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抗美援朝的凱歌

第2章 第一章英勇善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的凱歌 刘培一 27936 2018-03-18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武裝鬥爭,推翻了美國扶持的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使美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政策破了產。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衝破了美國的東方戰線,打亂了它在遠東的戰略部署,改變了世界特別是亞洲的政治軍事力量的格局。然而美國不甘心失敗,繼續推行其稱霸世界的戰略。作為它全球戰略計劃的一部分,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了200多個軍事基地,部署了佔其陸軍三分之一的部隊和近百艘軍艦,千餘架飛機;策劃單獨締結對日和約,以保持其駐日占領軍,把日本變成它在亞洲的主要戰爭基地,並企圖使台灣成為它太平洋前線的“總樞紐”,“不沉的航空母艦”,還圖謀把整個朝鮮納入它的勢力範圍,以作為它對付中國和蘇聯的“跳板”。

朝鮮半島,是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方前哨,戰略地位突出。由子歷史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以北緯38度線(簡稱“三八線”)為界,使朝鮮半島形成了南北兩部分。美國蓄意製造朝鮮民族分裂,駐軍南朝鮮,1948年8月15日,扶植成立了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形勢下,朝鮮北方人民於1948年9月9日,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朝鮮政府堅決主張,在沒有任何外國勢力干涉的條件下,舉行全朝鮮的民主普選,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實現自主和平統一。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則在美國的支持和縱恿下,堅持武力統一的政策。 1949年12月,李承晚聲稱,在新的一年中“必須統一南韓和北韓”。接著,在美國的支持下加緊了戰爭準備,在“三八線”地區加速軍事部署,並頻繁地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行武裝挑釁活動。朝鮮政府面臨著李承晚集團的戰爭威協,在軍事上也作了必要的準備,加強了人民軍的建設,並同南朝鮮“北進統一”的反動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1950年初起,朝鮮半島南北兩種勢力的鬥爭日趨尖銳,雙方在“三八線”上不斷發生武裝衝突,局勢日益嚴重。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全面內戰終於爆發。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任何國家的內部事務別國都無權干涉。但是,美國卻從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出發,迅即出兵對朝鮮實行武裝干涉,並尋找入侵中國領土台灣的藉口。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要美國駐遠東的空軍、海軍支援南朝鮮軍作戰。同時,指使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霸占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代表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兩個常任理事國代表不能行使否決權的情況下,通過誣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侵略者”並要予以武力製裁的決議,還通過了為美國搜羅侵朝軍隊的非法決議。 30日,杜魯門又命令美國陸軍參加侵朝戰爭,並授予美國駐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使用其所有地面部隊的全權。 7月2日,駐日本的美軍第24師作為先頭部隊,在南朝鮮釜山突然登陸,投入前線作戰。 7日,杜魯門下令要擴大美國的戰鬥部隊,使其陸、海、空三軍總數達到200萬,準備以更大的力量投入侵朝戰爭。這一天,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授權由美國組成統一的侵朝軍隊司令部,統一指揮參加侵朝的各國軍隊,由美國指派司令官,統一司令部可使用聯合國的旗幟。這樣,就給以美國為首的參戰國的軍隊披上了“聯合國軍”的外衣,並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從此,朝鮮人民為爭取獨立統一而進行的國內戰爭,由於美國的直接武裝干涉,變成了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金日成首相號召全朝鮮人民和朝鮮人民軍官兵,動員起來為朝鮮的自由獨立和統一進行堅決的鬥爭。英雄的朝鮮人民軍立即投入戰鬥,以破竹之勢向“三八線”以南挺進,給美國侵略軍以有力回擊。 6月28日解放漢城,7月20日攻占大田,並生俘美第24師師長迪安。至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解放了南朝鮮90%的土地,把美軍和由美國武裝的南朝鮮軍壓縮到洛江以東1萬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美國侵略軍在負隅頑抗的同時,利用釜山港繼續增兵,準備反撲,戰爭一時形成膠著狀態。美國軍事當局為挽回敗局,開始醞釀擴大侵略戰爭的新步驟。 美國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安全,藉機霸占中國領土台灣是對中國人民的直接挑戰。 6月28日,毛澤東主席嚴正指出,中國人民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 7月6日,周恩來又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操縱下的聯合國通過的決議是非法的,中國人民堅決反對。接著,周恩來通過外交途徑,對美國的侵略行徑進行了有理有力的鬥爭。

