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覺悟之道

第5章 第三章天上佛陀

覺悟之道 那烂陀 3883 2018-03-20
清淨唯已得,煩惱任人掐; 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 ——《法句經》 經過六年脫胎骨般的苦修,35歲的苦行僧喬達摩,沒有超人外物的幫助和指導,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除了一切煩惱,斷絕了所有愛取,以如實智,如理如量地知見萬法,而成為佛陀——覺悟者。此後,他被人們認知為喬達摩佛陀(1),他是過去未來無量諸佛之一。他不是天生的佛陀,而是通過自己的精進成就了佛果。 巴利語Buddha是由動詞性詞根Budh演變而成,意為明了、覺醒。因為他圓滿地明了徹見四聖諦,從無知的迷妄中覺醒過來,所以被稱為佛陀。因為他不僅理解了正法,而且演說了正法,覺悟他人,所以他被尊稱為圓滿覺者(sammasambuddha),以此來區別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的辟支佛(paceka)。

在覺悟之前,他被尊稱為菩薩(2),意為上求佛道之有情。 每一上求佛道之有情眾生都得經歷菩薩階段,廣行布施、持戒、捨離、智慧、精進、忍辱、誠實、決意、慈愛和圓滿的平等。 在一特定的時期內,唯有一尊圓滿覺者應世。如同某些植物和樹木只開一朵鮮花,唯有一佛於一時應現於整個世界。 佛陀是無與倫比者,百千萬劫難遭遇。他的應化世間是出於對眾生的悲憫,為了人天的福祉和利益。佛陀被尊稱為聖德之人(acchariyamanussa);不死法門的給予者(amatassadata);被尊稱為兩足尊(varado),因為他是慈悲、如實智和究竟真理的給予者;他也被稱為法,因為他就是法王(Dhammassami)。

正如佛陀自己所說,他是“如來(tathagata),應供者(araham),正偏知(sammasambuddha);立未立之道,建未建之法,言未言之教,覺道者,觀道者和識道者。”(3) 佛陀的覺悟並不曾有老師的指導。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無老師(nameacariyoatthi)”(4)。他確實從世俗之師處獲得世間的知識(5),但是對於出世之法來說,他沒有老師,他自己通過如實知覺悟真諦。 如果說,他從其他宗教師,或其它宗教學說,或受過教育的印度教中獲得了解脫知識,他就不可能說他自己是無上師(ahamsatthaanuttaro)(6)。在第一次說法中,他宣稱聞所未聞之法光已經升起。 在早期出家階段,他四處尋訪當代著名宗教大師,尋求指導。但是,他沒有在他們的教法中得到他所追求的東西。這就迫使他自己悟證和向內探求真理。他至心思維最深處,悟證了他從來沒有聽說或知道的究竟真理,覺悟之光源自內心,照亮了未見之法。

知一切應知之法,獲取了開啟所有知識的鑰匙,他被稱作一切知者,此超人的知見來自於他無數生死以來,自我精進不息的勤修苦練。 有一次,一位名叫陀那的婆羅門,觀察到佛陀腳印的特徵,來到佛陀跟前,問道: “尊者是天人嗎?” “不,婆羅門,我不是天神(7)。”佛陀回答道。 “那麼,尊者是乾達婆(8)?” “不,婆羅門,我實不是乾達婆。” “夜叉(9)?” “不,我實非夜叉。” “那麼,尊者你是一個凡人?” “我亦非凡人。” “那麼,請告訴我,你到底是誰?” 佛陀告訴他說,他斷除了緣生天人、乾達婆、夜叉和凡人的煩惱不淨。又說道: “透蓮生水中,不為水染污;我實為佛陀,不為世間玷。”(10)

佛陀沒有說他是印度神婆濕努的化身(avatara)。根據《薄伽梵歌》(11)美妙的讚歌,婆濕努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多次降生人間,維護正義,摧毀邪惡,建立正法。 根據佛陀所說,世間有無數天人。作為一道眾生,他們也得受生死輪迴,沒有一個至高無上掌握人類命運,不定期應現人間,具有神力的上帝。 (12) 佛陀沒有自詡為因自救而能自由拯救他人的救也者。因為淨與不淨完全靠自己。佛陀勸誡其弟子們要自己解脫,一個人不能直接純潔或玷污他人(13)。為了澄清他和弟子們的關係,強調自己為自己的依怙和個人精進的重要性,佛陀明確指出: “汝應自努力,如來唯導師。”(14) 佛陀僅僅指明了道路和方法。通過這一道路和方法,人們可以從痛苦和死亡之中得到解脫,達到最終目標。虔誠信奉者希求從生命之苦中得以解脫,還要靠自己的努力。

依附他人而求解脫是為消極,依靠自己而得度者是為積極。依附他人就是放棄自我努力。 “自為己洲嶼,自為己依怙,無求他庇護。”(15) 佛陀這些最後的言教,意義深遠,引人省思而富有啟示。它揭示了自我努力而來達到目的的重要性。為了達到貪求來世虛幻的幸福,人們依附仁慈的救世主而尋求贖罪。這些都是十分淺薄和無益的。他指出了祈禱的無效和祭祀的無用等。 佛陀是人,生於人間,長於人間。作為佛陀,他結束了一生。但是,雖為人,他具有獨特的個性,而成為非一般人。佛陀再三強調了這一點的重要性。他沒有留下任何餘地使人誤認為他是永恆者。有人說,沒有一位宗教導師象佛陀這樣“無神”,但是又沒有一位像他如此神聖。 (16)勿用置疑,在那個時代,佛陀倍受其信徒的尊敬。不過他從來沒有宣說自己的神威性。

