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日本科幻小說史話:從幕府末期到戰後

第9章 第四節《星球世界旅行》

或許是受凡爾納的影響,日本隨後也出現了以宇宙為舞台的小說。 明治初期的日本社會應該比現在要混亂迷茫。由於幕藩體制瓦解、海外製造的產品蜂擁而至,很多國內的傳統產業遭受到致命的打擊。儘管如此,這一時期創作的小說卻充滿不可思議的樂觀主義精神。在幕府末期被極度排斥的外國的事物,在文明開化的名義下都被接受了。舉著尊王攘夷大義名分旗幟的薩摩長州為中心的新政府也改變了主張,不僅如此,庶民們也爭先恐後地想要擁有舶來品。 毫無疑問,日本人的好奇心是極其濃厚的。在明治10年代,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海外旅行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也許是受到凡爾納作品的影響,出現了許多以宇宙為舞台的小說。 其中,必須一提的是貫名駿一的《千萬無量星球世界旅行/一名世界藏》(明治15年)。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遊歷了各種星球,並體驗了不同星球中的科學文明和生活習慣、社會制度以及政治形態、思想等。小說中還出現了“空中步行器”之類的發明,主人公分別訪問了“腕力”“智力”和“文明”等三個不同的世界。這種遊歷奇異世界的構思在以前的御伽草子和佛教傳說中很常見,但作品的“近代性”在於所謂的外星世界並非地域、孤島等寓言性空間,而是設想出的一個與太陽係不同的另一個星系中的行星世界。

在該書的凡例中寫道:“(本書)內容並非虛構,而是在看到人類世界變遷轉移之後所推測未來的世界,也可以說是一種大歷史。”也就是說,外星世界上的事情可能就是我們人類的將來,是人類的未來史。書中還寫道:“仰望太空中不可計數的燦爛星辰,皆為一不同世界”;“太陽系之外的萬千星辰”中,“有吾等居住的這般世界”,或許也有“人畜草木未開化的世界”。其中有超越人類文明的世界,或許也有已經消亡的世界。 19世紀日本的這種宇宙觀、生命觀難道不是劃時代的嗎? 不過,要說缺點的話,本書描述主人公去往外星世界的方法是通過自我催眠來達到一種夢幻狀態,是主人公靈魂離體之後對外星世界的一種精神訪問。並未通過火箭之類的科學技術使得肉體移動,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百年之後的人類尚未找到通往恆星之路,要說明治時期的人們就發明了前往其他星系的技術,那反而顯得不真實,只會給人荒唐無稽的印象。如此說來,迪奧斯克里斯的《新未來記》也是在夢幻中窺視未來世界。雖然有重量的肉體在空間上、時間上無法脫離現實世界,但是像精神這種看不見而真實存在的東西,如果設定一些條件的話,還是能夠飛往外星世界的——這種靈性想法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也許是“合理的”。笛福的《拼裝機》(1705年)中就描述了能夠飛往月球的飛行器,但是飛行器能量來源也只能被描述為精神。

《星球世界旅行》中,講述者環遊了幾個“世界(星球)”,其中既有比地球進步的,也有落後於地球的。 “腕力世界”是相當於人類原始社會的暴力競爭的社會。而“智力世界”則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世界,在那裡,連戰爭都被高科技管理,呈現出一種遊戲方式。此外,都市遙遠的上方聳立著高塔,點亮著巨大的瓦斯圓燈。有了這個發光的人工太陽,城市裡沒有黑夜。而且,在這個世界里人類不需要勞動,承擔工作的是通過化學合成的人造人。關於這些人造人的管理,有下面三條大原則。 第一條化學合成的人以其製造人為父。 第二條在製造入轉讓購買的情況下,由買主為其父。 第三條若其有罪惡之行,政府命令其製造人或其他化學專家改造或將人造人分解、恢復為原料。

說到機器人,我們常常會想到全金屬制的機械人造人,但是機器人這個詞最初的詞源——在卡雷爾·恰佩克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1920年)一書中,就是化學合成的生物型人造人。如此而言,本書所提的機器人比恰佩克還早40年,值得注意。 既是作家又是古典科幻作品研究家的橫田順彌將這三條比作阿西莫夫的三原則,他讚賞道:“在明治15年的日本,就已經存在這種預測科技發展的人。當然,與凡爾納相比,也許預測命中率比較低,對科學的描寫也顯得遜色。但是在這個叫做貫名駿一的人身上,確實存在著讓人聯想起凡爾納的想像力。”(橫田順彌,《日本科幻古典》) 此外,在“智力世界”中還有能夠反映人的內心的道具以及對大量犯罪者一次性正確判決的系統。如此來看,“智力世界”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但由於同時存在著裁判制度,可以說也是一個存在不正當行為的高科技社會。由此而言,知識水平的上升未必會導致道德水平的上升。

與之相對,“文明世界”所描繪的是一個所有財產集體共享的社會。社會中沒有貧富差距,沒有政府和法律,既沒有這些制度和機構,也沒有犯罪行為,整個社會井然有序。另外,這個世界裡也沒有宗教。書中說“在智力完備的文明世界裡,沒有假想神靈、乞求庇護的蠢人”。這個世界的居民認為,儘管人類的智力水平在進步,但如果只是追求功利精神的話,邪惡的智慧也會發展,欺詐行為就有可能會出現。在那樣的社會裡,為了限制人們的慾望,需要宗教的幫助。但是在道德水平高度發展的文明社會中,是不需要這些的。 這是一個在今天也會引起思考的命題。在明治10年代就出現有描寫共產體制和無政府的烏托邦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但是,這種“無政府的社會”與托洛茨基的無政府主義是不一樣的,它來源於斯賓塞的社會思想。哈伯特·斯賓塞因社會進化論而廣為人知,但在當時的日本,他一直被看做是個人自由的擁護者。明治14年,由松島剛翻譯的《社會平權論》出版,板垣退助就稱讚這是一部“民權的教科書”。儘管斯賓塞是一個強調自由競爭(明治時期的常用說法是“優勝劣敗”)的“小政府”(警察等政府機構最小化、沒有社會福利)論者,但對於被幕藩體制的身份制度所束縛的日本民眾來說,一個能夠自由競爭、通過個人能力和努力就能得到認可的社會就像烏托邦的存在一樣。

以上所介紹的僅僅是《星球世界旅行》的第一篇,在卷末還刊有第二篇的預告,包括《宗教世界》《英雄世界》《政治世界》《文學世界》《商法世界》《風流世界》《色情世界》等卷。不過目前尚未確認這些卷本是否發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