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錦州:解放戰爭檔案

第2章 第02章夏秋冬連戰皆捷,殲頑敵高奏凱歌

東北戰場經過兩年的戰爭,到1948年3月國民黨軍已被消滅16個師、23個整團,共32萬多人,尚有1個“剿匪”總司令部、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7個旅,加上7萬非正規軍共55萬人,被壓縮在僅佔東北總面積3%的長春、瀋陽、錦州3個孤立地區,控制著錦州至山海關時斷時通的鐵路,處於欲進無力,欲退難捨的動搖不定的境地。而東北野戰軍完全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這一局面的出現正是東北軍民經過浴血奮戰取得的。 1945年8月,前蘇聯紅軍宣布對日作戰,中共中央發表了舉行全國規模的對日反攻聲明,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向東北進軍的命令,各解放區的部隊日夜兼程向東北急進。到1945年11月底,梁興初率山東一師7500人,到達錦州以西地區;羅華生率山東二師7500人,到達瀋陽以西地區;萬毅率山東濱海支隊約3500人,到達吉林磐石、海龍、東豐、西豐一帶;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七、八、十旅、獨立旅及3個特務團)共3.2萬人,於11月下旬到達錦州以西地區;羅舜初率山東軍區司令部一部、山東三師、警衛三旅約9000人,於12月上旬到達遼陽、鞍山地區;曾克林、唐凱率冀東軍區十六軍分區4個小團4000餘人,9月初到達錦州地區;吳克華、彭嘉慶率山東五、六師(膠東軍區直屬隊及十四、十六團、東海獨立一團、獨立三團、西海獨立一團、北海獨立二團等部隊組成)約8000人,10月24日到達營口地區;楊國夫率山東七師(渤海軍區直屬團及地方基幹兵團編成)、劉其人率渤海軍區3個團(亦稱劉其人師)共1.2萬人到達山海關地區;羅榮桓率山東軍區直屬機關及警衛部隊、幾個獨立營約4000人,於10月至11月到達安東(今丹東)及瀋陽地區;山東田松支隊約1000人,11月到達牡丹江地區;劉轉連、宴福生率三五九旅3000餘人,於10月底到達本溪、撫順地區;呂正操率晉西一個小團約600人,於10月中旬到達瀋陽;鄧克明率冀魯豫一個團約1000人,於10月下旬到達瀋陽以西地區;沙克率冀中三十一團1500人,於10月上旬到達錦州地區;黃永勝率教導一、二旅各1團3000餘人,11月到達熱河;文年生率警衛一旅3000餘人,10月下旬到達錦州;延安抗大1000人,延安炮校1069人,到達南滿(舊稱,指中長路瀋陽至大連以東地區和瀋陽西南的遼中等地區)地區,挺進東北的總兵力約11萬人。另外,從延安、晉察冀、冀魯豫、太行、晉綏、華中各地抽調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派往東北。

與此同時,蔣介石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美國支援的有利條件,急將抗日戰爭期間,保留在戰略後方,裝備精良的精銳部隊,運送東北,發動內戰。 10月底,其先頭部隊十三軍、五十二軍在秦皇島登陸後,向山海關發起了進攻,11月26日占領錦州。 進入東北的各部隊,由於人地生疏,兵力分散,思想準備不足,還沒能完全形成戰鬥力,開始也想同國民黨軍打幾次大仗,阻止其進入東北,但當時的條件不具備,沒能實現。 12月上旬,國民黨軍陷盤山、營口、北鎮、黑山、義縣、阜新、新立屯等地,到1946年3月,將新六軍、新一軍、七十一軍調到東北,又佔領了朝陽、葉柏壽、凌源、建平、平泉、彰武、新民等地,由於沒有受到大的打擊,進攻勢頭強勁。 2月11日,國民黨十三軍八十九師二六六團向法庫進犯中,與進犯彰武的二六五團一個營及師屬山砲連於秀水河子會合,處於孤立突出位置,東北民主聯軍(先為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抓住時機,指揮山東一師、新四軍三師七旅於13日黃昏開始外圍戰鬥,14日,向秀水河子守軍發起了總攻,將國民黨軍4個營殲滅,斃傷國民黨軍600餘人,俘副團長以下900餘人,繳獲各種炮38門,機槍百餘挺及部分武器裝備。

