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美食最鄉思

第35章 第35節魚宜三吃

美食最鄉思 古清生 3260 2018-03-18
一 吃武昌魚是必須親臨梁子島。島人云:黃山歸來不看山,梁子離去不食魚。也許黃山歸來還可以將就看山,離開了梁子島就真的抹不去記憶裡的那一片波濤了。那湖、那水、那波浪總是養育了武昌魚的清麗的,其容也獨,其姿也媚,終究是要來一句“到梁子島上來罷,看在武昌魚的份上”。 武昌魚原生在梁子湖,這樣的冬日也見到綠色的水草在清波里柔柔地招搖,夏季且有青蓮與棱角,落日的金輝裡,湖鷗的翅尖悠然劃過玫瑰色的湖風。武昌魚就在水間覓食水草、嬉戲、成長和相愛。冬天來了,它們游到樊口的長江回流處避寒。武昌魚俗稱團頭鯿、縮項魴。武昌志載,魴,即鯿魚,又稱縮項鯿,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餘亦較勝別地。 ”同時,以“鱗白而腹內無黑膜者真。 ”今鄂州舊時稱鄂城,鄂城又古稱武昌,梁子湖位其西南,有水面積六十萬畝。梁子湖的通江處為樊口。樊口水勢迴旋,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釣台下者曰小回”(《武昌縣志》)。唐代元結有歌曰:“樊口慾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遊,回中多釣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 ”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

武昌魚有三種吃法。清蒸武昌魚是多數人的選擇,屬於大眾想像,鮮武昌魚一尾,去鱗、腮和腸肚,在滿月般的寬體上遍抹油鹽,腹內填肉末與姜蔥,裝盤置鍋上清蒸即成,清蒸武昌魚較能保持武昌魚的鮮嫩度,是一種原味之吃法。清燉武昌魚自然也是一個好的吃法,最佳的方法是坐到漁船上去,看著漁人將武昌魚捕上,或者自己親自動手撒網,將武昌魚捕撈上來,殺好了,即在船頭生火,坐上鐵鍋,兩面略煎,揮勺舀起湖水滋的一聲投鍋裡清燉,至湯白如乳,吃其肉,喝其湯,又有一壺極烈的同和義酒,漁舟蕩漾,波光鱗鱗,這酒喝得暢極!把武昌魚曬乾來吃則是另外一個味道,那是將鮮美的水份蒸發,將豐收的時間風乾,佐上辣椒、姜、蔥蒸綿了吃,如飲綠茶,未及將嫩綠的茶葉沖泡了喝,是揉制曬乾了泡成綠茶,它仍是世界上最嫩的茶,幹的武昌魚味道也是如此。

梁子島的武昌魚以食苦草和輪葉黑藻為主,兩草均是梁子湖與樊口港的水生植物,又武昌魚頭圓、背厚、肉細,扁體呈菱形,口寬,背鰭短,尾柄高,兩側各有十四根肋骨,比長春鯿、三角魴等鯿魚要多一根肋骨。武昌魚每100克含水分61克,蛋白質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熱量229千卡,鈣155毫克,磷195毫克,鐵2.2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1.8毫克。 二 梁子島又稱長壽島,島上二千人中有百歲壽星14人,早年它只是一個漁村,而更早的時間裡,漁人則四季住船上,漁人結婚,那新娘的新房是一艘船,船有一塊紅布蓋上,在浪里波間經久地飄搖。後來漁人始在島上建房,錯落間結構出了青石板的漁村。漁村的人,極會做魚丸子。

梁子島的魚丸子,質地光滑,富彈性,細膩而圓潤,其味道鮮,所以到了梁子島必須吃魚丸子。好魚丸子是用白魚(江漢一帶稱刁子魚,鄂東南則稱其為翹嘴白)的肉做成的,那是要有許大的白魚,用刀割下兩邊無刺之肉,製成肉泥,拌上澱粉與蛋清,用長筷攪劃,劃至十分泡鬆時再捏其成丸,下於鍋中。鍋又是溫水,魚丸浮其上,此間要不斷做魚丸且同時不住地揚湯止沸,只待整鍋魚丸下好,水沸起鍋,剛剛好。做魚丸子,將魚肉製成肉泥是最重要的工序,從魚身上片出無刺魚肉後,有三個途徑將魚肉製成肉泥:一是用攪肉機攪,俗稱半自動化,它是一種不吃力也不討好的高效率加工方法,現在大多數人都採用這個方法,淡化製作過程的悅心效果,唯只圖快些品嚐;二是刀剁法,在砧板上,雙刀起落,咚咚有聲,魚肉在密刀之下漸成軟泥,此法的效率次於機攪法,然質量優於機攪法,手起刀落間,這樣的節拍這樣的韻律相傳,總是給人一個新鮮的感覺;三是刀刮法,取來鮮魚,去其皮,輕輕細刮,刮起的是極細極細的肉末,刮至欲見魚紅,罷。刀刮的肉泥,細極且均,唯其效率低,大約都是在做極品魚丸時使之。

