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當代小說 女王和我

第16章 何謂美術

女王和我 林太乙 1274 2018-03-19
何謂美術,見仁見智。我不久之前在《紐約時報》看見一個拍賣行的廣告,拍賣物中有個男人用的小便槽,是杜象(MarcelDuchamp1887—1968)的作品,估價一百五十萬元到二百五十萬元。起先,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有誰要買它,是買回去用呢,或是將之陳列為美術品?我在一部美術詞典裡查到杜象。他是法國畫家,未來派代表人物,參加過達達派運動,成為反藝術的先驅。一生充滿神秘,創作不少背叛舊有繪畫形式的作品,畫面多為機械性及生理感情的矛盾綜合體。晚年居於美國。他的藝術觀念對美國畫家影響很大。 那麼誰把這東西買去大概不會用來小便的了。是美術品。 我又在《華爾街日報》看到一則新聞,舊金山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買了一幅饒深保(RobertRauschenberg)作品,叫做“EraseddeKoonigDrawing”(擦掉的杜庫寧圖畫)。杜庫寧(WillemDeKooning)一九○四年生於荷蘭,是抽象派畫家。在美國畫壇頗有地位。

這叫做極限藝術(MinimalArt)。它的真正意思是:劃分“藝術”以及“非藝術”之間的界線的藝術創作品,也就是把屬於藝術範圍的藝術創作縮到最小或限定到最小的地步。這種畫派的作品本身是用來下“藝術”與“非藝術”之間分界線的定義。 極限藝術是在一九六六年到最高峰的時期。它的命名起源有一種說法:一九五二年美國《藝術雜誌》上一篇評論家沃而漢(R.Wolheim)的文章論述杜像在一九一七年在紐約獨立沙龍展出“噴泉”為名的尿器油畫時,談到這幅作品的“藝術的最小內涵”問題(原來此杜象早就迷上尿器!)。很多藝術家讀到這篇文章後紛紛研究“藝術創作的真正藝術'味道',是什麼?”也就是“上述的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線是什麼?”之類的問題。

現在仍有一派“極限藝術家”,叫做Minimalists,他們的作品在美術館展覽時,猶如童話故事裡的“皇帝的新衣服”——皇帝說他明明穿著衣服,哪怕只有他一個人看得見,在他旁邊唯唯諾諾的人士也只好說他們也看得見。 這令我想起,二○○一年春天,有一位名叫冷譚(MargaretLeng-Tan)的女士在紐約卡乃基音樂廳坐在鋼琴前表演了四分三十三秒鐘的“無聲音樂”。那是作曲家凱曲(JohnCage)的作品。音樂批評家珊道(GregSandow)說,冷譚女士“全神貫注,不作任何聲音,幾乎一動不動,表演了“433"”(作品的名稱)。她也能隨意、自然地將音樂分為三節,或安靜地伸懶腰,擺出優美的姿勢,表示新段的開始,或把頭靠在手臂上,或用手托住下巴。她全神貫注的表演將無聲音樂演活了。 ”原來凱曲和一位同事在一九五○年就開始作無聲音樂曲,那時知道無聲音樂的人並不多,但其中欣賞者有我們的朋友“擦掉的杜庫寧圖畫”畫家饒深保,可見此君貫徹始終,就是喜歡捕風捉影。

批評家珊道說,“現在人們認為無聲音樂是二十世紀的美術里程碑。” 彈琴難,不彈琴而作樂更加難,但是最難的恐怕是音樂評論家。 這一切——小便槽,“擦掉的圖畫”,“極限藝術”,“無聲音樂”,是美術呢?還是大騙局?美術評論家呢?他們用的是什麼標準?還是在胡說八道?你說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