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當代小說 香港方物誌

第29章 《復仇神號航程及作戰史》

香港方物誌 叶灵凤 1625 2018-03-19
《復仇神號航程及作戰史》 “復仇神”號,舊譯作“納米昔斯”號,是英國海軍的一艘鐵甲艦,在 鴉片戰爭中曾參加對清朝作戰,也在香港港內寄泊過,因此書中有不少關於 當時英國軍隊未在香港島登陸以前,以及佔領香港初潮的情況。本書的原名 是《Narrv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編著者 是貝拉德(WD Bernard),一八四四年倫敦出版,分上下兩冊。 有關香港的部分,是在本書的第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這三章所記載 的,全部都是關於香港的。 “復仇神”號是在印度建造的一艘鐵甲輪船,排水量為六百三十噸。因 為是一艘裝鐵甲的汽輪,噸數雖然不大,但當時海軍戰艦仍以多層的帆船為

主,因此“復仇神”號被視作是遠程作戰的利器,在鴉片戰爭中曾運載英國 軍隊深入揚子江作戰,一直抵達了南京。 本書編著者貝拉德曾隨艦參戰。本書的寫成,係由“復仇神”號艦長哈 爾提供資料,將艦上的航程日誌,公文檔案,以及艦上的兵士的私人見聞記 載供他採用。因此本書不僅包含了關於初期香港島的一些難得的資料,同時 也是研究鴉片戰爭的一份重要參考資料。 關於早期香港的敘述,作者在本書第二十四章裡,引述了一八一六年英 國所派的訪問清朝的親善大使阿美士德,乘船自英由海路赴天津,曾經過此 地在香港海面停泊的記載。當時阿美士德所乘的戰艦在老萬山外洋洋面停 泊,按照預定的計劃,等候從澳門而來的司當東、老馬禮遜等等一批中國通

與他會合,作為使節團的隨員和通譯,以便同往天津。這記載裡曾提起約定 的雙方會合地點,稱為“香港水道”,並說附近有許多美麗而多山的小島, 其中主要的一座小島稱為“香港”云云。 這記載的年月是一八一六年七月十日。一八一六年是清朝嘉慶二十一 年,距離鴉片戰爭發生還有二十多年,可是在英使航海的記錄上已出現了香 港之名,可知這時已經對香港島加以注意了。 本書附有一幅一八四二年香港島的全圖,測繪者是英國海軍測量官貝爾 訖爾,他是最早佔領香港島的英國軍官之一。這幅地圖大約是他測量香港水 道時所繪,因此成了英國人在佔領香港島以後所繪製的第一幅地圖(在《南 京條約》正式簽訂以前)。據沙雅在他的《香港的誕生,童年和成年》一書

裡說,貝爾訖爾所測繪的這幅香港島全圖,是香港島最早的一幅地圖,圖中 已經有了維多利亞城,並且注出當時島上若干重要建築物的所在地點。島上 的幾座山峰,也注出了它們的高度,不過這些數字在後來經過更準確的測量, 證明並不完全正確。 這是一幅用影線繪成的單色地圖,比例是一英寸一英里,有許多錯誤在 今天看來特別令人感到興趣。如黃泥湧的位置,在圖上被放到今天掃稈埔附 近,與黃泥湧的原有位置相差一英里之遠。 又,今日的渣甸倉庫一帶,後來稱為東角的,在這幅地圖上則稱為“忽 地臣角”。香港仔還沒有題上“鴨巴甸”這個英文名,因此在圖上仍稱為“石 排灣”,這是當地的一個古老名稱。 至於島上大部分村莊和港灣名稱的英文拼音,也與今日通用的拼法很有

不同。 關於香港島開闢初期的荒涼和氣候不健康情形,本書編著者在有關香港 的那三章之內,曾提供了一些少為人知的有趣資料。他說,當時大家認為這 個小島除了有深水的港灣可供船隻停泊,以及港灣東西兩端有便利出入的水 道以外,其他便一無所長。因此當時有不少英國商人主張放棄香港島而佔用 大嶼山。可是又因了大嶼山全島的面積太大,萬一有敵人來襲不易防守,而 在氣候、特產、淡水供應方面,它的缺點又與香港島相似,但是香港島卻因 了面積小而防守較易,這才決意繼續將它佔用下去。 關於島上早年的自然狀況,本書作者引用了比他更早(一八一六年)到 過島上游覽的英國航海家的記載,說島上缺少樹本,山坡上的羊齒科植物卻

長得非常茂盛。又說黃泥湧一帶有大量的水稻田。 “復仇神”號停泊在香港港內時,曾遭遇過一次颶風,艦長哈爾曾在航 程日誌和他私人日記裡留下了很詳細的記載,本書編著者貝拉德一一加以引 用了。 《復仇神號航程及作戰史》,出版於一八四四年,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 不用說,現在要想一讀這書,自然很不容易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