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第105章 萬事都有代價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华杉 977 2018-03-20
我們的社會有一種“狠話文化”,就是好說狠話,比如“不惜一切代價”如何如何。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是不惜一切代價的,萬事都有代價。 地有所不爭。 有的地方雖可爭而不爭。 曹操註解說:“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 杜牧註解說:“言得之難守,失之無害。伍子胥諫夫差曰,'今我伐齊,獲其地,猶石田也,不如早從事於越。'”伍子胥要夫差去爭越國的地,不要去爭齊國的地。因為吳國是南方人,滅了越國,得了越國的地,又能守住,也能耕種。取多了北方齊國的地,沒什麼用,也守不住。 不過此時夫差志得意滿,又正被勾踐伺候得舒服,每天摟著勾踐送給他的西施,根本不認為有滅越的必要,北向中原,與齊晉爭霸天下,才是他的志向。結果,他又中了勾踐的離間計,殺了伍子胥。正在他舉兵北上的時候,勾踐乘他後方空虛,突然襲擊,殺了他的太子。又過了幾年,吳國為越所滅,夫差自殺。

讀史者難免扼腕,伍子胥那麼大功勞,對吳國那麼重要,夫差怎麼能殺他,自毀長城呢?這是旁觀者的看法。在夫差看來,吳國的勝利和強大都是我自己的本事,怎麼會是伍子胥的功勞呢?風遺塵整理製作。 杜牧還講了一個戰例: 東晉的時候,陶侃駐守武昌,長江北岸有邾城,諸將都說應分兵鎮之,陶侃不回答,而諸將反复說。陶侃就帶大家渡江去打獵,帶他們到現場說:“我之所以設險而御,憑藉的是長江之險。邾城在江北,內無所依,外有群夷。貪圖邾城的利益,不僅守不住,還招惹夷人來。所以得了邾城,無益於江南,反而招禍。” 後來庾亮守邾城,果然大敗。 開疆拓土,代價最大,人民最苦。所謂“漢武大帝”,還有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今天很多人認為他是英雄,歷史課本稱他為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但你若生活在他的時代,就注定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要么在前方流血,要么在後方受苦,因為全中國都被他搞破產了。

漢武帝晚年,國家瀕於崩潰的邊緣,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他下了著名的輪台罪己詔,其中“狂悖”二字,作為漢武帝對自己的自我鑑定,算是恰當。 八百年後,唐代詩人杜甫,還留下一首千古名篇《兵車行》,就講這漢武帝開疆拓土的: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