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覺悟之道

第35章 第三十三章涅槃寂靜

覺悟之道 那烂陀 3212 2018-03-20
此世雖苦難,亦有樂可尋;雖存在實有,亦應覓非有;此世雖熱惱,亦有清涼地;雖三界如火,亦有涅槃城;此世雖惡濁,亦有至善境;雖實有生者,亦有無生地。 ——《本生故事》 涅槃是佛法的圓滿成就 人們也許能清晰地以描述的方式,對如此深廣的教理進行一番高談闊論,也許能用華麗美妙的措詞,寫一本面面俱到的典籍,以想來講解涅槃的安隱和博大精深。但是,涅槃並不是書寫或印刷之物,也不可能純理性地加以掌握,涅槃是只有通過內在的智慧而證得的出世聖果。 純理性的理解涅槃是不可能的,因為,邏輯推理無法涉及到它。雖然佛陀言教的邏輯完美無缺,但是,涅槃,佛教的最終目的,超出了邏輯範疇。不過,通過對生命正反兩個方面的反省,就會產生這樣一個邏輯結論——在有為法存在的相待面,一定有苦盡、無生滅的無為法。

在本生故事的註解中,記敘了釋迦牟尼佛的前生,當他為善慧仙人時,曾作如此禪想: “此世雖苦難,亦有樂可尋;雖存在實有,亦應覓非有;此世雖熱惱,亦有清涼池;雖三界如火,亦有涅槃城;此世雖惡濁,亦有至善境;雖實有生者,亦有無生地。”(1) 涅槃的定義: 巴利語,涅槃(nibbana,梵語:Nirvava)是有兩個單詞NI和VANA組成。 NI是一否定分詞;VANA是波浪或貪欲意,此貪是聯結今生與後世的紐帶。 (2) “涅槃,即遠離(NI)所謂的貪慾和慾望。” 眾生只要被貪慾和執著所縛,就要造作新業,此業定會在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中表現出來。當所有形式的貪欲被消除之後,具有再生能力的業力停止了運作,此人即從生死輪迴中解脫,而證涅槃。佛教的解脫是從不息的生死之中獲得自在,而不是僅僅擺脫罪惡和地獄。

涅槃也被解釋為貪,嗔,痴三火的熄滅 “三界如火坑。”佛陀說道,“是什麼火點燃了此火坑?是由貪,嗔,痴,是由生,老,死,悲傷,憂惱,痛苦,哀愁,絕望等所點燃。” 一方面,涅槃可以被解釋為這些毒火的熄滅。但是,切不可把此涅槃誤認為僅僅是此毒火的熄滅,熄滅不是沒有了的意思。在這裡,毒火的熄滅本身就是涅槃的獲證。 涅槃是虛無? 說涅槃是虛無僅僅是因為人們還不能以五根來構思它,這同瞎子看不見,就說燈不存在一樣不符邏輯。在一個很流行的寓言故事中,一條終日生活在水中的魚同一隻烏龜進行了一番辯論,並得意洋洋地作出結論:陸地不存在,因為它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魚,只因一生以水為生,除水以外,其它一無所知。一天,它游到一天到晚嬉耍的池塘里,在這裡,它遇到其好友,一隻剛從陸地上郊遊回來的烏龜。

“你好,烏龜先生,”魚說道,“好久不見了,你到哪裡去了?” “噢,我剛從陸地旅遊回來。”烏龜說道。 “陸地!”魚大聲叫了起來,“你是說陸地,什麼叫陸地?沒有陸地,我根本沒有見過。所以陸地是不存在的。” “好呀。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完全可以這麼認為,沒有人想阻擋你。但不管你怎麼說,我去了那兒。”烏龜心平氣和地說道。 “哎呀,說話要有理智,告訴我,你所說的陸地像什麼樣子。都很潮濕?” “不,不潮濕。”烏龜說道。 “那裡很美觀、清潔、涼爽嗎?”魚問道。 “不,那裡不美觀、不清潔、不涼爽。”烏龜回答道。 “那裡是透明的嗎?燈光可以穿過?” “不,不透明,燈光不可以任意穿過。”

“那裡很柔軟,形狀易變,我可以扇動我的雙翅,迎頭穿過?” “不,那裡並不柔軟和易變,你不能在裡面游水。” “那裡象溪水一樣流淌嗎?” “不,那裡並不像溪水一樣流淌。” — “那裡會掀起白沫色的波浪?”魚又問道,它已經不耐煩了這一連串的“不”。 “不,”烏龜回答道,“我從來沒有見過那裡有波浪掀起。” “你看,”魚似勝利者的姿態得意地說道,“我早就說過,你所說的陸地是不存在的。我剛才已問了,你也作了回答,那裡什麼都不是,不濕不涼,不明不軟,不像溪流也沒有波浪。既然不是其中的任何一個,那其它還會有什麼?你不要再說了。” “好,好,”烏龜說道,“你如果頑固地堅持陸地非有,我也只好讓你這麼想了。但是,無論誰,只要它既知道陸地又知道水,都會把你當成一條愚蠢的魚。因為你以為你不明白的事就不存在。”

