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下)

第15章 08.滾滾紅流向西去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成功開闢了第二戰場,使德軍陷入兩面夾擊的困境。為配合盟軍的登陸戰役,蘇軍發動了強大的夏季攻勢。 1944年6月到8月,蘇軍在北冰洋芬蘭灣對芬蘭軍隊實施突擊。投入此戰的蘇軍,不僅兵力比芬蘭軍隊多了1倍,火砲坦克多了5倍,航空兵多了2倍,並有波羅的海艦隊支援,而且軍隊的素質已經在戰爭中提高了很多,戰鬥力遠遠超過1939年蘇芬戰爭時的蘇軍,因此進攻十分順利。 8月25日,芬蘭政府要求與蘇聯和談。到9月15日,蘇芬停止軍事行動,19日簽訂停戰協定,芬蘭宣布退出戰爭。這次突擊被稱為“第四次突擊”。 1944年6月23日至7月底,蘇軍發動了“第五次突擊”,也就是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收復白俄羅斯,對蘇軍的意義很大,可以迅速進入波蘭,攻占東普魯士等德國本土。德軍企圖不惜一切代價固守白俄羅斯,配置了120萬人,火砲、迫擊砲近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砲約1000輛,飛機1400多架。但此時的蘇軍更加強大,在白俄羅斯戰役中投入了約250萬兵力、6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在白俄羅斯大地與德軍進行了1個月的血戰。最終,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

7月3日,蘇軍收復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 7月13日,收復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7月23日,佔領波蘭重要城市盧布林。 7月27日,蘇軍逼近裡加灣海岸。同一天,蘇軍進抵波蘭的比亞維斯托克城,控制了通往華沙的交通要道。 8月1日,蘇軍已經逼近德國本土的東普魯士。 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軍向西推進了500~600公里,遠遠隔開了德軍南北兩個集團軍群,開闢了進軍柏林的戰略通道。 為了配合白俄羅斯戰役,7月13日至8月底,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發起“第六次突擊”。到8月底,蘇軍不僅收復了西烏克蘭,而且攻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內。 在蘇軍如火如荼的攻勢面前,德軍將領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但他們仍在拼盡全力維持,哪怕知道無法翻盤,也要戰鬥到底。二戰期間,德軍湧現出了一批出色的戰術家。除了隆美爾、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三大名將之外,莫德爾元帥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一位。與三大名將顯著不同的是,莫德爾是堅持到最後的一位。

莫德爾生於1891年,是那種天生就屬於戰場的人,一生都在為戰爭服務,戰場是他縱橫馳騁的舞台。 1938年,莫德爾晉升為少將。從1939年參加波蘭戰役開始,整個二戰,他都沒有缺席。曼施坦因稱他是群人中的強者,形容他為“鯉魚池中的梭魚”。 莫德爾在19位納粹德國陸軍元帥中,最注重儀容儀表。在閱兵時,他喜歡站在敞篷奔馳轎車上,將腳上擦得鋥亮的長筒馬靴,踩在前椅背上,再行舉手禮,一副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的姿態,令人印象深刻。 1941年6月,莫德爾指揮第二裝甲集團軍第三裝甲師,參加蘇德戰爭,表現出一往無前的非凡氣概。在基輔會戰中,他的第三裝甲師作為基輔城的破門部隊,出色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希特勒的信任與賞識。很快,莫德爾被晉升為裝甲兵上將,擔任第四十一裝甲軍軍長。

1942年1月,莫德爾出任第九集團軍司令。此時,主攻莫斯科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遭遇蘇軍優勢兵力的頑強抵抗,蘇軍還對德軍實施穿插和包圍,切斷了德軍的後勤補給線。德軍的指揮系統也被打亂,各部隊之間失去聯絡,情況十分危急。莫德爾抵達集團軍司令部時,看到的是一張張沮喪絕望的臉。作戰參謀布勞洛克向新任司令官簡要介紹了情況,莫德爾立刻在地圖上指指點點,打算從這里切斷蘇軍補給線,從那裡對蘇軍側翼進行反擊。布勞洛克目瞪口呆,問道:“您為這次反擊帶來多少部隊?”莫德爾哈哈大笑:“就我一個人。”這成為二戰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 面對不利局勢,莫德爾依然保持著鎮定和沈著,頭腦冷靜地分析了形勢,向希特勒請求增調一個裝甲軍歸自己指揮。

