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覺悟之道

第14章 第十二章佛陀的教化

覺悟之道 那烂陀 6517 2018-03-20
如來如不來,圓融真俗諦; 善巧方便法,眾生隨類解。 ——《大事》 佛陀慈悲、成功的弘化事業一直持續了45年。自35歲成道,80歲涅槃,他以身教和言教利益人類大眾,一年到頭,或獨自一人,或在眾第子陪同下,四處弘化,宣說佛法,以期眾生從此婆婆世界中獲得解脫。在七月至十一月的雨季裡,由於連日陰雨綿綿,他以安隱為生。這是當時印度所有修行者奉行的傳統。 同現在一樣,古印度有三個季節,即雨季(vassana),冬季(hemanta)和熱季(gimhana)。雨季大約從每年的七月十五開始到十一月十五結束。雨季期,大雨傾盆、河流氾濫,道路淹沒,交通中斷。一般來說,人們只好呆在家中或村里,以他們前一季所收穫的農作物為生。在這段時間裡,出家人會發現外出行化極為不便。另外,無數農作物及昆蟲將在不知不覺中被傷害。所有出家人,包括佛弟子在內,通常暫時中斷了他們的行化活動,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隱居下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都應邀在精舍或安靜的花園裡度過雨季。但是,有的時候,他們也退隱森林。人們成群結隊,來到佛陀的住處,聆聽佛法,盡可能地利用這一大好時機來親近佛陀。

最初二十年的行化 第一年於波羅捺羅斯。 佛陀於成道當年的七月十五日,向五弟子宣說了《轉法輪經》,然後就在波羅捺羅斯的鹿野苑度過了第一個雨季。這裡沒有任何特別可以居住的地方。耶舍在此雨季中皈依佛陀。 第二、三、四年在王舍城。 王舍城是頻毗莎國王統治的摩揭陀國首都。為了履行成道之前的諾言,旨陀訪問了國王。因此,國五把竹林精舍贈送給佛陀和他的弟子。此地離城不遠不近,是出家人理想的安隱之地。佛陀在此清靜竹林里安度了三個雨季。 第五年於毘舍離。 這一年,佛陀居住在離捨離不遠的大寺講堂。當淨飯王病危時,他來到他的病榻前,為其說法。國王當下證阿羅漢果,享受七天的解脫喜悅後圓寂。 這一年,在摩訶波闍波提的一再要求下,比丘居僧團建立。

淨飯王的遺體火化後,佛陀臨時住在尼拘律苑內。摩訶波闍波提來到佛陀住處,請求允許婦女出家,但遭到佛陀的拒絕。後來,佛陀回到了大寺講堂。但是,波闍波提出家的決心已定,在眾多釋迦族和拘利族婦女的陪同下,又從迦毘羅衛國,一路步行來到舍城。在阿難陀尊者的過問下,她們終於如願以償,加入僧團。 第六年於柯娑毗的瑪柯羅山。 在迦毘羅衛國時,佛陀化顯雙運神通,制服釋迦族人的高傲。同一年,佛陀在瑪柯羅山第二次化現雙運神通,贏得了外道信徒工皈依。 第七年於忉利天。 悉達多太子出生不久,摩訶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往生兜率天為天人。在第七年三個月的雨季裡,佛陀前往忉利天,為其天人說《阿毘達磨》,他的母親也前來聽法。白天,他回到人間,把在天上所講的概要地講述給舍利尊者聽,舍利弗又詳細地為他的弟子講解此法。所以,現在所存的《阿毘達磨》被認為是捨利弗為佛法的進一步闡述。

