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第73章 單次成敗都有偶然因素,而終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敗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华杉 1539 2018-03-20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我想跟他戰,他雖然高壘深溝,還是不得不出老營跟我野戰的,那是因為我攻打他必須救援的地方。他知道我是調虎離山,圍點打援,但他還是不得不來,因為我攻打的地方他不能不救。 這個攻其所必救,前面講過很多戰例了,圍魏救趙、司馬懿征遼東等都是。 這裡再補講一個明朝的戰例,王陽明平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寧王造反,六萬大軍攻安慶,十分危急,一旦攻下安慶,南京就是寧王囊中之物,進了南京,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王陽明沒有揮師去救安慶,而是直撲寧王老巢南昌。寧王此時的唯一機會,在於放棄南昌,拿下安慶,順流而下,稱帝南京。

機會還是有的。當時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個混世魔王,大臣百姓都不喜歡他。寧王只要能到南京稱帝,不愁沒有人支持。但是寧王放不下南昌的老巢,忘了捨不得孩子套不來狼的古訓,撤軍回救南昌,結果在鄱陽湖與王陽明軍隊遭遇,兵敗被擒。造反大業,只持續了三十五天。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我不想跟他作戰,就是在地上畫條線,他也不敢過來,那是因為我能讓他對要來的地方心存疑慮,不敢來。 “乖其所之”,“乖”這個字,古代的意思本來是不乖,後來變成了乖。現在還留下一些詞,比如我們說一個人“行為乖張”,這個乖張的“乖”,就是乖的本意,意思是背離、違背、不和諧、不合情理等等。 “乖其所之”,就是在他要來的地方裝神弄鬼,讓他疑神疑鬼,本來可以來的,不敢來了。曹操註解說:“乖者,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戾”,就是乖戾,也是彆扭、不合情理的意思。

這樣的戰例,民間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了。傳說是這樣的,司馬懿大軍來了,諸葛亮守城的兵馬卻只有一萬人,毫無抵抗能力,司馬懿若攻城,定可一鼓而下。於是諸葛亮鎮定自若,大開城門,還安排人在城門口掃地,安靜祥和。司馬懿一看,這不科學!他那時候肯定也想到了兵法上的“乖其所之”,但萬一諸葛亮是將計就計呢?這永遠沒法猜對,再說諸葛亮一生為人謹慎,最不弄險的就是諸葛亮,所以還是有伏兵的可能性大,他就撤了。 曾國藩守城,他說過,守城最好莫過於“妙靜”。怎麼個妙靜呢,就是當敵軍來,在城下鼓譟,我方不作任何反應,靜悄悄地沒有任何回應。守城的人在後面躲著,也不在城垛上出現。敵人輕易是不敢架雲梯往城牆上爬的,那流賊一時也沒那麼完備的攻城器械,他們是看我們的動作,再製定下一步動作。我們沒有任何動作,甚至連個人影招呼都沒有。他們就興奮不起來了,再鼓譟幾次,自己沒意思了,就走了。

再說曹操。有史學家說諸葛亮的空城計是編的,正史沒那回事。我們再講講曹操中趙雲的空營計。曹操和劉備爭漢中,趙雲守別屯,帶了幾十騎出營查看地形,卒遇曹操大軍,趙雲且戰且退,曹操大軍一路追來。趙雲退回營中,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操一看,面臨A、B兩個選擇的單選題: 趙雲此舉,是運用了兵法的哪一條? A. 是“乖其所之,使敵不得與我戰也”,是裝神弄鬼想把我嚇走; B. 是“利而誘之,伏而擊之”,派小股部隊佯敗誘我來,然後設埋伏消滅我。 曹操繼續用《孫子兵法》思考,今天這一仗,不是我計劃中的,是趙雲安排的,如果不碰見他,我根本不會到這兒來。所以,他為主,我為客,他為實,我為虛。所以,應該選B。

曹操交了卷,就退兵了。 所以實際情況往往是偶然的。 但我們不能說曹操的分析是錯誤的,他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他的決策也是完全正確的。 明明是趙雲得手,為什麼說曹操正確呢?這就是不能以一次得失的結果來論決策。領導者一天要作出無數的決策,很多關係著生死存亡,很多關係著深遠影響。要所有的決策都正確,是不可能的。現實是什麼呢?是——用成功消化失敗,用正確消化錯誤。 我們還是給曹操交出的答卷打滿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