為此,他於1月20日抵達德軍最高統帥部,並與希特勒發生了激烈爭論。希特勒固執己見,毫不讓步,莫德爾則大膽地問:“我的元首,是你在指揮第九集團軍呢,還是我在指揮?”希特勒驚詫地抬起頭,隨即語氣強硬地說:“我命令你把裝甲軍使用在格扎茨克!”莫德爾仍不服從,並堅決反對希特勒干涉他的指揮權。莫德爾說,他對前線戰況瞭如指掌,而最高統帥部的人只能按地圖進行判斷。希特勒最終讓步了,但他強調,莫德爾必須對由此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負責。 有了一個裝甲軍的增援,莫德爾向蘇軍防線的最薄弱地區展開反攻,從而擊退了蘇軍的猛烈攻勢,穩住了己方的陣線。因此,莫德爾被譽為“轉危為安的人物”。 1943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受挫,反遭蘇軍的強大反攻,再次陷入困境。莫德爾於10月初暫時遏止蘇軍的攻擊,被希特勒譽為“東線的救星”。

1944年3月1日,莫德爾出任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同時仍保留參與指揮北方集團軍群的權力,並被希特勒晉升為陸軍元帥。這位以作戰狠辣著稱的元帥,在新的作戰區域實施了“焦土”政策,以阻止蘇軍的進攻。 持續到7月,莫德爾都在拼命阻止蘇軍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表彰莫德爾成功的防守,希特勒授予他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 但戰爭進行到這一步,這枚勳章除了能使莫德爾繼續賣命之外,毫無作用。 1944年8月,莫德爾發現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對峙的蘇軍集中了主要力量,準備發起進攻。為保存實力,莫德爾於10日前,將德軍逐次退到華沙東北一線以及納雷夫河。 令莫德爾措手不及的是,8月1日,就在蘇軍似乎勢不可擋地向波蘭首都華沙推進時,華沙起義爆發了。很快,華沙城內德國大部分軍事和非軍事機關同外界的聯繫被切斷,各火車站被起義者佔領,城裡各條大街都被起義者封鎖。德軍只守住了維斯瓦河的幾座大橋。假如蘇軍一鼓作氣沖擊橋頭堡,在城裡的德軍便會絕望。可是已經在行進途中的蘇軍卻突然放棄了攻占華沙的企圖。這為德國人“贏得”了時間,莫德爾命令集中在華沙周圍的大批德軍協助衛戍部隊對起義者進行了極為殘酷的鎮壓。

莫德爾本人則於8月16日被調離東線,被任命為西線德軍總司令,前往西線“救火”。但等待他的決不會是什麼好運氣。 1945年4月21日,在西線慘敗的莫德爾元帥,帶著3名軍官和幾個士兵躲過美軍縱隊,逃到杜伊斯堡附近的密林中。他告知隨從人員,他要自殺,並讓他們將屍體埋在一棵選定的松樹下。身邊的人竭力勸阻,莫德爾堅持不聽,他絕望地說:“我從未想到自己會如此絕望,我只效忠於德國……”他還說:“一位陸軍元帥,不能成為一名俘虜,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他忘了鮑盧斯已經投降的事,隨即開槍自殺。 戰場上,有贏就有輸,有得就有失。德軍戰敗之日,莫德爾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莫德爾元帥在調離東線前,下令鎮壓的那座城市——華沙,這個時候已經淪陷了近五年,波蘭也被蘇德分割,已經不存在了。

