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作品集 冰心全集第四卷

第49章 一個漁村女教師——介紹日本小說《二十四顆眼珠》

冰心全集第四卷 冰心 7312 2018-03-20
《二十四顆眼珠》是日本進步女作家壺井榮寫的一本反戰的小說。她通過一個很普通很年輕的漁村女教師——大石久子二十年中的經歷,反映出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政策,給日本人民帶來了多大的災害。這本小說的好處是作者抓住了人人熟悉的日常生活,極其動人地、細膩地描寫出在一個小小的漁村里,小學一年級十二個男女學生,在日本統治階級發動戰爭期間的悲慘遭遇。使我們觸目驚心地看到了在日本國土上,卷在侵略戰爭的濁流裡,流離痛苦的廣大人民;使我們對於戰後還在過著不獨立,不自由,不民主生活的日本人民,起了無限的同情與關懷。 我自己小的時候,曾看過幾部日本的鼓吹侵略戰爭的小說,裡面讚揚“武士道”,歌頌“大和魂”,裡面的日本軍人個個“忠君愛國”,個個“視死如歸”。正在受著日本軍國主義者欺凌壓迫的中國青年,在憂憤填胸之中,受了這些小說的蒙蔽,很容易認為日本兵士,個個都是死心塌地地替他們的統治階級當炮灰,甘心情願地作帝國侵略的工具。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心理實況,因此我們任何時候,看見了紅帽箍的日本兵士,永遠起一種極強烈的反感。當我戰後到了日本,接觸了一般的日本人民,看到了他們痛苦的生活,和他們素朴善良的本質,看到了他們不但和我們一樣受到了他們統治階級的壓迫,而且更痛苦地受到了他們的欺騙。我痛恨那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壓迫欺騙人民的鼓吹戰爭的文學!而《二十四顆眼珠》,卻是叫出日本人民內心的痛苦,揭露日本統治階級的罪惡的一本小說。它把日本人民在戰爭前後所受的欺騙和痛苦,以及日本青年如何萬般無奈地走上戰場,日本少年“為著能盡量地吃赤豆糕,所以就去當航空兵”,嘴上唱著:

“……穿上七顆扣的軍裝,落櫻般視死如歸……”等等事實,赤裸裸地告訴我們:“落櫻般視死如歸”原來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唱出來的!這裡面有多少母親和教師們的眼淚呵! 熱愛生活,熱愛兒童的大石久子,在她年輕的時候,穿著改制的西裝,騎著如飛的自行車,每天來回走三十二里,到一個小小的岬角村去上課。她熱愛她的一年級班上的十二個男女學生;她尊敬地稱他們為“君”,她親熱地喚著他們的外號,她熟悉他們的家庭狀況,天真樸素的漁村孩子,更是無微不至地敬愛著她。當她傷腳休息的時候,這十二個小孩子,瞞著家人,忍著飢餓與勞累,走到他們從未去過的十六里外的“一棵松”去探望她。他們在一起照了一張相片。這些孩子的同時出走,引起了父母們的擔心,但當他們安全地回來,父母們不但沒有責備他們,而且哈哈大笑,“對大石老師的敬愛更加提高了。”

但是,好景不常,這時日本統治階級的侵略的魔爪,已從密雲中伸了出來。 “山雨欲來風滿樓”,當大石老師在“本校”又作她的學生們五年級時代的級任的時候,情形是每況愈下了!統治階級在加緊地徵兵,和迫害進步分子,人民生活也更加窮苦了。女生中的松江,迫著“梳著日本式的髮髻,穿了和服”在一個飯館里當了女侍,另一個女生琴江,去當了保姆,“不久得了肺病;骨瘦如柴地一個人躺在堆東西的小屋裡”,以後就死去了。又一個女生“富士子被她父母賣給別人了,就像家具和衣服一樣……”男孩子們都要被徵去當兵了。 大石久子痛苦地決定辭職,她告訴母親說:“辭了開點心鋪也比這好,每天每天地都是忠君愛國,真膩死人了。”同時,教務主任也警告她:“大家都在說大石老師是共產黨呢,要是不小心……”大石老師離開了,沒有人“特別的挽留”,“可能是由於學生們太喜歡她”!

