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徐州:解放戰爭檔案

第2章 第02章蔣介石優柔寡斷,中央軍委運籌帷幄

1948年秋天,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接連敗退。濟南和兗州相繼失守,國民黨人心浮動。其時,國民黨國防部長何應欽剛剛上台不久,心裡也是焦慮不安。誠然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但他馬上就得直接面對這個嚴酷的現實,不得不拿出更多的精力來對付解放軍愈來愈凌厲的攻勢。蔣介石得知丟了濟南,更是暴跳如雷,將收音機摔得粉碎。 在淮海戰役前夕,國民黨軍事上的優勢完全喪失。政權有搖搖欲墜之勢。而10月下旬,蔣介石又親自在北平指揮遼沈戰役,遲遲沒有對全國性的戰略作出決策。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國防部長何應欽見勢不妙,為了能對蔣介石有個交代,不得不使出渾身的解數,盡量來保住蔣家王朝的半壁江山。 10月22日何應欽召集劉斐、蕭毅肅、郭汝瑰、顧祝同等人研究中原作戰的計劃。何、顧認為遼沈戰役失敗已成定局,從全國形勢看,應該誘導華北“剿總”以主力部隊在津塘地區進行持久戰,以牽制東北野戰軍,使解放軍不能增兵黃河以南,從而改變其中原地區的不利形勢。

這時在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隊由徐州“剿總”劉峙和華中“剿總”白崇禧分別掌握,二人相互協作很差。劉峙是有名的“福將”,別看他指揮作戰不行,卻連連高升。在抗戰初期,時任第一戰區第2集團軍總司令的劉峙率部千里潰逃,喪師失地,只因為是蔣介石“忠實可靠”的心腹愛將,事後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處置,反倒福星高照,官運亨通,早就引起了許多其他國民黨將領的強烈不滿。在1948年6月,蔣介石撤銷其“陸軍總司令徐州司令部”時,內部就有以白崇禧統一指揮各軍之議,後來因為蔣介石、陳誠、顧祝同等人不放心白崇禧,所以才另設徐州“剿總”,任命“豬將軍”劉峙為總司令,以分白的兵權。 當時南京政府內部議論紛紛,說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若不派一虎,也應派一隻狗看門,而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就守不住了。當時任國民黨國防部第三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聽了這個笑話,就講給顧祝同聽。顧祝同沒有笑,他板起面孔對郭汝瑰說:“徐州剿總的人選,我們考慮過兩個人,即劉經扶(劉峙)和蔣銘三(蔣鼎文)。蔣銘三日夜嫖賭,常常不理公務,比較起來還是劉經扶好些。”劉峙就是這樣當上了徐州“剿總”的總司令。

6月14日,劉峙率參謀長李樹正乘飛機由南京飛往徐州,正式就任“徐州剿匪總司令”。臨行前,劉峙提出要求,要在“剿總”下設一個“前線指揮部”,建議讓國防部挑選一名黃埔一期出身、曾任兵團司令以上、資深而有作戰經驗、能孚眾望者,以副總司令名義兼任“前線指揮部”主任。 這個想法,劉峙在頭腦裡醞釀已久,一開始他就提出來,把“前線指揮部”放在徐州,其目的顯而易見:有了這個“有言在先”,以後自己好脫身到後方指揮。因為劉峙是直接通向蔣介石的人物,國防部長何應欽只好同意了這個提案,就以宋希濂和杜聿明為基本人選,簽請蔣介石裁定。蔣介石最後選中了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主要也是想以杜之長來輔助劉峙的不足。

從此,劉峙便事事放手讓杜聿明安排。而杜聿明仗著他11個軍的強大兵力,主張乘解放軍新得濟南的間隙,佯攻濟寧,收復濟南,實行《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蔣介石和何應欽一致同意這一計劃。 正當徐州國民黨軍主力向北推進之際,東北戰場告急,蔣介石匆忙之間又把杜聿明調往錦州。劉峙頓感六神無主,急得直叫:“光亭走了,如何是好,北進誰能做主。”過了兩天,副參謀長文強等請示劉峙:前線軍事是堅決按原計劃執行,還是有所改變。劉峙回答說:“光亭走了,誰能指揮得了前線的部隊,我已經命令部隊停止待命,原計劃暫緩執行。”又說:“光亭既已升任冀熱遼邊總司令,不再回徐州,我正打算保薦宋蔭國(宋希濂)來接替光亭,否則,守徐州的責任重,我個人是擔不起的。”趁此機會,劉峙便命令部隊停止待命,轉而保舉宋希濂來接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隨之,佯攻濟寧,收復濟南,實行《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的作戰計劃便告流產了。

