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美食最鄉思

第29章 第29節惟有茗者留其名

美食最鄉思 古清生 3336 2018-03-18
國人近年又熱飲茶,沉睡已久的茶文化也漸次復蘇,世事更迭,滄海桑田,探究傳統的茶文化,便發現隱於茗事間的中國人的精神,諸多是寧靜淡泊,指向自然,也往往是一種人生姿態。千百年來,茶葉逐漸南生北飲,廣為普及,以至漂洋過海,只是那茗間真情率性歷久不變,有多少盛世豪傑或草莽英雄如同過客,惟有茗者千古留名傳芳。 飲茶而傳世者,首推是神農炎帝了,神農嘗百草歷百毒,飲茶而解,民間與方志皆有多樣傳說,一是神農困臥山中,有茶葉飄落於碗,浸泡於水,神農醒來飲,神情大爽,遂發現了茶,以後每遇毒銜茶解之。另一傳說,神農的肚子是透明的,能見腹中腸胃與吃食,為察各種草木性質,神農吃進各樣草木,細觀其變。待吃進茶葉時發現,此葉如帚,在胃間旋動,把腸胃清掃個乾乾淨淨,人頓時神情舒坦,腦清目明,身輕如風,神農給這枚葉子取名為茶。傳說的想像力,不亞於傳說,不服也不行。

茶聖陸羽,終身執著茶事,他是湖北天門人,是一個遺孤,由竟陵龍蓋寺高僧智積和尚收養,悉心教育,以《周易》卜卦,占得《漸》卦,卦辭言:“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就擇了二字定姓為陸,取名為羽,字鴻漸。 (《文人與茶》,陳瑜著,華文出版社)陸羽少時即與智積和尚習得採茶與煮茶術,對茶產生濃厚興趣。 在唐朝的時候,茶風日漸繁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但是,唐朝的茶跟今天是不相同的,那時候的茶須加入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鹽等等烹煮,主要講究它的藥用價值,陸羽著《茶經》開始倡導煎飲法。陸羽是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年間游至浙江湖州專事研究茶葉的,五年後隱居苕溪著《茶經》,此間被湖州刺史顏真卿召去編篡《韻海鏡源》,這功夫是遼闊了視界,予《茶經》以許多文化注入。

陸羽生性執著,兩次拒從唐德宗賜官之命,他一生就得意於隻身往來野山雄川,問茶探水,煮水烹茗,以茶交天下朋友,然後吟詩著文。所以,今天到得諸多山林茶園,都說當年陸羽是來過這裡的,拎了一把茶壺,煮水烹茗,喝得好生愜意,忘情不返或大贊其茶,只是陸羽傳了《茶經》,他一生的詩文大多散佚,就了無對證了,感覺是不論去了中國哪方山水,都像是循了陸羽足跡跋涉,有茶踪者,皆有陸羽,每遇此境,心中是暗生愧意:就是不論怎麼走吧,為什麼都走不出陸羽?因此敢問世間飲者,誰能比過茶聖? 唐朝詩人盧仝著《飲茶歌》,他的聲名僅次於陸羽,舊時的文人墨客,茗間高隱,都稱盧仝是茗中亞聖,而且好以盧仝自居,想來是他的人文關懷情結感動了人,他贊茶,且關懷採茶人:“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然而,盧仝的茶名遠揚,可能得益於他的“七碗主義”,大碗茶盧仝,他的豪情與牛飲,只有酒界詩仙李白可以相比,盧仝的七碗茶是: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飲茶歌》 飲茶能飲到此般甘暢淋漓的境界,盧仝茗中亞聖的地位也就可以當仁不讓了。盧仝又稱玉川子,他的家鄉河南濟源還有一個玉川泉,那是他曾經汲水煮茗之泉,關於這一點,現代人不論怎麼飲茶,條件優越的達官新貴,也是難以追隨的。現代都城,我除了在杭州河坊街旁的古井巷尚見到水井有水可飲以外,就只在山西洪洞縣的蘇三獄中見到井了,那井不及電線桿粗,石板鑿的圓井口,井沿有索痕,但那井中決非善水。

