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錦州:解放戰爭檔案

第15章 敵我東北軍事力量變化對比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就組織接收東北的機關,並在昆明編組部隊。 1945年8月30日,蔣介石組成軍事委員會東北行轅,任命熊式輝為行轅主任,將昆明防守司令部改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把全國最新式裝備的部隊調往東北。自1945年9月開始,分別由昆明和印緬邊境出發,在美軍艦隊的支援下,首先運送第五十二軍和十三軍6個師,於10月下旬到達秦皇島。同時,將偽滿冀東討伐隊姜鵬飛部編成新二十七軍空運長春、哈爾濱地區。 10月,又確定了調往東北的部隊共有6個軍18個師,即:十三軍、五十二軍、九十四軍、九十二軍、三十軍、三十二軍。原定五十二軍、十三軍海運東北,九十二軍空運北平,九十四軍空運天津,三十軍、三十二軍沿平漢路、北寧路進東北,10月間,劉鄧大軍展開了邯鄲戰役,殲國民黨軍兩個軍,另高樹勳新編第八軍起義,牽制了關內的國民黨軍,由陸地北上計劃落空了。

12月3日調整了計劃,除十三軍、五十二軍、九十四軍外,調邱清泉的第五軍、突擊總隊馬師恭部、忠義救國軍馬勵武部到東北。後來,因蘇北有戰事,第五軍沒能北上。 1946年1月停戰後,國民黨又決定調10個軍29個師進東北,除十三軍、五十二軍、九十四軍外,還有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六十軍、九十三軍、五十四軍、東北挺進軍。但山東有戰事,五十四軍去了山東,東北挺進軍的兩個師去進攻陝甘寧,因東北和華北戰區分開序列,九十四軍留在了天津、冀東地區,所以到達東北的只有7個軍,即:十三軍、五十二軍、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六十軍、九十三軍,還有青年軍二○七師及一些兵種部隊。至1946年1月,國民黨軍進入東北兵力達14.37萬人,3月份達24.7萬人,6月份達31.86萬人。

至1946年6月底,國民黨五十三軍周福成部又到達東北,7月,東北國民黨軍編成4個綏靖區,總兵力達35.77萬人。第一綏靖區司令官孫渡,轄七十一軍、九十三軍、五十三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石覺,轄十三軍;第三綏靖區司令官趙公武,轄五十二軍、六十軍;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廖耀湘,轄新六軍、二○七師、第五十師;總預備軍司令官孫立人,轄新一軍(欠第五十師)。 1946年9月,調整綏靖區,第一綏靖區司令官孫渡,轄九十三軍、五十三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石覺,轄十三軍;第三綏靖區司令官趙公武,轄五十二軍(欠一九五師)、六十軍;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孫立人,轄新一軍、二○七師、一九五師、第八十八師;總預備軍司令官廖耀湘,轄新六軍。直轄七十一軍。

1946年9月,對綏靖區再次進行調整:第一綏靖區司令官孫渡,轄九十三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石覺,轄十三軍;第三綏靖區司令官趙公武,轄五十二軍、六十軍一八四師;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孫立人,轄新一軍、六十軍;第五綏靖區司令官陳明仁,轄七十一軍;總預備軍司令官廖耀湘,轄新六軍、二○七師。 1946年1月至10月,國民黨在東北收編了地方保安團隊達16.18萬人,其中4.1萬人補充正規軍,正規部隊達36.59萬人,總計達45.589萬人,是東北國民黨軍兵力的一個高點,國民黨軍也開始了對遼東地區的大舉進攻。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後,東北民主聯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2.5萬人(包括非正規軍),但國民黨軍不斷抓兵補充,被殲的部隊番號不取消,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數量,但質量上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1947年8月,陳誠到東北後,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將13個保安區的地方團隊改為11個暫編師,補入正規部隊,還新組建了新三、五、七軍。為保證部隊的補充,建立了師管區、團管區,專門負責徵兵工作。又將綏靖區改為4個兵團司令部,第六兵團司令官鄭洞國,轄六十軍、新七軍;第七兵團司令官孫渡,轄九十三軍另暫編五十、五十一、五十五師;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轄五十三軍;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轄新六軍、四十九軍、五十二軍、新五軍、新三軍、二○七師和暫五十四師;機動部隊為新一軍、七十一軍;熱河部隊為十三軍。 1947年,東北解放軍進行秋季攻勢,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防禦計劃,又從關內抽調九十二軍二十一師、九十四軍四十三師、十三軍五十四師、新騎四師、暫三軍(一○四軍)、暫十一師、暫十師共六個師,增援東北。 10月,到達興城、錦西、錦州一線,並準備向瀋陽前進,後受石家莊、清風店戰役的牽制,剛進入東北的其中一部又返回關內。

1948年1月,衛立煌來東北,任東北“剿總”司令,為加強防守力量,將五十四軍調東北。 1月,在秦皇島成立了冀熱遼邊區司令部,重建了新五軍,組建了新八軍,並將秋冬季攻勢中被殲滅的部隊重新組建起來,暫六十二師、暫五十四師、一九五師、八十八師、暫五十五師、二十六師等在錦州至山海關一帶組建,八十七師、九十一師、二十五師、七十九師等在瀋陽附近組建,使部隊得到補充,總兵力達55萬人,組成錦州指揮所、3個兵團及直屬部隊。錦州指揮所下轄,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轄九十三軍、一八四師)、新五軍、新八軍、冀熱邊區司令部;第1兵團司令官鄭洞國,轄新七軍、六十軍;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轄五十三軍、東北第二守備總隊;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轄新三軍、新六軍;直轄新一軍、五十二軍、七十一軍、四十九軍、第六軍、騎兵司令部和兵種部隊。

