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我鑽進了金字塔

第12章 夢繫魂牽阿拉曼

我鑽進了金字塔 唐师曾 6633 2018-03-18
我在不斷的夢想中生活,1983年從北大畢業時,我慷慨激昂地找到“萬歲軍”坦克6師申請參軍,自詡是最好的坦克師長。弄得這支王牌部隊的首長眼光異樣地打量我好久,給了我兩個包子、一碗雞蛋湯,禮貌而堅決地把我送出了軍營。當時我22歲,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著了迷,把自己當成了“沙漠之狐”隆美爾。 丘吉爾說:“阿拉曼戰役前我們不知勝利為何物;阿拉曼戰役後我們從未敗北。”一直到海灣戰爭結束,我從巴格達轉赴開羅任新華社中東分社攝影記者,才有幸拜謁我夢繫魂牽的阿拉曼戰場。 1991年12月,當我興沖衝駕大吉普闖入阿拉曼東北著名的白沙灘時,一名穿沙漠野戰服的埃及中士氣喘如牛地跑過來攔住我。從他半英語半阿語的比劃中,我終於明白我已經闖入二戰德軍的“魔鬼花園”,卜知沙漠滾動的反坦克地雷,隨。寸可能把我這個解放陣裝甲兵學院的榮譽上校連人帶車炸飛到空中。

阿拉曼戰役 從開羅駕車穿過費薩爾路向西,至金字塔東兩公里處轉向西北,再沿沙漠公路狂奔220公里,就是被稱為“地中海新娘”的千年古港亞歷山大,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古燈塔遺址和龐培柱全在這裡。出亞歷山大沿海濱公路繼續向西113公里,沙漠小鎮阿拉曼(ElALmein)就突然從蒸氣騰騰的沙漠中跳了出來。 50年前的這個季節,空前絕後的沙漠坦克軍團曾在這裡決一雌雄。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自比愷撒,揚言重建羅馬帝國。 他先以武力控制阿比西尼亞,使海爾·塞拉西皇帝流亡英國;繼而覬覦多瑙河流域、巴爾乾和北非。 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法西斯東京一柏林一羅馬軸心正式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墨索里尼匆忙宣戰,意軍從利比亞進攻埃及,但不久即被英軍擊敗。墨索里尼私下對女婿齊亞諾伯爵表示:“應該把任務交給那些以戰功求晉升的人,而現在司令官惟一關心的是如何保住元帥位子。”為了扭轉敗局,他向希特勒求援,希特勒一眼選中年輕的坦克將軍埃爾溫.隆美爾:“隆美爾知道如何激勵部下,他是惟一可以在北非艱苦氣候下打勝仗的人。” 1941年2月14日,隆美爾人數可憐但富於獻身精神的專業坦克部隊在的黎波里登陸。他用木頭、紙板和沃爾克牌卡車連夜改裝了數百輛假坦克,在沙地上拖著樹枝蕩起征塵。隆美爾的兵力與英軍相差懸殊,可他的每句話都板上釘釘:“如果給養和製空權沒有問題,我將拿下昔蘭尼加,控制蘇伊士運河。”這意味著他將在敵強我弱的大沙漠中直線推進2896公里。隆美爾的計劃遭到上下一致反對,可他固執已見:“我將冒險違背一切命令,歷史會證明我正確。”

