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國學/古籍 說論語
說論語

說論語

贾志刚

  • 國學/古籍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34797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前言

說論語 贾志刚 2977 2018-03-20
該怎麼讀? 關於的解讀,有史以來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讀來解讀去,無外乎“說文解字”四個大字。 當然是經典,經典的著作意味著其中所展現的雖然是特定的時代,但是道理所適用的是所有的時代,特別是現代。許多人口吐蓮花,將說得天花亂墜。仔細看看,不過是東拉西扯,牽強附會。譬如一朵花,他(她)能引申出多麼美好的解說;但是給他(她)一坨牛糞,他(她)也能解說得同樣美麗。也就是說,他(她)的解說,其實與沒有關係。 從形式上來說,就是一部“微博”語錄的集合。看似章句之間零亂紛雜,多無聯繫。可是,如果你了解每段話的背景,你也就知道了每段話的真實含義。 所以,解讀,卻不了解春秋的歷史,不了解孔子的身世,不了解孔子與弟子們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關係,那就只能是說文解字了。最終就是姑妄言之,謬之千里。譬如,“不踐跡,亦不入於室”、“鄉愿,德之賊也”等等都被解說得云裡霧裡,不知所云,而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

如果你真的讀懂了,你會發現所說的簡直就是現實社會,中的許多道理是多麼真切地體現在我們的身邊。 舉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例子。 是誰編撰的?公認是曾參的弟子。雖然整部比較雜亂,可是學問就在雜亂之中。 中,人物的出場順序很有講究,越靠前當然越重要。第一個出場的毫無疑問是孔子,之後的順序是有若、曾參、子夏和子貢,第一篇只有他們五人的語錄。看出什麼來了嗎?有若,孔子學校的時任校長;曾參,孔子學校的時任教務主任、博士生導師;子夏,當時天下第一強國魏國的黨校校長;子貢,時任中國首富、孔子學校主贊助商。看見附著在他們身上的關鍵詞了嗎? “縣官”、“現管”、權力、金錢。這與當今社會有什麼區別嗎?有的,順序不同。但是,內容一樣。譬如春節晚會,坐在現場前排的都是這四個關鍵詞。

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我們學了幾千年的,學什麼?有的人在電視上講得頭頭是道,可是我們記住了什麼? 上最重要也是被使用最多的兩個概念,一個是“仁”,一個是“德”。那麼,什麼是“仁”,什麼是“德”?兩千多年來,沒有人解釋這兩個字,我們一直被忽悠,老百姓一直被這兩個似是而非、萬能萬全、無所不在的兩個概念忽悠著。 可是,在中,“仁”“德”的概念是清晰的,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是現實的。 什麼是仁?孔子在中給了若干個答案,每個提問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當你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來,合併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仁”就是人際關係的技巧,換言之,就是現在常說的“情商”。當然,孔子晚年老年癡呆之後,“仁”被神秘化模糊化,這是後話。

情商,教你提升情商,是不是很實用很現實?人類社會,情商永遠重要。 “德”是什麼?李零先生的定義很好,“德”就是自律。那麼,什麼是“德政”,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統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慾,不折騰老百姓。我們現在常說“以德治國”,很多人以為是用道德來教化老百姓,其實不是,“以德治國”就是領導階層率先垂範,老百姓自然也就有樣學樣了。舉個例子,譬如號召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市長如果上下班乘坐地鐵,這就叫以德治國;否則,就是忽悠老百姓。 孔子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講“德”和“仁”呢?因為當時的統治者缺德,也因為人際關係非常重要。 中,本身就為大家展示了孔子與弟子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的人際關係,同樣是錯綜複雜勾心鬥角,與現代沒有區別。

