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順生論

第59章 五九死亡

順生論 张中行 4053 2018-03-20
佛家有一句口頭禪,是“生死事人”。宋儒批評說,總是喊生死事大,就是因為怕死。這批評得不錯,即如涅盤經之類記釋迎牟尼示寂,也是萬眾痛哭,哭什麼?自然是因為不願意死而竟死了。俗人就更不用說,如東晉謝安、支遁等蘭亭修楔詩酒之會,由王羲之作序,說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等許多好話之後,還引一句古人云,是“死生亦大矣。”(見《莊子? 德充符》)意思顯然是,如果能不死該多好,可惜是不能不死。那還是昔日;到現在,生死事大一類說法就有了更為沈痛的意義。因為昔人的世界是式的,死是形滅而神存,這神,或說靈魂,還可以到另一個世界,雖然昏暗一些,陰冷一些,卻還有佳人的美麗,親友的溫暖,總之,只是變而沒有斷滅。現在不同了,科學知識趕走了式的世界,我們幾乎都知道,神是形的活動,形亡,神也就不存了,就是說,生涯只此一次,死帶來的是立即斷滅。有的人有黃金屋,其中藏著顏如玉,下降,也會有柴門斗室,其中藏若干卷破書,再降,總當有些遺憾、有些期望吧,一旦撒手而去,都成為空無,其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這痛苦,前面提到過,是來於天命的兩面夾攻:一面是熱愛活著,另一面是不得不死。很明顯,解除痛苦之道就成為,其中的一方必須退讓,即或者走叔本華的路,不以活著為可取,或者走葛洪的路,煉丹以求長生(還要真能有成)。先說前一條路,改變對活的態度,即變愛為不愛,至少是無所謂。這顯然很難,因為要有能打敗“天命之謂性”的兵力。就理論說,叔本華像是應該有此強大的兵力,而且他寫過一篇《論自殺》的文章,說無妨把自殺看作向自然的挑戰;可是他卻還是壽終的,這就可證,在這類生死事大的間題上,不率性而行,說說容易,真去做就難了。真去做是可生可死之間,選擇了死,就原因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為取義而捨生,如傳說的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天祥之柴市就義,就是此類.另一種是為苦難之難忍而捨生,如因失戀、因患不治之症、因逃刑罰而自殺,就是此類,這算不算變了樂生的態度呢?似乎不能算,因為他們的生帶有難忍之苦,是因為避苦才舍生,如果沒有這難忍之苦,他們會同一般人一樣,高高興興地活下去的。不樂生,即反天命,難。可以退一步,純任自然,不執著於生死。莊子走的是這一條路,所以視妻死為無所謂,該歌唱的時候就照常鼓盆而歌。這比怕死確是高了一著,但也沒有高到不樂生的程度,因為他不就官位的理由是寧曳尾於途中,仍然有活著比死好之意。總而言之,擺脫兩面夾攻的困境,打退樂生的一方,這條路是難通的。只好調轉兵力,試試天命的另一方,不得不死,能不能退讓。辦法有國產的。秦皇、漢武,攬盡人間之權,享盡人間之樂,當然更捨不得死,於是寄希望於方士,費力不小,花錢不少。結果是受了騙,漢武后來居上,勉強活過古稀,秦皇則未及知命,就都見了上帝。方士是騙人。還有自騙的,是道士的煉丹,據說九轉之後,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可是葛洪之流終歸還是死了,未能住今日的白雲觀。國產的不靈,還可以試試進口的。據說高科技的一支正在研究不能長生的原因,一旦明白了,依照因果規律,去其因自然就可以滅其果。與方士和道士相比,這是由幻想前進為科學,也許真就有希望吧?但這總是將來的事,遠水不解近渴,就今日說今日,我們仍只能承認,想打退不得不死的天命,我們還辦不到。也就不得不還面對死的問題。

依“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之理,或只是依常識,死既不可免,我們所能求的只是,一,盡量晚些夾,二,伴死而來的苦盡量減少。先說前一個要求,還間或有例外,即早死與晚死之間,如果允許選擇,宜於選取前者。想到的有四種情況。一種,典型的例是患不治且極端痛苦之症,至少就本人的意願說,晚離開這個世界就不如早離開。另一種,如果我們接受傳統的評價意見,王莽就不如早死些年,原因是如白居易作詩所詠嘆,“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复誰知”。歷史上不少大人物,如梁武帝、唐明皇之流,早死就少做不少荒唐事,也就以早見上帝為佳,還有一種,舉近事為例,梅蘭芳和老舍都是文化界的大名人,可是生命結束的情況有天淵之別,梅壽終正寢,老舍跳太平湖。梅何以得天獨厚?也不過早死幾年罷了。這樣,以算盤決定行止,老舍就不如早死幾年。還可以再說一種情況,是由老百姓的眼睛看,嗜殺人整人的暴君,高壽就不如早死,因為早死一天,小民就可以早一天解倒懸之苦。何以這樣說?有典籍的所記為證,是“時日屬喪?予及汝皆亡”。但例外終歸是例外,不能破壞通則;通則由常人常態來,總是認為,只要能活,還是以不死為好。