鑑於朝鮮戰爭已趨於復雜化,並有擴大規模和轉入持久的可能,經毛澤東主席提議,在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主持下,於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召開兩次國防軍事會議,討論美國侵略朝鮮的形勢和保衛中國國防問題。 7月13日,中央軍委正式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中央軍委調擔任全國戰略預備隊任務的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所轄之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共12個步兵師和砲兵第1、第2、第8師以及1個高射砲兵團、1個工兵團,共計2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擔任保衛中國東北地區邊防的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反侵略戰爭的任務。要求上述部隊於8月中旬集結於安東(今丹東,下同)、鳳城、輯安(今集安)、通化、遼陽、海城、本溪、鐵嶺,開原等地,開始整訓。同時,中央軍委調整和加強了第13兵團的領導班子,任鄧華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第13兵團領導機關遂行東北邊防軍領導機關的職能,歸東北軍區領導。 8月18日,毛澤東主席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督促邊防軍務必於9月30日前完成戰前訓練和一切作戰準備工作,待命執行作戰任務。 8月下旬,中央軍委又決定將第9兵團和第19兵團調到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沿線地區集結,以策應東北邊防軍的行動。 9月6日,中央軍委又將第50軍由湖北調到東北地區,加入邊防軍序列。與此同時,中央軍委還決定加速特種兵建設,立即增編空軍4個飛行團,陸軍3個戰車旅、18個高射砲兵團和10個步兵軍的隊屬砲兵。為預防美國空軍對我國大城市和工業基地的轟炸,中央軍委製定了防空作戰計劃,將3個航空兵師、15個高射砲團和1個探照燈團分別部署在瀋陽、鞍山、本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還決定將東北地區南部的部分工業設備及戰略物資向北轉移。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採取的上述富有遠見的戰略措施,對於鞏固國防、應付事變、援助朝鮮人民反侵略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美國當局為扭轉朝鮮的不利戰局,於9月15日,由麥克阿瑟指揮美國陸軍7萬餘人,在艦艇260餘艘、飛機500餘架的配合下,在朝鮮西海岸仁川港登陸,突襲朝鮮人民軍後方。與此同時,洛東江戰線的美軍和南朝鮮軍共10個師大舉反攻,與仁川登陸部隊南北呼應。朝鮮人民軍在處於腹背受敵、兩面作戰的不利態勢下,被迫轉入戰略退卻。 29日,敵人正面部隊進抵“三八線”。 10月1日、7日,南朝鮮軍和美軍先後越過“三八線”,並猖狂地向中朝邊境進犯。這時,美國空軍也加劇了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偵察、掃射和轟炸等。

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嚴正警告美國當局,“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國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3日,周恩來又強烈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如果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我們主張朝鮮事件應該和平解決。朝鮮戰事必須即刻停止,侵朝軍隊必須撤退”。 美國當局對中國政府的一再嚴正警告,視為“虛聲恫嚇”,繼續執行越過“三八線”北進的侵略計劃,並通過外交途徑對中國施加影響,不要中國干預朝鮮戰爭。杜魯門於10月15日專程從華盛頓飛往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島,同麥克阿瑟會談。會談結果,他們認為中國出兵參戰的可能性很小,中國人“在鴨綠江邊,只有5萬到6萬人能夠渡江作戰”,“不足為患”,並斷言:“在南北朝鮮,抵抗都會在感恩節前結束”。隨後,侵朝美軍加速了向中朝邊境的進攻。朝鮮戰局急劇逆轉,朝鮮人民處境危機。這時,中國東北地區邊境的輯安、安東、長甸河口、拉古哨等城鎮和鄉村,遭到美國空軍的頻繁轟炸和掃射,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此嚴重的形勢下,朝鮮勞動黨和政府,代表朝鮮人民,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人民群情激憤,要求同朝鮮人民一道抗擊美國侵略者。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也紛紛抗議和譴責美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

