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三野檔案

第2章 第一章初戰蘇中

三野檔案 张斌 11998 2018-03-18
陳毅和饒漱石不和,誰是誰非,毛澤東心中有數。異想天開,蔣介石製訂“滅共”進度表。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粟裕讓賢當副職。夜深人靜,粟裕致電中央,建議讓華中主力暫留蘇中。華東地區戰史,沒有粟裕便不能成章。 旗開得勝,泰興之戰殲敵3000。如南之戰再告捷,創解放戰爭以來殲敵的最高紀錄。敵情突變,粟裕沒有按自己的興趣行事。七戰七捷,解放軍戰史上的光輝一頁。 戰爭造就將帥,將帥是軍隊的靈魂。後來成為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和十大將之一的粟裕,就是在人民革命戰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人民軍隊中的傑出將帥人物。 在前面我們說到,抗日戰爭一結束,黨中央冒險用一架美國小型飛機,把20多名高級將領,從延安運往內地。其中就有陳毅。他是奉中央之命,赴華中地區領導工作的。

在延安時,中共中央對於陳毅的工作,曾作了慎重的研究。因為當時收復和占領東北地區,是全黨一項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務。到東北主持軍事工作,中央當時認為林彪和陳毅都是合適人選。最後中央考慮,在此之前,陳毅曾是新四軍軍長,有在江南和華中工作的經驗,乃決定讓陳毅到華中去主持軍事工作,讓林彪去了東北。 起初,陳毅對到華中進行工作是有顧慮的。他坦誠地對中央說:回華中去恐怕沒有事做,不起作用。毛澤東說,怎麼不起作用?只要你坐在那裡就起作用。於是陳毅答應下來,並請中央放心,盡力調整好和饒漱石的矛盾,做好黨的事業。 陳毅飛離延安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給華中分局發了個電報,說:“陳毅同志昨日飛抵太行,轉赴華中。陳毅態度很好,一切問題均談通。分工:饒為書記及政委,陳為軍長及副書記,其餘不變。”

陳毅和饒漱石有矛盾,中央是知道的。 1942年3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奉命調回延安,中央派較為年輕的饒漱石接替了政委之職。習慣搞點動作的饒漱石,到任不久,便以一些歷史問題為藉口對陳毅進行排擠,以致使新四軍軍長和政委之間搞得很不團結,並被反映到中央那裡。 1943年10月底,饒漱石給毛澤東發報,造謠誣告陳毅。同時暗中拉攏其他一些人也給中央發了一份電報,以求把陳毅擠出新四軍。 然而,毛澤東是了解陳毅的。陳毅既有長期的革命鬥爭經歷,又有卓越的領導才幹,毛澤東對陳毅是信任的,並沒有因饒漱石的小報告而對陳毅的使用產生影響。所以,抗戰勝利後,毛澤東力主陳毅回華中主持軍事工作。 飛機把陳毅等人送到了晉東南黎城縣長凝機場後,便飛返延安了。陳毅要從太行赴華中,還有數千里路程,恰好一起從延安飛來的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也要回軍區,便由他組織護送。 9月下旬,到達濮陽。

9月19日,中共中央根據國民黨的整個軍事部署,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山東調幾萬兵力,迅速開赴東北,新四軍江南主力北撤,一部進入山東。 9月26日,陳毅收到中央9月23日的電報,要他不要去華中,“取捷徑直到山東”接替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的工作,因為羅榮桓要率兵去東北。因此,陳毅赴山東臨沂,接替了羅榮桓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 抗戰勝利前夕,粟裕正在浙西地區開闢敵後根據地。 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蘇浙軍區遵照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對該地區侵華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並先後解放了長興、溧陽、金壇、溧水、安吉、郎溪、廣德、高淳等縣城。至9月中旬,蘇浙解放區北起京(寧)——滬鐵路,南至安吉、孝豐,東起太湖,西至宣(城)蕪(湖)公路的廣大地區聯成一片。

