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談藝錄》讀本

第16章 (一四)折柳解

《談藝錄》讀本 周振甫 2005 2018-03-20
《致酒行》:“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①;王註:“攀樹而望行人之歸,至於斷折而猶未得歸,以見遲久之意。”尚未中肯,試申論之。古有折柳送行之俗,歷世習知。楊昇庵《折楊柳》一詩詠此②,圓轉瀏亮,尤推絕唱,所謂:“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別離河上還江上,拋擲橋邊與路邊”(楊有仁編《大全集》卷三十③;參觀梁元帝《折楊柳》:“垂柳复垂楊”,薛能《楊柳枝》第四首④:“拋向橋邊與路邊”)。然玩索六朝及唐人篇什,似尚有折柳寄遠之俗。送一人別,只折一次便了;寄遠則行役有年,歸來無日,必且為一人而累折不已,复非“河上江上”,而是門前庭前。白香山《青門柳》⑤:“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邵謁《苦別離》⑥:“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楊柳,此地無樹根”;魚玄機《折楊柳》

⑦:“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翁綬《折楊柳》⑧:“殷勤攀折贈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此贈別之折柳也。卷二十二《折楊柳》諸篇中⑨,有如劉邈:“高樓十載別,楊柳濯絲枝。摘葉驚開駃,攀條恨久離”;盧照鄰:“攀折聊將寄,軍中書信稀”;韋承慶:“萬里邊城地,三春楊柳節。不忍擲年華,含情寄攀折”;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孟郊: “贈遠累攀折,柔條安得垂。青春有定節,離別無定時”,又“枝疏緣別苦,曲怨為年多”。太白又有《宣城送劉副使入秦》雲⑩:“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此寄遠之折柳也。苟以宋詩解唐詩,則陳去非《簡齋集》卷八《古別離》言贈別⑾:“千人萬人於此別,柳亦能堪幾人折”,文與可《丹淵集》卷十九《折楊柳》言寄遠⑿:“欲折長條寄遠行,想到君邊已憔悴。”各明一義,闡發無剩矣。之九⑿:“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雖不言何“樹”,而“感別經時”,攀條遺遠,與《折楊柳》用意不二。長吉詩正言折榮遠遺,非言“攀樹遠望”。

“主父不歸”,“家人”折柳頻寄,浸致枝髠樹禿,猶太白詩之言“長相思”而“折斷樹枝”,東野詩之言“累攀折”而“柔條不垂”、“年多”“別苦”而“枝”為之“疏”。太白、長吉謂楊柳因寄遠頻而“折斷”,香山、邵謁、魚玄機謂楊柳因贈行多而“折盡”以至斷根;文殊而事同。蓋送別贈柳,忽已經時,“柳節”重逢,而遊子羈旅,懷人怨別,遂復折取寄將,所以速返催歸。園中柳折頻頻寄,堪比唱“陌上花開緩緩歸”也。行人歸人,先後處境異而即是一身,故送行催歸,先後作用異而同為一物,斯又事理之正反相成焉。越使及驛使“寄梅”事⒁,久成詩文典實,聊因長吉詩句,拈“寄柳”古俗,與之當對雲。 (379—381頁)①《致酒行》:李賀詩。王琦注:“《漢書》:'主父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漢武帝),上不省。資用乏,留久,諸侯賓客多厭之。'”長吉引以自喻。

②楊昇庵:明代作家楊慎號。 ③楊有仁:明人,楊慎第三子。編有《大全集》。 ④薛能:見《全唐詩》558卷。 ⑤白香山:白居易,號香出居士,有《白居易集》七十一卷。 ⑥邵謁:見《全唐詩》605卷。 ⑦魚玄機:女道士,見《全唐詩》804卷。 ⑧翁綬:見《全唐詩》600卷。 ⑨:一百卷,宋郭茂倩編撰。 ⑩太白:李白字,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 ⑾陳去非:陳與義字,有《簡齋集》十六卷。 ⑿文與可:文同字,有《丹淵集》四十卷。 ⑿:見《文選》。 ⒀“寄梅”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嘩,並贈嘩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見《太平御覽》卷九十○。

這一則講古代的折柳贈別,從李賀《致酒行》裡的“折柳”講起。因錢先生評王琦注“未中肯”,牽涉到對“折柳”的正確理解,所以歸入“鑑賞”類。王琦注認為主父偃西遊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以見遲久不歸之意。照王註,把柳枝折斷,表示他遲遲不歸。這樣說不中肯。錢先生指出,古代折柳送行有兩種:一種是送別時折柳送行,舉明楊慎的《折楊柳》,點明“別離河上還江上,拋擲橋邊與路邊。”在橋邊送別時,折柳送行,行人走時,把柳枝拋擲橋邊。在江邊送行時,折柳送別,行人上路時,把柳枝拋擲路邊。在這裡,錢先生不光講折柳送別,還贊楊慎這首詩,“圓轉瀏亮,尤為絕唱。” 錢先生又講到梁元帝《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复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這不像送別折柳,是懷念故鄉而折柳。同心同折,當是家人在懷念遠人,遠人在懷念家人,所以稱同心同折了。唐薛能《柳枝》:“遊人不折還堪恨,拋向橋邊與路邊。”

這跟楊慎的“拋擲橋邊與路邊”相似,說遊人不折,當指遊子不折,還是送行的人折的吧。 錢先生又舉出折柳送人的例子,有白居易、邵謁、魚玄機、翁綬四例。又指折柳寄給遠人的詩,有劉邈、盧照鄰、韋承慶、張九齡、李白、孟郊的詩。又舉出宋陳與義、文同兩例,各明一義。再歸結到李賀詩的折柳遺遠。最後以折梅寄運與折柳寄遠相對,說明有折柳寄遠的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