脈也好,都是相。你把這道理弄清楚了,才容易上路,才不會出差錯。大家要觀照清楚,隴侗不得,然後看到境界,呸! ! !去你的,正一正,動一動,連個鬼影部沒有,還有什麼境界不境界。這是個法門喔,密宗有一個大手印法門,大力吐一個"呸"字,頓除一切妄想雜念,使心境立刻變得海闊天空。當年我的老師袁先生,告訴我他以前參禪、參話頭的經驗:一心一意,晝夜不懈,參到吐血也不管,男子漢大丈夫,死了就死了,決不退悔,有一天,早晨起來疊棉被,把被子這麼一抖,又是一個太陽出來;再抖兩下,一個一個太陽,接二連三滾出來。嘿!他說原來什麼學劍仙、學看光、修行得神通的,都是這樣。去他的!你來騙我幹什麼!被子也不疊了,吐它一口口水,打坐去了。真是大修行人,再怎麼"境風吹識浪",絕不被境界所轉。然而到達"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了沒有? --不究竟。況且你們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只好慢慢觀,隨時念念迴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念朝暮課誦楞嚴咒的偈子,有"將此身心奉塵利,是則名為報佛恩"兩句話,這也是行;行深了,自然照見五蘊皆空。

你們現在坐在那裡,五蘊都不空的。有時氣脈動,氣脈是什麼?都是四大色法變的。氣是風大,脈是水大、地大、火大的綜和,是由神經初步發起的作用。氣脈通不了,色法空不了,身心空不了,實相般若無法現前。因此第一步先要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起修,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四諦中便沒有苦諦,滅了苦諦即道諦,而五蘊就是集諦,一個般若觀心法門便把"苦集滅道"貫徹盡了。要離一切苦,先滅一切集,如何滅一切集,得了道才滅一切集。這不只是講道理,都是修法哦!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係。不然閉起眼睛打坐,裡頭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憐,多悲哀!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裡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好,現在告訴你們,剛才你們幾個人的回答,還算有點影子。觀與照,彼此同而不同,有層次之別。若是修行到了照的境界,那便到了理無礙法界,但尚未達到理事無礙法界;或者勉強說到了理事無礙法界,不過還沒完全,差不多是介於理無礙與理事無礙法界之間。然而,凡是不能真正用功修行,光在那邊講道理的,不論是觀是照,都是理法界邊事。還有人問,無尋無伺的境界跟無記如何分別?無記就是無記,無尋無伺就是無尋無伺,就這麼簡單!般若波羅密多的功行深時,自己自能分別,沒有修,空談妙理幹嘛? (此時有同學問:觀是修道位,照是見道位,對不對?師答:就功夫而言,勉強可以這麼說,但還不真是。)

現在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事情發生在唐末五代,現今湖北武漢三鎮地帶,有名的黃鶴樓就在這裡,風景很美,唐代名詩人崔顥有詩為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當時有個撣師,自己認為已經大徹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經到了家的大居士那裡去化緣,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大居士接待這位禪師,知道他來化緣,就說:"好啊,大和尚,我問你,答得出來一切供養,答不出來,免談。”和尚說好,你問吧。居士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一個古老的銅鏡,臟兮兮的,生滿銅鏽,沒有擦乾淨前怎樣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污得像沾過油漆一樣,黑烏烏的一片。居士又問:"古鏡既磨後如何?"假使好好靡擦乾淨了後怎樣?和尚答:"照天照地。"這下可好,大居士說:“不行,對不起,請出去,不供養你。"沒有錯啊!依教理講,那禪師這樣回答,一點都沒有錯,古鏡未磨,此心還沒得定發慧,沒悟以前,黑如漆,那裡有錯?古鏡既磨後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識所講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了嗎?但是宗門祖師禪與如來禪不同。你們如果去化緣,遇到同樣的情況,給人掃地出門,你服不服氣啊?不服氣。這和尚當然不服氣,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潛修,三年以後,再回來化緣。大居士看到他又來了,好啊,請坐,我問你,還是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答:"此去漢陽不遠。"再問:"古鏡既磨後如何?”答:“黃鶴樓前鸚鵡洲"。嘿!請接受供養。這是什麼道理?三年的歷練畢竟沒有白費。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輩玩口頭禪的階段,真也到了相當程度,也有相當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見五蘊皆空,便算了道嗎?不對的,我們這位大維摩居士說不對就不對,你有什麼辦法。這次寒假共修,每個人都要好好觀心,不做觀明點,或者念佛念咒等等其他功夫。明點是心造,念佛念咒也都是此心在念,觀想佛菩薩亦是同樣這顆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諸般造作的,非境。所觀所照的是心念的變相,是境界般若;能觀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實相般若。修行人必須找到能觀能照的那個,才算開始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