劉峙所部黃百韜、邱清泉、李彌、孫元良4個兵團共40多萬兵力,從西往東,自河南商丘到連雲港,排成了一字長蛇陣。對於作戰來說,這是一個最容易截擊,被各個擊破的陣勢。作為全軍主帥的劉峙,卻並沒有及時改變這種陣勢。 劉峙胖胖的身軀,圓圓的面孔,看上去並不討人嫌,相反倒還讓人有幾分喜歡,另外他也不盛氣凌人,好像總是嚴肅不起來。他不大過問具體繁瑣細節,誰都知道劉峙本事不大,人很隨和,是有名的福將,不管是打勝仗還是打敗仗,部屬跟著他都有官做。 現在,何應欽覺得不妥當了,他又重新提出以白崇禧統一指揮之議。本來何是蔣介石的嫡係將領,但蔣介石疑忌何應欽而信任陳誠,因此,何又拉攏白崇禧。並且根據我中原野戰軍向禹縣移動的情報,判斷中原野戰軍即將進攻鄭州,也可能協同華東野戰軍向徐州“剿總”的轄區進攻,因此主張徐州“剿總”放棄隴海線上各大城市,集中兵力於徐州外圍。華中“剿總”以第12兵團所轄第2、第10、第15及第18等四個軍進出周家口附近,依情況策應徐州“剿總”或華中“剿總”之作戰。

當天就制定出了作戰計劃,命郭汝瑰在23日送到北平向蔣介石請示。臨行之前顧祝同囑咐再三:“要報告總統,白健生(即白崇禧)只是暫時統一指揮,會戰結束後,華中'剿總'和徐州'剿總'仍將分區負責。”郭汝瑰到達北平的當天,蔣介石就作出了決定: (一)徐州方面應採取攻勢防禦,可放棄鄭州、開封等城市。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應固守商丘,第44軍李振清部可由鄭州退黃河北岸,準備以後打游擊; (二)華中、徐州兩總部由白崇禧統一指揮; (三)第2軍及第15軍可歸入第12兵團序列,華中“剿總”必要時可以放棄南陽,以便使第12兵團進出周家口; (四)可令宋希濂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

遵照顧祝同的囑咐,郭汝瑰還是小心翼翼地向蔣介石說明叫白崇禧統一指揮只是暫時的措施。蔣介石說:“不要叫他暫時指揮,就叫他統一指揮下去好了。”為了敷衍白崇禧,蔣介石還是故意作出了個對白崇禧很放心的姿態。 10月24日,何應欽致電白崇禧,告知他蔣介石關於讓他統一指揮的決定,並以蔣介石的名義向他下達了作戰指示。 10月29日,在國防部的作戰會議上,何應欽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張。但與會者圍繞如何守淮各執己見,就形成了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主張徐州“剿總”除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之外,所有隴海線上的城市完全放棄,集中所有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作攻勢防禦,無論“共軍”由平漢路、津浦路或取道南下,均集中全力找尋“共軍”決戰。

第二種意見,主張退守淮河南岸,憑險據守。 華東野戰軍部隊經魯西南地區向徐州挺進 擇其善者而從之。在這兩種結果面前,蔣介石思前想後,如果退守淮河,以後將不方便向平漢路或向北方面機動,一旦“共軍”打通隴海路,向東向西調動兵力,都會很靈便,那樣將對“國軍”的處境造成不利。他覺得還是採取第一種意見的好,放棄海州(海州守敵第九綏靖區司令李延年這時還被蒙在鼓裡),必要時還可以放棄商丘。當天,他又明確地通過電報告訴了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 臨陣不決是為將者的大忌,但蔣介石已顧不得這麼許多了。哪裡危急,他就先忙哪裡,把次要的往後放。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曾主動提出出擊魯西南,與我華東野戰軍決戰的舉動,頗得蔣介石的歡心,就在這一方案馬上要付諸實施的時候,遼沈戰場告急。為了穩定東北的局勢,蔣介石緊急把杜聿明調往東北,把徐州戰場的一攤子事丟在一邊。

