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大國尊嚴·重述朝鮮戰爭的前世今生

第130章 毛澤東的決策使志願軍多付出十幾萬生命嗎

有專家說,第二、三次戰役,將美國人打到了三八線,當時美國人想和談,但毛澤東拒絕了。這一拒絕,使中國軍隊付出了多犧牲十幾萬人生命的代價,佔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傷亡人數的70%,多打了兩年,而取得的結果同樣是三八線停戰。因此,他們認為:毛澤東的決策是不當乃至錯誤的。 其實,這種認識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也是幼稚的理論推演。因為它不符合認識論的原理。 當時,毛澤東是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決策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的。決策出兵之時,毛澤東對朝鮮地理及戰局,基本上不太了解。對美國,雖然知道它是世界老大,知道美國軍隊是世界老大,但到底有多大多強,毛澤東和共產黨的將領並沒有多少實質性認識。 也就是說,在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打起來時,對美國軍隊及其作戰能力、裝備、戰法,毛澤東和其他共產黨的軍事將領一樣,都沒有多少了解。

所以,毛澤東的抗美援朝決策,用毛澤東自己的話講,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其實,毛澤東是在戰爭中了解對手的,是在知己但不知彼中決策這場戰爭的。 在不了解對手的情況下與對手作戰,一交手,很順利;二交手,很順利,打得美國人想停下來。 根據認識論原理,毛澤東當然認為在順利的情況下不能停下來,可以越過三八線將美國人趕出朝鮮了。 經過第三、四、五次戰役較量,毛澤東基本上摸清了美國的實力,充分認識到他們的現代化水平的高度和能力,認識到志願軍憑自身力量,很難達到將美國人趕出朝鮮的終極目標。 就是說,在朝鮮戰場上,美國打不垮中國,中國也很難打垮美國。用軍事專家徐焰的說法,此時,雙方達成了四個平衡:

一是國際戰略格局的平衡,以美國和蘇聯爲代表的兩大陣營對峙; 二是作戰空間的平衡,美中作戰是三軍對一軍,人家陸海空,你只有陸軍;人家除了正面戰場作戰,還有東海岸、西海岸,你三面設防,人家一面作戰就夠了; 三是作戰時間上達成了平衡,白天是美國人的天下,夜晚是志願軍的天下; 四是軍人戰鬥力的平衡,志願軍在戰鬥精神上有優勢,美國人在武器裝備上有優勢。這樣在整體上,雙方達到了相對的平衡。 既然志願軍出兵後,已經將美國人從鴨綠江趕回到三八線,中國的邊境安全目標已經實現,適時進行談判實現停戰,就是一種非常現實可行的選擇。 因此,毛澤東審時度勢,作出了與美國談判、適時停戰的戰略決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