我為了怕你們聽了似懂非懂,因此婆婆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將心經般若觀法,從頭至尾,從尾至頭,反反覆覆,不厭其煩地加以說明,希望大家好好體會,好好在八識田中記牢。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們當中已有少數人有一點入門的樣子了.但大部分還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有些更妄作聰明,自以為是,在那裡理上推理,頭上安頭,越來越離譜,要不得。在座之中,每人至少已有七天的禪修經驗,放下一切法,放下一切心。現在好好求懺悔,每一上座,不要忘記先前所講,先誠敬地懺悔,然後真心地發願。再來,依心經觀心,如此修去。觀自在菩薩開始從四諦法"苦集滅道"的苦諦開示我們,痛下一錐。苦海茫茫,一切眾生有求皆苦。不但世間法求不得苦,求出世間法而不能相應更苦。想學佛,想出家,想成道,多苦啊!世出世間,一切皆苦。如何了脫這苦呢?苦由那裡來呢? --由"我"來。有我就有苦。我從那裡來?由身由心.由念頭思想和四大和合而來,是名"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要了此五蘊,才能跳出苦海。跳出苦海即是“度一切昔厄"。如同乘船由此岸到彼岸,需要藉助工具。般若觀行,正是最好最妙的工具。依之起修,自性自了,自性自度,還怕跳不出痛苦深淵,照見五蘊皆空嗎?我們如果做白骨觀,身上肌肉、氣脈、神經、細胞等等都化掉了,還有什麼氣脈不氣脈的,不就好了嗎?有氣脈就是還有肉體,肉體是受陰。受蘊那裡來?從色蘊的四大來。四大空不了,其餘受想行識四蘊更免談了。因此無法度一切苦厄,長日都在苦中。所以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從觀心去了世間諸苦。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淨自在。有雜念妄想來,---舍,布施掉,即傳統禪宗講"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譬如圓覺經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 "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 "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序,"亦無漸次",當下現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般若觀行的功夫真到了家,突然之間,頓悟,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外統統空,見自性真空。若是還有氣脈,還有感覺,還有痛苦,坐著不舒服,那都陷在受陰、想陰裡頭,還談個什麼其他的呢?縱然你得了定,呼吸停止,脈還不止,依舊沒能脫離行陰。即使脈也停了,你暖、壽、識仍在,依舊無法超出識陰的控制。那麼,藉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修法,人人直修下去,由觀到照。等到照的時候,那便一點也不吃力,也用不著修,但又不離修。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也無著力之處,好像無修無證,但又清明在躬,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這種觀心法門,一時功夫不能得力,我們還可利用接下來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方便觀慧,與之配合而修。有大智慧的人,一聽"色即是空",兩腿盤著也好,不盤著也好,一念頓住,把色身一拋,就丟掉了。凡夫怎樣都丟不開,無始以來就捨不得這個集根本業氣於一身的肉體,禪宗稱之為色穀子,一投胎鑽到這裡面去,以後便爬不出來。好像那個蠟丸一樣,藥一裝入蠟丸之中,一封,困住了,打不開。你看,這色穀子有多麻煩,多厲害。但是,你若真把色身空掉了,卻也不要就此執著一個空,只知性空,不曉得緣起,不能起妙用,那便落在"見取見"上,還不算數,這時更要回心向大,轉成菩薩道。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的諸種宇宙現象,本性是空的;而正因為本性是空的,所以才能緣起所有世間的事事物物。因此上面兩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的是"緣起性空";下面兩句話馬上一轉,直入大乘菩薩道"性空緣起"的妙有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大丟不丟開都一樣,它本身自然就是空的。你覺得你被四大障礙住,其實是你自己的念頭在作怪,自我拘束,四大並沒有障礙你,你和念頭一樣,本空。你若參透了這個道理,又何妨四大之存在? !有了四大才能創造諸般事業,成就種種度生功行,多麼棒!如此,"受"的情況也是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坐在這裡,就算感受空掉了,也不必一直貪著這個空境。換句話說,陷在受陰境中受苦也不錯嘛!雙腿一盤,坐久了,哎呀我的媽!人生能有此番經驗,豈不有趣? ! (一笑)