整個二戰當中,波蘭可以說是承受了最深重的民族苦難,在各國平民死亡人數當中,波蘭是排到前列的。但是不屈的波蘭人民組織了一個地下政府,這個地下政府不僅領導了一個堅強團隊——被絕大多數的人民支持的抵抗運動組織,而且還有法院,還能夠發行公債,甚至有一個初步的教育制度。這個地下政府還跟在倫敦的流亡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而且仍然行之有效地領導著這個國家。隨著戰局的進展,解放的曙光已然露出,所以波蘭地下政府就準備起義,配合盟軍解放波蘭。當時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授權波蘭地下領導人適時舉行總起義,防止德軍在波蘭境內特別是在首都華沙死守作戰。而且長期以來,蘇聯的電台也一直敦促波蘭人發動總起義,並且承諾提供軍事援助。

7月29日,蘇聯莫斯科電台播放呼籲,要求華沙地下組織舉行起義,加速解放進程。 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了。起義者從下午5點開始進攻德軍,很快,全城百萬居民都捲入了戰鬥,3天內控制了大部分地區。但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的德軍反撲鎮壓下,起義軍明顯不敵。於是,起義者請求近在咫尺的蘇軍支援。然而,一直呼籲波蘭人發動總起義的蘇聯電台沉默了,不僅先前承諾的軍事援助沒有兌現,蘇軍還停止了對華沙周圍的德軍的進攻。 得知華沙起義的消息後,丘吉爾和羅斯福一再致電斯大林,籲請蘇軍支援起義,但都沒有得到答复。無奈之下,盟軍只好從空中航線向華沙起義軍空投軍火和食品。執行任務的英美飛機空投物資後,需要就近在蘇聯領土著陸加油,沒想到就連這個要求,也被斯大林斷然拒絕。斯大林在給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回電中,乾脆把起義說成“罪犯集團旨在奪權而在華沙發動冒險事件”。

孤立無援的華沙起義者幾乎赤手空拳地進行著無望的抗爭。德軍從空中和地面瘋狂進攻,飛機坦克狂轟濫炸,一個街區又一個街區地肅清起義者。德軍建議起義者舉行投降談判,卻被領導起義的波蘭將軍布爾·科馬羅夫斯基拒絕了。與蘇軍一起進攻過來的波蘭軍隊為解救自己的同胞,向德軍發起猛攻,但被德軍擋在了城外。 10月2日,華沙起義在堅持了63天后,最終失敗了。 在投降前的最後幾次廣播中,起義者憤怒地控訴:“我們遭受的待遇比希特勒的僕從國還要壞,比意大利、羅馬尼亞、芬蘭更壞。公正的上帝,對波蘭民族所承受的可怕的不公正做出裁決吧,希望他懲治那些犯罪者。”參加這次起義的大部分士兵捐軀,少數人得以逃生。在戰後的紀念活動上,數十名倖存的老兵聚到一起。一位老人回憶起華沙起義,只有“慘烈”兩個字。他說,當時條件極為艱苦,武器陳舊簡陋,但每個士兵都英勇頑強,發誓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但雙方力量過於懸殊,起義最終失敗了。他說,現在華沙的每一個家庭,都有在這次起義中犧牲的人。