1941年4月3日,在他的前任一再退守的陣地上,隆美爾開始反攻,他筆直地站在車頂, 沖在坦克部隊的最前面。沙漠高溫使坦克機油變稀,通訊設備失靈,他乘一架“鸛”式飛機,飛在先頭部隊的頭頂,給迷失方向的部隊引路。一支摩托化步兵企圖在沙地上偷懶時,隆美爾咆哮著從他們肩頭掠過,接著扔下一紙卡片:“如不立即行動,我就在你們身上著陸! --隆美爾。”當第21裝甲師被困地雷陣時,隆美爾的指揮車衝到了前面。他不顧橫飛的彈片,若無其事地跳下指揮車,跪在沙地上小心翼翼地排雷,他的參謀們緊跟其後效仿他,這使第21裝甲師僅用10分鐘就衝出了雷區。隆美爾與士兵吃一樣的配發食品,喝沙漠中的苦水,親自給陣亡的戰士遺蠕寫信,用誇張的樂觀情緒感染情緒低落的傷員。這位古怪而富於傳奇色彩的“士兵將軍”只用兩個月就推進了2000多公里,打進埃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受挫,日軍在中途島、珊瑚海、瓜達爾卡納爾失利。 1942年,英國把伊麗莎白公主(今女王)和其未婚夫菲利浦。蒙巴頓派到馬耳他建立海軍基地,切斷了隆美爾的海上補給線。 1992年夏,我赴利比亞採訪卡扎菲途經馬耳他,正值英女王在此參戰50週年紀念日,這才知道伊麗莎白女王與菲利浦親王的世紀之愛竟是在與隆美爾的作戰中孕育的。 1942年6月22日,年僅50歲的隆美爾晉升為德國最年輕的陸軍元帥,兩天后,他兵臨阿拉曼。為了頂住隆美爾繼續東進,威脅蘇伊士運河,丘吉爾傾全英聯邦國力於阿拉曼,圍剿隆美爾的北非軍團,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受命統帥16個英邦國家的軍隊在阿拉曼與隆美爾決戰。 1942年10月23日21時,蒙哥馬利的數千門大砲齊聲轟擊,兵強馬壯的盟軍在月光下發起總攻,對失去製空權又彈盡糧絕的隆美爾軍團開始合圍。可隆美爾這只狡猾的“沙漠之狐”輕巧地一躍就跳出了包圍圈,魔術般西撤了2000多公里,穿越利比亞,在突尼斯大敗立足未穩的美國第二集團軍,這就是電影《巴頓將軍》開始時那屍橫遍野的一幕,艾森豪威爾不得不讓巴頓重建美第二集團軍。可當巴頓氣勢洶洶找到隆美爾拼命時,隆美爾已把他精銳的“北非軍團”撤出了非洲。

隆美爾其人 丘吉爾在回憶錄中寫道:“提到隆美爾時我總說好話。” 他在英國下院讚揚敵人隆美爾“是非常有魄力、有才幹、卓越的將才”。隆美爾1891年生於海登海姆一個中學校長之家,18歲進第124符騰堡步兵團,後入但澤皇家軍校,以“熱情、堅強、守時。自覺、智力超人、高度責任感”的評語記人畢業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隆美爾三次負傷,獲藍徽勳章和鐵十字勳章,伊松索會戰期間他孤軍楔人敵後,以一名軍官、13名士兵的代價俘虜意軍8000多人。當時他就以虛張聲勢、偷襲和迅速跟踪戰術以弱克強,並瘋狂地追逐榮譽,多次與戰友反目成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隆美爾到斯登卡德當連長,他對重機槍、內燃機、摩托車製造、造船、拉小提琴和滑雪都感興趣。隆美爾生活儉樸,不吸煙、不飲烈酒,對妻子以外的女人不感興趣。他用訓練士兵的方法教育獨生子,背著老婆讓年僅7歲的兒子曼弗雷德騎馬,結果摔破了兒子的頭。

隆美爾用一馬克硬幣向兒子行賄,求他不要把真相告訴媽媽,當兒子向媽媽告發隆美爾的“暴行”後,他毫不猶豫地向兒子要回了作為勇敢獎賞的硬幣。 由於豐富的火線經驗加之辯才過人,隆美爾被任命為維也納斯塔特軍校校長,出版了《 步兵攻擊》,該書先後再版十餘次,並被譯成多種文字,連美國的巴頓當時也以能背誦該書部分章節而自豪。隆美爾由此成為青年偶像並引起希特勒的注意,成為元首大本營警衛部隊司令。 波蘭戰爭爆發後,隆美爾陪希特勒親臨前線,冒著被叢林中波蘭狙擊兵的冷槍擊中的危險,觀察快速運動的坦克衝鋒。希特勒視察格丁尼亞時,隆美爾親自站在路中央指揮,僅放希特勒和警衛的汽車通過,將大喊大叫的希特勒辦公室主任馬丁·鮑曼攔在圈外。為報復隆美爾對納粹黨的羞辱,鮑曼等了五年。

