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作品集 讀庫0600

第31章 這一夜,我們說TVB顧文瑾

讀庫0600 张立宪 7116 2018-03-20
如果多年以後,有人要拍關於香港電視劇歷史的一部紀錄片,那麼它的男主角,一定是TVB。 在英文還不太熟練的年代,我們常常在和《大運河》後,看到一個叫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名字。這個記憶是留得如此的深刻,以至於很多年後,參加自由行的人們來到香港,不會覺得些許陌生,因為署名“無線”的劇集中,早就為我們詳盡清楚地介紹了香港的一草一木。 李碧華在裡寫,世間每一個人,都有其依附之物,正如娃娃依附娘親,嬰兒依附臍帶,不離不棄,莫失莫忘。而香港人對於TVB,亦是一種臍帶式的依附。憑它供給給養,靠它鼓舞鬥志,兜兜轉轉一路走下來,到今天,已經是第39個年頭。 在39年後的今天總結成詞,會發現1966年的邵逸夫的商業頭腦之靈光。上個世紀的60年代,正是黃梅調電影《梁祝》、《江山美人》打下“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金字招牌,令邵氏影業走進黃金年代的時期。而他能清醒地看到電視作為新興行業的潛力,投資在清水灣電視城創辦了無線電視有限公司,也就是英文簡稱的TVB。

自此,無線電視走進每一個香港的平凡家庭。之於港人,它是他們心路歷程的最佳佐證,剛剛有天星小輪的時候,已經有它的存在。 《太平山下》的重要性,比港督就任離職更為讓人關注,而《歡樂今宵》作為長壽的綜藝節目一直是每個香港家庭週五的習慣節目。二十年間,TVB吃進了世間億萬財富,回報以大量的新聞資訊節目和無數膾炙人口的電視劇集,以及一撥又一撥在演藝界呼風喚雨的明星 而一個個隨時代特色催谷而出的電視劇集,在尺寸的轉輪定格之間,更伴隨一代又一代的港人成長。回朔這些劇集,像是從遙遠的河流逆水而上探訪香港的歲月變遷。 切換另一個角度,自1983年,《萬水千山總是情》、《霍元甲》等香港劇集進入大陸市場開始,香港的劇集人生亦成為內地人的共同記憶,尤其,是對於那些在成長期的所謂“生於七十年代”。

在內地生長的我們,對於香港電視,對於TVB是一些片段的記憶,如一些閃光的水晶珠寶鏈,裝點了物質缺乏的年少記憶。對於TVB的記述,也許是一次集體的懷舊。那些劇集,那些我們少年時愛過的偶像,在某個意義上,之於羅大佑,之於蔡琴,擔負了同樣的責任。 每一個時代的TVB,都是一場熱鬧的廣東大戲。生旦淨末。鼓聲若響。翡翠與明珠,光芒萬顆,都是照亮香港人的漫漫前路的明亮道燈。但對於我們這樣的旁觀者,它更是一段歲月的積澱,一種文化的嬗變。於是,就這樣默默地守候下去,直至年華老去那一日。 第一場:做一場民國春夢 演員上場:鄭少秋,汪明荃 TVB的第一個10年,隱身於李翰祥式風靡整個東南亞的舊瓶新酒的黃梅調電影的光芒之下,一直屬於默默向上游的示例典範。對於資訊隔絕的我們,那些遙遠的名字,模糊的記憶,不足以裝點一整個時代。

關於TVB的記憶,要走到70年代,才會得鄭重登場。 有一個名字,是應當記取的,他叫做陳振華。或許大多的TVB們都不會知道他的名字,但,這位年輕人卻是TVB草創時代最著名的皇牌小生,他主演了無線早期的電視劇《梁天就》、,給黑白世界帶了TVB的第一抹清風。很多年後,王家衛在拍《阿飛正傳》時說,他的主人公,當年,就應當是看這樣的片子的。 70年代中期,應該說是TVB的第一個盛世華年。武俠片攜粵語長片風雷之勢,席捲電視舞台。朱江主演的《小李飛刀》起到萬人空巷的效果,主題曲更成為香港歌星在外地登台的必唱曲目,不然便會被哄下台來。到了現在,那麼有上海情懷的王家衛在滬上拍《2046》,和劉鎮偉等一眾同伴出外唱K,亦必點這首“難得一身好本領”。同一時代的播出也得到不俗反響。

