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日本科幻小說史話:從幕府末期到戰後

第5章 第三節《新未來記》

早在慶應4(1866)年,日本就開始翻譯海外的未來小說,即由近藤真琴翻譯的迪奧斯克里斯所著的《新未來記》。這是近代日本引進海外文學初期的成果。 在慶應4年閏4月17日的《公私雜報》(第7號)中,有一篇題為《全世界續未來記之辯》的文章。文章寫道:“《全世界未來記》為荷蘭人迪奧斯克里斯的著作,1865年在一個叫做'烏特勒支'的地方出版。作品的題目叫做'Anno 2065.Een blik in de toekomst',這是一本描寫200年後的世界怎樣變化的書。” 該書的原稿是由幕府末期作為遣歐使節團的成員在荷蘭留學的肥田濱五郎購買,於慶應2年帶回日本的。眾所周知,迪奧斯克里斯是一個古希臘博物學家的名字,《新未來記》並非此人所著。真正的作者是一個名叫彼得·哈定的荷蘭植物學家,在作品出版時,為了表達對古希臘學者的敬意而取了這樣一個筆名。在肥田回國時,蘭學已逐漸成為過去,日本開始進入學習洋學的時代。即便如此,在幕府分崩瓦解之時,海外的未來科幻小說由荷蘭語翻譯而來,這是否是對持續了百年的日荷關係的最後妝點?由此而言是意味深長的。

本書故事發生的舞台是從當時算起兩百年之後的2065年正月的倫西亞那(未來的倫敦),講的是主人公“我”在夢中被叫做羅吉爾·培根和方塔吉婭的兩名女性帶領,參觀未來世界的故事。 所謂未來世界,正如序文中所概括的那樣,是一種科學文明極度發達的烏托邦世界。序文中寫道:“蛛網纏繞地球,萬里同步;盛產黏土金屬,玻璃覆蓋城市的照片,如天成五彩圖畫;大軍運送物資,一夫可為;開文庫,識讀農工商賈文獻;存遺骨,得辨識人獸禽魚。電氣之妙,夜現日光,傳言奇機筐藏歌伎;爭雄廢強國武臣之職,駕蒸汽海船,結交諸大洲,逐小人微利,沉荷蘭海底,追隨英法,爪哇獨立;觀天文土地,築觀像台,論博物客書,談千年未來。” 序文中的“蛛網”指的是電信電話,預言了未來的信息化社會,電信電話會覆蓋整個地球,全球的資訊會無時差地傳遞到各地。 “黏土金屬”是指一種容易加工的虛構的金屬,通過這種金屬能夠建設由玻璃覆蓋的半球形都市。文中還提到了彩色照片、電燈的普及以及一種叫做“奇機筐”的設備,這應該是類似於收音機、電視機或是因特網之類,能夠瞬時傳遞音像的系統(而且能傳到每個人的身邊)。讀完這部作品,發現除此之外,作者甚至還預言了汽車、飛機、溫度調節機(空調)等等。

除了對機械文明的預測,作者對政治變動的預言也頗有意思。當時,歐美諸國都在絞盡腦汁競爭獲取更多的殖民地,該書的預言卻與這一潮流背道而馳,它預言兩百年後各國努力削弱軍備,放棄軍事能力,爪哇(當時屬荷蘭)也獲得了獨立,可以說這一預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另外,羅吉爾·培根和方塔吉婭這兩名嚮導也是有像徵意義的。羅吉爾·培根是13世紀英國著名的經院哲學家,屬於弗朗西斯科會派的修道士。被稱為“萬能博士”的培根不僅博學多才,還是理性思考的探求者。培根精通數學,“經驗科學”這一詞就始於他。不過,正因為如此,當時培根被視為異端,受到迫害。而另一名嚮導名字叫做方塔吉婭,不言而喻,這是對“幻想”(fantasia)的擬人化。那麼,《新未來記》講述的就是19世紀的“我”在“經驗科學”和“幻想”的帶領下,窺視了21世紀科學文明的烏托邦故事。這樣的構思表現了其所描寫的烏托邦並不僅僅是受科學、理性支配的世界,也帶有西方中世紀以來靈知的神秘思想傾向。

如前文所述,雖說近藤真琴於慶應4年就已翻譯完成此書,但此後由於戊辰戰爭等因素,該書只停留在校本階段,並未能正式出版。直至明治7(1874)年,上條信次再次翻譯該書並以《開化進步後世夢物語》為書名方才正式出版。不過這次是從英譯本轉譯過來的。由此可見,該作品中確實包含有對當時的人來說非常有必要的知識或精神。 肥田濱五郎跟隨著在幕府瓦解之後俸祿減到80萬石的德川宗家,成為靜岡藩海軍學校校長,但在明治2年8月,又受新政府任命就職於民部省。明治4年在岩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遣外使節團中,又作為理事官隨行出訪。通過江戶末期和明治初期的兩次海外考察,肥田深切體會到必須再次宣傳科學文明社會的繁榮,於是,便大力推進近藤真琴翻譯的因為維新變動而擱置的《新未來記》的出版。明治11年,近藤版終於問世。在這一版中有三條實美(太政大臣)的題詞和肥田濱五郎作的序文。有太政大臣題詞的科幻小說大概僅此一部吧(順便提一下,在本書中的譯者凡例中,原作者名寫的是“迪奧斯克里斯”)。

必須指出的是,該書並不是單純的譯著,其中還有近藤真琴關於原著中提及的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等的評論。這些評論不僅是針對對於未來的預測,還涉及很多西方現實的文化和思想等。 例如對教育的普及,特別是關於義務教育制度,近藤的評論很發人深省。他說道:“書中對強制學習一事最讓我印象深刻。勸學本是美事,但是只讓他們觀皮毛而忘本末,強制未獲溫飽之民學習,不僅絲毫無益,其弊端亦一言難盡。”近藤並非真要反對義務教育制度,但現實生活是即使普及全民教育,仍有很多家庭受生活之困,需要將孩子當成勞動力。近藤告誡不能無視這些家庭,一概而論地將“教育”義務化,從貧困家庭中剝奪勞動力。有人認為這表現了近藤對宣揚理想論、自上而下強行實施學制的明治政府的批判,這種說法是否言重了呢?

順便說一下,近藤真琴作為教育家廣為人知。他創辦的攻玉社與福澤諭吉創辦的慶應義塾和中村正直的同人社齊名,被稱為“明治三塾”。不僅如此,他還致力於幼兒教育事業和假名文字運動。這麼做的目的正在於向庶民傳遞知識。光輝的未來始於書籍,並逐漸改變現實社會。近藤應該是這麼考慮的。 對於幕府末期、維新初期的人們來說,“未來小說”這種作品的出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通過未來小說,將“未來”如同確定的過去一樣展現出來。這正是人們以堅定的信念駕馭“現在”、生存下去的意志表達。對與古典科幻息息相關的那一時代的人們來說,他們所獲得的是一種思想和生存方法,那就是:未來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手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