今天的都城,飲水都是來自自來水管,沒有人去命名一個玉川水龍頭。我在丰台住時,搞到了一包上品的西湖龍井,約有一斤,一時間興奮得不得了,巴不得喊來半城北京人來共享,但是丰台水硬,泡的西湖龍井還不如茉莉花茶末子京華8號芳香,只好礦泉水,買的是西山蘭台礦泉,碰巧了,茶之色香味極佳,爾後相繼換過幾種礦泉試泡,只有西山蘭台礦泉水適宜。當然,北京還是有好水的,那要自己去取,比如從北京植物園沿山徑往上走,到櫻桃溝,那裡有一股好泉,宜於泡上品好茶。如果開車去懷柔、密雲的白雲深處,也是有甘冽好水的。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得“憂先天下之憂而憂,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他的名詩《鬥茶歌》一樣有“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的佳句。范仲淹的貢獻,還在於他將宋朝時鬥茶的盛景作了傳神的表述: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像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輝煌。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 贏得珠璣滿鬥歸。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宋朝鬥茶,當是有茶的歷史以來的茗事盛景,坊間也有多種傳紀表達,不過多不及范仲淹寫得如此大氣浩然,恢宏壯闊,鬥茶的宋朝是遠去了,今天的茶文化還在復活的道路上,蠻讓人懷想宋朝,親近宋朝,要是能夠回到宋朝去,吟茗中歌謠,當是一大爽事罷。 擺談茗事,我想,宋朝有一個人是應該提及的,他就是秦檜的曾孫秦鉅。那已經是南宋了,十萬金兵南下,欲圖江南再下杭州。金兵勢如破竹,過黃州,抵羅州,羅州知府李城之正值卸任,又年過七十,時任羅州通判的秦鉅統領三千茶商兵據城抵抗十萬金兵近月,後出懦將開城出逃,金兵方趁虛而入將羅州拿下,秦鉅當即命令部下點燃國庫,自己換了一身白衣白褲蝶般躍入熊熊烈火,以身殉職,十分悲壯。羅州城一夜被摧平,今天的湖北蘄春縣師範學校建在了羅州府遺址上,前年我去,還依稀能辯出護城河,那裡生長有野趣盎然的蓮藕和芡實。宋朝建有五大收集轉運茶葉的商務榷,羅州府為其中之一。那時候,秦鉅年屆四十,正當壯年,文武雙全,因為老秦檜的連累,他雖是才華橫溢,滿懷報國之心,也只能任一個小官通判。由於秦鉅的抵抗,金兵失去進取江南的最佳時機,南宋後來才有百年安生,宋史中有《秦鉅傳》一卷,正史中為一小小通判作傳,這是別列。關於羅州之戰的細節,秦鉅部下倖存的一本戰時日記有詳細記錄。

宋朝有趣的人物還有一個也是不能省略的,他就是宋徽宗趙佶,這個皇帝多才多藝,偏又懸御筆著下一部《大觀茶論》,細到連茶葉工藝也有描述,皇帝寫茶書的事,在中國歷史中大約只有他一人了,他還寫了一首《宮詞》: 今歲閩中別貢茶,翔龍萬壽占春芽。 初開寶篋新香滿,分賜師垣政府家。 皇帝大人是說,這一回是要跟大臣們一起享用新貢好茶了,不過,他卻獨霸了均窯,把均窯定為官窯,只給他燒製茶壺杯盞,禁止民間收藏均窯瓷器,這個玩法多少有悖茗苑清境,略顯霸道,大約與宋朝盛行鬥茶有關。鬥,就是要把道理放到一邊去吧。 皇帝中間,喜歡茗事的還有康熙和乾隆,康熙給一味野茶“嚇煞人香”取名碧螺春,使碧螺春和它的揉制工藝流傳至今,成十大名茶之一。康熙皇帝也沾了碧螺春的光,搞得人喝碧螺春,連帶想起了他,看來題詞真的很重要。據說,龍井茶是因為乾隆皇帝夾入書頁,夾成了扁葉,以後才統一定型為片茶的。乾隆寫過許多描述龍井茶的詩文,他觀察細膩,文筆精雅,合乎他的有文化的皇帝的身份。乾隆皇帝最令茗中稱道的是在他八十五歲遜位時,有一個老臣含淚相勸時的對話,臣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答: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當然就是茗中君子了。

茶起南方,《茶經》載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這麼說,茶的興盛,是從四川開始的,傳北方後,貴族皇室的品茗鬥茶之風,才大助茗事,相繼讓陶瓷業也興旺起來。 “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但終究茶是源於青山幽谷,它喧染傳達的是民間情趣,俗世之雅。蘇子曰:欲將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既源於山水,方清待布衣草民。所以茗中茶聯,是有廣泛傳播的,畫家鄭板橋的茶聯端是茗中翹楚,他的多數茶聯,是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又多題於茶亭樓閣,為佳茗添香增色不少。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此聯題於江蘇鎮江焦山吸江樓。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這是四川青城山天師洞的茶聯。鄭板橋的茶聯,又是以茶言志,或借茶抒情:“白菜青鹽糝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山光撲面因朝雨,江水回頭為晚潮”,“黃泥小灶茶烹陸,白雨幽窗字學顏”,“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一生都不糊塗的鄭板橋,說是喜歡竹子,難道他不是更喜歡茶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