9月20日,黨中央指示華中局:“浙東、蘇南,皖南部隊北撤,越快越好”,為此,蘇浙軍區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有計劃地渡江北上。 正在這時,粟裕接到了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任命他和張鼎丞為華中軍區正副司令員的電報。他一面要業務部門暫緩下發委任命令,一面電請中央:“閱悉中央以職及張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指示,不勝惶恐。以職之能力,實不能負其重任。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為高超。抗戰以前,均為長輩;抗戰初期,則為職之上級;近數年來,又復在中央直接領導下,成績卓著;且對執行與掌握黨的政策,均遠非職所能及。為此,曾再三請求華中局,以鼎丞同志為司令,職副之,未蒙允許。為慎重並更有利工作起見,特再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中央給予之光榮任務。”

10月29日,即粟裕的電報到達中央的第二天,中央進一步研究了粟裕的意見,給華中局並新四軍軍部發了回電。電中說,中央認為粟裕的意見“是有理由的”,“同意以張鼎丞為華中軍區司令,粟裕為副司令並兼華中野戰軍司令”。 粟裕以大局為重,黨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計個人得失的生動事蹟,在華中廣泛流傳,成為佳話。 新成立的華中軍區的領導成員,除正副司令員張鼎丞、粟裕之外,還有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張愛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軍區下轄蘇中、淮南兩個軍區及4 個軍分區,全部兵力約13.5萬餘人。 10月10日,華中野戰軍正式組成。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劉先勝任參謀長。野戰軍下轄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江渭清;第七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吉洛;第八縱隊,司令員陶勇;第九縱隊,司令員張震。全部兵力約4.7萬餘人。華中野戰軍在建制上屬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陳毅指揮。

羅榮桓離開山東後,陳毅率領接替山東軍區的部隊,主要有新四軍軍部及第七師,第二師第四、五旅,第四師第九旅,蘇浙軍區第二、第四縱隊及蘇中軍區教導第一旅等部。 1946年1月7日,遵照黨中央的指示,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新四軍軍長陳毅兼山東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饒漱石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副軍長張雲逸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黎玉任新四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新四軍參謀長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舒同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山東軍區轄濱海、魯中、魯南、膠東、渤海等5個二級軍區,全部兵力約20萬人。 同時,組成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宋時輪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野戰軍下轄第一縱隊(含第一、第二、第三旅),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二縱隊(含第四、第五、第六旅),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趙啟民;第七師(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第八師(含3個團),師長何以祥,政治委員丁秋生。總兵力約7.4萬餘人。

