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4章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4

前面提過,你們出家學佛是爲了證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是爲了混飯吃,也不是爲了吃素、念念經而已。這是要發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貪、瞋、痴惡習,開啓本具的智慧光明,濟世利生。所以說修行人學佛悟道成就時,事情反而更忙。 佛是爲眾生擔負一切煩惱苦難的,成佛後,乃是利益眾生更進一步的開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無事忙的忙人,愛管閒事的忙人。老實說,眾生的苦惱與佛何干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才是真學佛。 然而你們學佛是這樣的嗎?若以爲到山里去住茅蓬就好了,這是學自私,是偷懶、是造業,難免貪圖供養之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別人供養你的,你不勞而獲,那裡是學佛的精神呢?學佛的精神就在這裡,注意啊!學佛要修福德智慧,濟度眾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現實。看看現在好些人悄悄的跑開,說是找個茅蓬清修去,當然閉關清修在學佛的過程中,於某個時候某種情況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動不動就要避世隱遁,是否另有隱情呢?至於真正的清修是什麽,一個人怎麽清修,都還是個問題。學佛仍是要供養一切眾生,那有反受眾生平日的供養呢?你有這功德受人供養嗎?無德無能則不足爲眾生之福田,除非有“佛陀”

這種普利人天的精神,才能接受供養。 我們請佛住世說法弘法目的何在?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不只人才有痛苦,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是痛苦。我們如果從佛法“苦諦”的角度來下個哲學定義:什麽是生命的存在呢?痛苦的延續、煩惱無盡的糾纏就叫生命。十方世界所有生命都在憂患痛苦煩惱中,但眾生都看不清現實,不知也不願離開憂患痛苦--離苦得樂。我也常說:世界上講哲學都有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人離苦得樂平安快樂而活。而世界上是求不到平安快樂的,只有證得菩提才能解脫這些苦惱。生命真正的安樂是要“獲得甚深正法利”,正法就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千萬不要說到佛法就只直接想到大殿上的佛像之佛,認爲除此以外,其他都不是。世間上一切法皆是佛法,證得般若悟了菩提,則一切法無邪也無正,未證則說正法也是邪法。難道你說你的正,我的就歪了嗎?這是甚深般若的道理,一般眾生難以理解。

要獲得甚深之正法利,才能“滅除煩惱盡無餘”,證得無餘依涅槃。涅槃有兩種:一者有餘依涅槃--羅漢境界,一者無餘依涅槃--大乘佛道。無餘依涅槃若以唯識法相而言,包含三種涵意:虛空無爲,擇滅無爲與非擇滅無爲(非功用之用) 。所謂無爲即是無餘,無爲只是法相宗以中國古有名詞翻譯的另一種用法。學佛要真正達到涅槃,才能真正滅除煩惱。未證得菩提、涅槃之前,煩惱的糾纏終是難免,就是菩薩也有煩惱,除非圓滿成就佛果。 大小乘佛法,都講苦、集、滅、道,要滅除一切煩惱,除非得道。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只要得了道,煩惱自然滅除。那麽成了道的佛,爲何又那麽辛苦的說法呢?像本師釋迦牟尼佛,自己證得涅槃以後,四十九年東西奔波,來來往往的說法,不辭勞苦,就是爲了要度眾生離苦得樂。

這種毫無保留的利他精神,我們應該學習。所以,學佛不是逃避現實,不是獨善其身。像你們平常只願自己打坐清靜,爲了點小事便與人大鬧意見,給人眼色看,說別人的是非,這是學佛人的本色嗎?凡是使眾生起煩惱,陷眾生於憂患痛苦,就是在造惡業,甚至造的是地獄種子的業。所以了解普賢行的人,應常使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離苦得樂,這才是學佛的精神,也才合乎常隨佛學的道理。 這些文字你們看來都懂,但由於缺少好學深思,故懂是懂,始終無法細膩深切地體會經中的奧義。學人要深入經藏,非得切實發求證心仔細參究,並將所讀經文徹底回歸於自己內心不可。一切經論到頭來都超越他人的註解。要直接閱讀原典,以完完全全懇切樸實之心,徹底投人,才可親嘗法味,獲益無窮,現在再唱下一偈:

(同學們如法唱誦) 佛陀身爲太子,他以儲君的身份出家,拋開令人羨慕的宮廷富貴,最爲殊勝難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貪欲等諸煩惱的偉大聖者。 “我爲菩提修行時”,譬如大家不論出家、在家修行,所爲就在求得菩提。可是這一生能否證得菩提,還是個未知數。希望你們這一生便能成就。而這一生證得菩提,也還不算成佛,即使大徹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圓滿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則同釋迦牟尼佛與未來的彌勒佛一樣,在無窮的劫數中,要登上教主的寶座。其實也沒有什麽寶座不寶座,它意味著在一期的法運中,出世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宣揚正法於久遠劫,成一代宗師,圓滿無量功德。要這樣才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們現在還只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爲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願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迴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何況說不定來生你便要變豬、變狗啊!千萬要如此學佛發願,“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生示現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只我們人而已,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願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後才能圓滿佛果。

談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種子,是不會掉失的,就像你們起初學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來,最後總是會發心出家精進修行的。這就是阿賴耶藏識中,有這學佛的宿命種子存在,沒有這種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干的,不可能走上這條成佛之路。那麽學佛又爲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爲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煉菩薩百忍不隳的心態,長養解脫煩惱的智慧,或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願力而來,與一般凡夫貪求五欲,作業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在無餘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學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曉得出家修持淨戒。出家不一定當和尚,和尚只對人道的出家而說,一切趣中都有發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學家中,有條狗生了一場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癒後,便不再吃葷,這也是一種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離畜牲道之苦的初步發心。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

