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順生論

第50章 五O 道術

順生論 张中行 3340 2018-03-20
上一個題目談信仰。信仰是進教堂時候想的,想求得的是超過現世之生的什麼。人總不能常跪在教堂裡,因而走出教堂,飲食男女、柴米油鹽的時候,對於生,還會想到家常事物的是非、高下之類的問題。想而有所得,即覺得怎麼樣活就好,並進而照辦,這覺得和照辦,我們稱為“道術”。說我們稱,因為,至少莊子不這樣用。 《莊子? 天下》篇開頭說: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曰,無乎不在。 成玄英疏:“方,道也。”方術也是道術。這最後一篇是評論諸子百家的,所以道術等於今所謂學術。學術自然也會牽涉到行,但重點終歸是講學理。我們這裡是變全為偏,變高為下,雖然也是道,卻是小道,不過是想談談,一般象牙之塔外的人,有時也會想到,或只是感到,怎麼樣活才有意思,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及會碰到的一些問題而已。

怎麼樣活才有意思,是想的,或只是感到的,為了減少頭緒,總稱為“想的”。想的與現實的關係非常複雜。其一,可以把凡是出現的都看作現實,或“另一種”現實。莊生夢為蝴蝶,這夢也是現實;自然,這夢中的蝴蝶與花間飛的蝴蝶並不是一種現實。其二,想的也要由現實來。人不能鑽入鼠洞,但可以想像鑽入,這鼠洞,這鑽入,卻仍是只能由現實來。道術也一樣,貧無立錐之地,也未嘗不可以想,一旦發跡,就也肥馬輕裘,鐘鳴鼎食。其三,想的(道術)與現實(實生活)有可能合而經常有距離。合是指覺得一切都好,不再希求什麼,因而也就不想變。這在理論上並非不可能,俗人,如乾隆皇帝,也許就是這樣吧?還有傳說的聖賢,或說得道者,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真悟了的禪師,飢來吃飯,困來睡眠,也許真能達到這種境界吧?但理論的可能終歸只是可能,至少是一般人,覺得一切都好,不再希求什麼,即想的完全成為現實,總是非常之難的。這是說,想的與現實總是有或大或小的距離。其四,想的(道術)又必致影響現實(實生活)。影響可以小,如想法湊錢,買摩托車,有忙事騎,有閒情兜風,就是此類。影響也可以大,如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終於得封定遠侯,就是此類。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見於四書中的《中庸》,這是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大道。其實,我們稱為道術的小道也是如此,比喻為蝸牛的觸角,只要往前走,就不能不由它來探測,取想望的,捨不想望的。所想望,可以明顯,如獨身之想找伴侶,成家立業;可以不明顯,如晨起必散步,也許並未想,其實是希望健康長壽。所想可以大,如想出國,換個境遇生活;可以小,如窗前闢個小園,養花。所想可以高,如窮則希聖希賢,達則除弊政,救民於水火;可以下,有了權,也堂上一呼,堂下百諾。以上是就性質說,歸類,可以有限。如果換類的性質為個人的具體,那就必致成為無限,因為事實必是,人人有人人的道術,甲的和乙的,至多只是近似而不能等同。無限,不能說;而為了用,又不能不說,怎麼辦?想從另一個角度說說。