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人,國民黨五十二軍軍部直屬特務團、二十五師兩個團,在營口逃到葫蘆島,後撤入關內。錦西的五十四軍、華北來援的六十二軍、分別從山海關、葫蘆島、秦皇島等地退回關內,1949年1月,十三軍由承德退入北平地區。 01.最先進入東北的十三軍、五十二軍 (1)十三軍 1945年9月,十三軍由越南海運進入廣州,10月北上,11月初全部在秦皇島登陸。十三軍軍長石覺,下轄四師、五十四師、八十九師,為國民黨軍嫡係部隊,全部美械裝備。 11月,十三軍、五十二軍突破了山海關防線,沿北寧線北上,26日,佔錦州,當晚,其八十九師在錦州北千軍寨遭襲擊。經過休整,12月26日,沿錦(州)承(德)鐵路向熱河發動進攻,28日,陷義縣,30日,佔阜新,主力向承德方向發展。其八十九師向法庫方向進攻,確保北寧線主力北上的翼側安全。 1946年1月4日,軍主力佔朝陽,9日,佔葉柏壽,10日,進凌源,12日,達三十家子,國共雙方停戰協定生效時,暫停了行動。 2月14日,八十九師進至秀水河子地區,被東北民主聯軍殲滅二六六團、二六五團一個營共4個營。 2月,在槨羅樹川戰鬥中被殲滅一部。 5月,五十四師一六二團駐葉(柏壽)赤(峰)線北端古山子地區,孤立突出。 13日,冀熱遼軍區三十旅,經7晝夜戰鬥,攻殲一六二團大部,團長易惠帶殘部外逃。七八月,九十三軍接替十三軍在遼西地區防務,駐守遼西地區,十三軍全力向承德進攻。

1947年3月,八十九師和五十四師—六二團調往臨江方向參戰被殲,石覺懇請華北行轅主任李宗仁,將十三軍改歸華北指揮,五十四師留在東北重建,為新三軍建制。 (2)五十二軍 1940年10月,五十二軍在昆明行營第九集團軍編成內,駐雲南文山地區,參加了滇南抗戰。 1945年3月,第九集團軍合編為第一方面軍,9月3日,五十二軍由攀枝花、文山新街地區出發,向越南海防開進受降,月底集結於海防。 10月30日、11月3日,分兩批從塗山港由美第七艦隊北運,於11月15日全部到達秦皇島,該軍為國民黨軍嫡係部隊,半美械裝備,轄二師、二十五師、一九五師,其二師為主力師,11月,突破山海關,26日,進占錦州後,一九五師協同十三軍向遼西進攻。 12月23日,軍主力沿北寧線向瀋陽、營口進攻,當日占北鎮,24日,佔黑山,1946年1月10日其一部進營口,12日,二十五師留下1個加強營守營口,軍主力集結於新民、巨流河地區。 1946年3月12日,五十二軍從蘇軍手中接管瀋陽,協同新一軍、新六軍向瀋陽以南、以東、以北展開新的進攻,22日,佔撫順。

4月,進攻本溪時,被殲2個團。 5月,一九五師又同新六軍佔領了本溪。在四平戰鬥中,其一九五師為總預備隊,後在四平東哈福一線加入戰鬥,協助新六軍突破塔子山陣地。 10月,五十二軍向南滿進攻中,其二十五師(號稱千里駒師)在新開嶺地區被全殲。從12月開始配合其他部隊三次向臨江地區進攻,1947年至1948年除一九五師外,軍主力始終在營口、鞍山、遼陽、瀋陽一線防守。一九五師在第二次進攻臨江的戰鬥中,於高麗城被殲一部,1947年8月,一九五師改歸新五軍,同時將暫五十八師(1948年7月由第三保安區部隊改編)編入五十二軍。 1948年1月7日,在公主屯戰鬥中,一九五師再次被全殲,重建後歸屬第六軍(實際是空番號),被編入西進兵團中,歸四十九軍指揮,10月,在遼西會戰中被殲。

二十五師在新開嶺戰役後重建,1948年2月19日,二十五師在鞍山再次被殲,師長胡晉生被俘。同月,暫五十八師在營口起義,五十二軍一直在瀋陽外圍駐防,二十五師又在瀋陽重建。 9月,二師被編為西進兵團,奉命開到新民維護廖耀湘兵團後方安全,後經多方斡旋,撤出西進兵團得以歸建。 錦州解放後,國民黨軍令五十二軍打通營口外逃路線,10月23日,五十二軍從遼陽、鞍山出動,24日,抵達營口,做外逃準備,解放軍九縱隊進逼營口,11月2日,五十二軍軍直及二十五師一部從海上逃往葫蘆島。 02.遠征軍的重力部隊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 1946年初,國民黨將中國遠征軍中的主力部隊調到東北,以加強對東北的爭奪和占領,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兩大主力,新一軍號稱“天下第一軍”,在遠征軍中取得不俗的戰績。

(1)新一軍 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部所屬部隊,在緬甸與日軍作戰失利,新編第二十二師、三十八師由緬北退入印度後,在蘭姆佃基地受訓,全部換上了美式裝備。 1944年1月,訓練完畢的新二十二師、新三十八師及後從國內空運的新三十師,合編為新編第一軍,軍長鄭洞國,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新三十師師長胡素。 1943年入緬作戰,戰績突出。 1944年8月,中國駐印度的新二十二師、新三十八師、新三十師與駐緬甸的國民黨第十四師、五十師,合編為新一軍、新六軍。 9月,新一軍軍長為孫立人,下轄新三十師、三十八師,完成緬北戰役後,回國經南寧到廣州,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1月,海運東北秦皇島,轄新三十師、新三十八師、第五十師。 1946年3月,新一軍向瀋陽以北進攻;24日,進鐵嶺,27日,佔開原。在進攻四平外圍時,4月8日,新三十八師在興隆泉地區被殲一部,在進攻四平城戰鬥中,由於守城部隊主動後撤,5月19日,新一軍率先進入四平街。隨後杜聿明令新一軍南下救援一八四師,但孫立人未執行命令,行動遲緩,待南下時,一八四師在海城已經起義。 1946年8月,新一軍駐長春一帶,把守松花江沿線,孫立人兼任長春警備區司令。 10月,該軍一部協同七十一軍向安東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在三下江南戰鬥中,於其塔木、張麻子溝殲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在焦家嶺殲第五十師(欠1個營),在城子街殲新三十師一部,在攻德惠時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率部頑強抵抗了10天,後來援軍趕到得以解圍,4月,潘裕昆被提為軍長。夏季攻勢中,新三十師九十團在德惠被殲。 1947年冬,新三十八師編入新組建的部隊新七軍,同時,將東北保安部隊改編的暫五十三師編入新一軍,師長許賡揚。 12月,新一軍新三十師由長春空運到瀋陽,第五十師、暫五十三師沿中長鐵路行軍到瀋陽,潘裕昆開始整訓部隊。 1948年3月,在遼中四方台教堂辦了軍官訓練班,從排長至師長全部參訓,分三期進行,還建了野營演習場、步兵演習中心、砲兵演習中心,對部隊進行特種戰鬥訓練,多次進行了加強團陸空聯合演習,工兵部隊在遼河邊進行了渡河作業演習。 西進兵團編成後,1948年10月8日下午,新一軍奉命渡河向新民集中(暫五十三師留遼中),在新民縣城郊南關小學設立軍前進指揮所。 10月10日,第五十師、新三十師徒步,在新民以南渡遼河。 11日19時,在新民南郊地區集結完畢。 10月12日,奉兵團命令,全軍推進至新民與彰武之間的彰武台門附近地區集中待命。其間殺害了一些共產黨的村幹部,搶了部分糧食,並用汽車、大車運往瀋陽。 14日,新一軍位於彰武台門,渡新開河、繞陽河向新立屯突進,解放軍未做大的抵抗便撤出了陣地。 15日12時,全軍佔領新立屯。各部隊多住在一些糧棧裡,新三十師、第五十師把原已裝滿彈藥、汽油的汽車騰出來搶運糧食至新民去賣。 16日,奉廖耀湘令向阜新進襲,先頭五十師一五○團進占芳山鎮時,得知錦州解放,全軍奉命原地待命,其騎兵團進至芳山鎮並向南和西南搜索警戒。 17日,兵團召開會議,定下向營口撤退決心,新一軍為兵團後尾部隊。 18日,深夜用汽車將一五○團運回新立屯歸建。 22日1時,新一軍將重砲團配屬給七十一軍,進攻黑山。 23日,潘裕昆為攻擊黑山指揮官,潘令新三十師由北面向南攻擊,以第五十師之一部及騎兵團從正安堡方向迂迴黑山。 11時,正面進攻的五十師及新三十師一四八團衝鋒時,遭到守軍的頑強抗擊,傷亡很大,撤至山坡子休整,解放軍發起了反擊,進行了反复爭奪。 