三師十旅也在務歡池、泡子站將八十九師二六七團二營大部殲滅,秀水河子戰鬥是東北聯軍在東北首次整營殲滅國民黨軍的開始,也使東北民主聯軍樹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氣。 16日,國民黨新六軍二十二師六十六團及師教導隊,被四縱、三縱共7個團包圍於沙嶺子(今盤錦境內),民主聯軍用5倍於國民黨軍的兵力,打了48小時,沒能殲滅,19日,國民黨軍增援部隊趕來,民主聯軍被迫撤出了戰鬥,此役雖斃傷國民黨軍670人,但東北民主聯軍的傷亡卻為其3倍。從沙嶺子戰鬥的失利中,東北民主聯軍總結了教訓,認識到單靠過去游擊戰術來對付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已經不適用了,從思想到戰術上都要有新的轉變。 3月13日,蘇軍撤離瀋陽、長春,國民黨五十二軍進占瀋陽後,會同新一軍、新六軍,以瀋陽為中心,向南、東、北展開了進攻,相繼佔領了遼陽、撫順、鐵嶺,並向本溪進行了重點攻擊。

18日,民主聯軍攻占四平(一戰四平),殲滅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及“鐵石部隊”3000餘人,切斷了國民黨軍北上的通路。此時,國民黨又將六十軍和九十三軍調到東北,蔣介石令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在4月2日前突破四平,迅速向北發展,四平成為了國共兩軍爭奪的焦點。奉中央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四平保衛戰(二戰四平),4月8日,民主聯軍集中12個團的兵力,在興隆泉殲新一軍新三十八師一部,16日,集中14個團將七十一軍八十七師誘至四平西南之大窪地區,殲其大部,兩次戰鬥給國民黨軍進攻四平以重創。 與此同時,4月1日至7日,民主聯軍進行了三保本溪戰鬥,三、四縱隊將國民黨軍新六軍十四師、五十二軍二十五師、六十軍一八二師的進攻擊退。為加強四平方向作戰,5月2日,民主聯軍放棄本溪,轉守四平方向。從5月15日開始,由國民黨軍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鄭洞國指揮10個師,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分三路向四平地區展開了重點進攻,右路3個師沿西豐、開原向北進攻;左路2個師向八面城、梨樹進攻;中路5個師由鐵嶺從正面向四平發動了主攻。

民主聯軍以13個師(旅、支隊),展開了四平城區保衛戰,激戰中,四平東南的塔子山,首先被國民黨軍新六軍突破,在明顯劣勢情況下,為保存有生力量,民主聯軍於18日午夜撤出了戰鬥,結束了四平保衛戰,此役消滅國民黨軍1.6萬餘人,民主聯軍付出了8000人的傷亡代價。與此同時,從4月18日至28日,根據中央的指示,七師、三五九旅和三師一部,在東滿(舊稱,指中長路長春至瀋陽以東的吉林、西安、安圖、延吉、敦化等地區)、北滿(舊稱,指哈爾濱、牡丹江、北安、佳木斯等地區)、西滿(舊稱,指中長路瀋陽至長春以西的齊齊哈爾、洮安、開魯、阜新、鄭家屯、扶餘等地區)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攻占了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三市,解決了民主聯軍前線作戰的後顧之憂。

四平保衛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城市防禦作戰,遲滯了國民黨軍的進攻,鞏固了後方根據地。民主聯軍以淺近的防禦的縱深,能長時間堅持,打得很英勇,也取得了作戰的經驗教訓。四平保衛戰後,國民黨軍又繼續北進,佔領了西安(今遼源)東豐、海龍、公主嶺、伊通。 25日,佔領了長春,28日,進占了吉林、德惠、農安,東北民主聯軍節節抗擊,退至松花江以北地區。就在北滿作戰緊張之時,中央急令四縱隊集中力量,乘南滿空虛,在中長路營口、瀋陽間,向有戰略意義的大城市發起攻擊,將國民黨軍主力拉回南滿,以減少北滿的壓力。 5月25日,四縱隊攻克了鞍山,殲滅國民黨六十軍一八四師五五一團,由於國民黨新一軍未及時執行命令,南下增援行動遲緩,5月30日,駐守海城的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率五五二團起義,接著駐大石橋、營口的一八四師五五○團也被殲滅,三縱隊在瀋陽市以東地區展開作戰,迫使國民黨軍抽調新一軍新三十八師和六十軍一八二師南下回援,削弱了北滿國民黨軍的進攻勢頭,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潘朔端的起義在全國戰場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瓦解東北戰場的國民黨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月31日,民主聯軍放棄了鞍山、海城。

1946年6月6日,經國共雙方商定,東北戰場停戰半個月,由於關內國民黨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無力東北的戰事,東北戰場停戰一直持續了4個月。在這期間進行了拉法戰鬥,打掉了國民黨軍在松花江北的據點,確保了延(吉)哈(爾濱)交通線。 7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局擴大會議,深刻總結了半年來,從山海關至松花江戰略撤退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東北斗爭的尖銳性和長期性,發動群眾,開展了剿匪鬥爭,殲滅了北滿大股土匪萬餘人,創建根據地。整編了部隊,將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整編為東、西、南滿、松江、合江5個軍區,5個縱隊、15個師、3個獨立師、1個獨立團,初步建立了砲兵、裝甲兵、工兵等兵種部隊,至11月底,總兵力達36萬人,還建立了10萬人的民兵自衛隊。