但,關於那個時代,更深的印象,來自於一系列的民初題材的劇集。 《萬水千山總是情》裡汪明荃的莊夢蝶扮相,清麗中嘴角卻帶堅毅的表情,一曲《勇敢的中國人》我們都曾唱過。同名的主題曲,也是大多數內陸人學習粵語的啟蒙歌。汪明荃也因此成為了TVB的鎮台之寶,又曾以政協委員身份投身政界,時至今日,地位已是萬人尊仰。 《萬》劇講述了兩大家族隨顛簸時代的變遷。某個層面上,表達了南方人對於傳說中記憶裡遙遠的北方的懷想。事實上,北方、民國,對於港他人是有种血脈深處的共通與生活裡的疏離共有的存在主義。像亦舒小說中對殖民地奴化教育的形容:男主角中學歷史只學到辛亥革命,入學試用英文考,上大學學醫科名正言順忘記歷史。也許是這種集體式的失憶才引發了選擇性的集體懷念。

而港劇意義上的民國故事,莫不深深打上香港烙印。當時王晶留學歸來,師從乃父著名監製王天林,在TVB旗下推出一系列民初背景的賭片,就充分融入了澳門式賭博的內容。 《千王之王》、《千王龍虎鬥》裡,描畫了殺伐決斷的王式賭片的最初模樣。那些眼花繚亂的橋段,由成名已久的謝賢瀟灑演繹。紅了半生,40出頭的人了,披一件淺色外套,掛一白色圍巾出來,仍然讓人心醉神迷。他像千年不敗的黑山老妖,到今天仍然可以一頭黃毛一身金色背心秀著肌肉去頒香港電影金像獎。謝賢,這位著名的“白相人哥哥”,是香港這個妖獸化的不肯老的城市留給我們的一支孤挺之花。 但是整個70年代,還是屬於鄭少秋的。 《楚留香》的推出更推出窮盡30年仍可以掛頭牌演20出頭小生的鄭少秋。仍然可以清晰記得,鄭的豐神俊朗。楚那麼花心的一個角色,由他演來就是那麼有說服力。而生活中的他,那個時候,出現在明報周刊的封面上,是和沈殿霞一起穿紫色的情侶裝,以超凡脫俗的男女配搭引得世人側目。

在當時,能有資格跟鄭少秋演對手戲的都是最紅的花旦,趙雅芝就是其中一個。 1978年她在中演週芷若,受歡迎程度直逼第一女主角,演趙敏的汪明荃。從此她升上正印花旦之位,無線由汪明荃、黃淑儀、李司棋三花鼎立,變成四花分天下的局面。 不可不提的還有劉松仁與米雪,兩人合演的《武俠帝女花》、,至今仍是銀幕情侶的代表作;嘟嘟鄭裕玲當時也是新人,與周潤發合演《網中人》時,那青澀的氣質,與如今的爽利快言有天壤之別…… 70年代後期,一群新浪潮導演留學回國,曾經營造了不一樣的TVB氣氛。許鞍華和王家衛曾經拍過著名的《獅子山下》,連徐克也曾為TVB效力。只是,他們的停留太過短暫,更適合他們的是大熒幕的挑戰。等待他們的,是《投奔怒海》、,還有《阿飛正傳》。

第二場:雙雕光芒萬丈 演員上場:五虎將 80年代第一個年頭,是屬於《上海灘》的。這部內地觀眾至為熟悉的港劇,在延續70年代民國劇的特色之外,別開“梟雄劇”之先河。至此,上海題材的故事有如一個聚寶盆,成為製片商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水寶地”。 但是一整個80年代的舞台上,最閃光的演員,無可否認,是五虎將。 彼時的香港有點像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無線電視台更像足一個夢工廠,一個造夢的機制趨於成熟,若干勤奮而出身平凡的孩子在這個機制下憑藉努力贏得機會,在公司的造星機制下,成為萬眾景仰的偶像。 1981年2月播映的《過客》是一個重要的標誌,李添勝大膽起用新人,選就了黃日華、苗僑偉成為偶像型小生,黃日華在這部戲裡成功塑造了一個有一些自卑而且自閉的年輕殺手形象。表明無線電視孕育的第二代小生班底已經正式啟動,滾滾長江,前浪後浪,周潤發和鄭少秋們在這個時候感受到了威脅。