說著,烏龜轉過身去,把魚拋在身後的小水池裡,爬向陸地,又開始了新的一次遊旅。 (3) 從這一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出,熟識水陸二地的烏龜無法說出陸地的特性,魚也不可能想像出陸地,因為它只在水中生活。同樣的,自由來往於世間出世間的阿羅漢,無法用世間語言準確地向世人解說出世之法,世俗之人也不可能依世間之智覺悟出世之法。 如果說,涅槃是虛無,那它就有必要與空間相一致。涅槃和空間都是永恆不變的。涅槃是永恆的,是因為內無一物,而空間是無邊際無時間。所以,簡單地說,涅槃與空間的不同點在於:空問為無,涅槃為有。 在講述不同世間存在的時候,佛陀特別提到了空無邊處界。 事實上,涅槃作為一精神獲證之果,無可置疑地證明了涅槃非空無。如果涅槃是空無的話,佛陀肯定不會用如下這些詞語來形容它的:無界(anaota),無為(asamkhata),不可思議(anupameya),圓滿(anuttara),至高無上(para),究竟(para),至善皈依處(parayana),安隱(tana),平安(khema),快樂(siva),一真(kevala),無所(anataya),不滅(akkhara),絕對的清靜(v6suddho),出世界(lokuttara),不死(amah),解脫(mutti),安樂(santi)。

“眾比丘,不生,非緣起,無造作,無為之境實有。諸比丘,若無此不生、非緣起、無造作、無為之境,則不得從生、緣起、造作、有為中獲解脫。正因實有不生、非緣起、無造作、無為之境(4),則能從生、緣起、造作、有為之法中得到解脫。” 《本事經》說: “生、有、造作、和合之法,非永恆,皆有成壞。無常五蘊為眾病源,以食養身,非享樂之處,離此赴彼岸,理智,永恆,不生無作,非苦無漏,終結諸煩惱,去苦得安樂。”(5) 因此,佛法中的涅槃,既非非有,亦非斷滅,可以明確地說它非一物,不可圓滿地以世俗之言準確無誤地說它是何物,其唯有自證。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許多典籍大篇地引用闡述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6)

事實上,此二非二,實為同一,是因生前或死後所得而異名。 如果修學者自己有足夠的修證,即可今生成就涅槃。佛教沒有在任何地方說過,究競涅槃僅來生可證,這樣佛教的涅槃不同於非佛教只有後世才能進入的永恆天堂。 此生即證涅槃為有餘涅槃;阿羅漢毀身後,證究竟涅槃,無物質殘餘的存在,名無餘涅槃。在《本事經》,佛陀宣說道: “諸比丘,涅槃有二,何為二?有依和無依。由此,諸比丘,即身斷除煩惱,所作皆作,拋棄執著,獲證聖果,砸碎生命枷鎖,正知己得解脫,此人為阿羅漢。彼五根依然存在。只因不空此五根,故彼有苦樂之受,破除貪、嗔、痴名為有依涅槃。” “請比丘,伺為無餘涅槃?由此,即身斷煩惱,……正知己得解脫。此生清涼,不復有樂受。此名無依涅槃。”

“見道無執著,指示二涅槃,一為此生具,斷流但有依,無依為未來,中止一切流,曉知無為法,斷流心解脫,深諳佛法者,除有得究竟。”(7) [注] (1)沃倫,《佛教在傳譯中》,第6頁。 (2)見那爛陀長老,《阿毘達磨手冊》,第317;《哲學概要》,第168頁。 (3)源引於阇拉車羅比丘的小冊子,《四諦》。 (4)根據流疏,此四種名詞被當成同義詞使用。 非生(Ajata)意為不是因緣所生(hetupaccaya),無始(abhuta願意為非有)意為未生,因為沒有從因緣所生,故非任何一物造作(akata)。存在和生起是有為法特性,如心法和色法,但是涅槃非因緣所生,故是無為法(asamkhata)。見伍德.沃德?《道德提昇華之詩》,第98頁,《正如所說》,第142頁。

(5)伍德?沃德,《正如所說》,第142頁。 (6)Sa=同,Upadi=聚合,即心色,Sesa=存留。五蘊被稱作為Upadi,因為它們緊緊抓住貪慾和無明不放。 (7)伍德?沃德,《正如所說》,第144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