但是,以上例外的第一種情況使我們想到一個與法律和道德有關的大間題,是:如果一個人因某種原因確信自己生不如死,他應否享有選擇死的自由?以及別人從旁幫助他實現死的願望,法律和道德應否允許?這個問題很複雜,幾乎複雜到難於講清楚。清楚由講理來,可惜在生死事大方面,常常像是不能講理。不信就試試。人,稱為人就有了生命,並從而有了活的權利;死也是與生命有不解之緣的,為什麼人就沒有這樣的權利了有人也許會說,並沒有人這樣說,法律也沒有明文規定。那就看事實。為什麼事,某甲自殺,某乙看到.某乙有救或不救的兩種自由,他可以任意行使一種自由,法律都不過問;可是道德過問,表現為自己的良心和他人的輿論,即救則心里安然,受到稱讚,反之會心不安,受到唾罵。這是除自殺者本人以外,都不承認他有死的自由,甚至權利。為什麼不承認?理由由直覺來,不是由理來。近些年來,據說也有不少人想到理,以具體事為例,如有的人到癌症晚期,痛苦難忍,而又確知必不治,本人希望早結束生命,主張醫生可以助人為樂,幫助他實現願望。這個想法,就理說像是不錯,可是付諸實行就大難。難關還不只一個。前一個是總的,就是先要有個容許醫生這樣做的立法。立法要經過辯論,然後表決,推想這是同意一個人去死,沒有造大反的勇氣,投贊成票是很難的。還有後一個零星的難關,是醫生和家屬都是理學家而不管直覺。直覺是好死不如賴活著,即怕死,這是天命,一二人之些微的造反的想法是奈何它不得的。

這就還會留下伴死而來的苦,如何對待?上面說可以盡量求晚來,這,且不問容易不容易,也許有些用,因為有如還債,需要明年還的,總會比需要今年還的,顯得輕鬆一些。但不會有大用,因為挨到明年,終歸是不得不還。所以首要的還是想辦法,求伴死而來的苦盡量減少。伴死而來的苦,有身的,有心的。身的苦,常識的範圍大,包括接近死的或長或短的一段病苦,這可以藉醫療的力量減輕。這一段的晚期,還可能包括這祥的一段,喪失知覺而其他器官還在活動,算不算還在活著呢?自己以外的人說還在活著;自己就未必這樣認為,因為不能覺知的活著,至少是主觀方面,與死並沒有分別。然後來了那個神秘的交界,由生到死(生命的終結)。這交界,如果用時間來表示,也許數理學家有辦法,我們常人只好不求甚解,說是看表,幾點幾分,死廠。這幾點幾分,即死,結束的大事,有沒有苦(苦都是親身感知的)? 如果有,是什麼樣的?蘇格拉底說,不知道,因為死,一生只有一次,還沒經驗過。

所以,我想,伴死而來的苦幾乎都是心的,或乾脆說,因為想活著,還能看這個,看哪個,幹這個,干那個,一想到必有個終結,就捨不得,因而怕。有什麼辦法可以變怕為不怕?可用的藥方不只一種,但都未必能有特效,因為,正如孟德斯鳩所說,是“帝力之大,如吾力之為微”,天命之謂性,不率性是很難的。不得已,只好得病亂投醫,甚至找個偏方試試。一種辦法由邏輯來.既然怕是由於捨不得生的一切,那就應該使生的一切成為不值得留戀。門路也可以有物的和心的兩種。物的是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苦而無樂,甚至苦乳難忍的程度。這樣的境遇也許能夠起不樂生的作用,可是它會主動來嗎?除了發瘋,是沒有人這樣幹的。還有,這樣的境遇,紅十年浩劫期間,被動來了,事實還是極少數自裁,絕大多數為保命而忍忍忍,可見境遇不佳也未必能夠引來厭世思想。物的不成,門路還有一種心的。可以是佛家的娑婆世界,也可以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總之,都說世間無樂,也就不值得愛戀。如果境真可以由心造,這想得不壞。可是,問題是,說容易,不要說做,真那樣想也大難,因為,在書面上萬法皆空,離開書面,黃金屋,顏如玉,總是實而又實的。

通過厭世以求不怕死,這個辦法不成,只好試試另一種辦法,是求功成名就,男婚女嫁,一切應做想做的事一了百了,一旦撒手而去一也就可以瞑目。儒家,或說一般人,就是這樣想的,有生之年,努力,立德,或立功,或立言,積累了不朽的資本,或下降,只是為兒孫留下可觀的產業,也就可以平心靜氣地置墳塋,備棺木,迎接捐館了吧?我的想法,這也是把惟危的人心看得太簡單了。如曹公孟德,可謂功成名就,可是垂危之際,還敦囑分香賣履,望西陵原上,敦囑,總是因為捨不得,也就不能不怕。人總是人,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不這樣的終是太少了。 再一種辦法是的,還可以分為低和高兩個層次,都見《大宗師》篇。低的是任運,就是生活中無論遇見什麼不如意事,都處之泰然,如設想的至人子輿病時所說:“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因以乘之,豈更駕哉!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死也是失,推想也必哀樂不能入,不能入是情不動,怕自然就消亡了。還有高的是“息我以死”,如果認識真能這樣,勞累一生,最後死給送來安息,那就失變為得,與基督教的死後陪伴上帝,佛教淨土宗的死後往生淨土,成為一路,自然也就可以心安了。但這也會有缺點,是要有莊子設想的至人的修養,至於一般人,就會感到“仰之彌高”,甚至如“下士聞道”,大笑之吧?

最後還有一個辦法,是多看宏觀,多想哲理,也無妨試試。在宏觀的內容中,生命,尤其一己的,究竟太渺小了。在哲理的思辨中,人生的價值會成為渺茫。渺小加渺茫,不執著也罷。 以上處方說了不少。可惜我們的怕死之病由天命來,根子太硬,也就幾乎成為不治。所以野馬跑了一大圈,轉回來,想到生死事大,可能還是直覺佔了上風,於是不能不說,有了生,還不得不結束,而且只此一次,終是太遺憾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