1950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致治局在毛澤東主席主持下,多次召開會議,全面分析研究了朝鮮戰爭形勢和我國的處境,從挽救朝鮮危機,保衛我國安全和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的根本立場出發,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派志願軍入朝參戰。毛澤東主席在政治局會議上說:“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出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因為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當時,中國革命勝利剛剛一年,戰爭創傷尚未康復,百業待興,國民經濟十分困難;廣大新解放區尚未或正進行土地改革,一些地區盤踞和流竄的國民黨軍殘餘和土匪急待清剿;人民解放軍尚未得到很好的休整和訓練,武器裝備也相當落後,在此情況下,我們要和物資實力雄厚、技術裝備精良、堪稱世界第一流的美國軍隊作戰,其困難程度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高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旗幟,從支援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事業,從保衛中國革命成果,從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大局出發,毅然作出了具有無產階級革命膽略和政治遠見的英明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歷史責任感。

中央軍委在決定派出志願軍入朝參戰以後,又部署了7個軍共24個師作為第二批和第三批入朝參戰的後備兵力,以應付朝鮮戰爭可能的發展局面。 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為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布命令如下: 一、為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轄13兵團所屬之38軍、39軍、40軍、42軍及邊防砲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砲兵1師、2師、8師。上述各部須立即準備完畢待命出動。 三、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四、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志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志為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 五、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必須對朝鮮人民、朝鮮人民軍、朝鮮民主政府、朝鮮勞動黨(即共產黨)、其他民主黨派及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愛和尊重,嚴格地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極重要的政治基礎。 六、必須深刻地估計到各種可能遇到和必然會遇到的困難情況,並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目前總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於我們有利,於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們堅決勇敢,善於團結當地人民,善於和侵略者作戰,最後勝利就是我們的。

志願軍組成以後,各部隊在已經進行戰備訓練的基礎上,根據入朝作戰的任務和方針,進行了緊張的臨戰準備工作。經過臨戰準備,特別是深入的思想政治動員工作,廣大指戰員鬥志高昂,紛紛訂立殺敵立功計劃。各部隊都舉行了誓師大會。全軍上下,決心克服任何艱難險阻,英勇作戰,協同朝鮮人民軍打敗美國侵略者,完成祖國人民賦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 中國人民志願軍於出國前夕,向祖國人民莊嚴宣誓: “我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殘暴侵略,援助朝鮮兄弟民族的解放鬥爭,保衛中國人民、朝鮮人民和亞洲人民的利益,我們志願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為消滅共同的敵人,爭取共同的勝利而奮鬥。為了完成這一光榮、偉大的戰鬥任務,我們誓以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上級指到哪裡打到哪裡,決不畏懼,決不動搖,發揚刻苦耐勞的堅誠精神,克服一切困難,發揚革命的英雄主義,在戰鬥中創建奇功。我們要尊重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將軍的領導,學習朝鮮人民軍英勇善戰的戰鬥作風,尊重朝鮮人民的風俗習慣,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朝鮮人民、朝鮮軍隊團結一致,將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軍隊全部、乾淨、徹底消滅。”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入朝時,敵人的總兵力已達42萬餘人,擁有飛機1100多架,各種軍艦300多艘。