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讀書隨筆

第69章 歌德和席勒的友情

讀書隨筆 叶灵凤 2410 2018-03-18
歌德和席勒的友情 歌德與席勒,這兩位德國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同時代人。不過,在 年歲和輩份上來說,歌德卻長了一輩,席勒算是他的後輩,但是兩人的 交情極好,他們的友誼是經過彼此悠久的考驗和深刻的理解才建立起來 的,在德國文學史上可說是一段佳話。 席勒和歌德兩人所建立的深厚交誼,可以從保留下來的兩人書信集 中看得出來。然而兩人並非一開始就“一見傾心”的。在兩人第一次相 見時,年輕的詩人席勒,對他的老前輩歌德的印象,簡直很不好,甚至 可以說得上是失望,大有“見面不如聞名”之慨。同時,在歌德方面來 說,當時雖然已經聽到過年輕詩人席勒的名字,而且曾經有朋友要為他 們兩人介紹,歌德都一再婉辭了,不想會見這個新詩人。甚至有一時期

兩人同住在一個城市內,歌德也一再迴避不與席勒相見。這並非歌德的 驕傲,而是他已經讀過席揚的作品,覺得這位年輕詩人在作品中所流露 的那種強烈如火的反抗熱情,與自己當時的那種沖和廓大的作風完全格 格不入,所以一直不想與他相見。他們兩人第一次有機會相識,可說是 偶然的。因為並非是歌德邀請,或是席勒約定了來與歌德相見,而是席 勒偶然在一個場合遇見了這位大詩人而已。 這是一七八八年的事,當時歌德三十九歲,是德國當代的大詩人, 而且由於《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已經成為歐洲青年所崇拜的偶像。 席勒這時只有二十九歲。雖然已經寫成了《強盜》一劇,上演後很獲得 好評。可是就因為這個劇本得罪了家鄉的權貴烏爾登堡公爵,席勒無法

在家鄉安居,只好逃亡出外。幸虧當時德國是由許多大小不一的封建貴 族分別統治著的,各自為政,像是許多獨立的小國。席勒便靠著他的朋 友和同情者的援助,在這些小邦的統治區域內過著流亡和寄食生活。不 說文藝上的成就,他這時的環境和地位,比起歌德也相差太遠了。因為 歌德這時正是魏瑪公爵的上賓,正由於他在魏瑪,已經使得魏瑪成了當 時德國文藝活動的中心。這時他正從意大利旅行載譽歸來,許多朋友都 來歡迎他,遂使得當時也正在魏瑪作客的席勒,第一次有機會見到了這 位大詩人。不過,由於當時是雜在許多歡迎者之中,席勒根本就沒有機 會可以單獨同歌德交談。但是,席勒這次見到歌德後,曾在給友人科尼 爾(一七八八年九月十二日)的一封信上,報告他所得的印象,其中有

幾句這麼寫道: “一般來說,我對他(指歌德)一向所具有的崇高意念,並不 曾因這次親身同他接觸而有所降低。但是我很懷疑我們是否有可能 成為親密的朋友。有許多事情仍使我感到興趣,因此我仍希望能有 機會同他在一起。他走在我的前面太遠了——並不是在年歲上—— 而是在處世經驗和自我發展上——因此我永不可能有機會在路上遇 得到他。從一開始,他的整個生活就和我背道而馳,他的世界不是 我的世界;我們的見解和觀點似乎在本質上就有區別……” 可是在另一封信上,席勒卻承認歌德對他的影響之大,重視他的批 評。席勒這麼說: “歌德使我決心要將我的詩寫得更好,具有很大的影響。他的 判斷對我的作用很大。他對我的《希臘諸神》很給予好評,只是覺

得太長了一點;他這批判也許是對的。他的眼光是成熟的,他對於 我的意見一向又是反對多於贊成。因此我既然最希望別人對於我的 真實批評,他可說是在諸人之中對我最適合的一個。我將從別人方 面獲得他的意見,因為我決不在他面前提到我自己”。 不過,毋庸隱諱,一七八八年這兩位詩人第一次相見,匆匆的一面, 雙方所得的印象可說都不很好。在歌德方面來說,他這時聲譽方隆,又 新從意大利壯遊歸來,正醉心於古典作品的沖和醇厚之美,對於象席勒 這年輕詩人在作品《強盜》之中所流露的那種如火如荼的反抗熱情,有 點看不順眼,所以對這個新詩人很冷淡。在席勒方面,則覺得他一向所 崇拜的這位偉大詩人,見面之後,似乎可望而不可即,頗有“見面不如

聞名”之感。加之歌德又有意不同他來往,使得席勒望而生畏,一腔熱 情不覺冷淡下來了。 但是歌德到底是個胸襟恢宏的人物,他雖然不想同這個新詩人交朋 友,但是當他知道席勒的旅居生活很困難時,便運用自己的力量,推薦 席勒到耶拿大學去講授歷史,解決他的經濟困難。當時歌德是歐洲文壇 祭酒,他的一句推許之詞能使得一個新進身價十倍,因此這推薦使得席 勒非常感激。 這樣,直到六年之後,兩人才偶然又再相見。這一次,席勒由於過 去的經驗,不敢再在這位前輩面前放肆。於是歌德開始發覺自己過去實 在看錯了人,眼前的這位詩人的才華,並不在自已之下。自已當年所以 不喜歡他,是因為自己的觀點和他有了距離。歌德一發現自己有了這些

錯誤,就及時加以糾正,利用這次兩人再相見的機會,當場向席勒表示 自己對他的傾慕。而人這次是在一個會場的門口無意相逢的。歌德高興 的同他交談,兩人就這麼一路走一路談著,一直走到了席勒寓所的門口, 歌德還捨不得同他分手,竟跟著他一同走了進去。兩人這一來就真的成 了朋友,並且從此結成了在德國文學史上成為佳話的兩位大詩人的深厚 友誼。 這是一七九四年的事,兩人是一同在耶拿參加了一個關於自然科學 的會議,討論植物的變化現象。因為詩人歌德一向對植物學很有興趣, 可說同時也是一位博物學家。散會時恰巧一同走出來,在門口遇見了, 隨便交談了幾句,使得歌德對這位後輩刮目相看。後來歌德在一篇回憶

文裡,曾經坦白的敘述當時自己對席勒觀念改變經過的情形道: “我同席勒之間突然發展起來的關係,給與我超出了願望和希 望之外的滿足——這種關係,可說是命運在晚年為我安排的最值得 重視的一種。而這種喜遇的獲得,應該歸功於我對於'植物的變形' 的研究,因為正是在這場合下才有了一個機會,澄清了使我多年以 來故意同他保持一種距離的一切誤會”。 就這樣,這兩位德國大詩人就結成了牢不可破的深切友誼,互相在 自己的作品和生活上發生了影響。可惜的是,席勒本來比歌德小十歲, 可是活得短命,僅僅活了四十六歲,在一八○五年便因病去世。比他大 了十歲的歌德反而一直活到一八三二年,享了八十三歲的高壽。不過,

席勒生命的最後十年,乃是他在文藝上收穫最豐富的時期,而這一切收 獲正是由於他同歌德這種可貴的友誼所滋助培養出來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