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第76章 知己知彼的戰術要點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华杉 1405 2018-03-20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戰前的“知”,是《計篇》講的“五事七計”。 “五事”即“道、天、地、將、法”,“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五事七計,是政治面,資源面,實力面,戰略面。上了戰場,如何在戰術層面知彼呢?下面的內容就講這個。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孟氏註解:“策度敵情,觀其施為,計數可知。” 梅堯臣註解:“彼得失之計,我已算策而知。” 總之,就是分析敵我雙方計謀,推算誰得誰失。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作”,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作”,作他一下,激他一下,看他哪動哪靜,便知他虛實。這就像我們說的火力偵察。

魏武侯問吳起:“兩軍相遇,我不知道對方將領能力大小,怎麼辦?” 吳起說:“派小股勇士銳卒攻擊他,一交手就佯敗而退,觀察敵人的一舉一動,如果他們追擊我軍,假裝追不上,見到我們丟棄的兵器旗幟財物,假裝沒看見,那就是智將。如果他們傾巢來追,旗幟雜亂,行止縱橫,又貪利搶東西,那就是將令不行,可以馬上對他發起攻擊。”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之”,就是讓他現原形,讓他暴露出軍形來,上一句說的“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就是形之的方法之一。 杜牧註解說:死生之地,就是戰地虛實。我“多方以誤”敵人,觀察他的回應,隨而製之,就知道死生之地。 張預註解說,我形之以弱,誘他進;形之以強,逼他退。在他進退之際,我就知道他所據之地的死與生了。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曹操註解說:“角,量也。” 杜牧註解:“角,量也。以我之有餘,角量敵人之有餘;以我之不足,角量敵人之不足。” 管子說:“故善攻者,料眾以攻眾,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以眾攻眾,眾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cui,同“脆”),釋難而攻易。”要角量雙方的人數、糧草、裝備。他人比我多,糧草比我充足,裝備比我強大,我就不要輕易攻擊。一定要避實擊虛,避堅攻脆,避難攻易。 戰例是司馬懿平定遼東。前面已經兩次學習這個戰例,這一條量敵之計,還和司馬懿有關。司馬懿征遼東,是四萬人對陣公孫淵二十萬人。前面學過,公孫淵派先鋒數万在遼河設防,自己率主力為後援,連營數十里阻擊司馬懿。司馬懿設疑兵牽制敵軍,自己悄悄率精銳繞過遼河防線,直接圍了公孫淵老巢襄平。這是“安能動之,敵雖深溝高壘,不得不與我戰,攻其所必救也”之計。公孫淵被迫回援,途中三次被司馬懿打敗,退回襄平城固守。這是“圍點打援,知戰之地,知戰之日”。

這時正是七月雨季,天開始下雨,下了一個月,司馬懿按兵不動,一點也不著急。部下陳圭問:“當初孟達造反,咱們八部並進,晝夜不息,八天走了一千二百里,拔堅城,斬孟達。今天我們遠征遼東,卻反而安然不動,緩緩圖之。我愚鈍,實在看不懂。” 司馬懿回答說:“這是角量敵人眾寡和糧食多少。當初孟達人少,而糧食夠吃一年。我軍四倍於孟達,而糧食只夠吃一月。以一個月的糧,對陣一年的糧,當然要快,所以不計死傷,必須拿下,那不是在和孟達打,是在和糧食賽跑,一個月拿不下我們就餓死了。現在我們雖然也是遠征,但帶的糧食充足,敵人卻快沒糧了。敵眾我寡,敵飢我飽,和徵孟達情況正相反。下雨不便作戰,更好,大家一起耗糧食,急什麼呢?”

三十多天雨停後,司馬懿才開始進攻。城中無糧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好多將領出降,司馬懿攻破襄城,斬了公孫淵,平定遼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