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第30章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鲁中杰 3605 2018-03-18
逼則反手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以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踪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古人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窮寇勿追,示敵以一線生路。使其失去決一死戰的決心。而抱僥倖逃脫、不戰而求生的思想,就會造成有利於我的戰機。 欲擒故縱,反映了“取”和“予”的辯證關係,老子說:“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這裡的“固”字,可以理解為“故”字,當年晉獻公將欲襲虞,遣之以壁馬;知伯將襲仇由,遣之以廣車,這裡都包含著一個道理—物極必反,欲擒故縱,“擒”是目的,“縱”是手段,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所以說,“縱”不是放虎歸山,而是有目的地放鬆一步,網開一面,以防敵人狗急跳牆,作垂死掙扎式的反撲,孫子早就告誡:窮寇勿追,東周時期就有“圍三缺一,虛留生路”之說,三國時,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達到隆服其它少數民族,逐次擴大疆土的目的,最終使孟獲心悅誠服,表示誓不復反。

戰國時期,楚國為了稱霸,出兵攻打庸國,庸國軍民面對外來侵略,同仇敵愾,終於趕走了楚軍,並且活捉了楚軍的將領子揚窗。但是由於看守不慎,被囚禁的子揚窗在被押三天之後就越獄逃回楚國,子揚窗一回國,立即受到國王召見。 “受將受苦了,快說說庸國的情況。”楚五急切要報仇。 “大王容禀,我看到庸國軍隊人馬強壯,蠻人們都集中在城裡、好像隨時準備戰鬥的樣子,現在攻打恐怕要吃虧,不如等我們把所有的軍隊集合齊後,再去攻打,憑我們的實力,吸取上次的才識,一鼓作氣,就能拿下庸國。”子揚窗答道。 “我以為不可,必須現在馬上就去攻打庸國,而且只許戰敗,不話戰勝。”國一位楚軍將領師叔接過子揚窗的話,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

“師將軍,現在我們剛剛打了敗仗,士氣低落,本應休整一些時日再戰,如果現在繼續交戰也應想辦法打勝,以鼓動舞士氣才對,為什麼要故意打敗呢?”其他的將領反問師叔。 “說的是,我們不打則已,打就要打贏。”不少將領土完整也隨聲附和。 師叔說:“敵人剛剛打了勝仗,士氣正旺,但也容易驕傲,我們現在進攻,敵人必然乘勝擊我,我們再故意打敗,敵人必然會認為我們的戰鬥力已經衰弱,再連續戰敗幾次,敵人就會認為我們已經不堪一擊,敵人驕傲,必然疏於防範,我們乘機發動真正的進攻,定能取勝。” “此計確實高妙,就由你來具體部署吧!”聽這麼一說,楚王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師叔的建議,其他人也連聲稱好。 於是,楚軍分別以多次股兵輪番與庸軍隊交戰,每次都是交手不久,便“落荒”而退,這樣,三日之內楚軍一連和庸軍打了七仗,一仗比一仗敗的慘,不處兵馬匹,槍械還被庸軍繳獲,還抓了少部分楚軍“俘虜”。庸軍感到,楚軍已經精疲力竭,不堪一擊了,便不再設防,士兵也不再集中,只剩下部分崗哨。

楚軍見庸軍已麻痺大意,立即抓住時機,分兩路軍隊開始攻打庸國,同時楚軍聯合的秦軍、巴軍也跟隨楚軍一同包圍了庸國。庸軍一看這次楚軍來勢兇猛,不禁大驚失色,原來為庸助戰的蠻人們首先紛紛主動歸順了楚國。庸軍孤立無援,又沒有設防,很快被楚軍消滅,楚軍輕而易舉滅了庸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德矛盾非常尖銳,為了在不久的戰爭中克敵缺點勝,德國派了大批間諜混入英國,收集各種軍事政治情報和從事各種間諜活動。 擔任著名的英國軍事情報第五處領導人是弗農凱爾。他領導的這個情報機構,曾多次破獲各種間諜案件,在英國享有盛譽。 一次,凱爾手下報告,發現一家理髮店是德國間諜的聯絡站,經常和德國間諜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凱爾通過秘密調查,在截取和檢查了該理髮店發往外國的信件後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德國間諜網已經遍及整個英國,這一發現著實讓凱爾慌了一陣子神,怎麼辦?不少人主張,立即將已知的間諜全部捕獲,先把德國的間諜網破壞了再說,凱爾不愧是久經諜海風雲的老手,他不主張民上抓人,他對手下說:“現在我們只掌握了一部分間諜名單,而且不少人僅僅是聯絡人,如果我們現在就急於抓人,勢必打草驚蛇,那些沒有暴露的間諜一定會聞風而逃,或到國外藏匿,或者轉入地下,那樣我們豈不因小失大,?現在的辦法應該是放長線釣大魚,繼續讓這個間諜站保持'正常運轉'待其徹底暴露後再行收網,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道理,”接著,凱爾又對手下人做了認真仔細的分工安排,他指示手下檢查該理髮店發所有發往國外的信件和從國外發來的信件,然後利用這些信件大做手腳,他們把每封拆開,看完內容後再根據需要編造一此假情報,隨後恢復原狀,照發受信人,這樣既不會使對方的情報起到作用,又不露聲爭地監視著整個間諜網,同時還可伺機利用假情報給對方製造破壞,由於他們做得乾淨利索,從來不給對方間諜人員留下破綻,所以許多德國間諜一直都在為英國情報機關擔任義務假情報輸送員,而自己還蒙在鼓動裡,以為他們的情報聯絡站平安無事,他們的同夥也沒有一個暴露的,各種情報仍然源源不斷地通過間諜網往返傳送著。