譬如,孔子與子貢之間從鬥爭到親密師徒的過程,孔子與子張之間從親密到疏遠的過程,孔子對宰我從欣賞到厭惡的過程,以及弟子們之間的各種關係,譬如子夏與子張子遊之間的互相攻擊,譬如子張總是與師兄弟們搞不好關係等等。 孔子告訴了大家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道理。我們不僅僅要從孔子的話中學到知識,更要從每個人的身上看到經驗和教訓。子貢為什麼到哪裡都受歡迎,冉有為什麼當官非常成功,子夏為什麼開創學術新紀元,顏回為什麼淒慘而終,子張為什麼沒有朋友等等。 趙普曾經說過“半部治天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胡說八道。可是,學好了,是可以做一個適應社會的人的。 孔子是聖人嗎?隨便,這不重要。李零先生說孔子是“喪家狗”,這也沒錯,老夫子自己也這樣說。

都是有價值的東西嗎?或者說,孔子的話都是正確的嗎?不可能。永遠正確就是從不正確。 的順序是混亂的,這種混亂很可能是刻意的。李零先生曾經有過重新排序的想法,可惜他放棄了。現在,筆者按照時間、人物、概念等線索重拍了的篇章順序,於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思想的變化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的命運變化,可以清楚地看到概念內涵的變化。於是,也就能很容易分辨孔子的什麼話是精髓,什麼話是垃圾。 孔子是儒家嗎?是的。但是並不僅僅是儒家。孔子初期是儒家,崇拜周公,之後成為儒法家,對管仲子產這樣的法家非常崇拜,最終,孔子成為了道家,老子是他的偶像。所以,孔子一開始講周禮、之後講仁德,晚年講道講天命。 孔子的為人非常睿智,也很現實,懂得變通。孔子大多數的言論充滿智慧,非常有價值。可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孔子晚年之時老年癡呆症狀明顯,狹隘偏執多疑,這個時候喜歡罵人抱怨,所以這時候的言論基本沒有價值,如果去照背照做,不如不學。

1.按照時間、人物和概念線索,將原文進行重新編排,依舊分為二十篇。 2.每篇開頭,是對這一篇內容的概括總結。 3.每章,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原文、譯文、解析和現實解說。解析中,會運用“現場還原”方法,將原話放回背景中進行還原。 4.每章有兩個排序編碼,括號外是按本書的排序,括號內是原排序。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方便讀者查對對照。 5.排序編碼後面,按照與舊譯法的不同程度加星。與舊譯法完全相同的,不加星;略有區別的,一星★;差別較大的,三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五星★★★★★。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後來被引用最多的一個概念。可是,什麼是仁?從來沒有過準確的說法,長期以來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正因為模糊,講解者得以隨意發揮和解釋。此前所有的解讀,提到“仁”的地方,都是直接翻譯成“仁”或者“仁德”、“仁義”,都是蒙混過關。

所以,學習,首先要弄懂這個“仁”字。 從字形上看,仁從人,從二。意思是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願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間都有親近的要求,否則就不會走在一起。因此本義:兩個人親近友愛。 按《說文》:仁,親也。按《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 什麼是孔子的“仁”?孔子講的是處世之道,因此“仁”是一種方法,什麼方法?人和人相處的方法。 因此,我們給“仁”兩個定義:良好的人際關係;較高的情商。 兩個定義的含義是一樣的。 因為這是人際關係,多數情況下是平等的關係,因為孔子對弟子們說“仁”說得比較多。不管是弟子們“問仁”還是孔子“論仁”,講的多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 德,是孔子學說中另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對於這個概念,歷來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但是也都是蒙混過關,也都是含糊其辭,也都是模糊處理。

學習,首先也要弄懂什麼是德。 按《說文》:德,升也。這個解釋基本上沒什麼意義。 對於“德”的定義,李零先生在《喪家狗》中給得相當準確了。德:自律。 孔子講德,主要不是對學生們講,而是對統治者講,為什麼?因為統治者最需要自律。 弄清楚了德的定義,才能進一步弄懂什麼是德政,什麼是以德治國。 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統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慾,不折騰老百姓。德政的特點是什麼?就是尊重人性,尊重眾生。以德治國,就是要求老百姓做到什麼,自己先做到。簡單說,就是統治者以身作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