她作為一個船員妻子的八年中,“中日戰爭爆發了,日德意三國締結了防共協定,以國民精神總動員的名義而實施的運動,使日本人民感到連在說夢話的時候,也不敢談論國事了。”但是當她看見自己的五個男學生去參加徵兵檢查的時候,她想:“假使說在前面等待著這可愛的背影的,依然還是戰爭的話,那麼人又為什麼要生育和愛撫兒女呢?人們為什麼不悲憫那些被炮火奪去的生命呢?為什麼不去製止這種情形呢?”她終於在送別這些暗懷著悲哀的青年人的時候,低聲說出:“可別光榮犧牲,千萬要活著回來。”但是最後這五個人之中,只有兩個回來,其中還有一個瞎子! 十八年以後,“雖然過著非人的生活,也要活下去”的大石老師,又回到岬角村來教學了。離職十三年中間的痛苦生活:累死了老病的母親,犧牲了帶病上船服役的丈夫,病死了因著飢餓而吃青柿子,得了急性腸炎的女兒——八津。母親死了,請不到念經的和尚;丈夫死了,只得到一塊“戰死”的木牌;女兒死了,卻連棺材也得用舊木櫃來改做,祭品只是家種的南瓜……這一切,使得大石老師“顯得蒼老,連白頭髮也有了……要是腰再一彎,就完全是老太太了。”

“身體這樣衰弱,而又這樣勞累的她,這次得以再去教書”,還是全仗她的一個女學生早苗的暗中盡力幫忙,大石老師“困窘到連一件能穿來上課的衣服都沒有”,也勉強地由她的大兒子大吉,划船送她每天去到岬角村去當一個“助教”。 當她重見這荒涼的漁村,穿著破爛衣服的孩子,古老的校舍的時候,她的眼淚就流個不停了。她對她的一個女學生美佐子說:“沒有來這里以前,覺得自己還和從前那樣有精神,可是來了一看,總使我掉眼淚,掉眼淚,盡想著一些叫人掉眼淚的事……”從一個活潑快樂,西裝騎車,風一般地掠過,被人稱作“摩登女郎”的女教師,十八年後卻頹唐衰老,淚不停揮,得了個“哭鬼老師”的綽號,這種改變,在日本恐怕不止大石久子一個人吧!

小說的末段,作者安排了兩個悲慘動人的場面:大石老師同她的女學生美佐子,去上另一個女學生琴江的墳,她看到軍人公墓,公墓依著甲午、日俄、中日戰爭的次序,前面立著許多石碑,有的已經朽爛了,有的已經倒了下來。在這中間,仁太,竹一,和正等幾個學生的還是新近樹立的。混亂的社會情況也表現在這裡,這些被奪去的無辜的年輕生命的墓前,人們甚至連鮮花也忘了……立著木牌的是新的軍人墓……現在人們在生活中,連做一塊石碑送到這裡來聊以自慰的力量也沒有了。這不過是日本國土的一小角,一個小小的岬角村,但已使人毛骨森然地看到幾十年來為日本統治階級充當炮灰的許許多多“無辜的年輕生命”的收場,而到了最後,這些新的“無辜的年輕生命”的父母,是被壓榨得連給兒子墓上立石碑的力量都沒有了。我們看到這裡,能夠不悲憤地對日本人民獻上萬分的同情麼?

最後,死生流轉之餘,五個女生,兩個男生在海邊的水月樓,給大石老師開了個歡迎會。學生們雖然還是強作歡笑,說“都像從前當一年級生時那樣”。但是大石老師在一陣笑聲中,卻總是含著淚。當這些學生傳觀著他們當年在“一棵松”照的相片的時候,傳到瞎眼的磯吉手裡,他笑著說:“眼珠沒有了……可是這種照片我倒看得見……。”他用食指指著相片上一個個並排站著的同學,但是他指偏了,大石老師用清脆的聲音說,“對,對!是這樣,一點也不錯。”而她的臉上卻流著一行行的眼淚。大家都鴉雀無聲。這時,帶醉的兩個女生,唱著唱著歌,忽然接著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故事就在這裡結束了。 這是一本平談,親切,滲透人心的小說,得到了日本人民,尤其是母親和教師的共鳴。