17時,七十一軍加入戰鬥,在陣前遭猛烈反擊,攻擊未取得進展。 24日,新一軍繼續向黑山發起了攻擊,但部隊官兵已疲憊不堪,傷亡慘重,全軍24門重砲的砲彈僅供一日之用,連飲水都困難,當日,進攻又遭失敗。 25日晨,新三軍與四十九軍到達黑山以東地區,新一軍於黃昏停止攻擊行動,撤至胡家窩棚以東約1公里處。 26日晨,七十一軍與新六軍一六九師交接時,在胡家窩棚西遭到解放軍三縱隊的襲擊,同時,解放軍的部隊也滲透到新一軍軍部駐地,其一部沿胡家窩棚東側的東沙河插入,將兵團部與新一軍部署割裂,部隊陷入了混戰之中。 10時,軍司令部突圍後,向孫家窩舖的第五十師師部方向移動。新一軍的主力集中在前、后孫家窩鋪地區,陷入被動境地。 16時,解放軍逼近第五十師側背,潘裕昆令就地組織防禦,部隊收縮,搶築工事,新三十師進行了頑強抵抗。當晚,潘裕昆召開各師師長會,改向瀋陽方向總撤退,各部進行了準備,在主要退路上埋設了地雷,將帶不走的車輛、彈藥掩埋,毀壞了重武器,第五十師還進行了兩次出擊,以掩護撤退企圖。 27日,部隊上路後,突然被解放軍包圍,在砲火的掩護下,解放軍將五十師師部與一四八團隔開,將軍主力圍在前、后孫家窩棚,並對五十師提出了停止抵抗的通牒,五十師未予接受,憑圍牆工事進行抵抗,解放軍再次發起攻擊,將第五十師全部殲滅。潘裕昆開始向南逃走,後帶騎兵部隊向北突圍,被解放軍的砲火所截擊,混戰中,潘裕昆帶熟悉當地地形的東北“剿總”一少將高參逃回瀋陽,部隊被全殲。 暫五十三師後來被編入防守兵團,進入瀋陽市,配屬給五十三軍指揮。 10月30日,暫五十三師在瀋陽東陵、東山嘴子、山梨紅屯、毛君屯地區宣布起義,並殲滅了拒不投降的二○七師二旅五團(當時為該師指揮),俘虜了該團團長,按預定計劃為遼北軍區部隊讓開了通路。 11月6日,起義的8000名官兵在師長許賡揚的帶領下,抵達開原縣整訓。 (2)新六軍 1944年1月,在印度編成新一軍,下轄新二十二師、新三十八師。 8月,與其他部隊合編為新一軍、新六軍。新六軍下轄新二十二師、第十四師、第五十師,李濤為新二十二師師長,龍天武為第十四師師長,潘裕昆為第五十師師長。 1945年4月,進駐湖南芷江,9月,空運南京、上海,接受日軍投降。 1946年1月,海運東北,轄新二十二師、第十四師、二○七師,開始從北寧線向遼南進攻,在盤山沙嶺子,新二十二師六十六團遭民主聯軍包圍,後增援趕到,免於被殲。 5月4日,佔領本溪,第十四師受到重創,13日,在開原集結,奉命調往四平方向作戰,在四平塔子山突破解放軍防線,接著在解放軍撤退後,進占四平市,部隊又推至松花江南岸。 10月,十四師、新二十二師協同其他部隊進攻南滿,為右翼保障部隊。 12月,開始先後4次向臨江進攻,損失一部。 1947年夏,緊急調往鐵嶺,加強瀋陽北防衛,10月,又以兩個師急調錦州至興城一線護路。 1947年冬,其第十四師調歸新三軍建制,由交警十三和十四總隊改編的一六九師和暫六十二師(由一六九師一團、東北行轅警衛二團、遼東師管區二團編成)編人該軍。 1948年1月,曾同新五軍等部隊向瀋陽西北方向出擊,新五軍被圍於公主屯地區後,陳誠令新六軍前去解圍,新六軍以道路泥濘,行動困難,遲遲未行動,使新五軍被全殲,事後曾受到蔣介石的追查。 1948年2月19日,暫六十二師被殲於法庫,重建後,兵員不足,空運到錦州地區補訓,後歸東進兵團序列。 1948年10月,新六軍被編人西進兵團。 8日,新六軍(新二十二師、一六九師)奉命至新民集中後,協同新三軍向彰武進擊。 11日,新二十二師進至彰武縣城東北一帶。 14日,該軍隨新三軍之後渡過柳河西進。 16日,在新立屯地區集結完畢,得知錦州解放的消息,廖耀湘令該軍停止行動,集結部隊,做隨時行動準備。 23日晚,廖耀湘令兵團向營口撤退,新六軍指揮四十九軍為兵團南撤先頭部隊,沿公路向營口前進。 24日下午,新六軍到達胡家窩棚以西,軍長李濤奉命,指揮一六九師支援二○七師三旅進攻黑山。 26日晨,六兵團指揮所被三縱隊打散,指揮中斷,部隊大亂。第一六九師在胡家窩棚進行抵抗,新二十二師在大虎山以東地區,下午,廖耀湘到新二十二師師部,奉命組織兵團向瀋陽方向撤退。 27日,新六軍主力隨廖耀湘進到康家屯地區時,遭到第八縱隊的頑強阻擊,戰至22時,被解放軍圍殲。軍長李濤化裝成老百姓,沿途乞討外逃,被十縱二十八師通信營截獲,成了俘虜。 (3)七十一軍 由蔣介石的警衛部隊改編。 1943年,七十一軍在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編成內,軍長鐘彬,下轄第二十八師、八十七師、八十八師。 1946年3月,進入東北,軍長陳明仁,下轄八十八師、八十九師、九十一師。其中八十八師戰鬥力最強,全部美械裝備。七十一軍一部駐遼陽至營口之間,主力參加四平戰役,為左路攻擊部隊。 4月16日,八十七師被解放軍誘至大窪地區,一個團被殲,兩個團被擊潰,此役使七十一軍遭受重大損失,部隊士氣低落,蔣介石通過特務密報,得知當時軍長陳明仁未隨軍前進,仍在瀋陽,隨即追查,經杜聿明敷衍才得以了事。 4月底,第八十八師協同新六軍、五十二軍進占本溪,師長胡家驥自認指揮不公,不服從命令,停滯不前,自己跑回瀋陽,使民主聯軍順利突圍,戰後被撤職查辦。 5月6日,八十八師調往鐵嶺、開原,掩護中長鐵路,確保進攻四平部隊集結,國民黨軍突破四平防線後,5月28日,七十一軍調往吉林。 31日,根據蔣介石的旨意,八十八師二六三團、二六四團一個營,共4個營的兵力前出松花江北,守備拉法,被民主聯軍抓住機會向拉法進攻,二六三團團長向師長韓增棟和杜聿明請示增援,結果得到只是固守待援的命令。 6月9日,八十八師主力前來救援時,拉法守軍已被殲滅,事後國民黨軍各級將領互相指責,推卸責任,造成很大的矛盾。 10月30日,九十一師自四平街趕至朝陽,沿老建平、馬廠、小河沿,配合九十三軍部隊進攻赤峰。在冀熱遼軍區獨立十六、十七旅的節節抗擊下,於11日,率先進占赤峰。 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七十一軍九十一師又兩次參加向臨江地區的進攻。 3月,民主聯軍三下江南時,在靠山屯殲滅八十八師和八十七師一部,此後,七十一軍主力駐守四平地區。 1947年5月,九十一師在大黑林子地區被全殲,後又重建了九十一師。八十八師為增援德惠,師長韓增棟陣亡,八十八師潰敗。 1947年6月15日,在三打四平時,城防被攻破後,七十一軍據守鐵東地區頑強抵抗,此時援軍趕到,民主聯軍主動撤出了戰鬥,七十一軍免於被殲,軍長陳明仁因固守有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1948年3月13日,四戰四平時,守軍八十八師被殲,後又重建至錦州補訓,歸新八軍建制,在錦州攻堅戰中被殲。 1947年9月,將東北第二保安區部隊改編暫五十一師編入七十一軍,秋季攻勢中,在阜新、朝陽分別被殲1個團,重建後,從瀋陽退營口,在營口被殲滅。 1948年5月,七十一軍駐新民巨流河地區。遼沈戰役中,七十一軍(八十七師、九十一師)被編入西進兵團。 10月14日,其1個師暫置新民地區,主力附二○七師三旅渡柳河西進,向黑山攻擊前進。 15日,七十一軍軍長向鳳武為攻擊黑山指揮官,留新民的一個師南下歸建。 21日,協同其他部隊向黑山攻擊,以兩個師由北向南側擊黑山西,進展不大。 22日,新一軍重砲團加強給七十一軍,繼續展開進攻,仍未見效果。此時,軍派騎兵團及便衣偵探向北鎮方向偵察。 23日,改由新一軍軍長潘裕昆為黑山方向的指揮官,七十一軍及二○七師三旅繼續進行攻擊,九十一師還未交鋒,士兵就紛紛逃竄,廖耀湘當時下令,要將師長戴海容就地處決。八十七師向尖山子進攻時,與解放軍十縱隊警戒部隊激戰兩個小時,未取得進展,被迫停止了攻擊,形成對峙。當晚,廖耀湘制定了向營口撤退計劃,七十一軍與新一軍為兵團南撤的後衛部隊,擔任掩護兵團的行動。 