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戈達爾和新浪電影

第6章 法國電影“新浪潮”與“左岸派”

戈達爾和新浪電影 佚名 800 2018-03-20
1958年,當克羅德·夏布洛爾的影片《漂亮的塞爾其》和讓·魯什的影片《我這個黑人》等,一批較新穎的影片紛紛出現在法國銀幕上的時候,法國《快報》周刊的專欄支記者法朗索瓦茲·吉魯,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這個名詞來談論當時的法國電影。這些由不知名的年輕人製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導演資歷為基礎的製片方法,帶給法國電影一種清新的氣息。這時幾乎所有第一次參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就連阿崙·雷及拍攝的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 1959年,特呂弗拍攝的《胡作非為》獲得了雖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從此確立了新人的地位。從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間,大約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洶湧潮流沖擊面來,鋪天蓋地勢不可擋。它創造了法國電影史、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奇蹟。同時,不僅改變了法國電影的面貌。也改變了世界電影的面貌. 1962年《電影手冊》雜誌,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這一名詞“新浪潮”作為一次電影運動(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三次電影運動)被載人史冊。

然而,由這麼多積極熱心的人參與到這場運動中來,肯定會形成一種混雜的創新,即相異的追求,不同風格的創新。既然匯合成一股“浪潮”,就必須有其共同的東西,這共同的東西就是,他們一致地反對當時流行的所謂“優質電影”。這種“優質電影”實際上是一種被大眾興趣所左右的,按照陳規俗套製作的商業影片。面對這一時期的電影新人們則是要以一種藝術趣味來替代商業趣味。他們聲勢浩大的奮起推翻和打碎舊存的製片秩序。這一次運動對商業電影的確形成了極強烈的衝擊。所謂“新浪潮”,可貴之處關鍵在於“浪潮”二個宇。綜觀世界電影史,從未見過有像這樣一次,有這麼多的人共同參與到一場電影革新運動中來。然而,有著共同的敵人並不能說明有著共同的美學觀念和美學追求。因此,這里大致分為兩部分進行分析和研究。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二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