遼沈戰役發起之初,我華東野戰軍在濮陽一帶整休,蔣介石得到這一消息,很是欣慰和放心。於是命令徐州各軍就地固守,靜觀事態的發展。 就這樣,他一會要放棄徐州,退守淮河;一會要出擊魯西南;一會又要固守徐州;搞得自己手下的將領也摸不著頭腦,統帥部更是朝令夕改。 自我中原野戰軍解放鄭州、開封後,與華東野戰軍造成東西夾擊徐州之勢。這時蔣介石才覺察到,我中原野戰軍有東進徐蚌,協同華東野戰軍作戰的意向。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攻勢之強大,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此前,他正想把江北主力撤退到江南,但又怕撤退後動搖軍心,一直在心裡猶豫不決。現在他已經判明解放軍的首要目標是吃掉黃百韜兵團。蔣介石深感徐淮戰場危急,於是急忙命令黃百韜兵團迅速西進;邱清泉、孫元良兵團及新組建的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向徐州集結;華中“剿總”集團的黃維兵團儘早投入徐州戰場,即令黃維兵團由豫西唐河地區迅速返回確山、駐馬店,爾後輕裝東進,限其11月10日趕到阜陽、太和地區,增援徐州戰場。

蔣介石企圖將徐州周圍的各兵團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由徐州向淮河一線撤退,集中兵力於徐州至蚌埠地區,與解放軍進行“徐淮會戰”。蔣介石電示徐州前線將被人民解放軍擊斃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即黃伯韜)的胸章和照片領:“此次徐淮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最大之關鍵。務希嚴督所部,切實訓導,同心同德。團結苦鬥,期在必勝,完成重大之使命是為至要。” 字裡行間,蔣介石稍稍流露出一絲隱憂。 中原重鎮鄭州解放後,中央軍委電令陳、鄧,攻克鄭州休息數日後,迅即東進。兩天后又指示中原野戰軍主力到蒙城地區集結,然後直取蚌埠,並準備渡淮南進,佔領人民解放軍蘇北兵團通過唐河,向徐州東南前進蚌浦段鐵路。陳、鄧根據敵我態勢,進行了反复研究,當天下午就急電軍委,建議把集結地點改為永城、亳州、渦陽中間地區,這樣無論出宿蚌線或打孫元良更方便。

中央回復同意。 10月24日,在東進之前,鄧小平在鄭州綏署禮堂主持召開了參加鄭州、開封作戰部隊的團以上乾部會議,作了個簡短的動員。鄧小平說:“我們很快就要東進了,任務是要同華東野戰軍部隊一起進行徐州會戰,圍殲國民黨在圍殲黃維兵團的同時,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以五個縱隊南下迎擊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這是堅守陣地九小時,勝利完成阻擊任務的某部八連。軍在長江以北的主力兵團。同志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堅決徹底地消滅徐州地區的敵人,絕不能讓敵人退逃江南。對此,每一個乾部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因為敵人退守江南將會給我們的渡江作戰帶來極大的困難。”鄧小平本來就喜歡長話短說,這次講話更是斬釘截鐵,擲地有聲。會場寂然無聲,大家都在靜靜地傾聽,不知不覺地就攥緊了拳頭。 進入10月的最後一天,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在知道中原野戰軍不出淮南以後,就向中央建議:淮海戰役即將發起,戰役規模很大,請已到達前線的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為好。 於是,中央軍委立即作出決定,本戰役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 陳毅、鄧小平復電:“本戰役我們當負責指揮,惟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向多直接指揮。” 從上面這幾次謙讓當中就可以看出,將帥三方相互信任、同心同德。這和敵方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孰優孰劣,自不待言,而孰勝孰敗,已初見端倪。 此時,華東野戰軍正在部署割裂、圍殲黃百韜兵團,佯攻徐州。 與此同時,整個戰局的發展對我軍十分有利,在淮海戰役即將發起之時,遼沈戰役勝利的捷報傳來。毛澤東興高采烈,欣然命筆,寫下了代表黨中央祝賀全東北解放的電文。一時間國內外輿論紛紛,國民黨總統府上下人皆失色。 11月5日,中原野戰軍主力進入商丘東南地區,發現敵第四綏靖區部隊停留在商丘及馬牧集地區,陳、鄧首長當即決定發起汴(開封)、徐(州)段作戰,殲滅這部分敵人吸引邱兵團西援,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 11月7日,攻擊發起,敵人向東撤退,1縱在兄弟縱隊配合下,一直追到張公店地區。