吃梁子島上的魚丸子,它是有極多的彈性的,入口,可以將魚丸子咬破,然咬其不扁,及至到最後一塊碎片,仍然是一個有效的彈性單位。用煮魚丸子的水加魚丸子做火鍋,佐一些蘿蔔或豆腐,細細地品嚐,彷彿是體味到一種時間的張力,它在火力的催促下,沸騰地跳動,像從鍋底向上發射的鮮美彈丸,起落沉浮,在湯中如生活般的折騰。因此,魚丸子又是一個可資閱讀的丸狀符號,魚丸子也稱做魚圓子,圓子卻是不及丸子之彈性與張力。 三 梁子島上尚有一做魚秘法鮮被外人所知,就是醃製魚。鹹魚臘肉,是鄉土中國的備留美食,梁子島人將其工藝化,把魚醃製成好看好吃的工藝品,確乎是一個創舉。我們大抵都有過類似經驗,愈有味道的鄉土名吃,其工藝流程愈複雜繁瑣,耗時費力勞神。梁子島醃魚看上去是那麼有條理與章法,訓練有素,那些擺在蔑制的圓狀盛具裡曬著的鹹魚,也一樣是有悅目的審美意趣。

細究梁子島的醃魚方法,就發現它與江南的個人化醃製經驗相差甚大,職業醃製的手法是要其簡潔與流暢,像殺武昌魚,通常是腹上一刀,背部一刀,腹一刀是去內臟,背一刀是進咸鹽。其它魚種如紅尾魚、鯽魚、鯇魚、鯉魚等,皆從背部下刀。曾見島人孟憲華醃製鯇魚,孟憲華殺鯇魚只乾淨利索三刀,我私下里給它定義為“孟憲華三刀”。先是魚背一刀,從魚嘴一直到達尾部,就整個的打開了魚的內部,隨後刀尖沿著魚脊骨內側劃下,再沿著魚脊骨的外側劃下,去其臟腑後撒鹽即可,約10斤魚用1兩6錢鹽。 接下去探問,就發現梁子島人醃製魚的方法幾乎是相同的,彷彿是使的一個生產標准進行標準化醃製。用鹽標準是一個方面,醃製時間又是一個方面。比如,醃製武昌魚需2小時,中型鯉魚8個小時,時間一到,就把魚拿去湖里洗淨晾曬。梁子島的醃製魚唯一區別只是各家經營有自己的魚品種,有專門醃製紅尾魚及黃尾魚的人家,有專門醃製武昌魚的人家,也有專門醃製鱤魚(鳡魚又名“黃鑽”、“竿魚”,古代稱賢鰥魚,屬魚綱鯉科,腹平,頭似鯇而口大,頰似鮎而色黃,鱗似鱒而稍細,大者三四十斤,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魚類)的人家。梁子島上醃製好的武昌魚,他們用塊做單位,賣了60條武昌魚要說成賣了60塊武昌魚。

梁子島醃製的魚類,乾淨、漂亮,無異味,乾濕相宜,有晶亮閃閃,精緻若魚標本,在梁子島的街上走,滿街擺著醃製魚然聞不到魚腥味。記得以前個人醃魚,總是要加大保險係數,鹽要多加,醃製時間多加,又是漫漫長曬,所以吃起來是硬如石,咸如鹽,臭如腐乳,所謂弄巧成拙便不過如此罷。梁子島的醃製魚可以三吃:一是蒸,佐辣椒油、麻油、茶油、薑絲、豆豉擱飯鍋裡蒸,鹹魚綿軟而臘味外溢,它是令人興奮的;二是燜,將鹹魚切塊,油煎至兩面焦黃,投佐料加水燜,綿了起鍋,此味悠長;三是烤,塗了辣椒油和孜然,愈烤愈是香氣四射,魚油旺盛,是極誘惑人的吃法一種,它暗合了人類隱藏的漁獵時代的記憶。 武昌魚味甲天下,歷史上卻仍有一個宜於吃否的政治話題,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疏勸阻,疏中書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武昌魚遂揚其名。以後,又有歷代文人墨客寫詩附和,不知對武昌魚是幸耶還是不幸。

北周庚信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奉和就豐殿下言志》十首之一)。 唐代岑參詩:“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送費子歸武昌》)。 宋代蘇軾詩:“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 宋代范成大詩:“卻笑鱸江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鄂州南樓詩》)。 元代馬祖常詩:“攜幼歸來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魚”(《送宋顯示夫南歸》)。 明代何景明詩:“此去且隨彭蠡雁,何須不食武昌魚”(《送衛進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錫詩:“莫道武昌魚好食,乾坤難了此生愁”; 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魚,曾將其書房名為“食魚齋”; 當代毛澤東1958年著詩: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