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食相報告

第10章 食以解憂

食相報告 沈宏非 3509 2018-03-18
王爾德在他的名劇《不可兒戲》中,借主角之口說過一句名言:“我碰到麻煩時,吃是我唯一的安慰。” 如果我們都讚同不將饑饉和體重列入各自的“麻煩清單”的話,那麼在維持生命這一基本功能之外,飲食其實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解憂,以短暫的感官快樂來消除我們精神上永遠也清理不完的長久的憂鬱。 飲食解憂,其來有自。惜乎“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一晌貪歡從來都沒有真正戰勝過“抽刀斷水”的萬古之愁。我相信,有沒有借酒消愁習慣的人大多都會相信,麻醉才是酒精的本質,其解憂之效固彰,無奈實行的卻是一種硬著陸的方式,與外科手術室的那一套常規程序無異。暴飲暴食的方式,原理也是如出一轍。 其實飲食對憂鬱的驅逐,不僅僅是一場生化反應的過程,更多的還是心理層面。戴安·艾克曼在《感官之旅》一書中對此作出了一種也許說服力不足但至少能令人感動的註解:“我們首次感受到快樂,是來自母親的乳汁,伴隨著愛、安全感、撫觸、幸福一起進入我們的口中,而後母親會親手餵食,甚至在自己嘴裡咀嚼後,再將食物餵進我們口中。這種強烈的記憶在心中從來就不曾消退過。”

我們當然不能據此推斷出凡嬰儿期未經母乳哺育者長大後都有變成酒鬼的可能,事實上,除了這種弗洛伊德式的解釋,在味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共同感受以及飲食行為層面,食物本身和飲食活動為我們帶來的感官愉悅、儀式的催眠以及遊戲的快樂,也是解憂的重要手段。心情不好的時候,很多美國人會不自覺地吃下一包又一包的薯片,據《秘密房舍》(The Secret House)一書作者鮑迪尼斯的研究發現,全世界的薯片之所以都有著大同小異的包裝並且被設計得比嘴略大,為的就是讓你從撕裂包裝這種無害的破壞行為中獲得先期的快感,接著,你就必須將嘴巴盡量張大,咬出爽脆的聲音——好玩嗎?過癮乎?還記得你的憂鬱不? “糖兒甜,糖兒香,

吃吃玩玩喜洋洋, 讀書苦,讀書累, 讀書有個啥用場? ” 這段兒歌,出現在“文革”中期上海的一份兒童雜誌上,在那一組漫畫故事裡,一個被定性為“階級敵人”的賣糖老頭,就是用這段兒歌來向一群革命警惕性程度不一的小學生來散佈“讀書無用論”的流毒。儘管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不過,我想在今天的學童和家長心目中,這“賣糖老頭”依然還是一個反動派,因為現代版的正派兒歌是:“增強學習記憶能力,消除大腦疲勞,給你的孩子服用腦輕鬆!” 由於醣類可透過對血清素的提升來舒緩壓力和改善情緒,具有神經上的穩定和安慰作用,因此糖以及醣類食品被認為是投資小、見效快的解憂食品。往一個大哭不止的學齡前兒童的嘴裡塞一塊糖果就能把他搞定,是因為兒童的腦部神經還沒有發育到對他們所感受到的憂鬱和壓力作出妥善處理的程度,只能依賴於糖的化學反應。

醣類又分為單醣和多醣兩種,前者包括白糖、葡萄糖、果糖等,代表性食品有巧克力、果醬、冰淇淋等等;多醣類食品包括全穀米、大麥、小麥、燕麥、瓜類和含高纖維多醣蔬菜與水果等。單醣吸收快,去得也快,有時反而會加重人體的壓力,多醣飲食消化較慢,提升血清素的過程也比較平順。 英國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因應不同程度的壓力,人的機體會對糖作出自然選擇。據報導,研究人員隨意將六十八位男女分成兩組,一組在午餐前聽一些簡短的無關緊要的介紹,而另一組人員則被告知在午餐後用十分鐘的時間準備一個長達四分鐘的演講。結果,有壓力要求的那一組人更喜歡選擇巧克力、蛋糕,而不是選健康食物。倫敦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Jane Wardle說,這也許與碳水化合物的生化激勵有關,碳水化合物增加了大腦中復合胺的有效性,而復合胺又會影響到人的情緒。

糖是熱量和快樂的主要來源,人體每天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熱能係由糖轉換而成,為各個組織、器官的活動提供能源。 除了醫學上被稱為“人體之煤”,糖在人體內還扮演著下列重要角色: 糖是腦神經系統熱能唯一來源,若大腦缺糖,人就會出現昏迷、痙攣;糖是構成骨骼、軟骨、神經、眼角膜、玻璃體等的不可或缺的成分;人體呼吸、血液循環補給離不開糖;心臟缺糖會停止跳動;血中缺糖會產生低血壓症;肝臟缺糖,降低解毒能力;人體缺糖,無法維持體溫至正常狀態;肢體活動缺糖,易產生疲倦。一個人假若完全戒糖,將導致酮病(KETOSIS),臨床表現是沮喪及缺乏活力,也就是說,鬱悶。 鄭秀文在四年裡狂減三十三磅的地獄式減肥故事,也許已耳熟能詳,不過功成名就、自稱已修煉成“橡筋肚”神功的Sammi今時今日的狂噬甜品,堪稱駭人聽聞。據她自供,過去是連“一粒朱古力都唔會食”,現在是每天一睡醒就要吃雪糕,宵夜可以一個人吃掉一隻凍蟹、半個木瓜外加一杯脫脂奶,此外,她還創下過一口氣吃掉一和家庭裝雪糕和六個酥皮蛋撻的紀錄。她說:“要吃就要盡情,比如吃雪糕,我會用匙羹來吃,這樣就永遠也不知自己到底吃掉了幾多杯,真是好享受啊!”