敵181師退到張公店、張閣地區,在張公店和張公店以東、以南及東北方向構築防守陣地,掩護第四綏靖區主力東撤。 人民解放軍在圍殲黃伯韜兵團時,華東野戰軍以三個縱隊配署於苑山至大許家之間,頑強阻擊由徐州東援的國民黨政府軍隊。這是擔任阻擊任務的人民解放軍某部八十七團一營在構築工事 1縱各部隊立即行動。凌晨4時,8團攻占許莊,敵人猶在夢中。在這期間有件事說起來如同笑話一般,敵人讓當地的群眾給1縱參謀長潘焱送來一封信,上面寫道:“駐地友鄰軍鑑:南面不斷打槍,究系匪軍搗亂,抑或與我部發生誤會,望告師部。”潘焱閱後朗聲大笑,敵人主動把軍情送上了門來。機不可失!下午,1縱派兩個旅從東西兩面迅速逼近張公店、張閣莊、小張莊,華東野戰軍3縱8師越過隴海路,同時對這部敵人形成分割包圍之勢。 11月8日,1縱對敵總攻擊開始。在持續的攻擊之下,敵師部火力點被消滅,敵人在砲火和硝煙當中人喊馬嘶,亂成一團,敵師部院牆被炸開,敵人有的嚇得蹲在牆根,有的鑽進工事喊了起來:“你們不要打槍了。”我軍的戰士們喊:“解放軍優待俘虜,繳槍不殺。”隨著喊聲,一群群敵人慢慢地舉著雙手走了出來。敵第四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兼181師師長米文、少將師參謀長董汝桂、少將參議張述文等800多人被俘。 張閣莊守敵也以敵團長胡樹荃為代表向我軍遞交了投降信。 戰役開始前後,我軍在徐州周圍的作戰行動,曾使國民黨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誤認為我軍要攻打徐州,他驚慌失措,拼命把兵力向徐州集中。當發現黃百韜兵團被圍後,蔣介石即嚴令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全力東援解黃兵團之圍,劉峙遂在11日下午決心調第2、13兵團5個軍12個師的兵力向徐東方向進攻,企圖解救黃兵團。這時,能否阻擋住徐州之敵東援,就成為能否全殲黃百韜兵團的關鍵。華東野戰軍首長當即調整部署,命10縱司令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統一指揮10縱、7縱和11縱,於徐州以東隴海線兩側地區阻敵東援。 淮海戰役的大幕終於徐徐拉開了。淮海戰役使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由原來的配合作戰,轉變為統一部署下的直接協同作戰,以23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及廣大地方武裝,同以徐州地區為中心的南線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 我中原野戰軍以清脆的槍聲在中原廣大地區打響以後,華東野戰軍立即全軍南下。 10月11日,毛澤東在《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中,曾著重指出: “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牽制、阻擊和殲敵一部以對付邱、李兩兵團,才能達成殲滅黃兵團三個師之目的。這一部署,大體如同9月間攻濟打援的部署,否則不能達成殲滅黃兵團之目的。” 用“一半以上兵力”來打援的巨大決心和部署,完全出乎國民黨當局的意料。它對於淮海戰役的首戰告捷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謀善斷的毛澤東,在淮海戰役正式發動前的一個多月中,和中央軍委同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指揮員反复磋商,根據不斷變化著的形勢及時地調整部署,從多種方案中比較選擇,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從而使這場波瀾壯闊的大決戰得以有條不紊地勝利進行。 雖然基本方針已定,毛澤東依然十分謹慎,這同他平常不拘小節的性格幾乎判若兩人。 10月27日,在決戰前夕,他還沒有因此而完全放下心來,再次致電華東和中原野戰軍叮囑道:“你們在研究部署時除根據當前情況外,還要估計到情況的某些變化,要設想敵可能變化的幾種情況,其中應包括一種較嚴重的情況,要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有對付的辦法。” 第二天,華東野戰軍向中央軍委、中原野戰軍報告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計劃。 10月30日,毛澤東復電: “計劃與部署甚好,請即照此施行,”並且提議說:“各處一起動作,使各處之敵同時受攻,同時認為自己處於危險境地,互相不能照顧。”