山東、華中野戰軍在統一編制的同時,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向日偽軍進行了大反攻,並堅決回擊國民黨正規軍的進犯。經過5個多月的作戰,殲敵近4萬人,解放縣城及重要市鎮約90處,鞏固和發展了華中與山東解放區。 從1946年3月起,山東和華中野戰軍進行了“百日大練兵”運動。此後,進一步調整了部隊的戰鬥序列。 5月間,中央軍委任命羅炳輝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韋國清為第二縱隊司令員。同時,華中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為第一師,粟裕兼師長和政治委員;第六縱隊改為第六師,譚震林兼師長和政治委員;第七、第九縱隊番號不變;華中第五軍分區基幹武裝及向我投誠的趙雲祥部改編為第十縱隊,謝祥軍任司令員,劉培善任政治委員。 6月2日,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決定:以第七縱隊兼蘇中軍區,第九縱隊兼淮北軍區,第十縱隊兼蘇北軍區。 7月,東江縱隊等部和中原軍區第十三旅,先後到達膠東和蘇皖解放區,分別編入山東和華中我軍。至此,山東與華中野戰軍兵力有13萬人,軍區部隊26.6萬餘人。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在完成了各項戰爭準備之後,徹底撕下和平面具,命令國民黨軍隊約25個師的兵力,向我中原部隊發起進攻,全國大規模內戰就此展開。 蔣介石自恃國民黨在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上的暫時優勢,曾設計了一個被後人恥笑的“一年消滅共產黨”的進度表:6月底48小時內消滅中原李先念部;7月中兩個星期夷平蘇北解放區;8月份3個星期打通津浦路和膠濟路;9月份消滅冀熱遼和冀魯豫解放區;華東解放區包括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和山東全省,南臨長江,北近平津,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組成強大的重兵集團,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的心臟地區——南京和上海。內戰一開始,蔣介石就把進攻的矛頭直接指向華東地區。於是,上百萬美式裝備的精銳國軍,猶如滾滾惡浪,一波又一波地撲向華東解放區。

蔣介石對華東地區的如意算盤,是實行由南向北的逐步壓縮,先將解放軍華中主力趕過隴海路北,再會同膠濟線南下的國民黨軍將其聚殲於魯中地區,以解除其寧滬杭中心地帶的“心腹之患”。 戰雲滾滾,敵大軍壓境。中共中央軍委6月22日來電指示作戰方針:“山東以徐州為主要作戰方向,主要著重調動徐州之敵於野戰之中殲滅之。”這一計劃的核心,是著重向南,首先給予向華中解放區進攻的敵人以有力的打擊。然後會合山東主力由淮河南、北進擊津浦線,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造成對徐州的合圍形勢,以調動敵方,在運動中將敵殲滅。這樣,就可以甩開向北的蔣軍而插到國民黨區域取得人力物力,取得戰局上的主動。陳毅次日即復電中央,完全同意這一南下作戰方針,並對山東野戰軍作了部署。