其地面部隊有5個軍共15個師另兩個旅、1個空降團,其中美軍3個軍共6個師和1個空降團約12萬人,南朝鮮軍2個軍團(相當軍)共9個師約9萬人,另有英國、土耳其、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國軍隊共1200餘人。敵人除以部分兵力在後方對付朝鮮人民軍北撤部隊和游擊隊外,集中了4個軍共10個師另1個旅、1個空降團共13萬餘人,向“三八線”以北中朝邊境瘋狂冒進。 10月19日,敵人已經佔領元山、咸興、陽德、成川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這時,朝鮮人民軍主力尚被隔阻在朝鮮南部,正向“三八線”以北轉移。朝鮮勞動黨和共和國政府及“三八線”以北之人民軍部隊,正向中朝邊境之新義州、江界方向實施戰略退卻。 志願軍不畏強敵,倉促應戰,邊打邊建。從10月19日黃昏開始,志願軍第39軍、第40軍、第38軍和砲兵第8師、高射砲兵第1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投入了抗美援朝戰爭。 23日,砲兵第1師、第2師之第29團和工程兵第4、第6團開始入朝。 25日,中共中央下達命令:第13兵團領導機關和志願軍前方指揮所合併,組成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並任命鄧華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同時,決定成立中共志願軍黨委會,由彭德懷任書記,鄧華為副書記。同日,志願軍砲兵司令部在政治委員邱創成、副司令員匡裕民率領下入朝。 26日、27日,已確定為志願軍戰役預備隊的第50軍、第66軍入朝。至此,志願軍首批同美國侵略軍交戰的共有6個步兵軍、3個砲兵師和1個高射砲兵團、2個工兵團。 志願軍入朝之前,曾估計敵人越過“三八線”佔領平壤、元山一線以後,繼續北進尚需一定時間。因此,志願軍首長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決定先利用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組織防禦,穩定戰局,待站穩腳跟,再組織反攻。志願軍渡江以後,敵人正分兵冒進。 20日,敵主力、西線部隊已進至距志願軍預定防禦地區70至100公里處,其東線部隊先頭師已佔領了志願軍預定防禦地區。此時,志願軍已渡江的5個師僅進至鴨綠江南岸義州以東和朔州、滿浦鎮以南地區,距離預定防禦地區尚有120至270公里。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當即決定放棄志願軍原定計劃,改取以運動中殲敵的方針,指示志願軍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並指出: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而不是先部署防禦,然後再談進攻的問題。這樣,志願軍就在邊開進、邊部署的情況下,倉促地投入戰鬥。 隨著戰爭的發展,志願軍又陸續增調了步兵和各技術軍、兵種,並相繼組建各軍兵種的指揮機構,逐步增強作戰部隊,逐步加強各軍兵種協同作戰的組織指揮機構。為了堅持長期作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又決定了志願軍輪番作戰的方針,使志願軍的戰鬥力量得到不斷的補充。至1951年6月中旬,又陸續入朝參戰的各軍兵種部隊有: 步兵,由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時輪率領的第9兵團下轄第20、第26、第27軍,由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率領的第19兵團下轄第63、第64、第65軍,由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率領的第3兵團下轄第12、第15、第60軍,以及第47軍。先期入朝參戰的第66、第50軍奉令回國休整。 砲兵,因砲兵司令部奉命回國而新組建的,以匡裕民為主任的砲兵指揮所,高射砲兵第67、第62、第63、第64師,地面砲兵第7師轄第20、第11團,火箭砲兵第21師轄第201、第203團,戰防砲兵第31師轄第401、第402團及第32師之第404團。 工程兵,以陳正蜂為主任的志願軍工程兵指揮所,工程兵第15、第17、第3、第7、第10、第18、第22團。 鐵道兵,第1師轄橋樑第1、第11團和線路第21團,鐵道兵直屬橋樑團和獨立團,以李壽軒為主任的鐵道兵前方指揮所,第3師轄橋樑第3、第13團和線路第23團,第2師轄橋樑第2、第12團和線路第22團。 裝甲兵,以坦克第1師師部為基礎組成的裝甲兵指揮所,黃鵠顯為主任,率坦克第1師及第2師第3團。 後勤部隊,由張明遠、杜者蘅負責的東北軍區後勤前方指揮所,以後將前方指揮所改為前方指揮部,周純全為部長,張明遠為副部長,杜者為政治委員。 1951年5月19日成立的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周純全任政治委員。先後入朝的有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後勤分部。這期間,第6分部併入第4分部,取消了第6分部的番號。 公安軍,第18師入朝擔任戰場後方的剿匪、警衛、押運、裝卸和防空監視哨等任務。 空軍,航空兵第4師之第28、第29、第30大隊,以聶鳳智任司令員的志願軍空軍司令部。 至1951年6月中旬,志願軍戰鬥序列中有,步兵3個兵團轄9個軍和直屬的6個軍共15個軍;砲兵指揮所轄地面砲兵7個師,高射砲兵4個師;工程兵指揮所轄9個工兵團;鐵道兵指揮所轄3個師另2個直屬團;後勤司令部轄6個分部;空軍司令部轄航空兵第4師。 志願軍參戰初期,雖然在兵員數量上佔有優勢,但武器裝備卻處於明顯的劣勢。敵人除有強大的空軍和砲兵、坦克兵支援步兵作戰外,美國步兵師建制內的火砲數量就超過我軍3個師屬砲兵數,還編有坦克154輛、各種車3976輛。而我軍步兵的機動主要靠徒步,部隊的行軍,作戰常常是在敵人飛機威脅之下;後勤保障,由於戰前準備倉促,戰事發展迅速,加之敵飛機轟炸破壞嚴重,使戰地居民點幾乎成為廢墟,作戰物資的補給十分困難。但是,英雄的志願軍,不畏強敵,奮勇迎戰,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投入打擊美國侵略軍的戰鬥。 