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順生論

第55章 五五悔尤

順生論 张中行 2974 2018-03-20
悔尤是行事有失誤,感到侮恨。人生於世,只要不夭折,這種心情總是在所難免。這樣說,是承認失誤在所難免。有的人不承認,或者說,用二分法,指責別人有失誤,自己則永遠沒有失誤口事實會是這樣嗎?可能恰好相反,是失誤而不敢承認,與別人相比,至少還多這一項失誤,在這方面,馬上得天下的劉邦就比較高明,是晚年同他的兒子劉盈說,“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可惜是如俗話所說,悔之晚矣,生米煮成熟飯,還有什麼用呢?無用,就理說也許真就可免,可是事實卻不能免,於是對付悔尤,也就成為值得注意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悔尤來於失誤,由失誤談起。某一項行事,是否算失誤,依常識,應該由計算得失斷定。這有時容易,如經商,年終結算,賠了錢是失誤,賺了錢不是失誤.有時就不這樣容易,比如人生大路仍然是士農工商幾條,青年時期,或憑機遇或憑選擇,走了士的路,而且有成就,比如居然掙來一頂教授的帽子,可是待遇低.經濟情況遠不如工商,算不算失誤?單靠計算得失似乎就不能得個毫無疑問的結論,因為很可能,甲說是得,乙說是失。可見某一事的得失判斷,還要有個比得失更為深遠的標準。可是說到標準,問題就複雜了,只說表面現象,是可能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所以,至少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安於偏向唯心,說所謂失誤,正如悔恨的心情,是由主觀認識,甚至主觀感覺來。這樣,譬如同一事,甲乙都經歷,甲認為得,乙認為失,我們信誰的?只好兼信。又如某一事,甲一人經歷,認為失,乙旁觀,認為得,我們信誰的?只好信甲的。

人的一生,經歷的事很多,有大有小。大的,影響大,感受深;小的反是。感到失誤,因而悔恨,通常是大的;雞毛蒜皮,如此如彼都無所謂的,一般是不會走上心頭。上心頭,主觀印象,有得,有失,得和失的比例如何?難說。原因之一是人的經歷各式各樣,得失自然就不會一樣。原因之二是人的性格各式各樣,有的人,如王獻之,機遇好,可是承認有失誤,是與都家離婚,梁武帝就不同,信任侯景,險些亡了國,卻說自我得之,自我失之,表示並不悔恨。單說一般人,像是都覺得失誤不少,甚至如陸放翁所慨嘆,“錯錯錯”,何以會這樣?我的想法,是由於用後來的理想的眼看先前的實際,其意若曰,如果不是那樣,而是這樣,就好了。可是覆水難收,時間不能倒流,所以,如果事比較重大,就會,常常是在心中,說,悔之已晚。悔,不免於煩惱,已晚,更不免於煩惱,應該如何對待?

事不同,總會有一些回頭看也感到欣慰的。這類事在本題以外,可以不管。只說相反的那些,總的說是不如意的。還要除去一些,或很多,是機遇注定,自己無能為力的。只舉葷葷大者,一是地域,如不生在蘇杭而生在漠北,二是時代,如不生在貞觀之治而生在天寶之亂,三是家庭,如不生在簪纓之家而生在貧困之戶,四是資質,如既不聰慧又不貌美,這都會使人不順利,因而會感到不如意。不如意又有何法了只能順受,也就談不到悔恨。悔,是一些事,自己事後設想,本來可以不這樣做的。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前想不到會有失誤。典型的例是有情人成為眷屬,決定成為眷屬的時候,都認為必美滿而決不會反目,可是實際呢,有些人就居然反了目。這會帶來悔恨的心情,因為總是事與願違。另一類,是事前想到會有,甚至確認必致,有失誤。這幾乎都是常識公認的所謂壞事,如賭博、偷盜之類。兩類性質不同,悔恨心情的程度也會不同,意外的總會較輕,意內的總會較重。就一般情況說,意內的不足為訓,或竟不值得研討。所以以下所談限於意外的,即事前,覺得如此做順理成章,其間或有意想不到的變化,或竟沒有什麼變化,及至事過境遷,回頭看看,與設想的一種可能情況相比,又錯了,因而不能不產生或強或弱的悔恨之情。

