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近三十年中國文學思潮

第23章 參考文獻

近三十年中國文學思潮 雷达 2819 2018-03-20
(1)吳亮、程德培:《當代小說:一次探索的新浪潮——對一種文學現象的描述、分析與評價》,見於《探索小說集》(代後記),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P640。 (2)[奧]海因茨-伯里策:《卡夫卡研究的問題和疑難》(C),見於葉廷芳編:《論卡夫卡》(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P212。 (3)同上,P4。 (4)同上,P5。 (5)同上,P6。 (6)殘雪:《殘雪文學觀》(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P126。 (7)吳亮、程德培:《當代小說:一次探索的新浪潮——對一種文學現象的描述、分析與評價》,見於《探索小說集》(代後記),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P640。

(8)同上,P649。 (9)羅傑-加洛蒂:《論無邊的現實主義》(M),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P163。 (10)同上,P170。 (11)《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第1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5月,P144。 (12)殘雪:《什麼是“新實驗”文學》(M),殘雪:《殘雪文學觀》(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P127-128。 (13)[日]近藤直子:《吃蘋果的特權》,見於殘雪:《殘雪文學觀-附錄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P201。 (14)《卡夫卡日記選》,葉廷芳編:《論卡夫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P740。

(15)[蘇]扎東斯基:《卡夫卡真貌》,葉廷芳編:《論卡夫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P452-453。 (16)孫彩霞:《刑罰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與余華〈一九八六年〉的比較研究》(C),洪志剛編:《余華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P445。 (17)卡夫卡著,孫坤榮等譯:《卡夫卡短篇小說選》,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年8月,P138-169。 (18)[美國]奧斯丁-沃倫、錢滿素譯:(1946),葉廷芳編:《論卡夫卡》(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P122——123。 (19)同上,P122——123。

(20)卡夫卡:《致馬克斯-勃羅德》,葉廷芳編:《論卡夫卡》(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P731。 (21)[奧地利]瓦爾特-H-索克爾,錢滿素譯:《弗蘭茲-卡夫卡》,葉廷芳編:《論卡夫卡》(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P662。 (22)同上,第663頁。 (23)鐵凝:《心靈的牧場》(M),桂林: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P191-193。 (24)陳思和:《逼近世紀末小說選》(卷五,1997),轉引自王達敏《余華論》,P287. (25)同上,P287-288。 (26)王達敏:《余華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P292-293。

(27)博爾赫斯:,王央樂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6月,P77。 (28)同上,P78。 (29)博爾赫斯:《另一個我》,王央樂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6月,P318。 (30)陳思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P292。 (31)馬原:《作家與書或我的書目》(J),《外國文學評論》1991-3,P113。 (32)伊塔洛-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黃燦然、李桂蜜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年8月,P277-282。 (33)博爾赫斯:《阿萊夫》,王央樂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6月,P232。

(34)博爾赫斯:《阿萊夫》,王央樂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6月,P236。 (35)南帆:《文學的緯度》(M)第三章第2節“再敘事:先鋒小說的境地”,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P207。 (36)陳眾議:《博爾赫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10月,P141。 (37)陳思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P292-293。 (38)伊塔洛-卡爾維諾著,黃燦然、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年8月,P282。 (39)雷達:《動蕩的低谷》,《雷達自選集——文論卷》(M),山東出版集團,2006年10月,P326。

(40)吳培顯:《當代小說敘事話語範式初探》(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P253-258。 (41)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P230。 (42)博爾赫斯:《特隆,烏克巴爾,奧爾比斯-特蒂烏斯》,王央樂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6月,P29。 (43)博爾赫斯:《〈吉訶德〉的作者彼埃爾-梅納德》,王央樂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選》,P44。 (44)同上,P49。 (45)同上,P48。 (46)程德培、吳亮:《探索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P542。 (47)葉兆言:《採紅菱》,華藝出版社,1993年,P57-58。

(48)王國榮:《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精華集成》,上海:文匯出版社,1993年7月,P1273-1274。 (49)段若川:《安第斯山的神鷹——諾貝爾獎與魔幻現實主義》(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4月,P70。 (50)轉引自段若川:《安第斯山上的神鷹》(M),武漢出版社,2000年4月,P191。 (51)格非:《格非作品精選》,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06年9月,P038。 (52)葉維廉:《危機文學的理路——大陸朦朧詩的生變》,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1月,P273。 (53)同上,P274。 (54)同上,P274。

(55)同上,P274。 (56)阿來霍·卡彭鐵爾(1904-1980),古巴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人間王國》(1949)、《消失的腳步》(1953)、《啟蒙世紀》(1962)等。 (57)阿來霍·卡彭鐵爾著,陳眾議譯:《序言》,見於《小說是一種需要》(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P82。 (58)趙德明、趙振江、孫成敖、段若川:《拉丁美洲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P283。 (59)趙德明、趙振江、孫成敖、段若川:《拉丁美洲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P285。 (60)同上,P285。 (61)滕威:《拉丁美洲文學翻譯與中國當代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第4期,P89,P90。

(62)雷達:《雷達自選集-文論卷》(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10月,P277-283 (63)[西班牙]拉米洛·何塞·塞拉:《虛構頌——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詞》,呂同六主編:《二十世紀小說理論經典》(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4月,P508-510。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