我昨天告訴大家,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無始以來,我們破壞人家的好事,傷害其他眾生,使其身心受大痛苦,這類勾當我們做得多了,現在自己也嚐嚐看,消受消受,何必這麼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扭扭捏捏,多沒出息。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腿麻,你難過,那麼就自己迴轉來往內觀照一下,正在那個酸痛脹麻的時候,自己仔細看看,滿好玩的。我們還可跟它講話,格老子,你痛個什麼鬼?乖一點好不好? !嘿,這不痛得痛快嗎!你那清清楚楚知道痛的那個並不痛,對不對?懂不懂?你要真懂了,般若修法就人門了。 (一笑)再接下來輪到"想"。 "想不異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假的、認不得真的,所以叫妄想,為什麼還要那麼死心眼,上當受騙呢!想,你盡量想,給你想個夠,想累了,看你還想不想?一個念頭過來,它在你那裡留都不留,一剎那便溜走了。來無影,去無踪,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根本就是它來空你,難道你還真有本事空它嗎?可是,當你感受進入清淨的狀態時,也別猛抓住清淨,執著空,自以為高明。 "空不異想",空的境界本是妄想的雙相,有何稀奇?一般凡夫妄想落在有邊,生生世世不離六道輪迴;而小乘聲聞緣覺落在空邊,不能起諸妙用,普濟群生,尚未究竟。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與空不二,根本沒有什麼想不想,空不空的問題。你死守一個空,自以為是,其實正是個要不得的大妄想,該打香板!受陰想陰解決了以後,緊接著行陰和識陰的問題。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行和識一般人無法認得,很難懂。你們有人自以為懂心經,隨隨便便,信口開河,不要謗法造孽呀!你色陰受陰了了,想陰也了了,慢慢才體會到沒有妄想,雖然好像沒有妄想,可是有個東西。是什麼,講也講不出來,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卻有一個什麼似的在那裡,這就是行陰。無明緣行,正是這一念無明在作怪,而你卻以為是清淨;以為是道,活見你的大頭鬼。再說,受想行識的"想"和"識",彼此有別。想只能說是識陰所起的表層作用。唯識的"識"很深奧,很不簡單。你們聽"成唯識論”的課聽不懂,應該的,一點都不稀奇。但是如果能做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便能一路下去,了解並解脫後面緊跟著的幾個陰境---受、想、行、識。

觀自在菩薩在談完了五蘊的真相之後,繼續更進一步給舍利弗做結論。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但要身空,不但要我空,連法也要空。般若也好,佛法也好,有為也好,無為也好,無一不是幻化假名。 "法不異空,空不異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什麼法都丟,都空掉。一切法空,小乘法、大乘法、顯教、密教等等,凡所有法,一股邋遢統統沒有,但不貪戀一個空,那樣子就對了。然後,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正好修持。這個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實相般若,自性真空。於此境界,自自然然無修而修,無證而證,此即行深。然而什麼是不生? --無生法忍。一天到晚,儘管吃飯、穿衣;儘管開玩笑,打哈哈,乃至忙碌奔波,喜、怒、哀、樂樣樣都來,卻是動而不動,生而不生。每個念頭用過了,當下即舍即空,即用即有。既然不生,當然不滅,不生不滅,圓滿無礙。並且,在這諸法空相當中,還有什麼臟不髒、淨不淨的,"不垢不淨"。善念惡念皆不沾,譬如宇宙虛空,香的、臭的,好的、壞的,它一概包容,也一概不失自己本來面目。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修它也多不起來,你不修它也少不了一丁點兒,空就是空,無所謂大小多寡,增加減少,你們大家功夫不到,沒有悟道,空不了五蘊,難道這樣便少了道嗎? --沒有少啦! "不增不減"。觀自在菩薩得寸進尺,一步一步再開導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你如此身心空靈去修,什麼障礙都沒有。你說你腿痛,那麼且看看那個腿痛的念頭痛不痛?別看腿。知道痛的那個,其實不痛,根本沒有怎樣嘛! "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眼睛,你們打坐還有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等等這些名堂呢? "無色聲香味觸法",既無六根,何來六塵?六根六塵空得一干二淨,徹底沒有。有也無妨,因為"諸法空相",有也空啊!我們出家學佛,天天念經,到底念什麼經? !打起坐來,不是眼睛,便是耳朵,時時抓得牢牢的;哎呀,我的眼睛不舒服啊,耳朵難過啊。去你的!怎麼不好好了解心經?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下就都空掉了,毫不拖泥帶水。什麼白骨、明點、氣脈這些熱熱鬧鬧的玩意兒,理都不理,直截了當便空了六根六塵。

