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談藝錄》讀本

第73章 (三○)評王國維詩和論

《談藝錄》讀本 周振甫 2001 2018-03-20
老輩惟王靜安①,少作時時流露西學義諦,庶幾水中之鹽味,而非眼里之金屑。其《觀堂丙午以前詩》一小冊,甚有詩情作意,惜筆弱詞靡,不免王仲宣“文秀質羸”之飢②。古詩不足觀;七律多二字標題,比興以寄天人之玄感,申悲智之勝義,是治西洋哲學人本色語。佳者可入《飲冰室詩話》③,而理窟過之。如《雜感》雲:“側身天地苦拘攣,姑射神人未可扳④。雲若無心常淡淡,川如不竟豈潺潺。馳懷敷水條山里⑤,托意開元武德間⑥。終古詩人太無賴,苦求樂土向塵寰。”此非柏拉圖之理想⑦,而參以浪漫主義之企羨乎。 《出門》雲:“出門惘惘知奚適,白日昭昭未易昏。但解購書那計讀,且消今日敢論旬。百年頓盡追懷裡,一夜難為怨別人。我欲乘龍問羲叔⑧,兩般誰幻又誰真。”此非普羅太哥拉斯之人本論⑨,而用之於哲學家所謂主觀時間乎。 “百年頓盡”一聯,酷似唐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詩之“事去千年猶恨速⑩,愁來一日即知長”;宋遺老黃超然七絕亦云:“前朝舊事過如夢,不抵清秋一夜長”;皆《淮南子?說山訓》:“拘囹圄者,以日為修;當死市者,以日為短”之意。張茂先《情詩》即曰⑾:“居歡愒夜促,在戚怨宵長”;李義山《和友人戲贈》本此旨而更進一解曰⑿:“猿啼鶴怨終年事,未抵熏爐一夕間。”然靜安標出“真幻”兩字,則哲學家舍主觀時間而立客觀時間,牛頓所謂“絕對真實數學時間”者是也⒀。句如“人生過後唯存悔,知識增時轉益疑”,亦皆西洋哲學常語;宋儒林之奇《拙齋紀聞》曰⒁:

“疑字悔字,皆進學門戶”,用意無此曲折。所撰《紅樓夢評論》第四章申說叔本華人生解脫之旨⒂,引自作“生平頗憶挈盧敖”一七律為例;可見其確本義理,發為聲詩,非餘臆說也。 (24—25頁)①王靜安:王國維字,號觀堂,有《觀堂集林》二十卷等書。 ②王仲宣:王粲字,魏七子之一。鍾嶸《詩品》稱他“文秀而質羸”。 ③《飲冰室詩話》:梁啟超著。 ④姑射神人:《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⑤敷水:在陝西華陰縣西。條山:中條山,指中條山脈的華山。 ⑥開元武德:武德,是唐高祖年號。開元,是唐玄宗年號。武德、開元之間,主要是唐太宗貞觀之治,是唐朝極盛時期。不稱武德、開元,稱開元、武德,是律詩要調平仄關係。

⑦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著有,寄託他的理想。 ⑧羲叔:即羲和,神話中太陽的御者,駕著龍拉著載太陽的車在天上巡行。不稱羲和稱羲叔,因這裡要用個仄聲字。 ⑨普羅太哥拉斯:古希臘詭辯家。 ⑩李益:唐代詩人。 ⑾張茂先:張華字,晉詩人。 ⑿李義山:李商隱字,唐代詩人。 ⒀牛頓:十七、八世紀英國物理學家。他把時間空間看作是同運動著的物質相脫離的,相互間也並無聯繫,因而提出了“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觀點。 ⒁《拙齋紀聞》:宋林之奇(號拙齋)撰,即《道山紀聞》。 ⒂叔本華:十八、九世紀德國哲學家。他認為人的生活意志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否定生活意志以求解脫。

這一則講王國維的詩,認為他的少作流露出西方哲學思想,是融化在詩裡的。可惜筆力軟弱。他的七律詩裡運用比興手法,來寄託西方的哲學思想。比起《飲冰室詩話》裡講的詩,更富於思想性。像他的《雜感》詩,寫人在天地間苦於受到拘束,要求仙人的超脫做不到。雲豈無心,還是出岫:川豈不競,還是爭流。因此私心追求的是唐代的盛世,苦於向人間追求樂土,這是寄託著柏拉圖的理想國,具有浪漫主義的企求。他的《出門》一首寫歡樂的時候時間過得快,百年易盡;愁苦的時候時間過得慢,一夜也難過,這兩者究竟誰幻誰真。這不是含有西洋哲學家說的主觀時間嗎?王靜安提出“真幻” 兩字,含有主觀時間是虛幻的,客觀時間是真實的意思。 王國維在《靜安文集》裡有《紅樓夢評論》,第四章《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中,稱:“往者引一律曰:'生平頗憶摯盧敖,東過蓬萊浴海濤。何處雲中聞犬吠,至今湖畔尚烏號。人間地獄真無間,死後泥洹枉自豪。終古眾生無度日,世尊只合老塵囂。'何則?小宇宙之解脫,視大宇宙之解脫以為準故也。”這裡引的詩說,生平頗想帶了盧敖去求仙,盧敖是秦始皇派他入海求仙的方士,但求不到仙人。 《論衡?道虛》裡提到淮南王得道,雞犬升天。但聽不到雲中犬吠,說明得道升天是假的。 《史記?封禪書》講黃帝在鼎湖跨龍上天,其臣抱弓射龍而不得,不能扳龍上天,因抱弓而號,稱為烏號。

這也說黃帝的臣子上不了天。總之是求仙無望。留在人間是痛苦的,人間和地獄一樣。 佛家稱僧死為涅槃,即脫離一切煩惱,進入自由無礙的境界。涅槃即泥涅。說死後得到涅槃徒然是自豪的話。終古眾生沒有得超度的日子,眾生不能解脫,佛也不能解脫,所以佛也老在塵世,解脫不了。這首詩宣揚叔本華的思想,認為人的生活意志無法滿足,所以人生是痛苦的。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裡宣揚叔本華思想,用來解釋。 錢先生用它來證明王國維上引的詩中也是用西方哲學思想來寫的。按叔本華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人生充滿痛苦的說法,他因襲印度吠壇多派和佛教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