如何看待這仲心情,或說人生不可免的這一種境?我的想法,對應的態度,由嚴到寬,似乎可以找到三種。其一是恨鐵不成鋼。人生只此一次,應該力求多是少非,多得少失,悔恨來於失誤,算人生之帳,這是大損失,大遺憾,雖然木已成舟,不可挽回,終歸應該看作人生旅程中的一大傷痕。其二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借用的話說,是“過則勿憚改”,是“殷鑑不遠,在夏后之世”。視失誤為殷鑑,態度是積極的,或兼樂觀的,相信鑑往可以知來,則失誤可以變失為得,變禍為福,即過去的放過也罷,只求將來不再有失誤。不再有是變減少為滅絕,可能嗎?根據以上今之視昔,是用後來的理想的眼看先前的實際,總會看到不足之處的想法,這不可能;何況,以離異另結合為例.比如先前的失誤是多看能力少看品格,後來變為多看品格少看能力,也許成為另一種失誤,就更不可能。如果竟是這樣,那就失誤成為定命,是否悔恨也成為多餘?這就過渡到其三,寬的態度,安命。還可以分為淺深兩種,淺是不求全責備,深是視為無所謂。先說不求全責備。這是由對“天命之謂性,,的認識來。人都是生來就帶有多種慾望的凡人,又能力有限,這能力指制身內的,制身外的,以及預見將來的,這樣,等於盲人騎瞎馬,不跌倒的可能是幾乎沒有的。既是命定不可免,人總不能不接受現實,也就只好“安之若命”了。寬的態度還有深的,是視失誤為無所謂。這是由求人生的究極意義而不能得來,找不到究極意義,何者為確定的是,何者為確定的非,何者為確定的得,何者為確定的失,也就變似可見為模胡了。這樣看是非和得失,是《列子?楊朱》篇所說,“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一路,也有所得,是看破得失,也就不致因感到有失誤而悔恨。但仍會有所失,或說理不能周全,是同常人一樣,也在飲食男女,柴米油鹽,卻宣揚飲食男女和柴米油鹽為沒有意思,等於出爾反爾。

常人的生活之道,是應該覺得,忙如齊家、治國,閒如釣魚、養鳥,都有意思。感到有意思是對於萬事萬物,有取捨;取捨來於承認有得失。這就為悔恨開了門,因為人生百年,行事無限,總不會常得而不失。悔恨會有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善果;這裡單說這種心情是苦的,除了消極的順受之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求化難忍為可忍?我以前寫過一篇題目為“錯錯錯”的文章,其中談到難免不斷失誤的情況以及如何對待悔和愧的一種新辦法,現在想來,事和見雖然都有所偏,卻也不無參考價值,想不另起爐灶,把有關的一些話抄在下邊。 如果自己的生涯可以表現為思(或偏於思)和情(或偏於情)兩木方面,思方面的錯遠遠少於情方面的錯。來由是,由心理狀態方面看,思為主則疑多於信,情為主則信多於疑。 ……信是不疑,這來於希望加幻想,於是有時,甚至常常,就會平地出現空中樓閣。自然,空中樓閣是不能住的,於是原以為濃的淡了,原以為近的遠了,原以為至死不渝的竟成為曇花一現,總之,就成為錯錯錯。如何對待?悔加愧就一了百了嗎?我不這樣想。原因是深遠的。深遠還有程度之差。一種程度淺些,是天機淺難於變為天機深,只好安於“率性之謂道”。另一種程度深的是,正如雜亂也是一種秩序,錯,尤其偏於情的,同樣是入生旅程的一個段落,或說一種水流花落的境,那就同樣應該珍視,何況人生只此一次。這樣,這種性質的錯錯錯就有了新的意義,也值得懷念的意義。

我想,至少是有些失誤,就無妨作如是觀,那就悔恨,至少是一部分,可以化為珍視和懷念,所失也就成為一得了。 其實,由某一個角度看,悔恨也是一得,殷鑑不遠之外的一得,那是“知慚愧”。事失誤,知慚愧,是步子錯了,心術未壞。有些人(一般是高高在上的)不然,而是把大失誤硬說成至正確至妥善,那就真是不可救藥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