六根六塵空了還不算數。經文又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眼界,無耳界,一界一界算到無意識界,這十八界都空;四諦也空,無所謂苦,無所謂集,無所謂滅,無所謂道。由無明緣行、行緣色,一脈相承的十二因緣,環環皆空。因此,"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你說那我把無明空了,就完了,對嗎? ---不對。自以為空到了頭,便算了事,那是昏了頭。其實無明也沒有什麼盡不盡、了不了的啊!乃至十二因緣的最末一位"生死",同樣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為什麼要了生死?了了乾什麼?生死本空,有何可怕!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了了生死的人,人到那裡去了? --還在生死中啊!注意哦!大家注意聽,別會錯意,自找麻煩。觀自在菩薩如此這般,細說般若觀心法門,娓娓道來,無一不是為了要一切眾生,真放下,真解脫,真自在。他起先由四諦法起講,現在又歸結到它。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生老病死苦的煩惱都沒有了,又須要什麼智慧不智慧的法藥來治療呢?又有什麼成敗得失呢? "無智亦無得",得什麼?得道啊?有個道可得,那就錯了。本來無所得,何必大驚小怪,患得患失,庸人自擾呢!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當修行到這一地步,無智亦無得,便算你證得般若了,由觀起修,終於照到了。但仍沒有徹底解脫,還未完全明心見性。不過般若智慧已經登堂入室,因此"心無掛礙"。休息也好,工作也好,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一切心,一切法,不相妨礙。那麼,"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時於任何境界皆無驚怕之心,不畏生死,不怕輪迴。正因為悟到自性般若的大智慧,所以才能更上層樓,沒有任何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成就佛果。大乘菩薩的境界不是沒有夢想,普度眾生,覺悟有情,正是大乘修行人的夢想。你們朝暮課誦楞嚴咒的偈子裡,有兩句話:"銷我億劫顛倒想"與"希更審除微細惑”,要消除那個微細惑業可真難了。我從幾十年的經驗,看了老一輩子,看了年輕一代,許多都走了岔路還不自知,少有功德圓滿的。這細微到極點不易檢查出來的業惑,越是修到最後,越難捉摸。結果自己搞不清楚,處處懷疑,東找西找,沒有了結。

因此,連這一絲絲、一些些虛無飄渺的惑業,也都得依般若波羅密多,徹底斷除。 "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般若正觀現前,這才大功告成,究竟涅槃。這個時候真正是悟了,不是觀,也不是照,而是見性解脫,能所雙泯,大圓滿,大自在。經文前面,由觀自在起到照見五蘊皆空,屬有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盡”法門;後面“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彼羅密多故,心無掛礙”到“究竟涅槃"這一段,屬無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無盡"法門。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很慎重地吩咐舍利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真正要能大徹大悟,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脫不可。你們惘惑,以為念個咒子可以成佛,那麼"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咒語,能讓一切眾生證到自性光明寶藏,再也沒有另一個咒子超越過它了,無有能與匹敵者。所有的咒語,一碰到般若波羅密多,還有什麼戲唱呢?你們為什麼不念呢?不過光嘴念還不行,你要用心眼觀照,確實證到,不然你無法將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靈感的地步。般若波羅密多真能破除你們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頓消三界一切煩惱痛苦,不是隨便說說,鬧著玩的。心經講到這裡,觀自在菩薩知道大家喜歡神秘,喜歡弄個咒語,念念有詞,於是為了滿眾生願,乾脆也把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無上大咒傳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你們現在一起念,用閩南語或廣東話比較接近原音。 至於這個咒子意思如何呢?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自度自度,快快度;"波羅僧揭諦",大家快快自度,並度大家。菩薩傳你這個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擔,別再自欺欺人。人貴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賴,向佛菩薩求這求那,終究不是辦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業障自己消。任何法門修到最後,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來大光明藏。別再顛三倒四,窩窩囊囊,好好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吧! "菩提",覺悟啊!腦子清醒啊! "薩婆訶",快快覺悟,不要做夢,不要迷迷糊糊了。你們看看,般若正觀修行之路,多麼灑脫,多麼直截了當。因此今年此次寒假禪修,要大家把密法、淨土等等各種修法,統統暫時擱一下。少裝模作樣,故作姿態,疑神疑鬼。那麼你說學禪宗,這才有一點相似,懂了嗎?大家晝夜二六時中,如此觀照下去,必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進入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的心中心。下座。自己在座位前向佛、法、僧三寶,頂禮三拜。以無所求之心,一心一意,虔誠恭敬;敬重佛,敬重僧,自己才能得益。好了,休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