那麽,既然出家講求的是心,爲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這是爲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除情愛欲的拖累,專心進修;同時也爲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出家修持淨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三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願品”正可以作爲它的具體表徵,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並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孔子的門生子夏說:“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這是子夏論爲人處事的方便談法,還是有滲漏之處。 “大德不逾閒”,根本性的倫理道德不要越軌超過範圍,至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諒一點沒關係,一般人道中的標準也只能如此。其實要做到“大德不逾閒”也頗不容易。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境界,在生命修養的層次而言,乃是臻於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於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準而言,要修得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們若能隨時安住佛制的道德淨戒中,則可真實體會出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種心行如明月般無垢、無破、無穿漏,晝夜恆常清淨無瑕的現量境界。如現在你們修準提法,心觀月輪上唵字,二六時中,剎剎那那毫不丟失,在綿密的觀照中,一點念頭來就化開,任何雜想無隙可乘。月輪上唵字之觀想,如果有一時不在,便屬滲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觀回,這便早就漏光了!問問你們自己,像現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隨時都在漏丹中,對不對?唉!要努力啊!要真正“無垢、無破、無穿漏”,才是常隨佛學的出家行。再把這一偈全心全意念一道,下面再唱下一偈: (同學們如法唱誦) 上面一偈講出家行,現在則講入世行。 “天龍夜叉鳩槃荼”,天是忉利以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龍是指龍神,夜叉則屬修羅道之一,介於天道與人道之間,勉強可說是一種勇健怒目能飛騰空中的大力鬼,但並非鬼道眾生,另外,鳩槃荼爲一種啖人精氣之鬼,以上四者加上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總稱天龍八部,這些佛學的普通常識大家應該曉得,在此不贅。那麽談到入世行,則三界六道中,各類眾生的語言都要通達。這是最初步,而我們呢?

人道中各國語言都學不好,怎麽還談得上其他,更談不到爲了宣揚佛道而“悉以諸音而說法”了。 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並非不可能,只要大家能把“陀羅尼”學好、修好,就能通達一切眾生的語言。比如“佛祖歷代通載”,或“高僧傳”中,印度有好幾位高僧大德來到中國,他們原不懂得中國文字,爲了翻譯經典,就那麽一入定,一發願,或念個咒子,馬上便能寫出中國字來,雖是不可思議,若修行能到相當的證量,不難了解其中奧秘。你們做不到,即是信心、念力、定力、行願等等的修持不夠。 “悉以諸音而說法”,當然也包括在魔道中說法,有時是在定中說法。 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等都要與他們作朋友,這包括在修學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事之中。要度眾生先得與眾生交往,透過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以推心置腹之心,或作種種布施,或予關懷安慰,乃至同心協力共事,以種種方便幫助對方,如此方好度化。並且不只是以各類眾生的音聲言語而說佛法,像我要你們多讀英文聖經,並且請人開多少世間法的課程,都對佛法的弘布有相當幫助的作用。如果你們將來要到歐美弘法,便要學會英語等外語,而且人家的聖經文化也要懂。對歐美人士講說佛法,光用我們這一套佛學名詞,行不通的。布教師一開口便是般若菩提,不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內涵與思想觀念,從中因勢利導,則說也差不多等於白說,印度佛法初傳我國的那一段寶貴經驗足供大家仔細回味參考。至於說,講法有人幫著翻譯即可,然而翻譯工作不只是懂得外文便行,如果講者的中文譯者也沒真聽懂,這豈不成了以盲引盲嗎?

所以你們至少也要趕緊學好“人”的語言,否則這些年的米飯錢是十方的供養,來之不易,將來這個帳怎麽還呢? “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千真萬確,能不謹慎惕勵? 現在大家繼續唱誦接下來的偈子,唱誦時要以我前幾次所提示“心氣合一” 的方式,則功效必大,唱吧! (有關“心氣合一”法門,載於“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一文附後。)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剛才要大家好好修學,爲什麽呢?因爲你們沒有“勤修清淨波羅蜜”,你們外表確是規規矩矩坐在禪堂裡持咒,而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淨,所以影響到聲音不夠清越空靈,精神的透發力不足,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麽什麽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麽一念心,精神就來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恆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懺悔心,因爲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淨波羅蜜”。

清淨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淨境界的就是。這種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淨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 我觀察你們,七七四十九天的專修,剛開始那兩天真是好精進,大家問問自己,那時候一堂修畢下座,鐘鼓咒聲是不是都還在? (同學答:是) ,現在還有沒有呢? (同學們答:沒有) 。爲何沒有再這樣的感應呢?這要慚愧啊!然而你們更不知道另外的感應還是有的,只是非你們的境界所能懂得罷了。 “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只要保持剛開始那種心境來修,一路下來,絕不白搞的,自然能夠“滅除障垢無有餘”。無有餘是一切業障都沒了,罪業一切消除淨盡,不再有任何的阻礙,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復何難? ! 像你們連這念誦法的竅門都沒有把握好,其他百千萬億之妙行,不可勝數,何時才成就啊? ! --驢年嗎?現在修準提法,念念要在這裡頭祈求,在這中間用心,身心全部都投進去。大家把這一偈再念一道,並唱下一偈子,這段還在十大願的常隨佛學中。 (同學們如法唱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