這是著眼護個人,兼考慮道術的性質及其滲入人心的程度,計由淺入深,可以分為四種。其一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少是沒有明確地想,哪一種生活是合意的。尤其是舊時代,長時期的艱苦境遇迫使人慣於忍受,只求能活,不計其他,自然就難於形成多少帶些進取意義的道術。還有,道術的形成,不能離開是非、高下的認識,有大量的小民沒有知識,也就缺少評斷能力,因而生活就會安於順帝之則。這近於老子設想並期望的“虛其心,實其腹”,如果可能,也未可厚非。問題是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他們的子孫就難得完全虛其心。這是說,不識不知,不容易,也就未必不需要道術;或從另一面,泛泛地說,為了活得好,對於任何人,道術終歸是有用的。其二,另一種是評斷,有希求,只是零散而不成系統。這是隨波逐流而加上一些個人癖好,比如衣覺得西服好,住房覺得四合院好,這是有所見。可是這所見都是區地制宜,所以可能不協調,還可能變。還可能大變,如一向甘居下游忽而表現為積極。與第一種不識不知的人一樣,這樣的人,數目也是相當大。這樣游離好不好?為本人著想也不無好處,是少執著,於是因過於認真而引來的煩惱就會少得多。其三,再一種,有希求,而且明顯,面廣,固定,只是沒有理論系統來支持。所求各式各樣,可以俗,如今之醉心於富,為發財而無所不為;昔之醉心於功名,如之范進,頭童齒豁而仍奔走於考場。可以雅,如太史公司馬遷之立志完成《史記》,“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以及《高士傳》、史書隱逸傳中所寫人物,不避飢寒而遠離官場。古往今來,為數不少的人,通常所謂有誌之士,以及一般立身正直、遇事認真的,心裡顯然都明擺著是非、高下,也就都可以歸入這一類。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應該怎麼看?我的想法,這是重視人生,不想混過的一種表現,可以說是好;只是這樣的道術,或來自傳統,或來自時風,或來自傳統加時風,而傳統和時風,總是瑕瑜互見,太幸而所取是瑕,如捨命追求功名利祿,那就也會引來壞的結果。最後說第四種,有系統理論支持的道術。泛泛說,這是對人生的意義有自己的看法,或說有自己的人生之道;其後是對於肖己的現實生活,有可意有不可意,並求,至少是希望,變不可意為可意。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如果你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想,他會講出一片大道理,這道理成系統,所以道術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道”。顯然,在世間,這樣的人,數目不會很多;勉強找,也許要到哲學史一類書裡去吧?這就使我們想到(限定本國)千百年來的所謂三教,儒、道、釋。其實,道無限,儒、道、釋只是由於塊頭大,就像是可以壟斷一切。這裡就無妨以之為例,說說道術的多歧。就對於俗世生活的看法說,儒家代表一般人,是既然有了生,就應該重視,想方設法求活得好,合情合理。人生而有欲,現實中有不少壞事,如何才能合情合理?辦法是克己復禮,即講倫常,節制自己,以求人人都能養生喪死無憾。對於同樣的世間生活,道家就變重視為無所謂。活著也好,所以有時候說“寧曳尾於塗(途)中”;病甚至死了也無妨,所以喪妻還可以:“鼓盆而歌”。這是不執著以求減少求而不得之苦。佛家是進口思想,由多受苦而形成仇視世間(自然不能徹底)的看法。他們覺得世間生活只有苦,沒有樂,所以想滅苦就要出世間。出家了,到山林,或者仍在市井的寺院,能夠算出世間嗎?不得已,只好反求諸心,雖身不能離世間而心可以自性清淨。三教的高下,昔人曾經有興趣,問題過於復雜,這裡只想說,節制也好,任其自然也好,出世間以滅苦也好,我們總當承認,都是有系統理論支持的道術,所以也就都值得重視。重視,因為所有像樣的道術都值得參考,以求形成自己的。

以下由泛論轉為說自己的,想說四點。其一,覺得怎樣活才有意思的個人道術,有好還是沒有好?用老莊的眼看,是沒有好,因為老死精下與投筆從戎,同徉是無所謂。常識也可以出來助陣,比如以苦樂為應取應舍的標準,“出師未捷身先死”就不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可是我們不能走老莊那條路。理由有消極的,是由有知退到無知已經不可能。還有積極的,是既然有了生,就應該求活得好一些;這好只能由自己的道術來,縱使某一道術也可能並不高明。總之,道術即使不能充當生活向上的充足條件,也總是必要條件。所以,用平常話說,為了不白白活了一場,我們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道術。其二,道術有高下,甚至有好壞,如何分辨?這個問題,上面已經接觸到,這裡補充一點原則性的,是不要圖小利、近利、己利。這個原則提高,也可能趨向或達到無利,如司馬遷之著《史記》,以及其中所記,伯夷、叔齊之流就是這樣。語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道術上,大不易,“取法”乎上總還是應該的。其三,要不要一以貫之?三教的道術都是一以貫之,如儒家就明白說,“忠恕而已矣氣一以貫之是所求明確,並有理論支持,其結果必是不惑。這當然好;只是就一般人說,未免要求太高。退一步是認識明確,不隨風倒。不隨風倒是有主見,不輕易地見異思遷。但遷還是可以的;有些人,也許主見並不堅實,遷就成為不可免。這裡只能提這樣一個要求,是遷也罷,不遷也罷,都應該是慎重考慮的結果。其四,像是還有個嚴重的問題,是,自以為是的道術,是否會並不值得珍視呢?這個問題不好解決,也就難於處理,因為評論某一具體道術的價值,以什麼為標準難說,還要照顧某個人的各方面的條件。不得已,我們也就只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而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