這是關係到未來華中地區整個戰局的籌劃。粟裕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後,根據他對華東地區國共兩黨軍隊態勢的了解,內心非常矛盾。夜闌人靜,蛙聲陣陣,但粟裕難以入睡。在接到中央電報的當日晚,即給中央和新四軍軍部起草電文,力陳利弊,建議華中主力暫留蘇中作戰。他在電報中陳述外線、內線作戰的利弊,他分析道: 第一,在蘇中地區,環境比較安定,部隊轉入戰爭狀態需有一個過程。戰爭初期,我華中野戰軍主力,如在淮南作戰,不僅糧草需保障供給,就連支前民工也需要蘇中補給。主力部隊開到,加上民工、幹部,每天至少需要糧食10萬斤,兩三個月所需的糧食,則可達千萬斤,其它軍需供應的任務也相當繁重,這將會給我軍在蘇中地區的作戰帶來很大困難。 第二,蘇中當前有敵軍9個旅,如我華中主力西遷,留守部隊難以擔當牽制任務,該區有被敵迅速佔領之極大可能。蘇中地區地富人稀,人口900萬,佔華中總人口的五分之二,糧食亦佔華中總產量的五分之二,沿江商業繁榮,稅收佔華中的一半,這些都是支援戰爭的巨大力量,一旦淪入敵手,就會為敵所用。而且蘇中地近京滬,如不戰而棄,政治影響也不利。 第三,淮南有敵軍第五軍,整編第七十四師一個旅也在淮南。另兩個旅在南京,一打起來勢必北渡淮南。這兩支部隊均屬蔣軍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敵軍,兵力較強。相對說來,蘇中之敵較弱。 對上級的指示有不同的意見,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這是一個指揮實際作戰的將領,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表現。但給中央的電報發走以後,粟裕的心中仍是難以平靜。他想,自己的建議會不會影響中央的決策?自己的考慮會不會是局部性地看問題?總之,他擔心自己的想法會不會對革命事業產生不利的影響。 電報到達延安以後,毛澤東與中央軍委非常重視粟裕的分析,經研究決定,改變了原來的戰略部署。並向粟裕復電。 翌日,粟裕接到中央軍委复示:“部隊繼續隱蔽於待機位置,聽候安排。” 接到中央軍委的電報之後,粟裕的心情才平靜下來。然後,他和軍區其他幾位領導人反复磋商,即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4人的名義聯名上報中央並陳毅:建議第一、第六師先在蘇中打幾仗,到第二階段再西進淮南。 7月初,中央從各方偵悉:膠濟、徐州、豫北、豫東、蘇北的國民黨軍隊可能同時向我蘇豫皖根據地發起進攻。中央軍委對原定作戰計劃作了重要調整,指示張、鄧、粟、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 中央軍委作戰計劃的調整,對於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也和粟裕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後來粟裕領導的“蘇中戰役”就是在中央新的作戰部署的指導下取得的。 7月上旬,蘇中地區的戰爭形勢越來越緊急。 在華中野戰軍司令部裡,從佈滿藍色圓圈、曲線和箭頭的長江兩岸地圖上,人們清楚地看到當前的軍事態勢。蘇中地區的國民黨軍整編四十九師自南伸向北,整編八十三師自泰州伸向東,二十五師自揚州伸向北;津浦線的國民黨第七軍共15個旅伸向睢寧、泗縣、盱眙、來安;麋集江南的國民黨軍整六十師、二十一師等7旅之眾,作為第二梯隊,北渡後跟進,形成“多路向心突擊”的態勢,箭頭齊指我蘇皖邊區首府“兩淮”(淮安、淮陰)。 作為華中地區軍事指揮的首腦,粟裕深深覺得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但他對勝利充滿了信心。他從來未被強大的敵人嚇倒過,可以說,他一生的軍事鬥爭中,都是與強大的對手作較量的,但只有勝利是屬於他的。 粟裕作為一代名將,在人民軍隊的革命戰爭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可以說,華東地區戰史沒有他便不能成章。然而,在第三次國內戰爭開始的1946年之前,粟裕這個名字還遠沒有達到讓國民黨軍隊聞之色變的地步。但是,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粟裕這個小個子軍人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粟裕,1907年8月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楓木樹腳村一個封建地主家庭。 17歲便擺脫了舊家庭的束縛,逃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求學。由於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馬日事變”後,受反動當局通緝。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他身經百戰,6次負傷。