波蘭戰役後,隆美爾任第7裝甲師師長,帶著10本《步兵進攻》開始了坦克生涯。上任伊始,他命令養尊處優的營長90分鐘內離開營房。每天6點鐘,他準時沿萊茵河慢跑。與士兵一起聽7點鐘新聞聯播,把坦克編成各種能快速突進的隊形。 身穿漂亮軍服、胸佩勳章的隆美爾經常暴露在坦克頂上,用斬釘截鐵的鮮明手勢發號施令,用戈培爾送的萊卡相機折下慘烈的戰鬥。由於用兵譎智、楔入神速,連德軍參謀長都無法捕捉到隆美爾的行踪。他的士兵在距他不足一碼處中彈倒地,但他若無其事地用馬鞭敲擊坦克砲塔,指揮衝鋒。 隆美爾是法國之戰中最出風頭的少將,也是第一個獲得十字勳章的德國軍官,他的部隊被媒體稱為“魔鬼之師”。 聯邦傳媒對隆美爾的功績大肆宣揚,一部名為,《西部的勝利》的電影、一本《魔鬼之師》暢銷書把報刊電台的讚譽推至極點。可納粹宣傳給隆美爾帶來更多的嫉妒和仇敵,他渴望新的榮譽,但他咄咄逼人的氣勢和超人的膽識使機會與他無緣。就在他走投無路之際,希特勒把他派到了非洲。

隆美爾把他在歐洲本土創造的光榮帶到了北非,沙漠小鎮由此聞名天下,他自己則成了“沙漠之狐”。 狐狸之死 隆美爾在北非的傳奇戰跡使他成為第三帝國26名元帥中最年輕的一位,“可他的怪癖和來自最高階層的支持,把人事關係弄得相當複雜。”隆美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晉升使我超過大批戰友,無疑引來許多許多嫉妒。”“我將在肩章上添更多的星。”就在隆美爾依靠才智膽識頑強地進行奧德賽式的遠征時,出於嫉妒而產生的陰謀已在孕育之中。 隆美爾性格孤僻、傲慢、專橫,在軍隊中他的敵人多於朋友。在一切由他支配的情況下,他是優秀並有獨立見解的戰場指揮官,可一旦受到過分的約束,他又是一個抗上而難於對付的軍官。隆美爾先同德國空軍鬧翻,繼而和墨索里尼發生激烈衝突。當他眼看著一年多來他的一萬名士兵、九名將軍在北非命送黃泉後,他與希特勒的衝突終於爆發,竟敢面對面朝希特勒怒吼:“惟一能做的是撤出非洲!”

1943年,百病纏身的隆美爾回到德國,疾病給他留下深深的非洲情思。帝國元帥戈林開始粗魯地侮辱他,脾氣暴躁的隆美爾已經失寵。 隆美爾是當時惟一與英美軍隊作過戰並為敵人畏懼的德國人。考慮到此,希特勒一度讓隆美爾任意大利“B集團軍”司令,可隆美爾並未得到相應的部隊。據戈培爾日記記載:“他們不願隆美爾指揮太多的軍隊。他們嫉妒他。” 1943年底,隆美爾奉命赴英吉利海峽用鋼軌、水泥、木樁、海水、沼澤、廢砲彈和千奇百怪的各種地雷修建6英里寬、50個阿拉曼戰線長的“大西洋壁壘”。連工兵司令梅斯將軍也看得目瞪口呆:“他真是個工兵天才!”像以往一樣,他對奢華的生活、名勝古蹟不屑一顧,途徑比薩時,他根本不理參謀們想去一睹斜塔的請求:“比薩斜塔已經斜了許多年,戰爭打完它還會斜著。”當他的參謀長高斯將軍送給他一個古董花瓶時,他竟容光煥發:“瓷器!我們為什麼不用陶瓷造地雷?”