但在此期間,國民黨又調來了2個軍,使進入東北的部隊共7個軍(十三軍、五十二軍、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六十軍、九十三軍)達25萬人,加上地方部隊共40萬人。由於戰線長,為避免兩面作戰之不利,國民黨軍採取了“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首先解決南滿,而後集中力量對付北滿。 10月19日,國民黨軍調集了8個師10萬多人,從瀋陽出發,兵分三路,向遼東進攻,其右路為新六軍十四師、新二十二師和六十軍一八四師(重建),直取岫岩、莊河,迂迴安東地區;左路為新一軍新三十師、七十一軍九十一師、五十二軍一九五師直指通化地區,切斷南北滿之間的聯繫;中路為五十二軍二師、二十五師沿沈(陽)安(東)線,向安東的遼東軍區機關所在地進犯,其主力沿公路前進,二十五師沿本溪小市、賽馬集向鳳城東實施翼側保障。國民黨軍叫囂把民主聯軍“逼上長白山啃樹皮,拱進鴨綠江喝涼水”。 11月2日,民主聯軍四縱隊集中了8個團,將誘至新開嶺地區的五十二軍二十五師全殲,號稱“千里駒”師的杜聿明起家部隊,遭到了全部覆滅的下場,粉碎了國民黨軍進攻遼東的企圖。新開嶺戰役,是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整師被殲的開始,有力地掩護了遼東機關的轉移,也為後來的“四保臨江”戰役爭取了時間。

新開嶺戰役後,國民黨又調集了新六軍、五十二軍、六十軍、七十一軍各一部共約10萬人,向臨江地區進攻,新一軍主力扼守松花江以南各要點,阻止東北民主聯軍北援。南滿解放區只剩下臨江、濛江(今靖宇縣)、撫松、長白等4縣一塊狹小的地區,兵力不足4萬人,處境十分不利。東北民主聯軍經討論,統一了思想,採取北拉南打,南拉北打,南北配合,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確保南滿根據地,鞏固北滿。 1946年12月17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官鄭洞國率6個師,向南滿展開了第一次進攻,一九五師一個團在六道溝門被民主聯軍三縱隊殲滅,二師五團被擊潰,經40餘次作戰,國民黨軍被殲滅1700人。同時,四縱隊跳出國民黨軍的圍困,轉戰在沈安鐵路兩側,出擊10天,攻克據點20餘處,橫掃100公里,吸引了國民黨新二十二師、九十一師來援,減輕臨江方面的壓力。三縱隊抓住戰機,再殲國民黨軍五十二軍一部,一保臨江取得勝利。

1947年1月5日,北滿第一、二、六縱隊及3個獨立師沿中長路兩側越松花江作戰(一下江南),在其塔木、張麻子溝、焦家嶺等地,圍點打援,出擊前哨據點,迫使國民黨軍從臨江方面調兵北援,有力地配合了南滿的作戰。 1月30日,國民黨軍又組織了4個師的兵力,分三路第二次進攻臨江,號稱“常勝軍”的一九五師,突出冒進至通化以北高麗城子,被三縱隊及四縱隊十師追殲,並將來援的二○七師三團兩個營殲滅。四縱隊擊潰了新二十二師,並在沈安線上展開作戰,收復了部分失地,歷時9晝夜結束了二保臨江戰鬥。 2月13日,杜聿明指揮5個師的兵力三攻臨江,18日,三縱七、九師在金川南以速戰速決行動,殲滅國民黨六十軍暫二十一師1個團。三、四縱隊轉機合圍了進至高麗城子的國民黨軍九十一師主力和二師1個團,高麗城子守軍在通化國民黨軍的接應下,乘夜突圍,被追殲一部。