為了粉碎敵人迅速佔領全朝鮮的企圖,志願軍入朝部隊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和彭德懷司令員的指揮下,對猖狂進攻的敵人展開了戰略反攻作戰。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連續進行五次戰役,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 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志願軍在對敵情、地理都很不熟悉,部隊武器裝備落後,物資供應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倉促應戰。參戰指戰員,不怕困難,奮勇殺敵,經過艱苦作戰,首戰告捷,殲滅美軍和南朝鮮軍共1.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人“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企圖,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為粉碎敵人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抓住敵恃強輕敵的弱點,冒著嚴寒,在糧食、彈藥、被服供應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進行了反攻作戰。朝中部隊解放了平壤,殲滅敵人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把敵人打到“三八線”以南,有力地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氣焰,扭轉了朝鮮戰局。 第三次戰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是為粉碎敵人據守“三八線”既設陣地,整軍再犯的企圖,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並肩戰鬥,在冰天雪地、供應困難的情況下,對敵人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朝中部隊前進了80至110公里,殲敵1.9萬餘人,把敵人趕到37度線南北地區,佔領了漢城。 第四次戰役(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是為了打退敵人發動的進攻而進行的防禦作戰。志願軍和人民軍在作戰條件更加艱苦的情況下,奮戰87天,經過漢江南岸的堅守防禦、橫城地區的反擊和寬大正面的機動防禦作戰,共斃傷俘敵7.8萬餘人,使敵人每天付出900人傷亡的代價,只前進1.3公里,勝利地阻止了敵人的進攻,並掩護了志願軍戰略預備隊的集結,為下一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是為了粉碎敵人妄圖在我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陰謀,而先敵發起的反擊戰役。志願軍和人民軍共投入15個軍,連續奮戰50天,共殲敵8.2萬餘人,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了停戰談判。 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的7個多月裡,大展軍威,也大振了國威,使敵人感到很難戰勝中國人民志願軍。 志願軍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戰鬥作風,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優勢,創造性的運用我軍傳統戰法,揚我之長,擊敵之短,以劣勢裝備戰勝了現代化裝備之敵。 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志願軍在作戰中,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根據出國作戰的實際情況,在出國前,首先經過多種多樣、深入細緻地以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為中心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宣傳教育,提高了廣大指戰員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性質、意義的認識,激發了仇恨美帝國主義侵略,熱愛祖國、熱愛朝鮮,保衛亞洲與世界和平的自覺性;使廣大指戰員在思想上把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個人利益、祖國命運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結合了起來,提高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使命感。戰士們用快板詩樸實地表達入朝參戰的心願:“美帝好比一把火,燒了朝鮮燒中國,中國鄰居快救火,救朝鮮就是救中國。”在提高覺悟的基礎上,經過深入動員,指戰員們紛紛請戰、宣誓,不惜生命為援助朝鮮兄弟,保衛祖國而戰。入朝以後,志願軍結合戰場實際,繼續深入進行政治思想工作。各部隊用美軍的殘暴罪行和朝鮮人民慘遭塗炭的大量事實,開展仇恨美帝、熱愛朝鮮人民的教育,激發打擊美國侵略軍的戰鬥積極性。與此同時,在全軍廣泛開展了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立功運動,激髮指戰員的革命榮譽感。在朝鮮戰場殺敵立功,為祖國人民增光的立功運動熱潮,激勵著廣大指戰員不畏強敵,不怕困難,奮不顧身地英勇殺敵。