陳、鄧方面“亦請同時動作”。 佈置已定,毛澤東長出了一口氣,又把目光投向遙遠而遼闊的戰場。 由於預見到淮海戰役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毛澤東立刻考慮到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並肩作戰的問題,一封封電報出自他那雙撥雲撥霧的手發往前線。 進入1948年11月以來,東北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毛澤東覺得原定在新安鎮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後,華東野戰軍主力轉向淮安、淮陰地區的部署已不能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在淮海戰役打響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7日,他致電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領導人,提出第一仗估計需要10天左右時間,力爭殲滅黃百韜等部22、23個師,如能達成此項任務,整個形勢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進。 那時蔣介石可能將徐州及其附近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毛澤東於深思熟慮之中,提前構思著將要擴大的戰役規模。 11月9日,毛澤東在收到粟裕、張震關於“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殲滅之”的建議以後,當天立即起草電報明確答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 “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的總方針確定以後,淮海戰役漸漸發展為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的規模空前的大決戰。 至此,不管是國民黨軍隊,還是共產黨軍隊,都在急急忙忙地調遣部隊向著自己的陣地和目標進發,如果有一張全景式的圖畫,可以顯現我軍正在這一廣闊的戰場馳騁縱橫,排兵布陣。 1948年11月1日,毛澤東仍親自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直接向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下達命令。他雖然在思索當中,但眉宇間卻帶著自信,揮筆寫道:“白崇禧考慮到徐州、隴海會戰一觸即發,已經命令黃維在太和、阜陽集中完畢。華野戰鬥發起以後,估計從11月8日到11月18日之間戰況最為緊張,你們務必保障在10天內使邱清泉兵團不能東援。你們除對付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外,還要對付黃維兵團4個軍。我們認為6縱必須尾追黃維,10縱在南陽附近協同2縱尾追黃維。你們認為怎樣?盼復。” 此時的黃維兵團正在進發之中。 10月30日,白崇禧由漢口到達南京。當天下午5時,南京政府國防部開會討論中原作戰問題。白崇禧滿口答應以黃維的12兵團轉用於阜陽、太和、上蔡地區,並主動提議以第3兵團(轄第7、第48軍,均係廣西部隊)隨第12兵團進出阜陽和太和附近。但31日上午10時再次開會時,他突然改變主張,堅決不肯統一指揮徐州和華中兩“剿總”,並且認為第2軍和第15軍在形勢和距離上不便歸第12兵團序列,只同意第14軍、第85軍歸入第12兵團。這就成了第12兵團指揮第10、第14、第18、第85等4個軍進出周家口附近機動。 白崇禧一夜之間就改變了統一指揮的原議定,曾讓許多人大惑不解。根據當時南京政府國防部的人們推測,有可能是白崇禧怕蔣介石做成圈套,準備於會戰失敗後委過於他。從以後事態發展看,人們才知道這與美國支持李宗仁,逼蔣介石下野有關,他是存心要拆蔣介石的台,給蔣介石一個好看。另一方面,蔣介石之所以讓白崇禧來當徐州“剿總”的總司令,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盤,他是為了讓白崇禧手握的重兵馳援徐州,以桂系軍隊保衛他的南京和上海。精明過人,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才不上他這個當。 