一次,凱爾截獲了一個名叫卡爾·米勒的德國間諜發出的信件,信裡用隱形墨水寫的,凱爾看完信後,照樣原狀封好寄出,同時,將卡爾·米勒秘密逮捕,在這以後很長時間內,德國人仍然不斷收到“卡爾·米勒”寄去的情報絲毫沒覺察其中有詐。 就這樣,凱爾採取撒大同多,釣大魚的計謀,使德國在英國間諜網始終處於自己領導的英國情報五處的監視掌握之下,直到1914年8月4日,也就是英國對德宣戰的那一天,凱爾才下令收網,一舉捕了包括理髮店師傅在內的21名德國間諜,這一行動,使德國在英國的情報工作幾乎全軍覆沒,一開戰將近一年多的時間裡,德國人未能在英國開展任何有效的情報工作,以後又花了差不多同樣長的時間才建立了新的諜報網,凱爾的慾擒故縱之計無疑是十分成功的。

從所周知,巴拿馬運河是美國控制的一內河航線,美國每年要從客票運河上賺一大筆錢,而且這條河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前巴拿馬總統諾列加就是因為不聽美國指揮,表示要按時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而得罪美國,被美國“憲兵”抓到美國受審判刑的。但是巴拿馬運河最早卻不是由美國開鑿的,19世紀未,有一家法國公司和哥倫比亞簽訂了一項全同,打算在哥倫比亞的巴拿馬省內(注:當時巴拿馬尚未獨立)開鑿一條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 主行這項工程的總工程師就是因開鑿蘇伊士運河而聞名世界的法國人雷賽布。憑著過去的成功經驗,他認為完成這項任務不在話下,但工程一開工就遇到了麻煩,原來,巴拿馬的環境和蘇伊士有很大不同,工程進展度很慢,而且公司的獎金也開始短缺,公司陷入了困境。

美國總統羅斯福聽到這個消息,心裡非常高興,決定購買運河公司,由美國開鑿巴拿馬運河。因為,美國對開鑿這條運河也早有打算,只因法國下手太早,搶先和哥倫比亞簽訂了合同,使美國被動一步,懊悔不已,這下機會來了。 法國也知道美國早有此意,便先下手搶到這塊肥肉,但法國運河公司目前又面臨困境無法經營,不得已,法國公司代理人布里略訪問了美國,提出要出賣運河公司,開價是1億美元。法國認為,美國一定會很高興地買下。 美國儘管早對運河公司垂涎三尺,知道法國公司要出售更是欣喜若狂,但表面上顯得併不怎麼樣熱情,羅斯福故作姿態,指使美國海峽運河委員會提出一個調查報告,以證明在尼加拉瓜開運河省錢。報告煞有其事地稱:“在尼加拉瓜開運河全部費用不到2億美元,在巴拿馬開運河直接費用雖然只有1億多,但並不合算,因為需要另外付出一筆收購法國公司的費用,這樣加起來開巴拿馬運河全部費用就將達到2.5億美元。”這個報告自然要讓法國公司代理人布里略先生“過目”。

布里略一看報告嚇了一跳,心想,如果美國不在巴拿馬開運河,法國不是一分錢也收不回來了嗎?於是他馬上游說,表明法國願意降價出售運河公司,只要4000萬就可以了,羅斯福一聽,立即指示用4000萬買下了運河公司,僅此一項美國就少花了6000萬美元,法國人還以為挺幸運,總算收回了4000萬,卻不知上了羅斯福的當。 買下公司後,羅斯福又對哥倫比亞政府故會重演,他指使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美國如果能在適當時機內和哥倫比亞政府達成協議,美國將考慮開鑿巴拿馬運河,否則,美國還將選擇開鑿尼加拉瓜運河。 這樣一來,該輪到哥倫比亞政府坐不住了,馬上指使駐美國大使找到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協商,簽訂了一項美國條約,同意以1000萬美元的代價長期租給美國一條兩岸各寬3公里的運河區,美國每年另外付給哥倫比亞10萬美元,這個協議給美國帶來的卻遠不是幾千萬的利益,難怪後來諾列加稍有反叛就受到美國“制裁”。

羅斯福不愧是老謀深算,他欲擒故縱,形退實進,既網開一面叫法國人、哥倫比亞人有“甜頭”可吃,又趁火打劫,撈了大便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