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落日孤城

第101章 第一百零一章忠烈祠夢

落日孤城 张和平 3681 2018-03-18
這些天實在是太累了,非同一般的累,是那種心力交瘁的累。筋疲力盡的方先覺坐在地下室裡,伏著椅背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遠遠近近的槍砲聲、嘀滴答答的電傳聲和參謀幕僚們下達命令的叫喊聲,彷彿已經不復存在。迷迷糊糊間,突然,一個血肉模糊的人搖搖晃晃地來到方先覺的面前:“軍座,你可得替俺做主啊!……” 雖說影影綽綽的,但那斷斷續續的哭訴聲分明是那樣的熟悉。誒,這不是原預備第10師的孫明謹孫師長嗎?對,就是孫師長。 “孫師長,你怎麼在這裡?”方先覺一時迷惑不解地問。 “軍座,他們說,我們第10軍、說我們預備第10師沒用,沒有及時解常德之圍。第57師的弟兄們不讓俺進屋裡去!軍座,你可得替俺做主呀!……”孫師長道。一時,又見群情激憤,一群血肉模糊的人圍著先前孫鳴謹指指點點,轉眼又不見了。

方先覺心中大驚,孫師長不是在常德解圍戰中犧牲了。都已經安葬在南嶽山,進了忠烈祠了,怎麼又在這裡哭訴? “軍座啊!你可得替兄弟們報仇啊!可惡的日本鬼子將弟兄們的房子都毀了,弟兄們現在正日曬雨淋的,好苦啊!”一忽兒,孫明謹又哭訴道。 方先覺正迷惑間,孫明謹又說:“軍座,你不信。那你跟我來看看。”孫師長朝著方先覺一招手,飄然前行。方先覺跟著孫明謹來到一個去處。仔細一看,這不是南嶽忠烈祠麼。 可不是嗎?只見忠烈祠裡一片狼籍,松柏等樹木和石碑都斷裂了,東倒西歪的;紀念題刻也被塗抹了各色油漆;烈士墓也被挖開,烈士遺骸零散暴露,殘不忍睹…… 原來的忠烈祠可不是這樣啊。那時,正門牌樓巍然屹立,上書五個鎦金大字:南嶽忠烈祠。兩旁松柏青翠,正中層層疊疊的飛簷翹角,屋宇森森,碑林井然,香火繚繞。還有衛兵站崗值勤的。

南嶽忠烈祠位於湖南衡陽市南嶽衡山的香爐峰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烈士陵園之一。南嶽忠烈祠籌建於1938年“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期間。與會者認為陣亡將士“暴屍戰場”,難以安奉,應該得到安息和國人景仰祭奠。於是,便有了在衡山建造烈士陵園集中祭祀的想法。此後,在第九戰區的主持下,於1940年開始建設南嶽忠烈祠,到1942年基本竣工。 1943年7月7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宣布所有抗戰殉國將士均可入祠祭祀,第一批入祀者包括張自忠、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將領。當時,方先覺等第10軍的將官們都參加了祭奠大典。方先覺當時曾向第10軍的軍官團倡導:大丈夫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殺身成仁,為國捐軀,以入祀南嶽忠烈祠為榮!

南嶽忠烈祠依山而建,松柏掩映,翠巒環抱。正門是一座拱形三門重簷牌樓,漢白玉的門匾上有“南嶽忠烈祠”5個鎦金大字,落款是一代抗日名將、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按前低後高地形佈局,依次為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除紀念碑、紀念亭為純石結構外,其餘皆為石牆碧瓦,單簷翹角的中式古建築。 跨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標誌性建築“七七”紀念塔。它是一組造型奇特的紀念碑,型如5顆直指青天的巨型砲彈,中間1顆較高,另4顆環繞四側,象徵著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在碑基上中央主塔的正面和左右面都用漢白玉鑲嵌了醒目的“七七”二字,表示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塔背面刻有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的題詞:“寇犯盧溝,大波軒起。捐軀衛國,忠勇將士。正氣浩然,彪炳青史。漢族復興,永湔國史。”

想當年,日寇大舉興兵,侵入中原,千年古國,面臨亡國滅種之災。國府秘書陳布雷起草檄文,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元首的身份,大聲疾呼:“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一致抗日!”,各族兒女之略有血性者,無不攜手齊心,共赴國難。思慮及此,已是熱血沸騰。 站在紀念碑旁向上看去,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陵園是模仿南京中山陵式格局,坐南朝北,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兩側石級之間的山坡,綠草如茵,草地上用大理石鑲了“民族忠烈千古”6個大字,襯以鄰近的蒼松翠柏,更顯得十分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拾級而上,偶而抬頭遠眺,整個忠烈祠,從走道、階蹬、庭苑,到建築的紀念堂、牌坊等,均由清一色的花崗岩砌成,沿中軸線逐級遞升,在濛濛的暮色下,更顯氣勢恢弘、莊嚴典雅。石階分9層,共276級,據說那是為了紀念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陣亡的276位中高級軍官而專門安排的。