對於這種“釋放了肚皮,也釋放了自己”的做法,鄭秀文解釋道:“人生在世,難道天天都要占到磅秤上稱體重嗎?那真是好痛苦啊!” 鄭秀文的這種瘋狂嗜甜是不是因為鬱悶,她不說,外人當然無從判斷。不過,人體既能因應壓力而自動選擇了糖,難道就不會對持續了整整四年的“一粒朱古力都唔會食”做出變本加厲的報復嗎? 把我們的身體想像成一台電腦,輸入什麼指令,就反映出什麼訊息。吃到肚子裡的食物,就像是輸入電腦的各種指令,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健康,也左右著我們的情緒。 糖之外,還有許多食品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全麥麵包或者蘇打餅乾還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而此“物”和醣類一樣,亦有助於血清素的增加,其中富含的微量礦物質硒也能提振情緒。全穀類之外,雞肉也是硒的豐富來源。當然,全麥麵包的嚼勁以及蘇打餅乾的爽脆及其在口腔中產生的遊戲性為進食者所帶來的樂趣,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缺乏葉酸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也會誘發憂鬱症、早發性的失智甚至精神疾病。麥克吉爾大學的研究發現,那些被控制無法攝取足夠葉酸的人通常在五個月後都會出現無法入睡、健忘、焦慮等症狀。什麼是富含葉酸的食物?菠菜最多,幾乎所有的綠色蔬菜、水果也都有。 許多跟情緒安定有直接關係的蛋白質氨基酸,是製造情緒荷爾蒙的原料,如色胺酸(可形成血清素和退黑激素),白胺酸(可製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都是維持愉快心情不可或缺的成分。香蕉、奶製品、火雞肉等都是含色胺酸食品。 說到香蕉,科學家認為由於香蕉還有一種稱為生物鹼(alkaloid)的物質,可振奮精神,提高信心。這個我舉雙腳贊成,因為無論形狀還是顏色,香蕉看上去都是以令人愉快的東西。再說,酷愛吃蕉的猴子們,通常也表現得要比其它動物快樂。

深海魚油是一種時髦的抗憂鬱及抗衰老物質,原因是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能阻斷神經傳導路徑,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這種理論的倡導者還舉例說,全世界住在海邊的人都比較快樂,這不只是因為大海讓人神清氣爽,還因為他們把魚當作主食。我覺得這種說法多少有一點武斷,最起碼住在海邊並且經常吃魚的日本人就比較壓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靠向中國人大舉販賣深海魚油而狠賺了一票的人,實在沒有理由不感到由衷的快樂。 村上龍在他的《料理小說集》中寫道:“好喝的湯是很可怕的……我想他的事想了很久,但是一回家,喝了媽媽煮的湯……那時候是冬天,湯好溫暖、好好喝,我一時忘記了朋友,忘記了他的痛苦,他的煩惱,什麼都忘了,只顧喝著我的湯。”

令人鬱悶的是,除了這種“好溫暖,好好喝”的忘憂湯之外,大部分的解憂食品,包括糖、蛋白質食品、脂肪類食品,都是被流行的健康飲食觀念認定為“不健康”的食品。以令人聞風喪膽的膽固醇為例,過量的膽固醇固然是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危機因子,但是過度低下的膽固醇濃度,也是憂鬱症和慢性疲勞症候群,甚至是精神異常的成因之一。 捫胃自問:吃,還是不吃?有點煩,有點饞。也許,這正是大部分人不快樂的癥結所在。 事實上,與健康有關的種種飲食禁忌本身就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壓力,並且正在演變成為憂鬱的一個最新品種。這樣說是否會得出“不健康等於快樂,越墮落越快樂”的結論?我並不想在此深入探討這個隨時都會涉及道德層面的問題。放縱的滋味,問題的根本也許就在於,道德和美學能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已日漸稀少,鬱悶的驅除越來越依賴於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的消磨。時尚雜誌正在試圖以“你快樂嗎”來取代“你吃了嗎”,這一點,更讓我們堅信快樂其實也是一種很“化學”的東西。

憂鬱、壓力和飢餓一樣,其來有自,而所謂食以解憂或解壓的過程,卻是不知不覺的,並不像用WinZip打開一個壓縮文件那樣具有速度上的直觀的快感。其實,我一直憋在心裡想說的一句話是:世界上可能並沒有什麼保證讓你快樂的食品,如果真有的話,快樂的來源就只有這一個:挑戰禁忌,破除禁忌。不讓吃的,偏吃;不能喝的,就喝,管你媽媽嫁給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