華沙起義無疑給納粹德國帶來了很大麻煩,氣急敗壞的希特勒下令“把華沙徹底從地球上抹掉”,於是納粹分子開始了對波蘭人的血腥屠殺。如果你現在到華沙城走一走、看一看,不經意間,就會在某處牆壁上發現一塊石板,上面刻著“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在此地遭納粹殺害”。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曾到華沙城內一段數米長、兩米多高的殘破紅磚牆前敬獻花圈。據史料記載,納粹分子在這段“死牆”牆角下,曾一次殺害了上百個波蘭人。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希特勒不顧彈藥緊缺,極其殘酷地、分步驟地進行炮轟,最後將華沙全城幾乎夷為平地。納粹分子甚至使用了800毫米口徑的“多拉”巨砲,這種超重型火砲威力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和2.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牆,每一枚砲彈重達7.1噸! 整個華沙起義期間,有18000名波蘭軍人和18萬平民喪生,華沙這座歷史名城90%的建築被摧毀,全城變成了一個方圓數十公里的瓦礫場。 1月17日,蘇軍作為華沙的“解放者”入城。此時,華沙已是一座滿是瓦礫和廢墟的空城。蘇聯人呼籲波蘭人發動總起義的最後一句話是“不積極奮起自救,一切將化為烏有”,華沙人民英勇奮起了,蘇軍卻坐視起義者被鎮壓、被屠殺。最終,華沙的一切真正“化為烏有”了。 現在還有人說1944年的華沙起義很愚蠢,也有人說這次起義是波蘭地下軍的投機,是拿愛國做買賣,為了撈取戰後的功名。但在今天看來,這場起義充滿了孤注一擲的悲壯。 當時的形勢是什麼樣的呢?蘇軍已經逼近了華沙,波蘭抵抗組織再不發動起義,就只有坐等蘇聯人的“解放”,但是這種解放並不意味著自由和獨立,對於波蘭來講這是剛出狼窩、又入虎口。歷史上波蘭三次亡國,哪次不是俄國人挑的頭?波蘭人跟俄國人雖然同屬斯拉夫民族,都是斯基諾夫維奇,但有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所以絕不能把這個國家從德國侵略者手中轉交給俄國人。 另外,一旦蘇聯完成對波蘭的控制,想從蘇聯控制下重新獲得自由幾乎是不可能的,俄國人比德國人還狠。因此,波蘭地下軍和流亡政府都認為,與其坐等蘇聯佔領,不如趁蘇聯人到來之前奮力一搏,也許可以使祖國恢復獨立和自由。從二戰後的情況來看,整個東歐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南斯拉夫獲得了真正的獨立,南斯拉夫在二戰當中犧牲了170萬人,那麼點兒一個小國犧牲了170萬人,完全是自己打下來的江山,所以真正獲得了獨立。而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東德這些所謂被蘇聯“解放”的國家都喪失了獨立主權,淪為蘇聯控制下的衛星國,成了蘇聯的殖民地,開始了悲慘的命運。 波蘭人太了解俄國人是什麼脾氣了,打了200多年仗,你什麼德行我太清楚了,所以波蘭人精確地預見到了這一點,絕不能把我們祖國的命運交給蘇聯人。因此,即使在希望渺茫的情況下,也要試一試自我解放,避免被蘇聯人“解放”,避免喪失國家的主權和尊嚴。 今天有很多人為蘇聯人對華沙起義的漠視感到氣憤,其實波蘭地下軍從起義一開始就沒指望蘇聯人的支援,他們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為祖國爭自由,為民族爭尊嚴,起義的目的就是要在蘇聯人到來之前以主人的姿態出現在華沙。這一點,波蘭人清楚,蘇聯人也清楚。 當然,當德國軍隊殘酷鎮壓起義的時候,起義者還是希望蘇軍能夠支援,但那是形勢所逼。然而,起義者想趕在蘇軍到來之前做國家主人的這種努力,已經斷絕了蘇軍援助的可能性。蘇聯援助你的前提,就是你要做傀儡。你想獨立?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起義者註定要在孤軍奮戰中完成自己悲壯的使命,要么光復祖國,要么為了民族的解放壯烈犧牲。 波蘭在歷史上三次被俄、普、奧瓜分,一戰之後好不容易獨立,又被蘇德瓜分。波蘭人幾次經歷了亡國的痛苦,只有亡國的人才知道做奴隸的痛苦,才知道自由的可貴。你想,波蘭人不甘心在德國統治下做亡國奴,他為什麼要做蘇聯的順民呢?自由對於亡國的波蘭人的這種吸引力,不是沒亡過國的人能夠體會到的。 為什麼要發動起義?波蘭人認為起義是獲得獨立最後的機會,哪怕就是一根稻草,我也要抓住。