四周的山頭上,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了抗日陣亡的國民黨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將士。其中最大的一座墳中,有原國民黨第37軍10師在湘北陣亡的2728名將士。當年,日寇南侵,國民政府先後以湖南省主席兼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張治中、陳誠和薜岳為首,三湘子弟,首戰湘北,三戰長沙,再戰常德,現在又實施長衡會戰。七年來,若不是長眠於地下的民族英烈舍生忘死,浴血奮戰,民族、國家絕無倖免之理。 享堂神殿,是忠烈祠最主要的建築,位於石階盡處,飛簷翹角,石牆碧瓦,氣勢宏偉。正門上是蔣介石親筆書寫的“忠烈祠”燙金匾額,其中“烈”字下面少了一點。據載,忠烈祠始建於1939年,當時,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處於大後方的湖南省戰略地位異常重要起來,成為武漢之後的又一處抗戰大本營。

南嶽衡山素有“五嶽獨秀”之譽,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異常便利。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親自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當時還邀請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和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攜手抗日。在這個會議上,許多將領提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言者傷心,聽者斂容。蔣介石聽後對此深感沉痛,會後把湖南省主席陳誠和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薜岳兩位叫來,鄭重安排了修公墓的事。後陳誠調任四川省主席,而薜岳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所以營建公墓的事基本上由薜岳在主持。 開工以來戰事頻鼐激烈,修建工作時斷時續,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時,以身殉國的民族英烈已是不計其數,其中僅少將以上的高級將官就有35名之多。蔣介石作為抗戰最高指揮官,題寫匾額時,思及此情此景,將“烈”字刻意少寫一點,寓以“烈士少一點,勝利快一點”之意。古語說,“時窮節乃現,危難出英雄”,英雄輩出的時候,也正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之時。抗戰早日結束,戰士解甲,鑄劍為犁,應是四億億國民的心聲吧!

享堂內呈“十”字形,可容500人,大廳靠後牆正中為祭台。台後豎立巨碑,上刻“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 1943年7月7日,抗戰六週年紀念日,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主持落成大典,在忠烈神位前恭讀祭文:“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祀”,並定每年7月7日為公祭日。後來抗戰勝利了,國民政府更是於1947年頒布了《春秋二季致祭陣亡將士辦法》,明確規定:每年3月29日為春祭,9月30日為秋祭。薜岳還題寫享堂碑文:“恭立忠烈祠,以懷忠烈神,我懷忠烈魂,誓繼忠烈神。” 總神位四周,散佈抗日以來22次著名戰役中陣亡的將士神位石碑。沉沉暮色下,顯得異常灰暗。享堂內異常冷清,天地間彷彿只剩下這一塊塊冰冷的大理石碑,傲然挺立,一如當年抗日將士毅然承擔起民族國運的筆直脊梁。細數之下,享堂內共有24塊石碑,48篇碑文,除卻11塊紀念禱文外,其餘37塊皆是我中華英烈、民族長城之靈位。其中殉國時職位最高的是第5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兼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第36集團軍總司令兼47軍軍長李家鈺,兩人都是陸軍中將。此外的35名英烈,殉國時軍銜為中將的還有11名,少將22名,上校2名。

英烈的捨身為國,戰事的淒厲壯烈,於碑文記載中可見一二。第九戰區中將軍法執行總監章亮基,1941年在江西宜春陣亡,可見戰狀之險,犧牲之眾,連非戰鬥秩列的高級將官亦不能例外。第3軍第12師師長寸性奇少將,夏縣自殺殉國,“不成功、則成仁”,這六個字放在抗日戰場上,確能摧人淚下。 37名英烈中,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所謂蔣介石嫡系的,共有7名,略高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的6名據首位,其中副軍職1名,正師職3名,可見不分中央地方,嫡系雜牌,一體抗日,並非虛言。 石碑上不但有較詳細的記載,而且有清晰的肖像,每張臉龐,無不是堅毅、英武,透著年輕。統計起來,殉國時年齡超過50歲的,只有唐淮源中將、李家鈺中將,而最年輕的方叔洪中將,殉國之時為第51軍114師師長,年僅27歲(一說為31歲)。其中40歲以下,有18名之多,倚門望歸的嬌妻幼子、伸手可及的大好前景,竟都擋不住“民族國家”四字的招喚,壓制不了胸中那股血性的沸騰,慨然上陣,英勇殉國。

方先覺正待問:“孫師長,你帶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猛一回頭,孫明謹卻一下子不見了。前面是一片黑漆漆的深不可測的深淵…… “孫師長,孫師長……”方先覺喊著,不停地喊著,心裡那個急啊。很想拔腿就去追,可是,一時竟然四肢無力,動彈不得。正著急間,猛然醒來,驚出一身冷汗來,原來是惡夢一個。 “軍座,軍座,你醒醒,醒醒……”在衛士、副官們的呼喚聲裡,方先覺驚魂未定,虛汗淋漓地回到現實世界裡,已是掌燈時分。燭光搖曳中,眾人忙問其故,方先覺不想詳說,只是含含糊糊地說:“做了一個夢,夢見了預備第10師原師長孫明謹將軍了!” 眾人亦大驚,這個時候夢見已故戰友,不知是兇是吉啊!難道是我們第10軍的氣數已盡,這番在劫難逃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