據經典記載,曾有佛陀母親的天人聞法後,即證得聖人第一果。 第八年於跋只地區,輸蔓束滿羅山附近的貝釋柯樹林。 第九年於柯娑毗。 在這一年,摩登伽女對佛陀懷恨在心,尋找機會誹謗佛陀。 摩登伽女漂亮美麗,她的父母沒有把她嫁人,因為他們看來,所有求婚者都配不上他們的女兒。一天,佛陀以慧眼觀世間,覺察到這對父母具有善根,出於對他們的慈悲,佛陀來到他們從事祭火的地方。婆羅門被佛陀的威儀相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佛陀是他女兒婚配的最佳人選。所以,他就叫佛陀在那兒等一會兒,自己則趕忙跑回家去。佛陀在那裡留下了一串腳印後走開。婆羅門和他的妻子,帶著他們打扮入時的女兒,一路跑了回來,他們仔細觀察起佛陀的腳印。精通相術的婆羅門妻子認為這不是普通人的腳印,而是究竟斷除了煩惱之人留下的。但是婆羅門卻對這一說法不屑一顧。看見佛陀就在不遠的地方,他們便走了過去,要把女兒交給佛陀。但是,佛陀向他們講述了他如何戰勝情慾,說道:

悟見貪欲愛(1),不復有愛欲。何為此身法,盡是骯髒物。即使以腳指,亦不願沾染。 (2) 婆羅門和他的妻子聽了此法後,當下見道,即刻獲第三不還果。但是高傲、虛榮的摩登伽女卻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心想:“這個人不要我,他完全可以拒絕。但是,他說我身上盡是糞便。好啊,憑我的出身、家族、社會地位、財富和年輕的魅力,我要找到一個與我門當戶對的丈夫。然後我就知道應該怎樣來對付你這個出家人了。”她被佛陀的話大大的激怒了,從而對他懷恨在心。後來,她成為優陀南國王的妃子,利用她的權勢,向人行賄,煽動人們辱罵佛陀,要把佛陀趕出城。當佛陀進城後,這些人就向他們大叫大嚷起來:“強盜,蠢驢,白痴,駱駝,笨蛋,地獄的種子,畜牲,永世得不到解脫,苦難的惡趣正等待著你。”

阿難陀尊者無法忍受這種噁心的辱罵,來到佛前,說道:“世尊,這些市民們在咒罵侮辱我們,我們到其它去吧。” “阿難陀,我們應該到哪裡去?”佛陀問道。 “到其它城市,世尊。”阿難陀回答道。 “如果那裡的人也侮罵我們,我們又該到哪裡去?”佛陀進一步問道。 “再到另外一個城市,世尊。” “阿難陀,你不應如此說。問題在哪裡發生了,就要在哪裡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到其它地方去。不過,阿難陀,誰在罵你?”佛陀問道。 “世尊,所有人,連奴僕都在罵我們。” 佛陀告誡阿難陀尊者修習忍辱行,說道: “大像在戰場上能經得住如蝗之箭。我將以同樣的方式忍受辱罵。此世界確有許多無法無天之徒。”

“國王第六上訓練有素的像馬,人中最上者為難忍能忍之人。” “經過良好調養的驢、馬、象為獸中之驕子,但嚴於律已之人遠勝於此。”(3) 最後,他又對阿難陀尊者說: “不要以此為憂惱。這些人的誹謗僅會延續七天,第八天,他們就會安靜下來。佛陀所遇到的困難不會超過七天。”(4) 第十年於波里拉亞克大森林。 佛陀在柯娑毗時,兩派持不同意見的比丘發生了爭吵。一派嚴持戒律,另一派精通經典,他們對在浴室的行為小戒持有不同的看法。這兩種不同觀點的擁護者分成兩派,他們喜好爭辯,各不相讓,頑固不化,不聽從佛陀的勸告,即使佛陀也無法解決他們的分岐。佛陀自尋道:“在這吵吵鬧鬧的大眾之中,我的生活也被搞得不愉快。再說,這些僧人不理會我的勸說。假如我從這些人群中離開,到一個清靜之地,那會怎樣?”想著,他沒有通知僧團,獨自一人隱居到波里拉亞克大森林,在花香四溢的莎羅樹下,度過了雨季安居。