24日,七十一軍奉命繼續猛攻黑山,以牽制守軍東進,掩護兵團撤退企圖,八十七師兩個團重點攻擊爛泥泡、拉拉屯一線,傷亡很大。 9時,又加強1個團,九十一師一部向大白台子山陣地進攻,但進攻受挫,傷亡數百人,激戰10多個小時,仍無進展。 25日,八十七師、九十一師全部投入戰鬥,九十一師兩個團進攻大白台子傷亡甚重,黃昏時,停止攻擊。 26日,八十七師撤到胡家窩棚一帶,早晨,七十一軍與新六軍一六九師及二○七師三旅在胡家窩棚以西一早高地交接時,遭到解放軍三縱隊的攻擊,部隊被沖亂,退至胡家窩棚東南地區,就地抵抗,八十七師被困在元山子一帶,廖耀湘要將守衛胡家窩棚以西高地的師長立即撤職,押禁起來,聽候處理。當晚,根據衛立煌的命令,廖耀湘令新一軍指揮七十一軍、新六軍一六九師及兵團重砲部隊,經新民南老達房子渡遼河後,向瀋陽撤退,此時,軍長向鳳武與副參謀長陳佳謨化裝外逃。 27日上午,軍參謀長王多年,喬裝打扮外逃去青島,九十一師師長戴海容偷偷離開殘部,走小路逃回瀋陽,軍、師、團無人指揮,只有八十七師師長指揮殘部在元山子抵抗了一下,下午,全軍被殲滅。 03.雲南部隊六十軍、九十三軍 六十軍和九十三軍是雲南的“看家”部隊,為了達到削弱龍雲在雲南的勢力,加強對東北的爭奪,蔣介石將這兩個軍由大西南調到東北戰場參戰。 (1)六十軍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將龍雲的滇軍一、二、三、四、五、七、九旅共14個步兵團,另滇黔綏靖公署所屬的8個團合編成第六十軍和五十八軍出滇抗日。 9月底,六十軍編成,軍長盧漢,轄一八二師、一八三師、一八四師,每師兩個旅,每旅兩個團,全軍共約4萬人,轉經貴陽、長沙、金華、南京、南昌至九江集結,1938年4月,歸第五戰區指揮,參加了台兒莊戰役,全軍傷亡過半。 5月,進行整編,一八二師、一八三師各縮為一個團,一八四師編為4個團。 6月,在武漢外圍集結,又參加了南昌會戰。 8月,六十軍到滇南蒙自、屏邊一帶設防。 10月,一八三師調給新編第三軍。六十軍歸第一集團軍。 1945年3月,昆明行轅將第一集團軍、第九集團軍合編為第一方面軍,其六十軍下轄一八二師、一八四師、暫二十一師,每師3個步兵團。 9月,進入越南受降。在越南受降時,部隊進行了整編,軍長曾澤生,一八二師師長白肇學,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暫二十一師師長隴耀,部隊全部換成美械裝備。 1946年4月12日至23日,由海防海運東北,轄一八二師、一八四師、暫二十一師。 5月,進駐撫順、鞍山、海城、營口一線,擔任守備任務,軍部駐新民,後移到撫順礦務局南台町宿舍區。一八二師歸新一軍指揮,擔任鐵嶺、開原、昌圖間的鐵路警備。一八四師由東北保安長官部直接指揮,駐鞍山、海城、營口地區。只有暫二十一師駐撫順,其第一團配屬新六軍,對這樣分散的駐防,六十軍官兵非常不滿。 5月30日,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率部在海城起義,對國民黨軍震動很大。 6月,六十軍(除一八四師)集中到撫順整訓3個月。 9月,去吉南地區,歸新一軍指揮,軍部駐磐石,擔任吉林至煙筒山及其以東地區的防衛,後又歸吉林省主席梁華盛指揮,擔任梅河口、吉林、樺甸、輝南、柳河等地的防務,守衛小豐滿電站,控制松花江以西地區,曾4次參加向臨江方向的進攻,其中第三次進攻臨江時,暫二十一師1個團在通溝被殲。 1946年6月,一八四師在營口重建,歸東北保安長官部直接指揮,師長陳開文,參加向安東方向進攻。 1947年1月,調到四平街以西,3月,移駐梅河口,5月25日,在梅河口戰鬥中,一八四師再次被殲,師長陳開文被俘。 1946年6月,六十軍收縮兵力於吉林地區,軍部撤至吉林市。一八二師五四六團、暫二十一師撤離中被解放軍六縱隊追殲一部,暫二十一師師長隴耀外逃。 7月,一八二師(欠五四五團)曾出擊雙陽,其五四四團大部及五四六團一部被殲。 12月,第四保安區部隊(吉林、長春、懷德地區)編成的暫五十二師編入六十軍,該師師長李嵩。 1948年3月7日,六十軍(欠一八四師)奉命放棄吉林,退守長春,其間遭解放軍追擊,被俘失踪達3000餘人。 11日,全部進入長春,其所有的重武器都留在了吉林市,後衛部隊和軍需輜重車輛也大部被解放軍截獲。以後,被圍困於長春,兩個正規師守衛長春市區東部,暫五十二師駐城防工事外的興安橋以東大街兩側,又在市區工事外的長春火車站及印刷廠設立獨立據點。 1948年10月17日,曾澤生率六十軍3萬餘人起義,拘押了暫五十二師師長李嵩,18日拂曉,六十軍部隊撤出長春由解放軍部隊進城接防。 一八四師於1947年6月,第二次重建,以保安司令長官部獨立師第二團為骨幹編成,師長楊朝倫,奉命到北鎮整訓。 11月,歸六兵團。冬季由熱河平泉參戰調回錦州,1948年3月,開往錦西守衛。 5月,撤回錦州,在錦州城西側一線防守,後又為預備隊,支援城南作戰,最後退回老城內,在錦州攻堅戰中被全殲。 (2)九十三軍 1945年3月,屬第一方面軍序列,下轄暫十八師、暫二十師、暫二十二師。 1945年9月,進入河內受降,在越南受降期間部隊進行了整編,軍長盧浚泉,暫十八師師長許義浚,暫二十師師長李韻濤,暫二十二師師長龍澤匯,12月,由越南乘火車回國駐廣州、九龍地區。 1947年4月26日,先頭暫十八師乘美軍軍艦開往東北。 4月30日下午,在葫蘆島登陸,歸第一集團軍指揮,軍部駐錦州,暫二十二師駐北票、阜新地區。 暫十八師駐綏中、興城、錦西之線,負責山海關至錦州沿線的警備,師部設綏中。 5月17日,暫十八師三團1個連在綏中高嶺起義。 6月,鄭洞國組織對熱東“掃蕩”,暫十八師一、三團,暫二十師兩個團參加,進擊明水塘門、和尚房子、藥王廟地區,遭熱東軍分區部隊打擊。 8月,暫十八師由錦西、興城出發向熱東地區“掃蕩”,經藥王廟、六家子、羊山,於9月3日到達葉柏壽集結,軍部駐義縣,暫二十二師分佈於義縣、北票、朝陽、葉柏壽之線地區,全軍接替十三軍在遼西地區的防務,並向赤峰方向進攻,十三軍全力轉攻承德方向,暫十八師進駐天義,暫二十二師由葉柏壽北進老建平方向。 9月4日,暫二十二師二團(欠1個營在義縣)進至華石里溝(老建平南)時,被冀熱遼軍區獨立十六旅伏擊,1個營被殲,暫十八師一部前去增援解圍。 18日夜,暫十八師一、二團在乃林被獨立十七旅圍攻,激戰兩夜未攻下,暫二十二師一部由建平來援,解放軍撤出戰鬥。 25日,暫十八師三團在寧城(今小城子)被殲。暫十八師一、二團及暫二十二師1個團增援,被阻於八肯中。為此,暫十八師師長許義浚被撤職,由景陽接替。 10月7日,暫十八師再佔寧城,繼續向赤峰發展進攻。 11月10日,在東路七十一軍九十一師的配合下,佔領赤峰。 與此同時,10月底至1947年2月,暫二十師協同部隊對熱東凌源、喀左、建昌、朝陽、綏中、寬邦等地進行了兩次大“掃蕩”。 11月12日,暫二十師三團二營進擊建昌要路溝熱東軍分區駐地時,遭熱東軍分區獨立團奔襲,激戰11小時,死傷200餘人退回。 1947年3月,九十三軍暫二十二師一團、二團一部在赤峰,暫十八師一團分佈在天義、寧城、凌源一線地區,二團在建平殊碌科地區,三團在阜新、義縣、北票一線。夏季攻勢開始後,暫二十二師調四平方向參戰,遼西方向國民黨軍被迫收縮了戰線。駐赤峰的暫十八師南撤葉柏壽,後退入朝陽,被獨立十七旅、十八旅追殲一部。當獨立十三旅、十七旅準備圍攻朝陽的暫十八師二團時,暫十八師主力及暫二十師一部由義縣方向前來解圍。 8月,暫二十師(當時偽稱十二軍)師部及二、三團駐北票,一團駐阜新海州地區,九十三軍軍部、暫十八師師部及三團駐義縣,十八師一團駐錦縣,二團駐朝陽。由於四平攻城部隊撤退,暫二十二師北上未能參戰,退回新民地區。 9月,在向北寧線“掃蕩”時,大部被八、九縱隊殲於楊杖子地區。 