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第37章 謀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华杉 1523 2018-03-20
謀攻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第一篇講計,第二篇講野戰,第三篇就講攻城。這是次序。 李筌註解說:“合陣為戰,圍城曰攻。”所以這篇在《作戰篇》之後。 曹操註解說:“欲攻敵,必先謀。” 謀什麼呢?王皙註解說:“謀攻敵之利害,當全策以取之,不銳於伐兵、攻城也。” 還是謀利害關係,趨利避害。打仗不是為了殺敵,因為殺敵要付出代價,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曉之以利害,讓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財全貨的盡歸於我。 這就是孫子的“求全”思想。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註解說:“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把敵人圍起來,讓他絕望,認清形勢,投降,那是最好不過。他若作困獸之鬥,我們攻城擊破他,那就要付出代價,得到的也不是全城,而是一個破城。更何況,戰場上什麼都可能發生,不一定能勝利。 曹操伐江南,劉琮投降,曹操就得了徐州,還得了蔡瑁、張允的水軍。這是全國為上。之后孫權不降,就有了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從此再未能進軍吳國。 楚漢相爭,劉邦派酈食其,說降了齊國,這是全國為上。 齊王田廣降了漢王。酈食其向齊王保證說:“如果漢軍來攻,您就把我扔鍋裡煮了!”自己留下做人質,每天與齊王置酒高會。齊王也聽酈食其的,撤除了齊國守備。

沒想到韓信聽說酈食其一介書生,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說降了龐大的齊國,功勞比他還大!為了搶功勞,韓信按謀士蒯通之計,突然發兵攻打在歷下的齊軍。齊國沒有防備,被韓信一鼓而下。齊王以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把他扔鍋里活活煮死了。齊王自己,也在其後的戰亂中被殺。 韓信是不是不懂全國為上的道理呢?當然不是,他在之前取燕國,就是挾虜魏王豹、擒夏說、斬成安君的兵威,用廣武君計,派一個使臣,拿一封信,說降了燕國。 齊國也降了,但不是降的他,是別的同事說下來的,他便要打,要“破國次之”。他把已經屬於劉邦的齊國打下來,殺掉的齊軍,也是已經屬於劉邦的兵馬,再轉頭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可以說,這時候韓信就已經埋下他之後的殺身滅族之禍了。

王夫之說韓信死得不冤,因為他不是真心地忠誠於劉邦,而是隨時和劉邦講斤兩,要條件。 王夫之評論說:“毒天下而以自毒者,其唯貪功之人乎!酈生說下齊,齊已受命,而漢東北之慮紓,項羽右臂之援絕矣。黥布,盜也,一從漢背楚而終不可叛。況諸田之耿介,可以保其安枕於漢也亡疑。乃韓信一啟貪功之心,從蒯徹之說,疾擊已降,而酈生烹;歷下之軍,喋血盈野,諸田卒以殄其宗。慘矣哉!貪功之念發於隱微,而血已漂櫓也。” 王夫之說,齊國是講忠義的實在人,降了就是降了,絕無二心。韓信為了搶功勞,揮師擊降,害得酈生被烹,田氏滅宗,血流成河,他真是陰毒之人。所以韓信死得不冤,齊王田廣和酈食其,才是真的冤啊!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這都是戰鬥編制,“軍”,是一萬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一百人,伍,是最小戰鬥單位,五個人。這就是說,不管到哪一級,一國、一軍、一旅、一卒、一伍,都要求全,以不戰而勝之為妙。 所以百戰百勝不是什麼好事。用李克對魏文侯的話來說:“數勝必亡”。為什麼呢,每一次戰勝都有代價,有消耗。百戰則民疲,百勝則主驕。你又疲憊又驕傲,對方則憋足了勁要雪恥,可能下一仗就翻盤了。再說了,都百戰百勝了,還在打,可見這勝的質量不高,沒解決問題。 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傳檄而定,寫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戰而定,打一仗就解決問題。百戰百勝,那本身就是問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