白祟禧原計劃讓黃維兵團赴援徐州,但等他回到武漢後,先是令黃維回師確山,後來又讓他參加南陽作戰,惹得蔣介石大動肝火,動不動就要罵人,但他又拿白崇禧毫無辦法,乾脆直接下令黃維按計劃行動,仍赴援徐州。 為把黃維兵團拖住,劉伯承、鄧子恢、李達率我2縱、6縱和地方部隊,在桐柏山區艱苦轉戰。時至11月1日,蔣介石感覺到徐州方面吃緊,急調黃維兵團在確山地區集結,準備經阜陽、蒙城東援。 黃維接受東進命令後,即令各軍向確山、駐馬店地區集結,進行東進阜陽、太和的準備。 11月5日,黃維兵團在確山、駐馬店集結完畢。分兩路由確山、駐馬店出發,向阜陽開進。 第二天,黃維兵團慌裡慌張地倉促上路了,連糧草彈藥都沒有充分準備,就一路急奔而去。 為了趕時間,黃維將各軍分成左右兩路縱隊,自己親率一部分,由確山出發。黃維的路線是,連渡洪河、穎河,直達蒙城地區。 黃維坐在敞篷的吉普車裡,大有一股“天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自豪之情。另外,他也不相信“共軍”會有三頭六臂,能阻擋得住他的現代化兵團。 一路上,載重汽車拖著龐大的舟橋,在隆隆作響的聲音中拼舟架橋,行軍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邊,人群和汽車、坦克、大砲混雜在一起,場面蔚為壯觀。黃維殊為得意,彷彿扭轉乾坤已非他莫屬。 根據黃維東調、王凌雲第十三綏靖區南移的情況,中原野戰軍已經作出安排,劉伯承、鄧小平、李達共同向中央軍委作了匯報。 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 為了繼續牽制黃維兵團東調,劉伯承命令王近山率第6縱隊實行尾追,不讓黃維兵團順利東進,同時命令第2縱隊協同6縱堅決拖住黃維兵團。 劉伯承指示2縱和6縱:“要採取一切有效辦法來截擊、阻擊東進的黃維兵團,遲滯其運動時間,以協助主力作戰達到勝利。2縱應計算行程在6日黃昏以前趕到上蔡、汝南間,對敵右側適時阻擊、腰擊,利用諸河流方向阻敵也需注意。” 同時,劉伯承要求豫皖蘇軍區地方武裝和第1縱隊第20旅沿途破壞道路橋樑,做好阻擊準備。這已經是我軍拿手的保留節目。 作戰室裡,劉伯承和參謀長李達等人還在研究敵情。 李達對劉伯承說:“師長,對付蔣介石的'長蛇陣'你是很有辦法的,現在老蔣擺了個'十字架',你打算怎麼對付?”李達叫慣了劉伯承師長,一直還在用師長的老稱呼。 劉伯承指著牆面地圖上的敵我態勢說:“你們仔細看看,蔣介石這回擺的還是他那個以不變應萬變的'長蛇陣',只不過稍微變了點形,以徐州為界,扭起了蛇腰。我看了,我們也用不著去想什麼新辦法,就用我們的老辦法,夾敵額、揪敵尾、斷其腰。” 說完,劉伯承拿起一根教鞭,在地圖上邊比劃邊說:“軍委的意圖,是首先殲滅黃百韜,這是'夾其額'。我們把黃維拖進了桐柏山,使他不能東顧,這不就成了'揪敵尾'了。至於蛇腰,那就是徐蚌線,腰的要害部位在這兒。”劉伯承用教鞭敲了敲地圖上標著宿縣的小圓圈,接著說:“我們應該建議軍委和陳老總、鄧政委,相機攻取宿縣,斬斷蔣介石的'蛇腰'。” 李達等人點點頭表示贊同。徵求完大家的意見後,劉伯承當即起草電文。 做好部署,劉伯承立即起身前往淮海前線。更大的戰鬥和一幕幕精彩的好戲都將在前台登場。 徐州大戰爆發在即,由於白崇禧拒絕統一指揮,杜聿明還在葫蘆島指揮撤退。而劉峙又十分糊塗難當重任,無力指揮即將爆發的徐蚌會戰,10月30日由北平回南京的蔣介石萬般無奈,決定於11月4日親赴徐州。後來因為有事才臨時改成由顧祝同去代他調整徐州的部署。 11月4日,徐州機場。 劉峙早早地就迎候在這裡了,國民黨參謀總長顧祝同在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的陪同下走下飛機,劉峙就迎了上去,陪著顧祝同先檢閱了部隊,才驅車直奔“剿總”司令部。看著還算整齊的部隊,顧祝同除了享受只有總統才有的待遇外,一時也說不出什麼。顧祝同馬上召集邱清泉、黃百韜、李彌、孫元良等各兵團司令和所有可能離防到徐州的軍長等召開作戰會議,研究徐州方面的作戰部署。 郭汝瑰在宣讀由國防部製定的作戰計劃。趁此機會,顧祝同則關注著在場眾人的反應。 顧祝同最先註意到的就是他的黃埔同學、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今天他的坐相還算老實。顧祝同非常了解他這個同學,此君是從一個少尉排長一步步地升為中將兵團司令的,向來為蔣介石所寵愛。他現在可算是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精銳中的精銳,所以非常狂妄,一般不買別人的賬。加上他那受過傷的上唇被縫了數針,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溝痕,一說話嘴就歪,越發顯得滿臉驕橫。