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當代小說 香港方物誌

第15章 敬隱漁與羅曼·羅蘭的一封信

香港方物誌 叶灵凤 984 2018-03-19
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在中國久已有了中譯本。我想很少人會知道,遠在這個譯本不曾出版之前,早已有人曾經著手譯過這本書,而且還是羅曼·羅蘭本人授權給他翻譯的。可惜只是譯了一節便中斷了。 這位《約翰·克里斯多夫》最初的中譯者是敬隱漁,他的譯文是發表在當時的《小說月報》上的。 敬隱漁的名字,現在知道的人大約已經不會很多了。然而他卻是最初介紹羅曼·羅蘭作品給我們的人,後來又譯過一部巴比塞的小說《光明》。他同我們新文壇的關係總不算少了。但他同新文壇還有一個重大的關係,那就是他後來到法國去留學,再回到中國來時,據說羅曼·羅蘭曾託他帶來了一封信給魯迅先生。當時敬隱漁在法國是由於窮得無法生活才回國的,由於他生性孤僻耿介,而且神經衰弱,這封信竟被他不知拋在什麼地方,未能到達魯迅先生手中。

後來魯迅先生知道了這事,他因為敬隱漁是同創造社諸人經常有來往的,便懷疑這封信是被創造社諸人“乾沒”了,曾一再在文章裡提到這事,這是早期中國新文壇一大“恩怨”。其實是莫須有的,因為真相已如上所述。記得在抗戰勝利後,郭沫若先生曾在上海所出版的刊物《耕耘》上,為文辯解這宗“冤獄”,說創造社根本不曾“乾沒”過羅曼·羅蘭寫給魯迅先生的那封信。但郭先生自己也不知道這封信是由敬隱漁失去了,所以仍無法徹底解決這個疑問。 ——這一宗“糾紛”真是說來話長,不是在這樣短文的範圍內所能說得清楚的,只好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說了。 敬隱漁是四川人,據說是從小在四川一個天主教的修道院里長大的。他是先學會了法文,然後再學中文的。後來不知怎樣到了上海(也許是由於郭老的關係吧,因為郭老是四川人),在《創造週報》上發表了好幾篇創作,這才同創造社諸人往還起來,並且也住在周報編輯部的樓上。他當時所發表的那幾篇創作,還是先用法文寫好,自己再譯成中文,經過成仿吾先生潤飾後才發表的。

後來他為了想到法國去,寫信向羅曼·羅蘭求助,獲得他的回信,這才決定著手翻譯《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時《小說月報》出版了羅曼·羅蘭專號,正要介紹他的作品,同時也只有商務印書館才有財力接受這樣長的譯稿,因此,他的譯文才會發表在《小說月報》上。敬隱漁也藉此湊足了到法國去的路費。然而他性情怪僻,到了法國不僅不能工作,也無法生活,羅曼·羅蘭也不能長期照顧他,因此,不久只好設法回國。不料就因了他誤作“洪喬”,平空使得早期中國新文壇增加了一宗不必要的糾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