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禪宗與道家

第10章 三、方士的學術與道家

禪宗與道家 南怀瑾 3156 2018-03-20
在這個時代來講道家,正當一切的學術思想,都被沉埋在科學的浪潮中旋轉,所以一提到"方士",便使我們有無限的感慨。首先我要為歷史上的"方士"們提出申辯,所謂真正的"方士",也就是我們古代真正的科學家。後來由於受傳統文化另一觀念所影響,歷來自命為儒家的學者,根據有關對"方士"們不利的資料,而將它變成是一個輕薄鄙視的名辭。因此我們歷史上的"方士",與"方術之士"、"方技之士"等的稱號,一直被讀書的知識分子。視為江湖末技,與跑馬賣解(做把戲、變魔術)、走江湖、混飯吃的觀念,混合在一起了。其實,退一步說,假使"方士"便是走江湖、混飯吃的一流人物,雖然多少含有混騙的成分,但也不過是"眾庶憑生",為了生活,與那些欺世盜名者相比較,也無甚麼慚德之處。但最不幸的,正因為我們的歷史文化,過去對於"方士"有了這種偏見,就使我們上古發現的原始科學研究,在這種輕視的觀點之下,永遠被沉埋在"方外"的角落裡了。

關於"方士"名稱的來源,比較可靠的資料,首先見於戰國時代的學者們,特別提出這個名稱,但在那個時候,這個頭銜,並不含有輕視的意思,只是做為學術技能的特稱而已,莊子曾經提出"方術"的名稱,也正是說明"方士"是一種有特長學術的人士。秦、漢以後,"方士"之名,漸已通用,尤其在司馬遷的《史記》裡,寫到秦始皇的迷信"方士"而求神仙,漢武帝受到"方士"們的欺騙而到海上求仙,《封禪書》中,用微言大義的筆法描述漢武帝的愚癡與迷信,以及"方士"們詐欺的醜態,於是後世對於醜陋可鄙的"方士",就因襲觀念,不屑一顧了。其實,在司馬遷的筆下,對於具有價值的"方士",只要他的學說與方術技能,足以影響人心,有利於社會的,他並不輕視,更不放過,都分別地為他們一一列傳。如屬於陰陽家的騶衍,屬於醫家的倉公與扁鵲,屬於遊戲人間,以滑稽見長的東方朔,屬於占卜的《龜策列傳》中的敘說,乃至後來與"方士"合流的遊俠等等,無一不盡情描述,擇要說明他們的特長與篤行。至於有關於天文、歷象研究的專家,更加悉心記載,備極重視。甚之,司馬遷自己,正是醉心於天文、曆法的研究,換句話說,他的學問的長處,是想秉承儒家孔子的精神,與道家的宗旨,而他淵博的知識,與學術的修養,卻很注重天文與曆法的探索。我們如果用強調一點的風趣口吻說,像莊子與司馬遷一流的人物,才有資格算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牌"方士"呢!當然囉,這只能說是偶發而藉做比喻的話,不足為訓。

(一)有關原始自然科學 由於前面我們簡略地講過"方士"的內情,現在再來歸納一下自周、秦以來"方士"學術所包括的內容,大概便可知道歷史上所謂的"方士",是些什麼人物。上古的天文與史官,史官與占卜,本來是屬於同一學識範圍的職務,到了秦、漢以後,便愈分意專,慢慢形成專家,凡是沒有聲名較著,或者對於這些學識還未完全博通深造的,便演變流行為"方士"了。於是在後來的"方士"學術中,便包括天文學、曆法學、星象學、占卜術等等,關於占卜一門,後來又經分家,有數理推算的佔算法,有用卦像或其他方法斷事的卜法。所以秦、漢以後,便有龜與策分用的區別,同時也有龜策合一的方法。因為有關天文、曆法、星像等學術,必須要以數學做基礎,因此,便有數學學術的發展。同時,因為天文、曆法、星像等學科,不單是屬於技術性質的學識,而且必須要有理論的根據,於是高談宇宙物理的理論學科的陰陽家們,也就勃然而興了。這些學術,在秦、漢以後,凡有高明研究的,就顯仕於朝廷,正如司馬遷所謂:帝王以徘優畜之。凡是聲名不彰於世,便流落民間,一一歸入"方士"之流了。

