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宗教哲學 尼采的智慧·尼采自我哲學解讀

第51章 人的表情和語言


表情姿勢的模仿比語言更古老,它是不由自主地發生的,即便在今天,人們普遍控製表情姿勢,很有教養地支配肌肉,它仍如此強烈。 當你看到一張激動的臉時,自己的臉部神經不可能沒有絲毫反應(倘使你留心,便能觀察到,一個人假裝打呵欠也會引起別人自然打呵欠)。模仿來的表情姿勢把模仿者引回到這種表情姿勢在被模仿者臉部或身體上所表達的那種感覺。人們便是這樣相互理解的,嬰兒也是這樣學會理解母親的。一般來說,痛苦的感覺是通過本身會引起痛苦的表情姿勢(如扯頭髮,搥胸,臉部肌肉劇烈扭曲抽搐)來表達的。反之,快樂的表情姿勢本身就充滿快樂,因而很容易使人理解(笑原是快樂的呵癢的表現,又用來表達其他快樂的感覺)。 ——人們一旦通過表情姿勢相互理解了,表情姿勢的一種象徵就會產生。人們會就一種音符語言達成協議。雖然開始時是聲音和表情姿勢(象徵性地做一下)並用,後來才只用聲音。 ——看來從前也時常發生同一過程,這一過程如今在音樂,尤其是戲劇音樂的發展中展現在我們面前;一開始,沒有說明主題的舞蹈和啞劇(表情姿勢語言),音樂便是空洞的聲音,在長期習慣於音樂和動物的配合之後,耳朵才訓練得能夠立刻分辨聲音的形態,終於達到頓悟的高度,完全不再需要可見的動作,而能理解無動作的音樂。於是才有所謂純音樂,即其中一切無需其他輔助手段就立刻被象徵性地理解的音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