根據記載,在這次安居期裡,大象和猴子每天供養佛陀。 (5) 第十一年於奧克那拉婆羅門村。 這一年,佛陀講了《耕者婆羅豆婆遮經》(6)。 一次,佛陀行化在摩揭陀國的一個婆羅門村莊。當時,婆羅門婆羅豆婆遮準備好五百張犁耕田。這天上午,佛陀束衣托缽,來到耕種田間,順路走到婆羅門跟前,當時婆羅門正在分發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羅門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養,便開口說道: “我有得吃,是因為我耕種了田地,你也應耕種。只有勞動後,才有飯吃。” “我也耕田種地,只有勞動後,我才享受飯食。”佛陀回答道。 “你說你是一個耕種者,但是,我們並沒有看見尊者你的犁具、牛軛、耕牛及牛鞭。”婆羅門迷惑不解地說道,“請告訴我們,你到底怎樣耕田種地?”

佛陀回答道: “信(saddha)為種子,戒(tapo)為雨水,慧(panna)為牛軛,中道(hiri)為犁具,意志(mano)為韁繩,靜念(sati)為牛鞭。言行謹慎,飯食適量,以真誠去除雜草,以禪定達到圓滿的解脫。精進(viriya)為載物大白牛車,載至苦盡樂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種好了的田地,定會結出不死之果,獲得徹底的自在。” 聽佛陀如此一說,婆羅門馬上盛了滿滿一缽奶油水飯,恭恭敬敬地送到佛陀跟前,說道:“請佛陀食用我的奶油米飯。佛陀是耕農,您的耕種可以結出不死之果。” 但是,佛陀拒絕接受,說: “如來不受因誦經而供養的食物。此乃聖人之道。聖者不接受這樣的飯食。這是生活原則。當你心悅誠服地相信,聖者確實已從煩惱中解脫,獲證寂靜,再行供養。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認識到聖者是收穫功德的福田。此供養才是真供養。”

第十二年於毗蘭賈。 婆羅門毗蘭賈聽說佛陀與眾弟子住在附近,即來見佛,向佛陀提出了好多有關教化的問題。佛陀一一作了回答。婆羅門感到十分滿意,當即皈依了三寶,邀請佛陀及其弟子在那里安度雨季,佛陀默許了他的請求。 不幸的是,毗蘭賈一帶此時到處鬧飢荒,佛陀和他的弟子不得不以馬料為生。途經此地的馬販子友好地把自己的馬料提供給他們。佛陀以絕對平等無分別之心食用這些物品。 一天,舍利弗尊者靜坐完畢出定,向佛陀走來,恭敬請問佛陀:“哪些佛陀的教法持續長久,而哪些佛陀的教法不能長久?” 佛陀回答說,毘婆屍如來,屍充如來和毘舍婆如來的教法沒有持續多久,而拘樓孫佛、拘那含佛和迦葉佛的教法卻能長久流傳(7)。佛陀把這些歸結為這樣一個事實:有些如來製定了僧伽規範,而有些卻雖致力於佛法的教化,但沒有為眾弟子製定清規戒律。