它之所以能盛銷一時而且被攝成電影,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如今在日本各地風起雲湧的“母親與教師協會”,在反對戰爭,保衛和平上,作出了許多貢獻,如贊助禁止原子彈氫彈,反對擴大美國軍事基地等等,我認為這本書在促進這個運動上,是起了它的作用的。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三日1956年《兒童文學選》序言這是我們的第二本兒童文學選集。分類還是依照從前的,每種體裁內作品的排列,是以發表或出版的先後為序。 在今年的小說創作裡,反映歷史鬥爭的作品,比較地多了一些。顯然地是作者們在選題的時候,他們自己過去所參加的驚天動地的革命鬥爭中,有些和大人們在一起奮鬥的孩子們,為著解放祖國保衛祖國,貢獻出細小的身軀裡最大的力量,他們所表現的堅強勇敢的氣概,給作者以極深刻、極生動、極鮮明的印象。故事的一切背景,對於作者也是熟悉親切的。因此他能在回憶的激動裡,很快很順利地把它寫了下來。這種描寫“自己熟悉的人物”

的作法,我認為是對的。 這集裡選進了楊朔的《雪花飄飄》和王路遙的《小星星》等八篇。還有長些的,如孫肖平的《我們一家人》和郭墟的《接關係》,因為篇幅關係,沒能夠編進去。 反映學校、學生、少先隊的生活的作品,比去年少些了,但卻有內容比較新穎的,如陳炎榮的《省城來的新同學》。這裡描寫一個城市的孩子,跑到鄉村學校來上學,她和她的同學們,在不同的生活環境里長大的城市和鄉村的孩子,以好奇的眼光互相窺探,從鄉村同學的“惡作劇”開始,發展成城市和鄉村孩子的互相喜愛,生活知識上的互相補充,在新事物的認識和應用上的互相幫助。這種從學校生活的特殊方面來選題取材,比停留在“拾物不昧”、“由吵架到團結”、“由搗亂到守紀律”的那種概念化、公式化、孩子們看了開頭就猜著結尾的東西強得多。

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作品,也不算多。這裡選了王汶石的《少年突擊手》和王福慧的《社里的孩子》,是比較活潑可喜的。反映工業建設的幾乎沒有,通過兒童生活來表現工廠、礦山等方面社會主義建設等情況,還有待於作者的努力。同時描寫廣泛的反映社會生活的作品卻加多了,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現象!這裡選進了杲向真的《向日葵是怎樣變成大蘑菇的》和王若望的《阿福尋寶記》等九篇。秦牧的《回國》反映了華僑兒童在海外的生活,和他們對於祖國的嚮往和熱愛。梁學政的《在台灣一個五月的夜裡》是描寫在蔣集團統治下台灣小同胞的悲慘生活。這兩篇是更會引起在祖國光明的環境中過著幸福生活的兒童對於華僑和台灣兒童的同情和關懷。季康的《蒙帕在幻想》是描寫一個瑤族的少年,在幻想過當獵人、當解放軍、當畫家之後,選擇了農業,要“改變我們家鄉那種落後的生產方法”。