一份資料說,從1938年至1943年,粟裕領導的新四軍第一師堅持大江南北抗戰,戰鬥500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10萬以上。 “這種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道路。是共產黨軍事指揮員成長的最基本的道路,當過新四軍政治委員的劉少奇說,粟裕領導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建立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陳毅對粟裕的軍事指揮藝術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好。”他還說:“粟裕同志可算為理論與實踐兼優的人,戰役指揮很高明,他長期在實際戰爭中鍛煉,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 解放戰爭初期蘇中戰役中的“七戰七捷”,就是可以說明粟裕高超的戰役指揮藝術的例子之一。 蘇中戰役開始之前,在蘇中各部隊高級指揮員參加的作戰會議上,粟裕講了進行自衛戰的巨大政治意義,特別講了敵人驕兵必敗的道理,講了不久前他親自看到的蔣軍軍官盛氣凌人,驕橫狂妄的例子。 那是在前不久的3月份,他在徐州向檢查停戰協定執行情況的3人小組,控告蔣軍違反停戰命令,侵占我解放區的罪行之後,從徐州乘飛機返回淮安。 那天,機場上有一批批美製P51型蔣機不斷地起飛、降落,發出刺耳的呼嘯聲。當時站在粟裕身邊的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副參謀長,趾高氣揚地指著天空得意地說:“現代的空軍,威力真是偉大啊!”這顯然是耍弄威風,欺負我軍沒有空軍。粟裕看出了敵人的不良用心,立即冷冷地回敬道:“可惜它有個缺點,目前還不能到地面來捉俘虜!” 驕兵必敗。粟裕根本不相信擁有美國飛機、大砲的國民黨軍隊,會是未來戰爭的勝利者。 根據中央軍委的作戰方針,粟裕把蘇中戰役的初戰選擇在江都至如皋一線,也就是蘇中解放區的前部地區。這是個異乎尋常的決策。戰爭初期,迎擊進犯之敵,傳統的戰法是“誘敵深入”。但粟裕經過周密研究,從“時機、地點、部隊”這三個關節考慮,認為在蘇中前部地區作戰,要比縱深地區更為有利。因為,在戰爭初期,我軍以大塊解放區為依托,可以充分發揮地利、人和的優勢,乘敵正在實行戰略展開之際,在前部地區予以打擊,可以打亂敵之部署,暴露敵之弱點。何況戰爭初期,敵人恃強,以大軍向我進攻,以為我軍不敢攖其鋒,我軍恰恰在此時此地主動向其反擊,必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蘇中戰役正是在這樣的作戰指導思想下進行的。 7月中旬,盤踞在南通的國民黨第一綏靖區的湯恩伯(後由李默庵接替)指揮5個整編師,共15個旅約12萬人,開始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攻。 在此之前,我軍已偵悉蔣軍向如皋、海安大舉進攻的確實部署:敵整編第四十九師從南通向北犯如皋;整編第八十三師從泰興、宣家堡,整編第九十九旅從靖江,兩路合擊黃橋,然後配合四十九師會攻如皋;整編第二十五師的一四八旅從泰州東犯姜埝,得手後,這幾路將會攻海安。 敵人3路而來,顯然是拉開架勢和我軍拼消耗。我軍將以什麼樣的戰法應敵呢?粟裕審時度勢,決定先機制敵,主動進攻其出發地,打亂敵之部署,並選擇了集中兵力先打宣家堡、泰興這一路的方案。 從“慎重初戰”和“首戰必勝”的要求出發,作戰會議經過認真討論,確定了作戰方向以後,又很快作出具體部署:一師、六師各6個團,擔任殲滅中路敵八十三師的兩個團。七縱隊3個團,在北側監視西部之敵,十縱隊3個團在邵伯牽制敵二十五師。 最後,粟裕對於這樣的作戰部署又明確說明了一個基本考慮:“敵人12萬人進攻我3 萬多人,是四打一,我軍這麼一來,還了它個:六打一!” 7月13日,粟裕親臨一線作戰。 粟裕率一師,譚震林率六師,管文蔚、吉洛率第七縱隊在宣泰地區作戰,第一軍分區監視和阻擊可能由白浦北犯之敵和泰州東犯之敵。 戰鬥打響後,宣泰之敵碎不及防,驚慌失措。剛上任的第一綏靖區司令李默庵感覺戰局難測。這時,已抵白浦的第四十九師師長王鐵漢,停止前進並電詢李默庵,李因情況不明,不敢貿然前進,遂令王撤回平湖。 15日,當李默庵確實判明我主力部隊在宣泰之間時,復令其四十九師繼續北進。