隨著隆美爾回國後對納粹暴行的了解,他厭惡地稱:“納粹頭頭們的手都不干淨。”當他的兒子曼弗雷德想參加黨衛軍時,隆美爾怒不可遏:“絕對不行!希姆萊的集體屠殺在斷送德國。” 諾曼底登陸後,隆美爾看到大局已去,無辜生命在白白送死。他來到蘇瓦松,向希特勒當面請求政治解決。在伯希特斯加登,他不顧希特勒的製止,幾次提出考慮“整個局勢”被希特勒逐出會場。 1944年7月,隆美爾遭轟炸顱骨粉碎,搶救三天才恢復知覺。這是他第六次火線負傷。至此,固執而閒不住的隆美爾只能在病床上掙扎著打蒼蠅。由於失去左耳左眼,他邊距離都已判斷不准。此時,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已把隆美爾捲了進去,蓋世太保懷疑隆美爾是密謀分子的核心,五年前遭隆美爾羞辱的希特勒辦公室主任馬丁·鮑曼、德軍總司令凱特爾、坦克上將古德里安、坦克中將寇徹海姆等五人組成軍事法庭,出於種種原因,沒有人願替隆美爾說公道話。 N944年10月14日早晨,身穿上開領非洲軍制服、滿身勳章的隆美爾還在等待希特勒把他派往前線的命令。可來訪的希特勒副官布格道夫將軍摧毀了隆美爾的全部希望:“陸軍元帥隆美爾被指控謀害元首。”面對種種天衣無縫的證據,誰也不相信他至今對謀殺計劃一無所知。布格道夫宣布,鑑於隆美爾的戰功,元首允諾,隆美爾死後實行國葬,家屬享受元帥撫卹金。 隆美爾最後一次擁抱了妻子:“我將在15分鐘後死去。”他把鑰匙和錢包交給獨子曼弗雷德,然後戴好軍帽,穿上大衣,手握元帥杖跟在布格道夫身後,鑽進前來接他的汽車。 15 分鐘後,陸軍元帥隆美爾死於車中。 紀念阿拉曼 1992年10月25日是阿拉曼戰役50週年紀念,幾十個國家的軍政顯要飛往埃及,緬懷這場“無仇之戰”。從亞歷山大到阿拉曼的旅館被預訂一空。 24日日出之前,我就拉上英文記者潤哥從開羅直撲阿拉曼。茫茫沙漠路我的時速就沒下過180公里,6缸4.5升的龐大引擎發出噴氣戰鬥機才有的嘯音。沿海岸方向一直向西,左側是撤哈拉,右側是地中海。 1992年4月,我曾沿海濱路一直到的黎波里謁見卡扎菲,婉蜒而去直至天際的海岸公路兩側,成群的無名戰士墓沉重肅穆。 馬特魯省人民已把當年隆美爾的指揮所改建成隆美爾紀念館。這裡原是羅馬時代貯藏穀物的岩洞。現任德國斯圖加特市市長的曼弗雷德·隆美爾將其父生前的皮大衣、望遠鏡、地圖和私人照片捐獻給這裡,與非洲軍團的旗幟、砲彈殼並排陳列在洞內。馬特魯人因曾遭受英國殖民統治,所以把隆美爾看做是反抗殖民主義的解放者。在加油站,牧民桑尼竟用德語朝我打招呼。放駱駝的老易卜拉欣已老得走不動路,歪在朝陽的沙坡上曬太陽。他告訴我, 每當沙暴來臨之際,他都能見到他的老朋友隆美爾,說到此還斬釘截鐵地揮起乾枯得像貓爪的手:“Angreifen(德語,進攻)!” 阿拉曼戰爭紀念館是奉埃及總統納賽爾的命令於1965年1月開始興建的,這座環形紀念館建在昔日戰場上,用當地岩石構築而成。紀念館收藏了當年的武器、軍裝、旗幟、圖片、 繪畫以展示當年的激戰場面。在沙盤作業室,按比例縮小的沙盤重現了德軍從利比亞東進20 00公里直逼蘇伊士運河的態勢。沙盤前,隆美爾與穆巴拉克的半身塑像並肩而立。隆美爾身先士卒的品行、對祖國的忠誠、勇敢頑強的戰鬥風格、超人的指揮才能和神奇的機動戰術至今令世人讚嘆。 1966年11月9日,曾指揮阿拉曼戰役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給埃及總統納賽爾寫信,請求參加阿拉曼戰役25週年紀念。自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以來,英埃關係一直不好,蒙哥馬利估計他的請求會被拒絕,但結果令他大吃一驚。納賽爾不僅同意他來阿拉曼,還把他作為官方客人。 