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房龍講述聖經的故事

第33章 帝國的覆滅

一個英明領袖可以使這個國家免遭所有帝國的命運。但是,所羅門的繼承人既懶惰又無知,被奸佞的小人所包圍。他迫使十個北方的部落叛變,他們選定自己的君主,成立名叫以色列的新國家。南方則仍忠於合法君王,被稱為猶大,首都是耶路撒冷。 繼其父之位的羅波安,是所羅門和亞捫女子拿瑪所生的兒子。 他呆笨、無知又心胸狹窄。 他即位後,國家多災多難,以色列人民最終分成兩個相互敵對的小國,但把這些都怪在他身上,並不很公平。除開對國王的普遍不滿外,還有其他的原因。 從猶太人的歷史一開始,就存在猶大部落(居住在亞割谷南邊)和以色列部落(居住在亞割北面)之間的互相妒忌和惡感。 要想追究這些古代爭端的來龍去脈是很困難的。 《舊約》的頭十一卷(猶太人初期歷史的惟一資料)包含了很多傳說,很少有準確的歷史。寫這些編年史的人往往帶有個人偏見,想要證明自己喜歡的觀點,他們常常夾雜一些與猶太民族的真正歷史毫不相干的傳聞。

而且,在那幾百年裡,猶太人佔領的領土還不斷地轉換主人。 原來的居民不是被殺,就是接受猶太人的統治,並改信猶太宗教。 但還是有些村落或小城市在幾百年當中保持半獨立的地位。所以說不清楚巴勒斯坦是什麼時候真正成為純粹的猶太國家的。 本章內還會有別的疑問和類似事件,必須仔細閱讀。 有一個“猶大”和“以色列”的名稱問題,它出現在《舊約》的每個地方,使用得很不准確。 在《約舒亞記》、《士師記》和《列王記》當中,作者在寫到以色列或猶大時,實際上意思是“從迦南人、亞捫人、耶布西人手裡贏得的土地”。有時候他們更粗心,把以色列寫成猶大,或把猶大寫成以色列。 對於兩千年前的猶太學者來說,“猶大”、“以色列”是非常明確的詞,不會造成誤解,但是那個世界現在已埋葬在兩千年積累下來的歷史塵土下面,我們不易明白先知常常提到那個“城”或“河”是什麼,而他們常常很天真地說“河對岸”的人毀這座城市。很可能“河對岸的人”是住在幼發拉底河對岸的巴比倫人。而“這座城市”則指的十有八九是耶路撒冷城。稍稍運用一點想像力,我們常常能很準確地猜出來。但是我們總確定,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進一步發掘可能表明我們的猜測是錯的。

你現在會明白,在下面幾章中我們只能做出最一般的歷史假設,因此,本章在解釋猶太王國為什麼在還沒有完全具備帝國的全部特徵時就走向分裂的原因時,我們的論點也許並不完美。 以色列地區(雅各的直系後裔)是否比猶大地區的人(他們自稱是雅各的第四個兒子和阿杜蘭村一名土著婦女的後裔)更加優秀、能幹,我們不知道。 以色列人所以與猶太人不一樣,也許因為前者住在北方平原的村落和城市裡,而後者則住在岩石林立的山上,他們的部落族長制比前者維持得更久,對此我們不能肯定地告訴你。 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無疑的,幾乎所有的猶太人民的領袖,從約舒亞和基甸到撒母耳和掃羅,一直到施洗者約翰和耶穌,都誕生於北方。 南方幾乎沒有產生過一個著名的領袖,除了大衛這惟一的例外。

一個公開的問題是,如果把各個部落融合成一個單一的國家的是一個北方人,這對猶太人民是否會好一些。 但是這種歷史推測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有一點應該肯定。當大衛躲過了掃羅的迫害(掃羅或許因為大衛是“南方人”而有偏見)並成了猶太人的王之後,他便採取非常聰明的調和政策。 他急於消除北方人的偏見,但常常走得太遠,使本部落人胸懷不滿。但是他的王國是以溫和妥協為立國之本的,所以在國王年老不能出征時,也能平息叛亂的風暴。 所羅門在他統治的前半期,也試圖推行同樣的政策。可是,他沒有大衛那樣認真和寬容。 凡威脅到國家安全,並有危險行動的人,都被無情地處死。 但在外交方面,他要比他的父親更為成功。通過一系列戰爭(均由他的將軍指揮,國王本人不喜歡軍營艱苦的生活),他保衛了邊界,為臣民贏得了和平和繁榮。

在很短的時間內,他不但在南方取得了擁護以外,在北方也贏得了人心。然而,從中年開始,他犯了一系列錯誤,最後導致帝國的覆滅。 可能是出於戰略的考慮,耶路撒冷被指定為全國的首都。以色列人也許更希望看到在北方領土上修建王宮和聖殿,但是他們還是願意接受所羅門的決定,走幾百里路去祭祀耶和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