1948年3月,暫二十師由阜新地區撤至義縣。 4月,九十三軍軍部撤回錦州,軍主力(除暫二十師)集中在錦州,暫二十二師守城北,暫十八師守機場及西郊。 6月,盧浚泉升任六兵團司令,盛家興為九十三軍軍長。 9月25日,解放軍八、九縱隊在錦州北實施穿插分割,將前出的暫二十二師主力殲滅,暫十八師由機場撤回城內為預備隊,增援城南,未能奏效,又退守城內。 10月1日,暫二十師在義縣被解放軍三縱隊及二縱隊五師就地全殲,15日,解放錦州時,九十三軍被全殲。 04.陳誠整編的新部隊新三、五、七、八軍 1947年7月,陳誠到東北後,為加強部隊的實力,將東北地方保安部隊擴編為正規軍,以擴大實力。 (1)新三軍 1947年冬,新三軍由十三軍五十四師、新六軍的十四師及保安部隊改編的暫五十九師組成,軍長龍天武。 12月,暫五十九師在法庫南被殲1個團,冬季攻勢中,新三軍曾向瀋陽外圍“掃蕩”,後駐瀋陽外圍地區。 1948年9月28日,新三軍(十四師、五十四師、暫五十九師)駐遼陽地區,被編入西進兵團,增援錦州,10月9日,全軍在新民集中後,奉命向彰武方向前進,10日,在彰武台門遭五、六縱隊抵抗。 11日,先頭五十四師進占彰武縣城,六縱隊一部稍加抵抗,即向北哈爾套方向退去,五十四師一部追擊7.5公里,奉命停止了追擊。 13日下午,廖耀湘來到彰武新三軍指揮部,令新三軍沿彰武至新立屯鐵路向西前進,同時,向北警戒,防止六縱隊南下。當日,新三軍派工兵炸毀彰武鐵路橋,截斷解放軍鐵路運輸線,14日,西渡柳河,向新立屯方向急進,15日黃昏,同六縱隊激戰後,到達新立屯以北、以西地區,為兵團總預備隊,同時,向阜新及西北地區實施遠距離搜索警戒。 16日,錦州解放軍主力奉命集結於新立屯。 21日,新三軍指揮所進至黑山縣東,22日,進至謝家窩棚。 25日,新三軍(欠十四師,已隨四十九軍行動)從新立屯出發,向營口方向撤退,撤至黑山以東繞陽河西岸地區,軍部進至無梁殿附近,後尾受到六縱隊的追擊。此時,退往瀋陽的公路被解放軍截斷,龍天武命五十四師進駐謝家窩棚與胡家窩棚地區,掩護軍指揮部與兵團指揮部的安全,暫五十九師在芳山鎮掩護兵團側背。當晚,新一軍軍長潘裕昆到新三軍軍部,奉命前來接防,部隊及軍直屬隊做好了南撤的準備。 26日凌晨,解放軍襲擊了新三軍軍部,部隊大亂,與暫五十九師失去聯繫,南撤計劃被打亂。龍天武命軍指、五十四師東進,天明後,軍指進至茶棚庵,兵分兩路,龍天武帶五十四師向東進,參謀長李定陸率軍指揮部及直屬部隊向南靠攏十四師,軍指及直屬隊進到三家子時已夜半,遭到解放軍襲擊,再想北上靠攏五十四師,隊伍大亂,已無法指揮,被解放軍圍殲,參謀長李定陸被俘。 26日拂曉,第十四師1個團,進至北寧線勵家窩棚車站西南的姚家窩棚,遭六縱隊阻擊,於27日被殲滅。龍天武帶五十四師東逃時潰散,26日黃昏,龍天武同新一軍軍長潘裕昆在一個小村莊收容了20多個潰兵,又路遇新三軍暫五十九師師長樑鐵豹,一行繞道至半拉門北,28日黃昏到新民火車站,乘火車逃回瀋陽。同日黃昏,第十四師師部在黃家窩棚被十縱隊二十八師和一縱隊一師圍殲,師長許穎被俘。 (2)新五軍 1947年冬組建,軍長陳琳達,由一九五師、九十四軍四十三師、五十三軍暫五十四師編成。其一九五師原為五十二軍建制,四十三師為華北調入東北的部隊,暫五十四師由東北保安六支隊改編。 1948年1月7日,該軍主力(欠暫五十四師)在瀋陽附近公主屯被全殲。暫五十四師於1948年2月在遼陽被殲,後重建,去錦州地區補訓,後歸新八軍建制。 1948年7月,在山海關、錦西地區重建新五軍,軍部駐山海關,軍長劉云瀚,轄二十六師、暫五十師、暫六十師。二十六師原四十九軍建制,師長張越群,1948年1月在新立屯被殲,2月,在錦州重建。暫五十師師長吳寶雲,於1947年秋由第十一、十二保安區團隊改編。 9月,在梨樹溝門被八縱隊殲滅兩個團,1948年2月重建,師長范玉書。暫六十師由遼陽縣保安總隊改編,師長陳應華。新五軍成立後,范漢傑的意見,一個師擔任關外綏中縣的防務,另一個師擔任山海關至昌黎間防務,軍部駐山海關,但軍長劉云瀚堅持把軍部設在了秦皇島,兩人為此大吵一場。遼沈戰役後,該軍於10月27日,從秦皇島去天津,歸華北“剿總”,改為第八十六軍。 (3)新八軍 1948年7月,范漢傑在錦州組建新八軍,軍長沈向奎,轄第八十八師、暫五十四師、暫五十五師。暫五十四師,師長黃建鏞,該師於1948年2月在遼陽被殲,又由第一保安區部隊改編重建,暫五十四師防守錦州城東地區。暫五十五師,師長安守仁,由熱河地方團隊與交通警察部隊合編而成,初歸六兵團指揮,後歸新八軍建制,重點守錦州城南高地。 10月初,調去守備機場,13日撤回城內。第八十八師原為七十一軍建制,1948年3月於四平被殲後,在錦州地區重建,重點守備錦州市區,為預備隊。 1948年9月,錦州外圍戰鬥開始後,新八軍一部被殲,殘部被迫撤回城內堅守。 10月15日,在錦州攻堅戰中,暫五十五師於錦州市內投誠,其餘在城東及老城內被殲。 (4)新七軍 1947年冬,新一軍集中長春後,瀋陽方向吃緊,陳誠自感兵力不足,把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由新一軍的新三十八師、暫五十六師、暫六十一師又組建成新七軍,軍長李鴻。暫五十六師師長劉德溥,原為偽滿的鐵石部隊,後編為第十一保安區部隊,1948年2月,改編為暫五十六師;暫六十一師師長鄧士富,由原保安第十二支隊改編,這兩個師都是偽滿的部隊或地主武裝的底子。新三十八師師長史說。成立後曾由新三十八師護送新一軍部隊南下,以後獨守長春。 1948年3月,新三十八師前往吉林公路上,接應六十軍進入市區,共守長春,新七軍軍長李鴻兼長春警備司令,六十軍守城東,新七軍守城西,新三十八師在城北面,暫六十一師在城南,暫五十六師守西郊機場。在守長春期間,收編了部分地主武裝,編成了1個騎兵團。 5月19日,新三十八師向西出擊,掩護暫六十一師向長春西北方向搶糧,24日,守長春西機場的暫五十六師,突然遭到解放軍的攻擊,被殲兩個團,新七軍縮回長春市。 7月,史說升任新七軍副軍長,新三十八師副師長陳鳴人為師長。 10月初,城內已彈盡糧絕,第一兵團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鄭洞國趁解放軍主力南下作戰,令新七軍向西出擊,企圖奪回機場,鄭洞國親自督戰,指揮新三十八師打了兩天,只推進了幾百米,因傷亡太大,只得停止了攻擊。 10月17日,根據蔣介石的旨意,新七軍準備突圍時,六十軍宣布起義,新七軍後經與解放軍聯繫,同意放下武器,19日,新七軍在長春投誠。 05.東北軍的老部隊五十三軍、四十九軍 (1)五十三軍 原為東北軍的部隊。 1933年1月,長城抗戰開始,張學良將東北軍所屬部隊改為4個軍5個師3個旅,由獨立八、十六、十九、二十九、三十旅及騎二旅等部組成五十三軍,軍長萬福麟。 2月,將旅改為師。五十三軍下轄:一○八師(獨立八旅)、一一六師(獨立十六旅)、一一九師(獨立十九旅)、一二九師(獨立九旅)、一三○師(獨立三十旅)、騎兵二師(獨立騎兵二旅)。 1936年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借整編之機削弱東北軍,每個軍只保留2個師。 五十三軍轄一一六、一三○師。 1937年,在平綏線北段作戰,後轉至平漢路。 1938年6月,參加武漢會戰,當年秋,一一六師師長周福成任軍長。 1939年,參加長沙會戰,1943年2月,編入遠征軍,歸二十集團軍指揮,並參加了滇西戰役。 1944年10月,歸十一集團軍指揮。 1945年11月,進入越南安沛等地受降。 1946年5月,由河內開進廣州,6月,海運東北秦皇島地區,集結於綏中、興城地區,8月,經綏中明水塘門,佔青龍、遵化,協同十三軍進攻熱河,佔承德。 10月,為收復平綏線,出喜峰口作戰。 