在國民黨軍中是出了名的“邱瘋子”。 邱清泉出身於書香門第,所以他常常以儒將自居,但是卻又非常迷信。目前他兵駐河南,總覺得商丘這個地名與他的姓氏相剋,是“傷丘”的諧音。為這,他幾次請求國防部要求換防,苦於沒什麼理由,國防部一直沒批。這時,郭汝瑰正宣讀到“第2兵團以永城、碭山為中心集結”,邱清泉馬上面露喜色。 很快,郭汝瑰宣讀完了作戰部署,顧祝同臉色淡漠地提出請在座的各位發表意見。 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首先站了起來,說在郯城以北地區發現解放軍強大部隊,可能要向他的兵團進攻。在前不久,黃百韜曾向劉峙提出過他的看法:“第一,陳毅部主力(指魯南部分)將會合其蘇北的3個縱隊,夾擊我部,而劉伯承部則從西南方向牽制支援我之援軍,如我部被擊破,那麼將循序擊破我各兵團,這個企圖非常明顯。第二,我軍分佈在隴海沿線,戰線遼闊,備左則右寡,備前則後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惟有效拿破崙的團式集中法,結合各兵團於徐州四周,然後掌握戰機,趁陳、劉大軍尚未會師,便可各個擊破之。” 黃百韜心情十分急切,但他的意見呈上去,久久得不到回音。 蔣介石給黃伯韜的親筆信 在內戰戰場上,黃百韜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幾個能打仗的將領之一,是顧祝同的心腹愛將,曾經是顧祝同部第25軍的軍長。顧祝同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特地保舉黃百韜當上了第7兵團司令官,而第7兵團是國民黨的主力兵團之一。在豫東戰役中,國民黨軍主力部隊被我華東野戰軍包圍,蔣介石命黃百韜率第25軍前去增援,不料也陷入重圍之中,死戰了8晝夜才得以突出重圍。為此,蔣介石親自授予他青天白日勳章一枚,褒獎他建立的“殊勳”。見蔣介石給雜牌部隊出身的黃百韜這麼高的榮譽,蔣的親信邱清泉很不服氣。邱清泉認為黃百韜雖然突出了重圍,但並沒有救出被圍的部隊。自此兩人失和。 在徐蚌會戰之前,蔣介石為了阻止蘇北地區的解放軍北上和魯南解放軍南下,截斷徐州、海州間交通,命令黃百韜的第7兵團集結在徐州以東的新安鎮附近。 趁這次開會的機會,黃百韜再次提議:採取以徐州為中心,集結各兵團對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備戰,進行深溝高壘,各兵團互相銜接的所謂“烏龜戰術”。他還為自己表白說:“並不是我自己怕死,而是這樣才能夠持久,海州守不守並無關係。” “不對!”邱清泉冷不丁地大叫了一聲,歪咧著大嘴,很不屑地瞟了眼黃百韜說:“總座,我已抓住共軍第3縱隊偵察員,目前陳、劉'共匪'已對我部形成東西夾擊之勢。華東野戰軍的第3、第8、第10、第11縱隊及兩廣縱隊在魯西,其先頭部隊已到曹縣、城武。” 李彌也站了起來:“總座!我部也偵察到共軍主力正向我逼近。” “各位,共軍真正垂涎的是徐州!”劉峙也不甘落後地搶著發言:“徐州可是'剿總'所在地,徐州不保,群龍無首。城內必須擁有重兵才能守得住,萬萬大意不得!” 與會者裡面,只有兩個人一直坐著沒吭聲。一個是第三綏靖區司令馮治安,按說只有他的部隊才真正處在最前沿,但他知道自己是雜牌軍,歷來就是當炮灰的,說了也等於沒說。另一個是第16兵團司令孫元良,他出身黃埔,卻不願參加這種有傷和氣的爭論。 “共軍”主力到底何在?他們的作戰意圖在哪裡?大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討論沒有任何效果,只得草草散會。 會議結果認為,無論華東野戰軍主力何在,徐州“剿總”各兵團在隴海路上一線排列,態勢總是不利,必須進行調整。於是根據10月29日何應欽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方針,決定放棄次要城市,集中兵力於徐州、蚌埠間津浦鐵路兩側地區,作攻勢防禦,以鞏固長江而保衛京滬,並決定了必要時可將徐州“剿總”移蚌埠指揮,徐州以一兩個軍堅固守備。 當晚顧祝同返回南京,在第二天又補發了正式命令: (一)徐州守備部隊應切實加強工事堅固守備; (二)第7兵團應確保運河西岸與第一綏靖區、第三綏靖區密切聯繫,並在運河以西地區“清剿”; (三)第2兵團以永城、碭山為中心集結,並在附近“清剿”; (四)第13兵團應集結於靈壁、泗縣地區機動並在附近“清剿”; (五)第16兵團即以蒙城為中心,進行“清剿”,掩護津浦鐵路之安全; (六)第四綏靖區移駐臨淮關,以原第八綏靖區為該綏靖區的轄區,原第八綏靖區著即撤銷; (七)淮陰守備應由第4軍擔任…… (八)東海方面應機動作戰。 