我軍嚴陣以待,一師和敵人發生激戰。經過一夜的戰鬥,殲滅了敵八十三師的第十九旅兩個團和旅屬山砲營及第六十二旅一個營共計3000餘人,繳獲山炮10餘門,輕重機槍200多挺。達到戰前預期的目的。 因為是初戰,中央軍委對此戰極為關心。戰鬥一結束,毛澤東即打電報詢問戰況如何?問打的是不是整編第八十三師?該師被消滅了多少?尚存多少? ……粟裕清查戰果後,一一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見戰報後十分高興,又立即電示粟裕:“泰興戰鬥結束後,立即整理部隊,準備再打四五個大仗”。 蔣軍在宣泰之戰中失敗,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極為惱火,大罵李默庵無能,並給李發去命令:“令整編六十五師火速北渡長江,會同靖江第九十九旅增援泰興,再進黃橋,拖住共軍主力。令第四十九師日夜疾進,奪如皋城。然後,第四十九師從如皋城,第六十五師從黃橋,第八十三師從泰州,三面夾擊共軍。全殲粟裕之一師、六師。” 根據敵人新的作戰部署,粟裕擬定了兩個作戰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打前來增援宣、泰的第六十五師和第九十九旅。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就近運用兵力,部隊不會太疲勞,時間也比較充裕。缺點是這批敵人是來增援的,警覺性必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圍,或者打得相持不下,使敵第四十九師得以乘機佔領如皋,使我軍的側後和後方受到很大的威脅。 第二個方案,是迅速轉移兵力,以主力作遠距離機動,直插進犯如皋的第四十九師側後攻擊之。此案的優點比較明顯,主要是這一行動必然大出敵人之意料。但此案也有缺點,這就是我軍要強行軍一百幾十華里(第六師的距離更遠些),兩夜激戰之後繼以疾走,我方戰鬥力勢必會被減弱。 粟裕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採取第二種作戰方案。因為據偵知,敵軍認為我軍主力在敵之西邊,而敵之四十九師則放心大膽地向我如皋挺進。如果我軍來一個遠距離奔襲,就會陷敵於被動,打他個措手不及。當然,要實現這一作戰目的,我軍必須打得、餓得和跑得,能夠連續地打仗、行軍、打仗。 粟裕深知,這也正是我軍的長處所在。 所以,蘇中戰役中的第二戰,粟裕就選中了敵四十九師作為殲滅的目標。 7月15日晚,粟裕令第一師全部和第六師大部轉兵東進;並用汽艇急運第七縱隊一個團,先期趕往如皋,協同第一軍分區部隊扼守該城。同時設置疑兵,繼續圍殲泰興城內之殘敵,給敵人造成我之主力確實仍在西邊的錯覺,使敵四十九師放膽向如皋進犯。 第一軍分區對東進之敵進行了英勇的阻擊。 17日上午,進犯如皋的敵右路到達如皋以東的鬼頭街、田肚里地區,左路到達如皋以南之宋家橋、楊花橋,準備次日會攻如皋。 與此同時,我東移之主力也已抵達黃橋、如皋之間的分界、加力地區。 粟裕作了殲敵的具體部署:以第一師主力搶占鬼頭街東南公路上之林樟,斷敵退路,爾後從右路之敵第二十六旅的側後向北攻擊;以第六師主力搶占楊花橋西南的賀家壩,爾後從左路之敵第七十九旅的側後向東北攻擊;第七縱隊主力則由如皋城及其東北地區向東南出擊;3路協力,殲敵於如皋東南地區。另以第一師、第七縱隊各一個團伏擊向姜堰進犯之敵,以第六師之兩個團打擊向黃橋進犯之敵。 7月18日晚,我軍突然向敵人發起攻擊。敵驚慌失措。敵第四十九師師長王鐵漢電告李默庵求救。李因為剛吃過敗仗,也極為恐慌,就在電話中對王鐵漢說:“鐵漢兄,你先堅持一天一夜,後天援軍就到,你一定要頂住共軍的襲擊。” 王鐵漢接了李默庵的電話後罵道:“他媽的,一天一夜不都得見閻王去!李默庵你見死不救,只要這一仗老子不被共軍吃掉,就有你好瞧的。” 王鐵漢親自督戰至19日,援軍仍未到。晚上,他把部隊交給參謀長,言稱親自上第一線作戰。實際上,他領著幾個親信逃之夭夭,其部被我軍全殲。 如皋東南地區的第二仗,我軍共殲敵一個師部,一個半旅,計10000餘人。一次殲敵這麼多,解放戰爭以來還是第一次。戰鬥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就發來了賀電:“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 蔣軍兩戰兩敗,惱怒之餘是不甘心。