1947年6月,東北戰事緊張,兵力不足,五十三軍奉命由保定北進到鐵嶺地區,軍長周福成,轄一三○師、一一六師,一三○師先解本溪之圍,後移昌圖。 8月,全軍集結開原,同時將暫三十師編入該軍。 10月,一一六師在威遠堡被殲,一三○師1個團也被殲,將暫三十師改稱一一六師,另以地方團隊新組建暫三十師,駐蘇家屯整訓,軍主力在開原整訓補充後,一一六師三四六團守鐵嶺,其餘隨第八兵團部全部進至瀋陽市內,重點擔任瀋陽市守備任務。兵團司令部駐大北門朝陽街魁畬祥商店,一三○師師部在惠工廣場附近一座四合院。 1948年10月28日,一一六師三四六團在鐵嶺被殲,殘部逃向瀋陽。 29日,一三○師三九○團在裕國車站被殲。解放瀋陽時,五十三軍部隊未做大的抵抗。 31日,一三○師在大韓屯、八家子、羅家墳、沙河子、下坎子一帶投降。 11月1日,暫三十師在北郊大窪地區,一一六師在望花台、大窪、二窪地區放下武器,在北大營向解放軍投誠。同日,第八兵團司令兼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在瀋陽中街大西門內世合公銀行投降。 (2)四十九軍 東北軍的老部隊,“西安事變”後,由一○五師擴編成四十九軍,轄一○五師、一○九師,軍長劉多荃。 1937年10月,淞滬會戰中,四十九軍在錢江弄、江橋一線堅守陣地,損失慘重,一○九師基本被打光,後一○九師又歸第一戰區指揮。 1939年,四十九軍守南昌松山,在修水作戰失利,中將軍長劉多荃被降為上校軍長,一○五師師長王鐵漢撤職留任,責命戴罪圖功。 1946年7、8月,在蘇中作戰中全軍覆沒,重建後,1947年9月,調東北,軍長王鐵漢,轄二十六師、七十九師、一○五師。 9月,在楊杖子戰鬥中被殲4個團,軍長王鐵漢帶200人外逃,部隊進行了整補。 七十九師於1947年12月,在彰武被殲,重建後駐瀋陽。 1948年9月,七十九師二三五、二三七團空運錦州增援,在錦州攻堅戰中被殲。二十六師於1948年1月26日,在新立屯被殲,後在錦州地區重建,歸新五軍建制,同時,將暫編五十三師補入四十九軍。 9月28日,全軍(一○五師、七十九師二三六團、暫五十三師)駐瀋陽地區,被編入西進兵團並指揮一九五師。 10月5日,廖耀湘令四十九軍隨新六軍後,向新民巨流河地區集結,為兵團總預備隊,並向新民至法庫公路警戒,掩護新六軍右翼安全。 10月14日,第一九五師去彰武,接替新三軍的防務,擔任側背掩護任務。 24日,廖耀湘部署總撤退,軍騎兵旅奉命,從大虎山地區進至彰武縣城,接替一九五師的防務,掩護兵團後方交通線安全。黃昏,四十九軍主力到達黑山的半拉門,一九五師工兵營破壞彰武縣鐵路橋後,達半拉門歸建。此時,四十九軍奉命為兵團南撤的先頭部隊,率新三軍向大窪、營口撤退。 25日,四十九軍一○五師前衛團,在大虎山以南六間房地區遭解放軍八縱隊阻擊,軍部與前衛團失去了聯絡。四十九軍停止在陳家窩棚地區,在大虎山至老達房子公路上,投入戰鬥。 27日晨,廖耀湘帶新六軍經四十九軍軍部駐地東撤,受到解放軍的圍殲,師、團各部聯繫完全中斷,部隊失去控制。激戰一日,午夜,軍長鄭庭笈、一九五師師長羅莘滎,率特務連向遼河方向突圍,部隊被全殲。 28日拂曉,鄭庭笈、羅莘滎被七縱隊俘虜。七十九師二三六團原計劃空運錦州,因空中封鎖,被迫留在瀋陽待命,後全團步行去黑山參戰,途中得知廖耀湘兵團已被殲,於10月28日,中途返回瀋陽,駐啤酒廠附近,10月31日,在解放瀋陽時向解放軍投誠。 06. “東進兵團”部隊五十四軍、六十二軍、九十二軍二十一師、三十九軍、獨立九十五師、暫六十二師 (1)五十四軍 五十四軍為陳誠的嫡係部隊。 1940年10月,為昆明行營第九集團軍序列,軍長黃維,駐文山枯水,轄十四師、五十師、一九八師。 1945年5月,參加了滇南抗戰,後屬陸軍總司令部,駐貴州興仁,抗戰勝利後,歸第二方面軍,在廣州接受日軍投降,轄八師、三十六師、一九八師、一六九師。 1946年6月,由廣州海運青島,1947年,編入第一兵團。 1948年1月,調東北,軍長闕漢騫,轄八師、一九八師,先駐錦州,後移錦西,軍部駐茨山。 7月,將錦州鐵路局警務處朱茂臻部,改為暫五十七師歸該軍建制。遼沈戰役中被編為東進兵團增援錦州,10月10至11日,在塔山戰鬥中,八師曾進攻塔山,13日,又向橋頭堡方向進攻,但沒能突破解放軍陣地,遼沈戰役後從錦西逃回關內。 (2)六十二軍 六十二軍原是廣東的部隊,1937年7月,廣東綏靖公署將10個整編師改編為5個軍,六十二軍下轄一五一師、一五二師。 1939年4月,歸第十二集團軍,轄一五二師、一五七師、獨立九旅。 1943年夏,六十二軍參加長(沙)衡(陽)會戰。 1944年4月,六十二軍轄一五一、一五八、一五七師。 1945年7月,歸第二方面軍,在廣州、海南等地接受日軍投降,後改為整編第六十二師,調天津、唐山地區。 1947年8月,移駐北平,1948年9月恢復為六十二軍番號,駐冀東灤縣,軍長林偉儔,轄六十七師、一五一師、一五七師。 1948年10月,東北戰事緊張,原計劃將山海關的新五軍調葫蘆島,六十二軍接新五軍防務,但新五軍以剛改編、人員武器缺乏為由,拒絕北上,華北“剿總”只好改變原計劃,將六十二軍直接調到錦西。 10月9日,乘船由塘沽運往葫蘆島,參加進攻塔山戰鬥,重點向大白台山方向進攻。 23日,又派兵進攻錦西城北高地,均未獲成功,11月9日,從葫蘆島撤回關內。 (3)九十二軍二十一師 九十二軍原為十一戰區的部隊。於1945年9月,由武漢空運到北平,駐順義、密雲、丰台等地。 1947年初,移駐唐山、天津地區。秋季因東北戰場兵力不足,軍長侯鏡如率二十一師,支援東北,前去解朝陽之圍時,被阻於義縣以西地區,大部被殲。 1948年,又被編入東進兵團,進攻塔山,10月11日下午,到達葫蘆島,為預備隊,基本沒參加大的戰鬥,遼沈戰役後撤回關內。 (4)三十九軍 原為青島范漢傑的部隊。於1948年6月在煙台成立,以一○三師為基礎擴編而成,軍長王伯勳,副軍長程鵬,轄一○三師、一四七師。為救援錦州北進,編入東進兵團。 10月11日,由煙台海運葫蘆島,當時風大船靠不了碼頭,在海上漂了一夜,上岸時,塔山戰鬥已過高潮。遼沈戰役後,11月9日,撤離葫蘆島去上海,後達蚌埠歸六兵團建制。 (5)獨立九十五師 為華北傅作義的部隊。師長朱致一,自稱為“趙子龍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組建之後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沒丟過一挺機關槍。 10月,被調往東北,編入東進兵團,為攻擊塔山的主要力量。 10日,到達錦西地區,12日,到陣前察看了地形,13、14日重點對塔山進行了攻擊,但進攻中傷亡慘重。遼沈戰役後撤回關內。 (6)暫六十二師 暫六十二師原為新六軍部隊。 1947年2月19日,在法庫被殲,1948年在錦州地區重建,駐錦西、高橋地區,在進攻塔山中,為預備隊,沒參加大的戰鬥。遼沈戰役後撤入關內。 07.國民黨青年軍二○七師 1944年9月,面對日軍對湘、桂兩省的大規模進犯,蔣介石在參政會作報告,提出號召知識青年從軍。 10月,舉行了“發動知識青年從軍會議”,決定召10萬青年分兩期入伍,同年底成立了8個師,即二○一師至二O八師,當時二○七師師長方先覺(後羅又倫),駐昆明。為了提高青年軍的地位,青年軍的干部必須經過一個月的集中訓練,再分配到各師。還規定從普通師調來的軍官要壓低一級使用,師長到青年軍只能任團長。 陳誠通過東南幹訓團教育長羅卓英來控制和掌握青年軍。該師全美式裝備,全師相當於軍的實力,每師3個步兵團,2個砲兵營,1個工兵營,1個輜重營,每團3個步兵營,1個迫擊砲連,1個戰防砲連。 1946年1月,運抵東北參戰,為青年軍二○七師,以學生成分為主,有一定的戰鬥力,師長戴樸,轄一、二、三旅。先後駐撫順、瀋陽地區。 1946年10月,在西豐縣被殲1個營。