顧祝同發出上述命令後,又認為在東海第九綏靖區及第44軍由海上撤退有許多困難,就又下令各部兼程經新安鎮向徐州撤退。第44軍到達新安鎮後,受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指揮,一同退過運河。第九綏靖區人員到徐州待命。 顧祝同以為用少數兵力固守徐州,可以使解放軍不能有效利用隴海鐵路東西調動軍隊,且主力控制於徐州、蚌埠之間,如果解放軍向徐州進攻,無論沿平漢鐵路或者經蘇北地區南下時,他均可集中五個兵團尋求決戰,在解放軍未能擊破其主力以前,便可保住淮北,從而也就守住了長江。 經過這一番部署,顧祝同心裡很是得意,覺得總算對老頭子有個交代了。 根據這個作戰部署,體現在隴海路東段,自然是海州撤守,黃百韜兵團由東段撤回徐州。海州決定撤守以後,劉峙又下命令,讓原先兼程馳援海州的100軍立即折回新安鎮,歸入黃百韜第7兵團的序列。 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延年接到第100軍不能東調的電報後,向正駐在海州的國民黨總統府少將參軍、戰地視察官李以匡發牢騷說:“舉棋不定,亡國之徵!” 海州,處在隴海路東段,是山東、江蘇邊界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時,它還是一個產鹽基地,素有“鹽都”之稱。因為能通海運,所以在軍事上、經濟上的地位都很重要。蔣介石已經在這個地方經營多年。 李延年的第九綏靖區在海州接到撤退的命令,立即著手準備逃跑的事宜。沒想到此時海州城裡已是滿城風雨。原來,劉峙開有幾處鹽店,他怕本錢蝕掉,就暗地派親信、機要科長周某去報信。劉峙在通知李延年之前就已經把撤退的消息告訴了海州鹽行的老闆,消息傳開,海州城人心浮動,官員們競相逃命,局面不可收拾。撤守海州的決定,在南京政府國防部10月29日開的作戰會議上就已經作出來了,一直到11月5日前,李延年都被蒙在鼓裡,他還不如一個鹽行老闆知道得早:李延年異常氣憤地說:“劉經扶看錢財比我們的事還大,真是豈有此理!這樣洩露軍事機密,不敗何待!” 在這種情況下,李延年深感還是早點走的好。他5日夜間接到的通知,第二天就決定要撤退,他也是怕再不早走,劉峙又突然改變主意。 11月6日,李延年開始撤退時,又接到劉峙的電報,到達新安鎮後,歸黃百韜的第7兵團的序列。 此時,我華東野戰軍經過近一個月的休整,已是兵強馬壯,並開始向魯南集結。 淮海戰場在相隔千里之外運籌帷幄,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統帥下,陳毅、鄧小平指揮部,粟裕、譚震林、張震指揮部,劉伯承、鄧子恢、李達指揮部三大指揮部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密切配合,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完成了對徐州守敵劉峙集團的戰略包圍。 此時,蔣介石根據我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將發起的攻勢行動,已經判明解放軍的首要目標是吃掉黃百韜兵團,便急忙命令黃百韜兵團迅速西進,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及新組建的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向徐州集結,華中“剿總”集團的黃維兵團儘早投入徐州戰場,將徐州周圍的各兵團向徐州靠攏,然後再由徐州向淮河一線撤退,集中兵力於徐州至蚌埠地區,與解放軍進行“徐蚌會戰”。 1948年11月4日,華東野戰軍下達了淮海戰役攻擊命令。計劃定於本月8日晚統一發起戰鬥。各部除了在自己受領任務的開進地段上,於7日黃昏前完成架橋準備外,統於6日黃昏開進。 11月5日,華東野戰軍主力進抵臨沂、滕縣一線集結待命。 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進駐臨近的馬頭鎮。當天下午,粟裕向華東野戰軍各縱下令:攻擊! 華東野戰軍戰鬥打響後,陳毅、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配合華東野戰軍圍殲徐州以東的黃百韜兵團,對隴海路的汴徐段守敵劉汝明兵團55軍發起攻擊,並解放了碭山,控制了鄭州至黃口段鐵路300多公里。 當天晚上,在徐州以東,博秋濤率我魯中南縱隊等部包圍了郯城,殲滅了守敵第九綏靖區王洪九所部5000多人。 7日下午,王洪九光頭赤腳、滿腿泥巴,一副狼狽相,只帶著少數人逃到了黃百韜的兵團部。 淮海戰場上槍聲驟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