為紀念阿拉曼戰役50週年,穆巴拉克總統撥款對阿拉曼戰爭紀念館重新擴建,以此歡迎來自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二戰老兵。 在阿拉曼戰爭紀念館西北的高地上,矗立著德軍戰士墓,4200名陣亡將士的骨灰按籍貫分裝在21個花崗岩石棺中,環列在羅馬鬥獸場般的墓地裡。巴伐利亞州石棺上一束夾竹桃的花朵已經乾枯,其後是鐫刻著4200名陣亡者姓名的石壁。 由德軍戰士墓西行3公里,是意大利無名戰士墓,4800名陣亡士兵的骨灰盒鑲嵌在一座紀念大廳的漢白玉牆壁中。再向西300米,是紀念228名陣亡的利比亞士兵的清真寺。 阿拉曼戰爭紀念館附近最大的墓地是英聯邦戰士墓,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希臘、 印度、南非、馬來西亞等16個國家的11945名士兵長眠於此。刻有猶太大衛星(六角星)、基督教十字架、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標誌的墓碑並排靜臥。隆美爾曾把戰死的雙方戰士埋在一起舉行葬禮,堅持給修工事的勞工與德國人一樣的工資,他對白人戰俘歧視黑人戰俘的做法予以嚴厲懲罰,“因為身穿同樣制服的黑人與白人生而平等”。他拒絕執行蓋世大保屠殺猶太人的命令,他還要求部下不許在禁獵季節射殺野鹿。澳大利亞第9師的瓊斯當年只有22歲,他說,他和他的戰友們“對隆美爾非常尊敬,他是個出色的指揮官和真正的紳士”。美軍救護車戰地急救隊的阿瑟·豪少校回憶隆美爾:“紀律嚴明,不虐待俘虜。” 79歲的老兵多扎凱迪斯是希臘老兵協會主席,他身穿當年的軍裝,打上綁腿,腰掛水壺,身背背包,還像50年前那麼精神,站在他身旁的夫人一臉崇敬,聲稱她的男人只有29歲。 76歲的好菜塢攝影師凱博50年前是英第8集團軍的運輸班長,我問他是否還記得當年的戰事, “怎麼會忘呢?我們班8個人,一下就炸死4個。就像剛剛發生的一樣”。德卡爾·吉默曼當年才22歲,阿拉曼一戰使他成了獨眼龍,他跪在墓地上默默祈禱亡靈超生:“我懷念50年前為我犧牲的同志,也懷念當時的敵人。”他面前的墓碑上刻著:“這裡躺著一位18歲的小伙子,他是為了救自己的戰友而躺下的。” 1992年10月25日,英國首相約翰·梅傑雙手顫抖地把一朵朵海棠花大小、設計成子彈與迸射的鮮血圖案的小紅花,別到幾十位年逾古稀、在阿拉曼失去丈夫的老嫗胸前。我平端相機距梅傑不到兩碼,可他略帶哭腔的男中音卻像來自蒼茫的天穹:“50年前的事距今已經很久,可我說句真話:不列顛將牢記它500年。”蒙哥馬利的兒子小蒙哥馬利子爵已經64歲,他對父親指揮的阿拉曼戰役的惟一評價是“鑄劍為犁”。年已63歲的隆美爾之子曼弗雷德引用《羅馬書》中的話“仇恨罪惡,堅持美好,友愛兄弟,同所有的人生活在一起”來回顧他的父親。大會組織者的書面文告中稱:“對所有西部沙漠參戰者的同志情誼和勇氣、對交戰雙方在戰場上的騎士風度致敬。” 入夜,我平躺在盟軍戰士墓,仰望北非夏日深邃的晴空,一勾新月徐升,清光瀉地,照遍樹叢和數以萬計的墓碑,白石鱗峋,一望無際。海風拂過我赤裸的胸膛,彷彿時間已經凝住,風變成了固體。 不知何時,笨重的皮鞋聲將我驚醒,起身望去,月光下走來兩位比我還狼狽幾分的青年人。他們自稱是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歷史系的學生,他們的父輩--南非警察部隊也參加了這場空前絕後的戰爭。長發的理查德挽著同伴赫克的手,把我引至一處普通的石碑前,這是由他祖母為他陣亡的叔叔立下的墓碑。手電光下,我看見一行端莊的碑文:“對世界,他僅是一名士兵,對母親,他是整個世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