舍利弗尊者當即請佛制定僧尼的日常應守大戒,這樣僧團的聖潔生活將會長久。 “不要急,舍利弗,再等一等。”然後,佛陀又說道: “如來自己會注意到這樣的時間,在不善之法沒有生起之時,如來不會為弟子製定戒律,也不會為他們頒布日常清規。只有當不善之法在僧伽內部發生後,如來才制定戒律,為弟子頌布日常清規,以此來清除不淨。” “舍利弗,當僧團生存長久,發展完善,名聞利養增多,不淨之法將生起。其時如來淨宣布訓導方法,制定根本大戒,以防止這樣的事再次發生。” “舍利弗,現在在的僧團沒有問題,遠離惡習,清淨無染,善德兼備,最後的五百弟子也都是預流果,定不退轉,決定覺悟。”(8) 毗蘭賈的安居,是製定律藏中十波羅夷(patimokkha)的開端。 安居期結束後,佛陀一路行化,經過闍利亞、沙柯斯、康枯舍、波雅歌,然後穿過恒河,在波羅那斯住了一段時間,最後來到毘舍離的大寺。 第十三年於車利山。 第十四年於舍衛城的只陀精舍。 這一年,羅睺羅尊者年滿20,受具足戒。 第十五年於迦毘羅衛國。 這一年,大覺國王悲哀地死去。他對佛陀總是氣忿不平,因為佛陀離開了他的女兒耶輸陀羅。 這裡要提到的是,佛陀只在他的故鄉度過了一個雨季。 第十六年於阿拉毗。 以人肉為生的阿拉毗克在這一年皈依了佛陀。 (9) 林主夜叉窮凶極惡。一次,他看見佛陀在自己的宮殿裡,大為惱怒,跳到佛陀跟前,大吼起來:“滾開。” “很好,朋友。”佛陀一面說著,一面朝外面走去。 “回來。”他又叫了起來。 他陀就又走了回來。他如是三次,佛陀全都照辦了。但是當他第四次命令時,佛陀拒絕聽從,並說他能怎麼樣就怎麼樣好了。 “好呀,我要來考一考你。”阿拉批克說道,“如果你回答不了,我將把你碎屍萬段,摧毀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然後,提著你的腳,把你仍到恒河裡去。” “不可能,朋友。”佛陀回答道,“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一個人,無論是天人,梵天,修道者,婆羅門,還是一切人天,能夠搗亂我的思想,撕碎我的心,提著我的腳,把我扔到恒河。不過,朋友,你有問題,你就問吧。” 接著,阿拉批克問道: “什麼是人生最珍貴的擁有? 什麼是給予人快樂? 什麼是味中最甜? 什麼是人中最善生? ” 佛陀回答道: “信為人生最珍貴的佣有。 善修佛法給人帶來快樂, 真理為味中最甜, 正見是人中最善生。 ” 阿拉批克又問道: “怎樣渡過洪流? 怎樣穿過大海? 怎樣戰勝悲傷? 怎樣獲得清淨? ” 佛陀回答說: “以正信渡過洪流,以正念渡過大海,以精進戰勝悲傷,以智慧獲得清淨。” “何以得慧?何以致富?何以得名?何以取友?今生後世,何以不悲?” “正念、理智、有信之人,以聆聽清淨者涅槃之法而得智慧。行應行之事,以精進不息致富。以真理得名。以布施取友。誠實之士具有上德:真誠、善德、勇團和慷慨,此人死後無悲傷。試問其他苦行僧及婆羅門,是否超越此誠實,自我克制、布施、忍辱?” 徹底領會了佛陀所說,阿拉批克趕忙說道: “我怎麼會再去問這麼多的苦行僧和婆羅門?今天我明白了未來福益的真諦。” “為了我的利益,佛陀來到阿拉毗。今天,我找到了能結出豐碩果實的富饒之地。我將穿梭於村莊、城鎮,禮敬圓滿覺悟的佛陀和無上佛法。”(10) 第十七年於王舍城。 第十八年於車利雅山。 第十九年和二十年於王舍城。 佛陀與阿怙利瑪拉 第二十年,佛陀教化了臭名昭著的冷面殺手阿怙利瑪拉。 (11) 他原名叫阿合沙克(天真之意),父親為拘薩羅國王的國師。他在當時印度著名的教育中心塔闍蘭接受教育,並成為導師最優秀、最受寵愛的好學生。 不幸的是,他的同學對他產生了嫉妒。他們偽造事實,在導師面前惡毒地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導師被大大地激怒了,對他產生了反感,不問青紅皂白,想致他於死地,令他弄來一千根人指頭,以此來作為他對導師的謝禮。 