在那個時候,吸引倫敦的華裔少女張曼玉回香港的極大理由,是她在唐人街播放的港劇《過客》中迷上了黃日華,想到香港去看自己的偶像。所以當她因為獲得香港小姐亞軍而參加無線的很多演出看到黃日華的時候,心中的激盪無人可比。 1982年12月,《獵鷹》發掘了劉德華。他在劇中演臥底的青年警察江大衛,和20年後他演出的《無間道》角色是一個鏡像的對比。他那突出的鷹鉤鼻子在合身又筆挺的警服襯托下為他增添了幾分職業特徵。此劇一出,劉德華在觀眾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3年,風水輪流,轉到苗僑偉身上。他在中扮演楊康,角色的矛盾掙扎,讓他細細演來,贏得觀眾認同。無線更把他和翁美玲捧為銀幕情侶,度身定做《決戰玄武門》及《天師執位》等劇力捧。

同一年,梁朝偉主演了著名的《新紮師兄》,這部在24年後的今天還被翻拍成電影的劇集,酷愛表演的梁把警察張偉傑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中的韋小寶又帶給觀眾另一種風格。今時今日的嘎納影帝梁朝偉,回頭來時路,亦承認,TVB是他最早磨練演技的溫床。 開始也許是一種各自奮鬥,但是五個年輕人同樣取得的好成績讓無線刮目相看,公司有意將他們推上更高峰。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手段,五虎將這個名稱被一直沿用下來。這是無線電視第一次成功的集體造星運動,嚐到甜頭之後,他們還在1987年推出了銀河十星,著名的邱淑貞,吳家麗等都自此出道。 90年代的四大天王的宣傳運做,恐怕也其來由此。 整個80年代,香港經濟和國際接軌,也吸收了國際時尚,翻現出華麗而繁複的魔幻現實主義。無線重拍及開拍了金庸所有的長篇武俠小說(共12部),五虎主演了這些劇集的大部分。在武俠劇仍是無線主力製作的年代,五虎實在是囊括了所有的重頭角色。