這篇仍是漢族作家寫的。我們的許多兄弟民族,都有和漢族同胞一樣但更黑暗的過去,又有和漢族同胞一樣有著光明幸福的現在與將來。他們有許許多多美麗而充滿了人民性的生活鬥爭的傳說和故事。我們希望多有兄弟民族作家,替全國的兒童們寫出和他們的歌舞一樣地豐富多彩的兒童文學。 總起來說,小說部分裡反映歷史鬥爭的作品多,反映現實的作品少,雖然有它的原因,但不能不說是個缺點。我們希望作家們能夠深入下去,使得自己對於目前現實的人物背景,也能和歷史鬥爭的人物背景一樣的親切熟悉,那寫起來也會很好的。 今年的散文,數量雖然不多,而內容卻更清新活潑了!菡子的,簡潔精練,就像她所描寫的五個小孩一樣的天真、可愛。任大霖的《童年時代的朋友》娓娓地寫來,不但生動地描寫了幾個可愛的小動物,背後還襯托著解放前勞動人民窮苦的生活,和作者童年從他們學來的對於壓迫者的反抗。葉聖陶的,我們只能選到他已發表的一小部分。黃秋雲的《高士其伯伯的故事》,寫得很好。高士其同志是兒童們熟識的兒童文學作家,他們對於他的童年和他一生的鬥爭事蹟,是極感興趣的。這類的傳記,無疑地對於兒童高尚人格的形成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歡迎作家們多寫點兒童所敬愛的歷史上或是近代人物的傳記。江山野的《貝斯特洛夫和他的父親》,從家庭休假的背景中,寫出中蘇人民親如家人的友誼,和一個永遠活潑,不停勞動的老人的形象,是很別緻而生動的。 在詩歌的園地裡,產量是最高的。我們選了十一位作者的詩。這裡面有袁鷹的表現國際主義同情友愛精神的《在美國,有一個孩子被人殺死了》,和柯岩的最被讀者喜愛的《小兵的故事》等篇。百蒸的《媽媽!放開手罷! 》表現了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要求,是比較別緻的一篇。 《營地哨崗》是少年自己的作品,作者劉君長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還是一個中學生。 劇本的數量仍然不多,質量也有問題,最突出的是題材的狹窄。除了童話劇以外,大部分是寫少先隊的活動,似乎少年兒童劇本,一定要兒童演給兒童看的!此外,劇本的“戲劇性”很差,人為的衝突比較明顯,看去使人覺得很勉強,不自然。兒童劇作者還要格外地努力鑽研這種文學體裁的特徵,和特殊的藝術技巧,因為舞台上的效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裡選了梁彥、熊塞聲的《巧媳婦》,姚易非、陳友罕的《小公雞》,李欽的,容曜的《媽媽在你身旁》,和柏葉的《金蘋果》。 科學文藝的作者中,今年添了一位遲叔昌。他把科學知識極有風趣地融合在幻想的故事裡,很引人入勝。我們選了他和於止合寫的一篇《割掉鼻子的大象》。科學文藝作品是極受兒童歡迎而應該提倡的,我們希望這支隊伍不斷的擴大。 童話的題材,比去年寬闊了些。鄧十郯的《活礦工和死把頭》,是流傳在阜新礦區的傳說。我們相信跟著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工作隊伍而深入到祖國各個角落的作者們,一定還會發掘出許多關於我國各族人民生活鬥爭的童話材料,來豐富這個領域的內容。這裡選進的童話有葛翠琳的《雪梨樹》,吳夢起的《小雁歸隊》等三篇。童話詩有李鯉的《神仙山》,張永枚的《神筆之歌》等六篇。 至於兒童們還迫切需要的好的驚險小說、寓言和遊記,還選不出來。在這幾種體裁上努力的作家,還是太少,是我們目前最大的缺憾! 從頭再看一遍今年選集的目錄,我們覺得今年的兒童文學作品,無論從題材的寬闊性和描寫的深刻性來說,都比去年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從兒童文學這個寬廣的領域來看——它除了自己特有的“童話”以外,還幾乎包括一切的文學體裁,作者盡可以自由應用——我們對於目前兒童文學的質和量,都還是不能滿意的。 但是,從頭看看作品下面的作者名字,我們高興地發現這些名字中有近半數不是兒童文學文壇上所熟悉的人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湧現出來的業餘兒童文學作者,這個情況說明兒童文學前途是充滿了蓬勃的氣象,非常使人樂觀的! 同時,這種情況也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幫助和注意青年業餘作者,在兒童文學領域內,比其他方面尤為重要。 去年十月,創作委員會曾發出一些信函,請求讀者和作者提出在閱讀或創作兒童文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我們所收到的幾十封回信中,大多數都提到現在的兒童文學作品題材窄、概念化、公式化,以說教代替形象感染,人物沒有性格等等。其次就是缺乏文字的技巧、語言太晦澀、不簡練、不美等等。 我們覺得這些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兒童文學的作者有兩種,一種是有創作經驗和文學修養的老作家,或者經常能寫些東西的作者,他們為著“趕任務”或者以為寫兒童文學,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以不必從深入生活出發,可以不勞而獲。