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般若正觀略講
般若正觀略講

般若正觀略講

南怀瑾

  • 宗教哲學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5598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般若正觀略講-1

般若正觀略講 南怀瑾 4870 2018-03-20
公元一九八三年寒假期間.十方叢林書院學生摒息諸緣,入禪堂精進用功,南師懷公親為督導,並授“心經修證圓通法門”,眾等如飲醍醐。諸方聞訊,咸盼共餐法味,遂輯錄以公同好。 (編者) 你們在禪堂裡坐著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的本省話,叫坐禪,即普通所謂靜坐。一堂靜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個什麼法? ??修禪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動坐著幹什麼? !但是,只顧坐著貪圖舒服,執著清淨,逃避現實,是不對的。所以,現在告訴大家一個法門,普賢行願品的修法。修普賢法門第一要懺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淨一下,然後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同時遍滿時間空間,傳法師尊亦遍滿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薩三寶面前都有我在禮拜懺悔。把懺悔的觀念情感統統歸納起來,一字一字自己思維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將生命整個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是念了算數,心念隨念隨想,自己有哪些習氣雜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誠敬而懺悔透徹,然後觀想也不觀想,只是一念虔誠,一念懺淨,一個法門就到底了。第二要發願。我為大家作好四句發願文,每一上座都須如此,由懺悔而發願,否則難以相應:“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內心裡尚未發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現在都讓它生起,而無始以來身心的惡業、雜染及煩惱,同時一刀兩斷不復造作。但不可隨便口念,心中應切實伺察,切實做到。接著要觀想:“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師尊三寶等等,遍滿過去現在未來無盡法界,慈悲庇護加持於我,使我能迅速生起無上菩提道心。我們平常開了一門課“唯識與中觀研究“,現在則要講“般若與中觀正見“。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禪修以前,維摩經第十一菩薩行品提到釋迦牟尼佛與香積佛國的諸大菩薩說法,佛告訴我們,有個法門你們諸大菩薩必須修學,什麼法門? --“盡無盡法門”。

“盡"有頭有尾,”無盡"無始無終,無量無邊,佛說什麼是盡? ??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有到底的時候。什麼是無盡? ??無為法,無量無邊無窮盡,亦無始處,亦無終處。我們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證,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論顯教密教哪一宗派,皆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無為法則為佛法的正法。無為法,無修,無證,本來如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真的沒有法,沒有修、沒有證嗎?不是。無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證。證得無為法便是證得涅槃之果,成佛。而涅槃畢竟無果也無佛。真正的大法,無上佛法,就是無為法,說一句無為法已經落在有為了。說也錯,不說也錯;定也錯,不定也錯。本自無為。如果證得般若智慧,真證得了,喚作開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來一切法本自無為,而一起用,皆是有為。人家注意!照密法來說,這樣明講,也就是傳法,但一般人的習氣,喜歡一種形相,喜歡神秘,不了解這樣說就是傳了一個大法。當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個形式不可,燒燒香,念念經,擺擺供養,鬧鬧熱熱,請人傳這麼一套法,然後用點淨水、香酒往頭上一倒,灌了頂啦。唉!當然,那樣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現在退而求其次,再講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見。你們都知道般若,也都會誦心經,今天就傳一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證圓通法門,但要以誠敬虔求的心情來聽,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們的福德智慧。隨時在戒定慧中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拿著記錄簿,拿著筆也可入定。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這樣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們在放下不用的時候,“小人閒居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紛飛,那就不對了。心經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後成就的大法,所謂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無法成就。學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學佛要你懷疑,要有問題,例如生死問題,自我問題等等。要你觀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漸次演變為法相唯識,乃是般若的發揮。般若法門因龍樹菩薩大加宏揚而光芒萬丈,即如中國的禪宗,有時也被稱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個別名??心宗,一切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門中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都是告訴一切眾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加上題目總共二百七十個字。先念經題“摩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麼有這部經?是佛一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持般若法門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這問題。舍利弗問,觀自在答,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流傳後世。過去我講過很多次,現在再來教大家做般若觀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發起菩提心。首先要了解原經文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第一段,注意最後一句“度一切苦厄"。我們如果拿佛學的教理來研究,佛的一切說法,有兩條路線,其一始終以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為基礎,世間一切皆苦。煩惱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無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脫?若不能了,怎麼才得了?除非得道,滅了所有妄想煩惱,滅了所有業力作用,方能解脫一切苦,離苦得樂。但是。一切凡夫眾生以苦為樂,積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當成現實之樂,所以佛說眾生顛倒。

般若經即以“苦集滅道"為基礎。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們大家一樣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個法門,行住坐臥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於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你們只曉得打坐,內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於呆坐,光坐在那裡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 !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裡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這時內心要起觀,??觀,觀自在菩薩,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現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活,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哪裡?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迴光返照。密宗要人修觀想,其實,觀是觀,想是想。初步的觀即是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觀想,就是你須想像得出來。你念頭里想,譬如畫家要畫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出來,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觀想也要將對眾主題想出來。觀和想相連,這是入門方法。可是,你們現在學這法門,老實講應在那裡觀呢?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裡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干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是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念念都舍,捨掉,但捨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沒有腰酸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慾求;你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麼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淨,如此小乘的禪定修法才算有基礎。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淨,它是心意識所顯現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 "尋"的心理現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 "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為"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談心理修持的狀態,提出三個程序,玄類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產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係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三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裡暫且不提。

那麼觀自在菩薩的"觀",就是般若修法,難道另外別有個法嗎? !假使真有一個咒語,要念咒子才對,你圖的是什麼?心經末後不就有個咒嗎?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自在菩薩說;你們不要亂念咒子啦,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 “即說咒曰”我現在說給你們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便是大咒。因此關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你以為念個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開始一切都在觀境中修??觀與舍,這麼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了最後已不是觀,觀還用心,而是無覺無觀了。身心真空,不須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靜,當下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常比方,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範圍,找,找,慢慢找;照則不是,整個大電廠開了,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剎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為的觀想,畢竟有限,非普遍。等觀到純熟,一轉徹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麼?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無感覺,全盤空掉,那時全不考慮腿痛不痛,麻不麻,什麼都沒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覺性,如有所悟,"五蘊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麼簡單,可是做到了嗎?做不到。你們要是這樣修起來多好,非成就不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