雖然極為不情願,但最後還是順從了導師的意願,他獨自一人來到拘薩羅的只利尼森林。為了滿足其導師的要求,他開始了殺人的生涯,收集手指。他把人的手指捆好掛在樹上,但一會兒全被烏鴉和山鷹叼走了。因此,他就把這些手指做成花環,掛在脖子上。這樣,大家都叫他阿怙利瑪拉(意為指蔓)。 當他聚集了999根手指時,佛陀出現在他的眼前。阿怙利瑪拉大為高興,心想,殺了這位大苦行僧,他就可以湊足數目。於是,他抽出寶劍,大步朝佛陀奔去。 佛陀示顯神通,自己仍以平常的步伐走路,但阿怙利瑪拉卻無法接近他。阿怙利瑪拉奮力地奔跑著,但就是無法追上佛陀,弄得他氣喘吁籲,汗流浹背。追了一陣時間,他便停了下來,喊道:“站住,苦行僧。”佛陀安祥地說道:“我雖走猶止。阿怙利瑪拉,你也該停止了。”這個罪惡滿盈的盜匪不禁一驚,心裡嘀咕道:“明明是我止步了,但這位苦行僧卻說他已經停止了。這倒底是什麼意思。” 站在那裡,他問道: “出家人,你在走動,而你卻說:'你已止。' 我已不走了,而你卻說我沒有停止。 出家人,我問你,這是什麼意思, 你怎麼說你已止而我非止。 ” 佛陀和顏悅色地說: “是的,阿怙利瑪拉,我已不再作業,拋棄了侵犯眾生之暴力,故說我已止,而汝非止。”(12) 阿怙利瑪拉的善業一下子顯現出來,他突然意識到,這位大行者不是別人,正是佛陀,出於悲憫來拯救他了。 他立刻扔掉盔甲和寶劍,當下皈依了佛陀。接著,在他的一再要求下,佛陀允許他出家,說道:“善來,比丘(Ehi bhikkhu)。” 阿怙利瑪出家的消息一下子傳開了,特別是拘薩羅國王聽到這個消息後,更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因為阿怙利瑪拉對他的臣民來說確是一大危害。 但是,阿怙利瑪拉沒有得到快樂,即使是在寂靜的禪定之中,他也老是不忘他的過去,聽到那死於他刀下之人的慘叫聲。由於他過去所作惡業,在街上乞食時,他會莫名其妙地被不知從何處而來的石塊、棍棒擊中,滿臉傷痕,手腳處處是被劃破了的口子。佛陀看到他這個樣子回到寺裡,告訴他這是他自己業障的報應。 一天,他沿路乞食,看見一位痛苦分娩的女人,對她產生了深深的悲憫,因此就把這位婦女的可憐與痛苦告訴了佛陀。佛陀教他念誦如下經文: “大姐,自從受戒以來,我知道,我沒有故意傷害有情生命。以此真實,祝愿你和你的孩子安然無恙。” 此經就是佛教後來的《指蔓經》。 他牢記這段經文(13),又一次來到那位在痛苦中煎熬的婦女面前,用布簾把那位婦女隔開,自己坐在早已為他準備好的蒲團上,口中不斷地念誦經文。不一會兒,這位婦女平安地生下了一個孩子。念誦此經的效應一直流傳至今。 不久,阿怙利瑪拉證得阿羅漢果。在談到有關他具有重大的意義的皈依時,他說:“有的人因武力而屈服,或由鐵鉤,或由皮鞭,但我卻向一個既無棍棒,又無寶劍之人臣服。”(14) 餘下的25年,佛陀大多是在舍衛城的只園精舍度過,此精舍由大富給孤獨老人修建。有時也住在波拍精舍,此精舍是大慈善家維莎柯所建。 [注] (1)魔王三女。 (2)《佛教傳說》,第一卷,第274頁。 (3)《法句經》,320,321,322偈。 (4)《佛教傳說》,第一卷,第176頁。 (5)《法句經》注疏。 (6)《經集》,第一品,第四經,第12頁。 (7)《律藏》,經分別,第111頁;《戒律典籍》,IB霍那,第一卷,第123頁。 (8)佛陀指的是阿難陀尊者。 (9)《經集》,第一品,《林主夜叉經》,第31頁;查姆斯,《佛陀的教誨》,第45頁。 (10)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276278頁。 (11)《長老偈》,第318325;《中部》第二品,《指蔓經》,第97頁。 (12)《長老偈》,第320321頁。 (13)《長老偈》,第323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