國民黨參謀總長陳誠,湯恩伯及白崇禧等國民黨高級將領,紛紛到華中地區,給國民黨士兵打氣,並策劃下次戰役。 敵軍決定再集中6個旅的兵力,分路向蘇中重鎮淮安進行攻擊。 經過宣泰、如南兩戰,王鐵漢丟了兩個半旅。在如南戰役中,王打扮成夥伕才得以逃命。等他逃回宋家橋時,心裡自是窩火。受上司責罵,受同事白眼,一直抬不起頭。他聽說蔣軍準備打淮安時,主動向湯恩伯請戰,企圖雪前戰之恥。 湯恩伯要集中6個旅攻打淮安,粟裕得知後,心情十分興奮,這無疑是敵人又送到嘴邊的一塊肥肉。 敵人把淮安作為進攻的目標是有道理的。因為淮安是蘇中戰略要地和交通樞紐,敵軍進攻,我軍勢必爭奪,這樣敵人依仗其優勢的兵力和裝備,就可重創或者消滅粟裕的主力部隊。 面對這種狀況,粟裕沒有按自己的作戰興趣行事。 從粟裕內心講,想先以小部隊實施運動防禦,先給敵人以一定的殺傷和消耗,使主力部隊贏得休整的時間,然後撤出淮安,給人造成我被迫放棄戰略要地的感覺,讓敵人在“勝利”中遭受我軍的沉重打擊。 但這種思想不是輕易的能夠為人所接受。為了慎重起見,粟裕決定赴華中分局請示匯報。粟裕此時是在海安。海安離華中分局本部所在地的淮安,相距約150多公里,而且還要經過東台的水網地區。粟裕騎摩托車,乘黃包車,蹬自行車,把當時能利用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還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趕到淮安。 華中分同立即召開常委會,認真討論了粟裕的方案,最後把粟裕的設想作為正式方案確定下來。這就是:先在海安實施運動防禦,爾後主動撤離,尋找新的戰機打擊敵人。華中分局並將此決定上報中央、華東局及新四軍軍部。 然後,粟裕立即又趕回海安,大刀闊斧地將主力部隊後撤休整,僅以第七縱隊之一部在海安地區進行運動防禦戰。 在7月30日至8月3日的4天中,從蘇中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部隊不久的第七縱隊,可真是打出了威風。他們只用了3000多的兵力,英勇抗擊了5萬多敵軍的輪番進攻。儘管敵人兵力集中,炮火濃密,但我軍靈活作戰,傷亡僅200餘人,殺傷敵軍3000餘人。 7月31日,他們還巧妙地對敵人進行了一次夜襲,消耗了敵人萬餘發砲彈。 8月3日,七縱隊主動撤離海安。 我一撤出海安,敵第六十五師,第十五旅,新七旅紛紛侵進海安,競相向南京報捷。敵人宣布我華中主力大勢已去。 敵人隨即分兵佔姜埝、佔西場、佔李堡、佔角斜,企圖完成海安至黃淮邊的東西封鎖線。這樣一來,在西起揚州,東到海邊的300里地段上,擺開了便於我軍各個擊破的一字長蛇陣。 華野總部和中央軍委一致認為殲敵良機已至!經過休整的我軍一師、六師主力,迅即分路出擊。 8月10日夜,我一師部隊向剛換防到李堡鎮的敵新七旅十九團發起攻擊。敵人不及防備,一夜之間被全殲。率十九團前來接防的新七旅副旅長田從雲,成為我一師俘虜的第一個國民黨將軍。 8月11日,由海安東進的敵新七旅旅長黃伯光不知李堡鎮已被我軍拿下,仍率二十一團部隊向李堡鎮進發。結果在洋蠻河地區被我軍預先埋伏的大口袋圍了個結實。 中午,當敵以3路縱隊行進至我埋伏圈後,我十八旅十四團立即迎頭髮起攻擊,七縱第五十七團迅速斷其退路。許多敵人還沒有來得及拉開槍栓就做了俘虜,有的慌亂地滾下深河之中被活活地淹死。下午5時,我軍發起衝鋒,不到30分鐘,就把分割成數塊的敵軍全部殲滅。 李堡一戰,使蘇中戰局發生新變化。蔣軍連遭我4次打擊,損失了3萬多人,使其在蘇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不得不調整部署,把重點放在扼守南通、丁埝、如皋、海安這條公路幹線,加強海安泰州之線以南之間的防禦,以確保其占領區。同時,積極準備以其整編第二十五師由揚州、仙女廟地區乘虛北攻邵伯、高郵、威脅兩淮。 針對這一情況,我軍決定從敵側翼南通、如皋一線打開缺口,鑽到敵人的肚子裡去打,威脅敵人後方基地,打亂敵人部署,造成殲敵良機。 8月20日晚,我軍16個團,3萬多人,在粟裕、譚震林的率領下向南開進。 21日晚,一師向丁埝守敵,六師向林梓守敵,第五旅向東陳守敵,分別發起突然攻擊。 在此地受我攻擊的敵軍,是敵交通中隊,號稱國民黨的一支“袖珍王牌軍”。這支部隊是由美國特務梅樂斯和國民黨軍統特務戴笠合作訓練出來的特務武裝,連以上軍官都是軍校生,多屬軍統特務,比其他國民黨軍隊在政治上更加反動。他們以恢復交通為名,專門對公路沿線的解放區進行“圍剿”,配合地主還鄉團血腥鎮壓人民。為了捕捉地方乾部和民兵,他們竟在丁埝儲存了幾屋子刻有USA字樣的腳鐐手銬。 