五虎的全盛時代,實際上也是港劇的全盛時代。 到80年代中後期,五虎與無線的合約終止,不歡而散,除黃日華外紛紛離巢,無線一時鬧起小生荒,出現青黃不接之窘態。溫兆倫等的出位便與時勢有關。而港人心態隨著經濟富庶,逐漸回落到生活層面的時裝劇來。 《義不容情》在1989年的大紅大紫,標誌著第三代小生已經正式接棒,也代表著五虎將時代的結束。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武俠劇黃金時代的謝幕。 第三場:長劇時代興亡成敗 演員上場:羅嘉良、溫兆倫、劉青雲、郭藹明、關詠荷 90年代初期,正是香港最富庶的歲月,節節高升的股市讓市民有了更多的消費慾望,目光也轉向休閒生活的各個領域。此時,80年代略顯粗糙的古裝劇與家長里短的親情劇,已經無法吸引收視者的目光。商界波瀾壯闊的爭鬥,才是夢想成為豪門一員的普羅大眾的喜愛。同時,隨著香港各特別社團的力量加強,黑道題材片也漸漸得到重視。於是TVB在90年代初推出的台慶劇,幾乎全部是有關於這兩個題材:《巨人》、《大家族》、《笑傲有明天》等等。主角選擇了極有“大哥”氣質的萬梓良。從他開始,TVB的家族劇時代拉開了帷幕。 1991-94年,應當算是TVB佔盡風華的四年,靠了劇集煉成的深厚功力,把競爭者ATV完全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在TVB收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十大排名中,1990-94年所攝的就佔了三部。分別是《我本善良》、《今生無悔》、《大家族》,而它們在TVB史上的最大功績,便是打開了家族劇的一扇新窗。 家族劇的地位,在港劇中可稱為舉足輕重。 TVB採取集中投入的方式,以大牌薈萃的明星陣容和縱橫一個時代的家族視野,打造流水長篇的大型劇集。一般說來,家族劇短則40集,長過100集,有份量的名星超過6位,多在當年台慶時播放,而且必然成為當年的收視冠軍。 80年代末的《流氓大亨》是家族劇成熟的標誌,而90年代則是其高峰產出期,其中經典的有《大時代》、《天地男兒》、《天地豪情》、《笑看風雲》、《創世紀》等。也因此連帶捧紅了羅嘉良、溫兆倫、劉青雲、郭藹明、歐陽震華、郭晉安、周海媚、陳慧珊、關詠荷、蔡少芬等一系列電視劇明星,也正是從那個時代起,TVB才藝員有了與香港影星同等的江湖地位。 《大時代》,可視為家族劇的代表之作,它四十集的故事發展,雖然於攝於1999年的107集《創世紀》無法相比,但在1991年而言,集合了鄭少秋、劉青雲、藍洁瑛、周慧敏、劉松仁、郭藹明、陶大宇、李麗珍的它,已經是當時少見的大製作。故事以70-80年代的香港股票交易市場做為背景,以兩個家族的生死情仇為主線,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它所描寫的變遷時代,正好是香港金融界風雲際變的寫真,因此,醉心於投資的香港普通市民,對劇在的逼真描寫,有著感同身受的體會。此戲不但捧紅了演技派的劉青雲與郭藹明,更成就了這一對銀幕情侶的雙宿雙飛。更重要的是,它在香港市民中的影響,是任何一部家族劇都未曾有過的。因此,還專門產生了一個叫“丁蟹效應”的金融名詞,即在劇中扮演丁蟹的鄭少秋,此後只要有任何一部片子在TVB播放,股市就必定大跌。後來有人笑言,秋官在金融危機之後,一直得不到TVB重用,也有廣大民眾抗議的原因所在。 進入95年後,家族劇雖餘威仍在,但已不得不讓位給新的職場劇,一大批描寫專業人士生活的劇集紛紛出爐,其中又以警察劇、法律劇與刑偵劇為主,描寫廚師、醫生、消防員,設計師的的作品也有不少。其中尤以《刑事偵緝檔案》、《一號皇庭》與《妙手仁心》最為觀眾讚賞。通過這些電視劇的細緻刻化,市井民眾深刻了解了香港政府各個部門的運作方式,既保證了收視率,又起到了良好的政府公關效果。因此,當時講求精英化的港英政府,對此類職業劇格外支持。而藉這批劇集而成名的翁虹、吳啟華、古天樂、王喜,也都登上了香港政府各種公益活動代言人排行榜的前幾位。 1998-2000年,是ATV亞洲電視發力對TVB進行反攻的一年。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以奇情劇吸引了大批收視率,更以外購劇為手段,搶走金融風暴後需要新鮮感的觀眾。一時之間,TVB有力不從心之感,於是為了對撼ATV的強大攻勢,無線又再炒《刑事偵緝檔案》的冷飯,推出第四集,然而收視率欠佳。情急之下,便推出新的組合,召集張智霖、薛家燕與新旦佘詩曼合演《十月初五的月光》,以普通市民倫理情常的小製作,成功阻擊了ATV的進襲,此後又陸續推出《廟街·媽·兄弟》、《澳門街》等類似的劇目。