國民黨軍第二次進攻臨江時,三旅前去解救一九五師,被解放軍伏擊於三源浦地區。 1948年2月歸第六軍建制(實際是空番號),遼沈戰役中,其一、二旅在瀋陽市擔任守備任務,被解放軍殲滅,三旅編入西進兵團,在遼西會戰中被圍殲。 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經歷了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3個發展階段,是解放戰爭時期,全國五大野戰部隊之一。它是由原山東解放區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的主力和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各一部及新四軍第三師等部,及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11萬人為基礎改編和組建起來的。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東北野戰軍發展最快,人數最多,到全國解放最後勝利時,已發展為一支150萬人(不含東北的34萬多人)的多兵種的人民軍隊。 1.東北人民自治軍階段: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 8月9日,毛澤東主席發表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武裝進行大反攻,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8月10日,延安總部向各解放區所屬部隊發布向日偽軍大反攻的第一號令,接著又發出了第二、三、四、五、六、七號命令,令晉綏、晉察冀解放區的部隊向內蒙和東北進軍;命令原東北軍呂正操、張學思、李運昌、萬毅部,向察哈爾、熱河、遼寧進軍,協同蘇軍殲滅日軍,肅清偽滿殘餘,解放東北全境。但是,蔣介石政府在美國的支持援助下,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國民黨政府在東北擁有行政權的規定,大舉運兵北上,搶占東北。 面對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於9月15日決定:“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 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了由劉少奇副主席起草的《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黨內指示,明確提出我黨我軍在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向北發展就是完全控制熱河、察哈爾兩省,發展我黨在東北的力量,並爭取控制東北。向南防禦,就是收縮長江以南的戰線,集中兵力,準備對付國民黨軍的進攻,保證我軍主力向北發展。指示強調“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先後決定,由彭真、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組成中共中央東北局,彭真任書記,各戰略區共配備100個團的干部(從班長到團長、政委)迅速進入東北,決定調羅榮桓率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及山東部隊主力,進入東北;調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率部隊進入東北;將準備南下中原的大批幹部和部隊用於東北;將原派往山東工作已經到達冀魯豫的林彪、肖勁光北調東北。 根據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的部隊日夜兼程,向東北急進。到1945年底,進入東北的部隊達11萬人、幹部2萬人。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以人民自治軍、省聯防軍名義,組織發展軍隊。 10月9日,中共中央批准,組織成立東北臨時軍事機構——東北軍區司令部,暫以程子華任司令員、彭真任政委、伍修權任參謀長,進入東北的部隊及東北人民自衛軍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 31日,中央決定正式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林彪任司令員、彭真任第一政委、羅榮桓任第二政委,李運昌任第一副司令員,呂正操任第二副司令員,肖勁光任第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 11月3日,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員,肖勁光改第四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設總司令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同時原東北軍區司令部取消。 各部隊到東北後迅速擴充實力,但由於部隊擴充太快,有的地方失控,部隊成分較為複雜。山海關戰鬥後,我軍在軍力、武器等多方面與國民黨軍作戰的條件還不成熟,面對此種情況,11月20日,中央指示,讓出中長路沿線大城市,將主力迅速轉向東、北、西滿地區,建立鞏固的根據地。 11月26日,我軍撤出了錦州,12月底,東北局及直屬部隊撤出了瀋陽。 為了加快根據地的建設,黨中央特別強調指出,我軍應迅速劃分軍區和軍分區,劃分野戰軍和地方軍,將正規軍的相當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區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游擊隊、民兵和自衛隊,以便鞏固地方,配合野戰軍,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為此,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改變了集中作戰的部署,以師為單位分散西滿、北滿、東滿廣大地區,建立根據地。到12月,陸續成立了錦熱、遼東、遼寧、吉林、遼西、遼北、嫩江、松江、三江、北安等10個軍區,並轄冀熱遼軍區挺進東北支隊(曾克林的十六軍分區,轄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旅);山東軍區第一師(梁興初部)、第二師(羅華生部)、第七師(楊國夫部)、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部)、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三五九旅(劉轉連部)、山東魯中警備第三旅、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三縱隊及新編的2個步兵旅、1個砲兵旅、1個砲兵混成旅等部。同年12月,延安抗大挺進東北部隊與延安炮校及工兵大隊,在通化合編組建了東北軍事政治大學,林彪任校長,彭真任政委。 