2月21日,北滿部隊又二次南下松花江,以奔襲行動,攻克城子街、九台、農安,轉攻德惠時,長春守軍4個師出援,民主聯軍部隊撤回江北。 3月8日,民主聯軍對突入江北的國民黨軍進行反擊,乘勢發動了三下江南行動,在靠山屯、德惠、農安間,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大部,破壞了四平至長春段的鐵路,16日,撤回江北。 3月27日,國民黨又組織了20個團的兵力,向臨江發起了第四次進攻,中路國民黨十三軍八十九師和五十四師一六二團剛從熱河調來參戰,情況不熟,三縱隊和四縱隊十師誘其進入三源浦西紅石砬子預伏戰場,經10小時戰鬥,全殲國民黨軍7800人,俘十三軍八十九師副師長張孝堂、政工處主任秦世傑,其他部隊聞訊紛紛退回。 到1948年4月3日,經4個月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使東北民主聯軍經受了考驗和鍛煉,取得了十分重要的作戰經驗,同時也改變了東北戰場上的形勢,打破南北分割的局面,為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 1947年5月,東北局作出《關於東北目前的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提出:積極組織力量,全力準備大反攻,大量殲滅敵人,收復失地,鞏固和擴大解放區。當月,展開了夏季攻勢,13日,東北民主聯軍從北滿、南滿、東滿、西滿、熱河和冀東等6個方向全面發起進攻,以南滿、北滿主力向長春、四平、吉林之間實施主要攻擊。集中優勢兵力,針對防守薄弱點,各個擊破,在運動中消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 6月14日,一、七縱隊和六縱隊十七師向四平城發起了攻擊(三戰四平),由於對國民黨軍實力估計不足,沒能集中使用兵力,戰術運用不當,沒能攻下全城,致使國民黨援軍趕到,民主聯軍部隊被迫撤出了戰鬥。夏季攻勢進行了50天,收復城市24座,殲滅國民黨軍8.3萬人,擴大解放區16萬平方公里,使東、西、南、北滿聯成一片。特別是四平戰鬥,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次組織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獲取了攻打大城市的經驗,增強了大兵團作戰和指揮的能力。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南渡黃河,展開了魯西南戰役,隨後,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國民黨的心臟地帶插入了一把“鋼刀”,全國戰場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為了配合全國戰場形勢,東北戰場又展開了秋季攻勢。 7月,蔣介石派參謀總長陳誠來到東北,接替杜聿明,將東北保安司令部併入東北行轅,陳誠任主任。陳誠一到東北,就聲稱要在“6個月恢復東北優勢,收復東北一切失地”,提出了“確保北寧路,打通錦承路,維護中長路和保持海口”的戰略計劃。 9月,民主聯軍抓住戰機,在遼西地區取得了三戰三捷的勝利,破襲了北寧路。一、二、三、四、十縱隊向中長路進擊,三縱隊奔襲威遠堡,四縱隊攻占八棵樹,迫使國民黨從關內調兵急援東北。七縱隊在法庫、彰武又同國民黨軍進行了反复爭奪,九縱隊奪取了朝陽。秋季攻勢至11月5日結束,歷時50天,殲滅國民黨軍6.98萬人,解放人口260萬,收復土地3.8萬平方公里,城市17座,使東北國民黨軍被迫退守在24座城市內。 秋季攻勢後,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整訓,總結了戰鬥經驗,決定利用江河封凍季節,再次發動冬季攻勢,以大規模的運動戰和攻堅戰,殲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壓縮其統治區。 12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冒著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二縱隊圍攻法庫暫六十二師,轉而又協同七縱隊攻克了彰武,殲守軍四十九軍七十九師9000人,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進至瀋陽西北遼河岸邊打援,國民黨軍見大兵壓境,不敢出動,為創造戰機,東北民主聯軍將主力隱蔽集結,國民黨軍誤認為主力分散,急拼湊15個師出瀋陽西北,以解法庫、新立屯之圍。東北民主聯軍抓住戰機將其左路新五軍分割包圍後,殲滅在公主屯地區,生俘軍長陳琳達,公主屯戰鬥首創了東北戰場殲滅國民黨整軍的範例。 1948年1月後,東北人民解放軍又克遼陽、鞍山、營口、法庫。 3月13日,一、三、七縱隊及獨立二師解放了四平(四戰四平)。冬季攻勢進行了100天,奪取了18座城市,殲滅國民黨軍15.6萬人,解放人口600萬,收復土地10.9萬平方公里。 經過夏、秋、冬季三大攻勢,東北人民解放軍(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其總部為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簡稱“東總”)共殲滅國民黨軍30.88萬人,收復城市77座,解放人口1860萬,使國民黨軍被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及北寧線上狹長地段內。其中長春10萬人,瀋陽30萬人,錦州及北寧線上15萬人。 到1948年3月,東北的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東北人民解放軍在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上都超過了國民黨軍,解放區擴大,工農業生產大力發展,東北野戰軍和二線兵團已達到105萬人,部隊還擁有各種火砲2370門,形成了一支具有多兵種的作戰大軍,在全國五大戰場上,東北戰場的形勢最為有利。此時,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為進行遼沈戰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的東北戰場已成為中共中央軍委備為關注的焦點,一場國共雙方前所未有的戰略決戰,正在中央軍委的積極運籌之中,決戰即將到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