(二)有關陰陽家演變為人文科學 我們若要知道在上古時代,有關於天文、歷像等的原始科學,何以不能發展,那便是我們自古至今,一貫傳統的文化精神,一切都要偏重於人文本位與人生的修養。所以過去的讀書人,對於科學的學術,向來便抱有不堪重視的陋習,大家認為那是"奇技淫巧",不足為法的學術。雖然沒有明文規定,類如天文學上的技術等,也與"奇技淫巧"有關,但因研究天文而發展為宇宙物理理論的陰陽家思想,就此斷送在這種觀念之下,不能在實際的技術才能上,充分加以實驗與證明。我們只要明白騶衍倡宇內有九州之說,曾被學者們哄然訕笑的事實,其他也就可想而知,於是由陰陽家的理論物理之學,勢必要轉入有關人生的研究了。根據陰陽家理論物理的道理,認為人的生命,可以做到不受自然物理規律的支配,能夠自己自由地控制生命,或自己再造新的生命。於是便慢慢發展,對於物理變化的尋求,而研究到心物一元的控制方術,因此,便有利用物理的本能,而產生"方士"修煉神仙法術,再綜合物理學與化學的研究,便有醫藥學煉丹術的發明。我們姑且不管"長生不老"的神仙,是否真能做到?至少對於因此目的出發,而形成養生學、生理學、藥物學、物理治療學等的雛形,實在是生命科學的先進,也是為好古者所自豪的了。至於後世與現在為什麼反不如其初也?那是我們不長進,不爭氣的中華民族子孫的責任,千萬不要把罪過一齊加在古人頭上。同時順便提起注意,我們所謂的養生學,在它的命名和內容的觀念上,卻不盡然同於現在的衛生學,所謂衛生,還是消極的抗拒,養生,才是積極的培本。尤其現在的生理學,是根據從死人身體上的解剖,和動物生理的研究而來,因此,它的流弊所及,用在對人體生命的醫學觀點上,與醫事的修養上,看待一個人,也如對待一個動物一樣,甚之,把他看成一個唯物機械的死人一樣,這正是因為在醫藥學的本身上,缺乏哲學理論修養的結果。舉凡這些觀念的轉變,如何才能與中國文化的精神合流,都在等待著我們這一代,和後代的努力,承先啟後,也是義不容辭的中國文化傳統精神的要點。

(三)有關理論物理科學 我們上古文化,有關於理論物理的學說,那便是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乃至後來配合歸納,成為八卦術數一系的納甲學說。這是先由天文、歷象學識的關係發展,到了兩漢、魏、晉以後,形成為專門的理論法則。無論天文、曆法、星象、醫藥、煉丹、農業、工藝、占卜的龜策,與選揀陰陽順逆的"日者",以及人文科學的種種,或多或少,統統都受到陰陽家術數思想的影響。即如宋儒理學家們,如程頤、程顥兄弟、朱烹等人,儘管排斥佛老,但也始終仍在陰陽家的範圍內沐浴悠遊。可是,最可惜的,我們過去始終無法跳出這個傳統習慣,把它擴而充之,付之於物理與人生的實際體驗,用來追究宇宙物質的自然科學上去。因此,許多不懂這些學問的人,不是罵它為迷信,便是罵它為不科學,雖然科學的精神,在於實際的求證,是要把理論見證於事實之間,但如果連這些法則與理論還不懂,就輕易地遽下斷言,這正是一種大大的迷信,而且不合於現代科學的求證精神。我個人對於這種觀念的答覆,非常簡單。第一,凡是一種學識,流傳幾千年,還沒有被完全推翻,其中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與價值,況且古人不一定都比今人愚笨,凡是研究這些有成就的古人,也都是第一流的聰明人,難道我們"強不知以為知",遽下斷語,也比古人聰明嗎?第二,即使這些學識,完全是騙人的,它能騙了幾千年來的聰明人,雖然確是騙術,其騙也相當可觀了!你為什麼不去摸摸它的謎底,便下此斷語呢?求學問的態度,最重要的,是虛心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應當深自反省。

總之,有關於週、秦之際"方士"學術的內容,我們可區別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如果從廣義的範圍來講"方士"的學術內容,除了前面所列舉的種種以外,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農家、醫家、乃至雜家,都可歸納在"方士"的學術內容裡去。倘使只能從狹義的"方士"學術來講,那便屬於專以研究神仙丹藥、冀求人我生命的長生不老,乃至進而做到"羽化而登仙"的一些專門學術。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這種專門學術,也正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期的,對於物理與化學等自然科學,與藥物學的創始者,若是妄加輕視,未免太過遺憾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