佛陀生於人間,以有情而住世,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無上正覺一佛陀。他沒有獨自保留覺悟之理,而向世間宣說人類的潛在可能性和戰無不勝的力量。他示現了人類如何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獲得無上智慧和究竟覺悟,而不是把看不見的萬能之神凌駕於人類之上,也沒有把人類安置在順從神只之地。這樣,他提高了人的價值。他說,無需依附外在的神或媒介作用的神職人員,人類完全可以從生命的病苦中得以解脫,達到涅槃的永久快樂。他用無私奉獻的高尚理想教導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爭權奪利的世界。他反對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罪惡的種姓制度,提倡眾生平等。他宣稱,解脫之門向每一眾生敞開,無論是貴州還是賤民,聖潔之人還是邪惡之徒,只要他們改過自新,上求圓滿真理。他提高了被踩在社會低層婦女的地位,不僅使社會認識到她們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婦女建立了第一宗教團體(17)。在世界歷史上,他第一個努力廢除奴隸制,禁止屠殺無幸動物的祭祀活動。他認為這些牲畜應該得到慈悲。他沒有迫使其個徒成為他教導和他本人的隸屬,而是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思想,勸告他們不要僅僅因為善敬他而接受他的教導,而應徹底地加以檢驗。 “就像智者在試金石上,用鍛燒、敲打和摩擦的方式驗證黃金。”他慈善祥和的話語,使般陀差羅和柯沙喬達彌這種失去親人的母親得以慰籍;他曾親自照顧象菩提伽陀帝沙這種因生病而被拋棄之人;他幫助了象羅居瑪塔和輸般卡這樣的貧窮弱小者,把他們從意想不到的悲慘中解救出來;他使象罪犯指蔓和妓女阿帕般利這樣的人提高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他鼓舞了懦弱者,團結了分裂者,提高了低賤者,使聖者更加高尚。無論是富者還是窮人,聖人還是惡人都同樣地愛戴他。他高尚的典範行為是一切眾生靈感的源泉。他是所有宗教師中最為慈悲,最為能忍者。

佛陀的意志,智慧,慈悲,奉獻,施捨,圓滿清淨,典範人生,以及說法時所採用的無可非議的法門,使世界上大約五分之一的人讚美他為地球上最偉大的宗教導師。 羅達柯里濕努曾如此熱情地歌頌佛陀: “喬達摩具備了我們東方傑出思想家的素質。就人類的生活和思想而言,他的影響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一宗教創始人,對每一個人來說,他都是如此的純潔,其教導的深度和廣度一點也不遜色其它任何宗教。他屬於世界思想歷史,是全人類文化階層的共同財富。從理智的完整性,道德的誠摯性,精神的智見性來加以衡量,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18) 威爾斯在《歷史三偉人》(19)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質樸、熱忱、寂靜,為光明而戰之人;一個並非神秘,而是鮮明的人道個性。他教給人類宇宙這體性。許多我們現代最完善的觀點與佛教緊密一致。他教導我們,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來源於自我。在人類還沒有達到安樂之前,一個人必須不再為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後才能跨入偉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語言使人們知曉早於基督500年前之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們和我們的需要。在宗教生活中,佛陀比基督更使們們明確了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但在個人永恆這個問題上,他並非模棱兩可。”

詩人沓歌羅把佛陀稱為人類最偉大的人。 出於對佛陀的敬仰,丹表伏絲波說:“越了解他,我就越愛他。” 他為一個謙恭的佛教徒,我們應該謹慎地說:“越了解他,我就越敬愛他;越是敬愛他,我就越了解他。” [注] (1)他的弟子們稱他為佛陀,世尊,明行足等,而外道卻稱呼他為喬達摩尊者,沙門喬達摩等。佛陀稱自己為如來意為“如是來”或“如是去。” (2)梵語Bodhisattva。 (此術語被後來的大乘佛教開展和專用)。 (3)《相應部》。第三品,第五十八經,第六十六頁。英譯《相應部》。第三品,第五十八頁。 (4)《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經,《羅摩經》,第171頁。 (5)正如陳如,阿羅羅迦羅摩,優陀伽羅摩子等。

(6)《中部》。第一卷,第二十六經,《羅摩經》,第171頁。 (7)一天界之有情。 (8)天人樂師。 (9)魔鬼。 (10)《增支部》。第二品第六經第39頁;英譯《增支部》。第三品第58頁。 (11)偈子。第四部,第八偈。 (12)為了拉擾不斷增多的佛教徒,印度教徒不公正地稱佛陀為一神的化現(Avatara)。 (13)《法句經》。第165偈。 (14)《法句經》。第276偈。 (15)《長部》。第二品,第三經,《大涅槃經》,第100頁。 (16)堤維一高達,《佛教經典》。第20頁。 (17)耆那教也在很早就吸收婦女出家,見耆那教的Strimukti,psjaini.在美國東方社會第188次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加拿大,多倫多。 1978。

(18)《喬達摩佛陀》。英國學術議事錄,第二十四卷。 (19)此書名沒有出現在HG維爾斯的《綜合傳記》。第三版,倫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