至20世紀結束之日,TVB仍保有港劇的大半江山,這些劇集的確功不可沒。 第四場重歸《獅子山下》 演員上場:馬浚偉、馬德鐘、《勇往直前》、《衝上雲霄》、《青出於藍》、《錦繡良緣》、《皆大歡喜》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二十一世紀初,時任香港財政司司長的梁錦松,引用二十年前的TVB名劇《獅子山下》的歌詞作為他第一份財政預算案,有如神來之筆,帶起全城回應,令港人重新憶起香港當年的奮鬥精神,贏盡當時港人心。後來他的卸任與情事,的確也幾分娛樂圈式的大起大落,但即便是“阿松”自己也未曾想到,TVB勵志劇的新一輪浪潮,便是由他的一時興起而引發。 2002年以後的無線大戲,勵志劇的戲份佔了大半,其實拍此類片子頗為討好,只消選好行業,做足功課,故事是一成不變的受到挫折終獲成功,再加入少許情愛糾纏,無需複雜編劇或大牌小生花旦,一樣看頭十足。港人此時,正從經濟衰退中漸漸復蘇,急需此類康復題材的劇目來撫慰心靈,故此,雖然勵志劇的收視率僅是徘徊在二十八九點,但TVB仍然一部接著一部,原因無它,按後任財爺曾蔭權之語言,“慰市井之心耳”。 另外的劇集時間段,則被歡喜劇瓜分,從《男親女愛》和《錦繡良緣》起,到《皆大歡喜》止,古裝的喜劇片幾乎主宰了9:30的黃金時段,似乎經歷了一天辛苦的港人,特別需要在晚間得以徹底的放鬆,因此,這些充滿著無厘頭、借石諷今、以及大量粵語笑話素材的劇目,便得到大力追捧。佈景粗糙無妨,但勝在華美絢麗;編劇性節誇張,但觀眾照樣愛看,這一股喜劇潮,從2001年一直刮到2004年末,至今無線仍在放映《皆大歡喜》時裝版,在電視劇史上,也算是深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時期,也是無線普通男藝員群起的時候,TVB近年來的新星多是中規中矩,卻缺乏才華橫溢之輩離開了大牌小生光芒的勢力範圍,以往的配角們都散發出奪目的光輝,紛紛有奪權之勢。馬浚偉在《勇往之前》之中,已經從《一號皇庭》第四部和第五部裡的綠葉位置,提升到可以與蔡少芬演對手戲的紅花境界;而《衝上雲霄》,則是吳鎮宇和馬德鐘雙生配一旦,扶持著陳慧珊走完她無線當家花旦的最後歲月,又連帶拉起了港姐季軍出生的胡杏兒;林文龍、文頌賢、阮兆祥、鄭中基等人,從原來的搞笑配角晉升到幽默大鱷,也僅僅是花費了兩三個劇集的時間。 但,無線一向女強男弱的演員情況,也正是在此時出現了變化,陳慧珊的離去,宣告著TVB白領專業女士時代的結束。而後起之秀的宣萱,雖也在多部劇集中擔綱,卻仍然不具傲視群倫的氣質;張可頤在2003年台慶夜得到“我最歡迎的女演員獎”,卻被認作是派戲鬥爭的結果,引來噓聲一片,蔡少芬、蒙嘉慧等當年的花旦,此時再也找不到獨占整部大戲風頭的風姿,只能以“五花金花”自居,視無線上層的安排而為男藝員配戲。往日的風流時光,再難追尋。 但,由於無線一直走的是精品藝員擔綱的路線,兩三年來眾多的新人竄起,但均無亮點,而老將們又紛紛退去,難免造成劇集質量不高的情況,特別是與90年代相比,簡直有數量級方面的差距。於是坊間紛紛評論,認為2003是是TVB藝員架構走向衰落的一年。 所幸進入2004,TVB的新戲風格又是一變。或許是受到大陸“戲說”的餘風影響,《金枝欲孽》一出,令習慣了無線古裝風格的觀眾都是眼前一亮。一改同類型體裁電視劇中容易出現的膚淺弊端,在講述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時穿插了驚心動魄的權謀爭鬥,情節緊湊曲折,扣人心弦,劇本嚴謹,人物刻畫深沉內斂。戚其義的金牌編劇保證,遠赴大陸數月拍攝的心血,換來了精美的戲裝、臻美的佈景與起伏跌宕的情節。張可頤、黎姿、佘詩曼、林保怡、陳豪的豪華陣容則守定了收視率30點以上陣勢,再加上老將鄧萃雯的辛辣演技。稱它為四年來無線少有的力作,絕不為過。 接下來的台慶新劇《爭分奪秒》,故事以警匪紛爭為線索,被視為《無間道》的電視版,更與美國大劇《24小時》有頗多類同之處。無線動用了譚耀文、陳豪、方中信、鄭嘉穎,只有蒙嘉慧一位女星插花演出,是地地道道的男人戲,與《金枝欲孽》眾女爭春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故事情節仍然是同樣的曲折詭異。看來,在經歷了兩三年的調整後,無線已經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雖然培養金牌藝員還有待時日,但多重主角+複雜情節的模式,卻已能讓再拾昔日雄風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