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第8章 第一部分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8

意密,是東密與藏密身、口、意“三密”之一,同時也是密宗“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環。因為身體的內密與音聲的妙密,都憑藉意念(意識)而發揮作用。在佛學顯教的經論中,無論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靜其意,空了意念(意識)的妄想為主旨。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獨以運用“意念”的觀想,作為“即身成佛”的方法,它的確與各個宗派與大小乘的理論,迥然不同,此中奧妙也當然自有它密意的存在,實在需要深入尋探。 人類之所以自稱為萬物之靈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具有思想和情感的關係。人與動物的分野,也由此而別。情多想少,智力便低。情少想多,智力就高。思想愈高者,由於智力的昇華而進入超人境界。情慾濃重者,由於智力的減退而墮落到動物的意識狀態。思想和情慾,雖然話分兩頭,作用也不一樣,但是它都憑藉“意識”的功能,而發揮它的應用與效果。無論在大小乘佛學的範圍,或是通俗世間的一切學識,對於知覺和感覺的關係,叫它是“心”、是“性”,或認為它是“心理”的作用等等,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也可以強調地說,都是“意識”作用同質的異名而已。

在人類的文化中,不論東方或西方,許多宗教和哲學,只要重視實際的修煉方法,都是依靠人類天賦本能的“意識”思想去做功夫,這是一致不易的原則,也是東西共通的事實。即如佛教大小乘各宗的修法,雖以達到“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為目的,但都是以“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作為守則,這是毫無疑問的。小乘道果的“偏空”,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於“畢竟空”的原理,其所謂“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利用自己心意識的作用而使意識昇華,猶如以楔子鍥入無比空靈的領域,不依身、不依物,而住於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後勉強說明它的狀況,叫它是“空”而已。因此,可知大小乘佛學和佛法所謂的“空”,也只是抽像地指出另一現象的不同觀念。如果從密宗和唯識學的理論來說,無論是有境界的“空”(有餘依的空),或是境界亦無的“空”(無餘依的空),它都是一個真實不虛的大“有”。所謂“空”,只是意識達到平靜的現象。所謂“不空”,便是意識平靜的實體本來如是而已。

意密與唯識 其次,大小乘佛學最大最高的課題,便是對於形而上本際的究竟,即“空”和“有”的認識,並不如一般哲學所探討本際是“心”是“物”的爭論。自釋迦滅度以後,由印度佛學的“結集”開始,以至小乘佛學發生分宗分派之爭,後期佛學轉入大小乘之爭以後,曼衍流變,便有“般若”的“畢竟空”與“唯識”的“勝義有”之辯。由此傳入中國的西藏之後,仍然還有“般若”的“空觀”,與“唯識”的“勝義有”孰先孰後之爭的存在。其中關於中國佛學的科判佛說經典的先後次序,姑且不論。例如有關密宗修法與佛學理論的依據來講,無論東密與藏密,大體上都認為“唯識”的“勝義有”,才是釋迦最後所出的究竟定論。換言之,佛說“般若”的“空觀”,還只是一時之方便。由“真空”而再證“妙有”,才是最後的究竟。至於空非真實,有非實有,即空即有與非空非有等,雙邊對等互破而建立“中觀”的理論,那都是淨化對本際知見的理念問題,在此也暫且不談。但因此可知密宗修法的理論依據,實以唯識學的體係作為基礎,和達摩禪有同出而異名,目標一致而方法運用各別的微妙關係。

總之,大小乘的佛學,大體上,都以淨化意念(意識)入手,最後達到無得無依歸。因此必須空了心念,舍妄歸真。而密宗的知見,依據“唯識”的“識變”理論,認為“空”與“有”的境界,也都是“唯識”的淨與污的變化現象,而此心、意、識的究竟體相,“有”即是“幻”,“空”亦非“真”,而且即此意念,也便是心識的本體實際的妙密功能,所以只要直接去“轉識成智”,便可“超凡入聖”,甚至便可“即身成佛”了。老實說,不但密宗理論的基本依據是如此,即如中國佛教所創立的淨土宗之基本依據,也並不外於此例。 有關心意識修法的粗淺說明 如果我們推開佛學的理論,但從現在通常易懂的方法來說明,首先便須了解我們這個現有的心、意、識的狀況,也可以說先要明了這個“心波”的現狀。便如一、二兩圖的表示。圖一顯示通常人心意識活動的狀態。圖二則為修習佛法人觀察心意識波動的狀態(A虛線表示“心體”,B波線表示“意念”,C波線中音的凹點表示“意靜心空”)。

了解了這兩圖以後,便可知中國佛學,綜合大小乘與顯教、密教的理論,認為“全波是水”,“全水即波”的簡要原理了。由此原理的推衍,便可知道密宗運用意念(意識)作觀想的修法,與禪定“心一境性”修法的原則,以及般若空觀的作用,完全不二。顯教是以“波平境淨”為教理的究竟;密宗是以“淨化心波”為教理的極果。如果獨以“波平境淨”為究竟,偏之毫釐,便成一潭死水,再不能繁興大用,而建立昇華生生不已的功用。如果只認為“淨化心波”,無妨起用為究竟,倘有絲毫偏差,習染於有,也會致於“動則易亂”之迷。因此藏密修法的系統,便有不同於東密之處,以“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作為密法的旨歸。 “生起次第”,以淨化意念而繁興幻有的大用。 “圓滿次第”,以止息心波為歸真返噗的究竟。其實,這與天台的三種止觀,“空、假、中”的修法次序,也只有是名異實同,理論的著眼點與修法入手的起點略有差別而已。歸根究底,畢竟無異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