我軍向該敵發起攻擊後,進展很快,不到20個小時就解決了戰鬥,該地的敵軍除一小部分逃走外,其餘大部被殲。 如果說,蘇中戰役是整個華東戰場的序幕,那麼,“攻黃救邵”的“如黃”之戰,則是“七戰七捷”全劇的高潮。 粟裕率我軍主力攻占丁、林後,揚州蔣軍第二十五師,於25日牙始沿運河北上,把進攻的矛頭指向蘇中解放區的江都縣邵伯鎮。 粟裕深知敵人的戰法,決心走險棋,出奇兵以勝敵。決定除以第十縱隊3個團和地方武裝兩個團在邵伯防禦,其餘的3 萬餘主力部隊,插進東西南北皆沒有眾多據點的敵包圍圈內,以“攻黃(橋)救邵(伯)”的戰法,來調動敵人,殲敵於運動中,並解邵伯之圍。為此,令除以七縱隊在姜堰、海安之間發動箝制性進攻外,主力於23日夜間由丁埝、林梓向黃橋挺進。 此時,蔣軍判斷粟裕將要攻打如皋,於是急令九十九旅由如皋向黃橋增援。 粟裕得知此一情況後,仍令部隊繼續西進,並通知部隊準備在如黃路和敵軍打一遭遇戰。 25日,在黃橋東北,我軍果然與敵軍遭遇。粟裕立即令我軍將遭遇的敵第九十九旅包圍起來。 此日,蔣軍急忙從如皋調來一個旅又一個團增援第九十九旅。粟裕來者不拒,也就勢把該敵也劃入了包圍圈。 是日夜,我軍對敵各部隊發起勇猛的進攻,敵人拼死固守,激戰一夜,未見分曉。 原來,敵人的實力,要比我們預先偵知的要強。為了保證全殲,速戰速決,粟裕決定集中4倍、5倍、6倍於敵的絕對優勢兵力。當時,手頭兵力不多,更沒有預備隊,就從戰場上及時轉用兵力。 敵人經我軍一夜攻擊,傷亡慘重,士氣低落,建制混亂,正盼著飛機和援兵來救命時,天突然下起滂沱大雨,致使敵人失去了空中優勢。下午1時,我參戰部隊再次向被圍之敵發起攻擊。我一舉突破敵人的防禦陣地,直插敵人心臟。敵人立即亂作一團,失去指揮,分頭突圍。我軍大膽楔入敵群,猛打猛衝,敵軍大部被殲。 殘敵1000多人倉皇南逃,正好闖進我一旅的埋伏圈內。一旅一陣痛打,敵人完全給打懵了。結果,該敵被全殲在蘆家莊地區。 殲滅了該敵之後,我一旅立即揮兵東向,會同第三旅、第五旅,以15個團的兵力,向被圍的加力、謝家甸之敵發起攻擊。 27日,敵人一面從如皋拼湊了一個團的兵力西出接應,一面從加力、謝家甸以營為單位分路突圍。我軍首先向被圍之敵發起猛烈的進攻,被圍之敵很快悉數被殲。由如皋出來接應的敵人亦被殲一半。與此同時,我五旅乘勝攻克黃橋。 如黃路作戰,是解放戰爭以來繳獲俘虜最多的一次,殲滅九十九旅全部,一八七旅全部,七十九旅1個半團,一六零旅5個連,六十二旅1個營,總計1.7萬餘人,繳各種炮50餘門,輕重機槍600挺,長短槍3500餘支。 在如黃戰役激烈進行的同時,粟裕還同時指揮發起了邵伯之戰。 邵伯位於揚州以北,形勢險要,是通往兩淮的門戶。為了集中主力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迅速拿下如黃戰鬥,留守邵伯的我軍只剩下第十縱隊和地方武裝的兩個團。 從8月23日到26日,堅守邵伯的部隊,經過4天4夜的保衛戰,終以勝利而結束。敵軍在飛機、大砲的配合下,向我守軍發起輪番的猛烈攻擊,但我十縱隊和第二分區的部隊,依靠工事和水面,英勇抗擊敵人,我主陣地始終屹立未動。當敵第九十九旅在如黃路上被殲時,消息傳來,敵全線震驚,原來叫嚷“不出3天攻下邵伯”的敵第二十五師師長黃伯韜,不得不把部隊撤回揚州。 蘇中戰役,七戰七勝,震撼全國。黨中央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評價,說蘇中戰役“每戰集中優勢兵力打敵一部(例如8月26日集中10個團打敵2個團,8月27日集中15個團打敵3個團),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依照辦理,並希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蘇中戰役之後,延安總部發言人稱這次勝利,加上中原突圍、定陶戰役,“這三個勝利,對於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並說:“粟裕將軍的歷史,就是一部為民族與人民解放艱苦奮鬥的歷史。今天,粟裕將軍成了蘇皖軍民勝利的旗幟。” 後來的軍史家也給蘇中戰役以高度的評價。認為蘇中戰役,不僅是粟裕靈活用兵,不拘一格的充分體現,也標誌著解放戰爭初期我軍高級指揮員高超的戰術指揮水平。認為在敵我兵力為四比一的情況下,殲敵數字是敵軍總數的二分之一,相當於我軍總兵力的兩倍,這在中外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