他們抓住一個教育上的問題,預先畫下了框子,然後去到兒童多的地方,比如和少先隊過幾次隊日,到小學校或幼兒園去“生活”幾天,觀察了孩子們的警戒矜持的表面的現象,聽取了教師們談的幾件突出的自己沒有看過的事實,就拼湊一段有“矛盾”有“轉變”的故事,再引伸出一些教訓。這種作品,不可避免地就會枯燥、生硬,“人物沒有性格”,“以說教代替感染”! 寫慣了以大人為閱讀對象的作者,在客串地寫兒童文學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忘了我們面對的不是低頭凝注的成人,而是睜著靈活的大眼,帶著緊張的笑容,唯恐從你嘴邊漏掉一個字的孩子。我們不熟悉兒童的生活,不懂得兒童的心理,不照顧兒童的特徵,不會向魯迅先生學習:努力寫出“比做古文還難”、“不用難字”、用“比較容易懂的話”的作品,結果作品中人物嘴裡所說的都是那些“小大人”或“大小人”式的呆板晦澀的話! 兒童文學作者的另一種,在數量上佔絕對多數的,是生活在兒童當中,但是文學素養比較差的青年。這些作者熟悉兒童的生活,在選材上,當然是“近水樓台”,但是他們的文學素養差,看到了可寫的現象,卻抓不住突出的藝術的特點,抓住了突出的特點,又缺乏描寫的技巧。他們因此很苦惱,他們常向老作家要求指示寫作成功的秘訣。 我們認為任何一種勞動的成功,都不是不勞而獲的!都得有一段很艱苦的學習鍛煉的過程。我們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向老作家學習,向世界上的文學巨匠學習,廣泛地讀,細細地讀!不斷地寫,好好地寫;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急於發表,等到我們寫到“得心應手”的時候,我們才算是開始走上創作的道路。 此外,我們認為一個兒童文學作者,除了和一般文學的作者一樣,必須有很高的思想水平、藝術水平之外,他還必須有一顆“童心”。 所謂“童心”,就是兒童的心理特徵。 “童心”不只是天真活潑而已,這裡還包括有: 強烈的正義感——因此兒童不能容忍原諒人們說謊作偽;深厚的同情心——因此兒童看到被壓迫損害的人和物,都會發出不平的呼聲,落下傷心的眼淚;以及他們對於比自己能力高、年紀大、經驗多的人的羨慕和欽佩——因此他們崇拜名人英雄,模仿父母師長兄姐的言行。 他們熱愛生活;喜歡集體活動;喜愛一切美麗、新奇、活動的東西,也愛看燦爛的顏色,愛聽諧美的聲音。他們對於新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勇於嘗試,不怕危險……。 針對著這些心理特點,我們就要學會用他們所熟悉,能接受、能欣賞的語言,給他們寫出能激發他們的正義感和同情心的散文和小說;寫出有生活趣味,能引起他們欽慕仿效的偉大人物的傳記;以及美麗動人的童話,琅琅上口的詩歌,和使他們增加知識活潑心靈的遊記,驚險故事,和科學文藝作品。我們求得的效果是:我們的小讀者對我們的作品,感到興趣,覺得新鮮,直到愛不忍釋地把它讀完,把書合上之後,書中的背景,在他腦中還是一幅幅的鮮明的圖畫,書中的人物,在他腦中是一個個站起來的活人。小讀者們自己獨在的時候,不斷地思索著它,和大家在一起的時候,熱烈地談論著它,整個故事使他們感激奮發,快樂也好,傷心也好,其影響是使他們成為一個更誠實,更勇敢,更活潑,更健壯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新人。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的“少年兒童文學作品全國評獎大會”為新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開闢了一大片的土地;一九五五年九月人民日報《大量創作、出版、發行少年兒童讀物》的社論,好像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深耕;一九五六年六月,黨中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號召,又好像在這片大地下了一番透雨。舉目四望,我們看見了到處油然的新綠!從《中國少年報》和《少年文藝》去年聯合徵文的四萬個應徵者的人數看來,在兒童文學創作上作努力的嘗試的人真是不少,雖然質量還差。我們希望青年作家們,繼續努力去深入熟悉我們的對象——新中國的少年兒童;熟悉我們現實的生活——我們祖國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過程中的蓬勃熱烈的情況。好好學習,深深鑽研,多多寫作。積累的經驗多了,就有進步。同時,只要寫的人多了,我們就可以從量中求質,明年的選集,一定會比今年的更豐富一些。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五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