到1945年底,東北部隊發展到了27.49萬人,雖然在阻止國民黨軍搶占東北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許多新發展的部隊成分複雜,很不鞏固,缺乏戰鬥力。在部隊的組織協調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2.東北民主聯軍階段:1946年1月14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肖勁光兼第一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2月,國民黨軍又調部隊進入東北戰場,發動新的進攻,為適應作戰需要,東北民主聯軍將原有的10個軍區合併為東、西、南、北滿4個軍區,下轄三級軍區。此時,錦熱軍區已於1945年12月劃歸晉察冀軍區。東北的部隊有:東滿(吉遼)軍區下轄吉東軍區、通化軍區、遼北軍區、第七縱隊(即萬毅率領到東北的山東濱海支隊)、二十二旅(即山東二師)、二十三旅、二十四旅;西滿軍區下轄嫩南軍區、遼西軍區、第三師(黃克誠部);南滿軍區下轄安東軍區、遼寧軍區、第三縱隊(由山東三師、魯中警備三旅、十六軍分區二十一旅、二十三旅組成)、第四縱隊(即山東軍區五師、六師);北滿軍區下轄松江軍區、合江軍區、北安軍區、嫩江軍區、第七師(山東軍區楊國夫部);直屬三五九旅。 4月,又成立牡丹江軍區(後改綏寧軍區)。 6月16日,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調整充實了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的領導人,林彪任東北局書記,以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等5人組成東北局常委。林彪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任副政治委員,肖勁光任第一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部隊進行了調整,撤銷北滿軍區,將鬆江、合江軍區直屬民主聯軍總部;北安軍區改稱龍江軍區,嫩江軍區、龍江軍區歸西滿軍區;遼西軍區改稱遼吉軍區;通化軍區縮編為軍分區歸遼南軍區建制。 1946年8月至10月,在東北局擴大會議後,東北部隊進行了一次大的整編,成立了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六縱隊,以三五九旅和松江軍區、吉林軍區的地方武裝編成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一、二、三、四獨立師。 1946年10至11月,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砲兵司令部和護路軍司令部,成立了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還收集了日軍遺留殘損火砲、戰車,組建了10個砲兵團、戰車大隊、高炮大隊。 1947年4月20日,冀熱遼軍區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改稱冀察熱遼軍區,下轄熱河軍區、冀熱察軍區、冀東軍區。 8月,東北民主聯軍又組建了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縱隊及部分獨立師。到1947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共有3個二級軍區、12個三級軍區、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兩個前方司令部、9個縱隊、10個獨立師、1個砲兵司令部、1個護路軍司令部、共73.84萬人。這一期間,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遼東保衛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及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利用停戰休整補充了部隊,開展了軍事訓練,加強了思想工作,武器裝備得到了很大改善,各師皆發展為1萬至1.2萬人左右。特別是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成功運用了各種戰術手段,使部隊受到了鍛煉,堅持了南滿根據地的鬥爭,並壯大了實力,使東北民主聯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3.東北人民解放軍階段: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稱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軍區兼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東北軍區下轄遼東軍區、吉林軍區、冀察熱遼軍區、松江軍區、合江軍區、牡丹扛軍區、龍江軍區、嫩江軍區、遼吉軍區等9個軍區和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內蒙人民自衛軍改);東北野戰軍下轄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共9個縱隊、砲兵司令部、護路軍司令部、9個獨立師、2個騎兵師。 3月10日至13日,組建了第五縱隊、第十一縱隊、十二縱隊。 為了適應東北形勢和作戰的需要,1948年4月13日,東北軍區將遼東軍區前方指揮所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前方指揮所,肖勁光任司令員、肖華任政委,負責指揮第三、四、五縱隊和遼東軍區3個獨立師及地方武裝;將冀察熱遼前方指揮所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二前方指揮所,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指揮第八、九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4個獨立師。與此同時,南滿軍區撤銷,其部隊分別編為安東軍區和遼南軍區。 1948年7月15日,以護路所屬部隊為基礎,補入一部分二線兵團,並吸收一批鐵路員工為技術骨幹,組建了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下轄一、二、三、四支隊,共1.7萬人。 8月15日,以延安炮校為基礎,將東北炮團改編為砲兵縱隊,蘇進任司令員、邱創成任政委。 8月14日,東北野戰軍司令部單獨成立,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 9月7日,經中央批准將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前方指揮所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二前方指揮所改稱東北野戰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