波蘭人是在蘇聯的佔領幾乎成為定局的情況下,復國無望,抱著與其忍辱偷生,不如光榮地戰死的想法,用這種方式追隨祖國而去,這是盡到愛國者的責任。假如說起義的犧牲者九泉之下有知的話,看到戰後波蘭被蘇聯控制的局面,他會覺得自己死得無怨無悔,畢竟我努力了,我免於再一次做亡國奴的悲劇。 說華沙起義是投機的人,完全是扯淡,誰能拿20萬條生命做投機?這20萬人死亡只是為了宣示一個民族不甘心亡國的決心。這20萬人裡面有地下政府控制的國民軍,也有波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更多的是不甘心做亡國奴的普通波蘭人,是什麼讓他們視死如歸?不是黨派利益,而是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尊嚴! 華沙悲壯地蒙難了,蒙難於斯大林的背信棄義。斯大林背信棄義的背後,是新沙皇要控制整個東歐的野心。要想對一個國家進行有效控制,關鍵是建立一個完全受其操縱的政府。二戰後,除南斯拉夫之外的東歐各國政權,是蘇聯紅軍運送給各國的。各國共產黨的總書記們,從蘇聯飛機上走下來,叼著煙斗,揮一揮帽子就“解放”了他的國家。華沙起義者,拒絕接受這種運來的政權。 戰後,波蘭就淪為了蘇聯的附庸。但是在倫敦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政府始終堅持復國的理念,堅持復國的活動。一直到1990年,第二共和國政府仍然有一個總統和幾名內閣部長在英國倫敦,他們堅信祖國有一天會解放。這一天沒用很久,1990年,也就是在華沙起義失敗40多年以後,波蘭政權發生了更迭,當二戰後波蘭首任民選總統瓦文薩就職的時候,波蘭流亡政府的最後一位總統從倫敦飛到華沙,把共和國的法統象徵——總統的印綬和1935年憲法交到他手中,流亡政府的職能結束了。 今天的波蘭就是第三共和國,繼承的是二戰當中那個英勇不屈的波蘭共和國的法統。 1944年8月20日至9月底,蘇軍烏克蘭第二、第三方面軍在黑海艦隊配合下,發起影響巨大的“第七次突擊”。經此一戰,擁有80萬人馬的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幾乎全軍覆沒。蘇軍向前推進了800~1000公里,攻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迫使兩國退出軸心國集團,並調轉槍口,對德宣戰。蘇軍打開了通向德國在歐洲最後一個盟國匈牙利的通道,也為進軍南斯拉夫創造了條件。 1944年9月至12月,蘇軍又連續發動了“第八、九、十次突擊”,攻占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大部分地區,包圍了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匈牙利是通往奧地利和德國南部的門戶,因此,希特勒不斷從各條戰線上抽調兵力增援匈牙利,德軍拼死防守。直到1945年2月13日,布達佩斯才被攻陷。 到1944年年底,蘇聯軍隊經過貫穿全年的十次突擊,不僅全部收復了蘇聯領土,還攻入東歐各國,進逼德國本土。德國法西斯聯盟徹底瓦解,失去了賴以維持戰爭的寶貴資源。在這一年中,蘇軍共殲滅德軍136個師,200多萬人,取得了蘇德戰場上的決定性勝利。 蘇聯人把這十次突擊冠以斯大林的名義,命名為“十次斯大林突擊”。戰後,隨著冷戰的開始,蘇聯人把取得戰爭勝利的功勞,全部歸於領袖斯大林,全然不提英美盟國對蘇聯的巨大援助。 如今,俄羅斯史學界終於承認西方盟國的援助對於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意義巨大。二戰期間,美英兩國一共給蘇聯運送了258.6萬噸航空汽油,而蘇聯自產的只有181萬噸;輸入32.8萬噸飛機鋁材,蘇聯自產是26.3萬噸;輸入各種車輛50.1萬輛,蘇聯自造的卡車只佔5%,蘇聯自己的全部產能都用來生產T-34坦克了。蘇聯步兵的經典戰術是,步兵坐在坦克上沖鋒,坦克一旦被擊毀,上面的步兵也都完蛋了。直到美國汽車輸入蘇聯後,蘇聯步兵才能伴隨著坦克衝鋒。另外,盟國還援助蘇聯14000多架戰機,12000多輛坦克和戰車,以及無數火砲、彈藥。還負擔蘇聯大量的後勤補給,比如食品、醫藥器材,總價值109億美元。如果沒有西方盟國的援助,蘇聯人很難建立起強大的鋼鐵洪流。 這一切,都在冷戰時期被蘇聯抹去了,人們只看到蘇聯生產過6萬輛T-34坦克,卻沒有想到,整個二戰期間,蘇聯連一輛火車頭都沒生產出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