在志願軍官兵中,革命英雄主義的大發揚,形成了戰勝敵人、克服困難的巨大精神力量,並創造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 志願軍入朝參戰的第一仗時,在溫井地區戰鬥中,第40軍第120師第360團首次與南朝鮮軍交鋒,指戰員依托趕修的簡易工事,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第3連班長石寶山在子彈打光,陣地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毅然抱起兩根爆破筒,高喊“為了袒國守陣地”的口號,沖向敵群,與2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在他的英雄行動鼓舞下,戰士們端起刺刀,手舉石頭,與敵拼殺,終於打退了敵人。第二次戰役中,第38軍第112師第335團第3連奉命堵擊逃跑的美軍,在全連打退有飛機、坦克和大砲掩護的敵人4次集團衝鋒以後,只剩下20餘人,在已成一片火海的陣地上繼續戰鬥,最後只剩下副指導員和6名輕傷戰士,仍堅守陣地,直至主力部隊趕到。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不少與敵同歸於盡的志願軍戰士,有的手裡握緊敵人的機槍,有的手裡緊緊抓住沾著敵人腦漿的手榴彈,有的用身體壓著敵屍,有的牙齒和指甲嵌進敵人的皮肉裡,情景的壯烈,感人肺腑,激起指戰員們更加堅強的鬥志,誓死為中朝人民報仇雪恨。後來,隨隊的著名作家魏巍,以第3連的英雄事績為基礎寫了激動人心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在東線長津湖地區作戰中,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第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該連第3排堅守陣地,卡住了敵人的退路。敵人向第3排陣地上傾瀉了大量的炸彈、砲彈和燃燒彈。在硝煙瀰漫、烈火熊熊的陣地上,楊根思率領戰士們在4小時內,打退了敵人8次成連成營的衝鋒;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他們用刺刀、槍托、鐵鍬、石塊與敵人搏鬥,最後只剩下2名傷員,仍然堅守陣地。當敵人發起第9次沖鋒時,已負傷的楊根思,毅然抱起僅有的5公斤的炸藥包,拉燃導火索,從山頭上縱身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美國第8集團軍的發言人不得不公開承認:“共軍蔑視聯合國軍集中的砲火和巨大的空軍力量,我們有非常多的戰鬥轟炸機與噴氣式飛機和猛烈的砲火,轟擊急急前進的敵人,但是,帶著衝鋒槍和手榴彈的訓練很好的共軍,仍然無窮無盡地向前湧進……就是火山爆發也不能阻止他們。” 廣大指戰員以無比堅強的革命毅力,刻苦耐勞,艱苦奮鬥,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由於倉促應戰,時值隆冬,在人地兩生的異國他鄉同美國侵略軍作戰,除了自然條件和武器裝備給作戰帶來的困難外,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物資供應極其困難。雖然東北軍區和志願軍的後勤部門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於戰爭發展迅速,戰況變化急劇,連續作戰,加之敵人對戰地城鄉和交通運輸線的轟炸破壞,不能就地補給,戰場後勤供應遠遠不能適應作戰的需要,致使部隊彈藥供應不足,糧食被服嚴重短缺。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中,部隊糧食只能供應需要量的25%左右,彈藥只能重點補給。第9兵團指戰員在東線長津湖地區作戰時,冒著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戰地積雪數尺,攜帶的糧食要么無法煮熟,要么送到陣地上已成冰團,部隊普遍出現飢餓現象,指戰員的冬裝也不適於嚴寒的朝鮮,連綿的雪天又使棉衣濕透,無法烤乾,出現嚴重的凍傷,致使部隊凍餓減員大於戰鬥減員。在第四次戰役中,大軍深入敵後,後勤供應跟不上去,有的部隊一天只能吃一兩餐稀粥,有的部隊幾天補不上糧食;許多戰士衣衫破爛,有的甚至赤腳走路。在第五次戰役中,不少部隊斷糧斷炊,有的部隊斷糧3天,只得採集樹葉、野草充飢。 但是,在富有艱苦奮鬥光榮傳統的志願軍面前,沒有向困難屈服。各部隊通過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指戰員忍受艱苦、戰勝困難的自覺性,“忍受艱苦就是光榮”、“克服困難就是勝利”的口號深入人心。在艱難困苦的戰地上,全軍上下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同甘共苦。黨員和乾部身先士卒,“見困難就上,見享受就讓”,幹部戰士同心協力向困難作鬥爭。戰士們說:為了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幸福,犧牲了也心甘情願,還怕什麼艱苦困難!各部隊發動群眾,開展“想辦法運動”。從實際出發,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在作戰中,彈藥短缺時,就組織打掃戰場,蒐集敵人遺棄的彈藥、武器;彈藥打光了,就用刺刀白刃格鬥,用石塊、鐵鍬等同敵人拼殺。在缺糧斷炊時,就節食、分食,就地採集可充飢的野生草果,甚至勒緊褲帶,忍餓堅持戰鬥。被服供應不上,特別是戰士的手腳無法禦寒,有些部隊就拆舊被子、舊毯子,自己動手做棉襪,縫手套,沒有針就用電話線的鐵絲代替,沒有線就用拆破襪子的線。有的部隊還發明了“兩用手套”,行動時套在手上,駐止時套在腳上。 英雄的志願軍指戰員在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困難作鬥爭的同時,運用有效的傳統戰法,揚我之長,擊敵之短,英勇奮戰,克敵制勝,把具有高度現代化技術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 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前,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根據敵人有強大的空軍和陸軍高度現代化的情況,為志願軍制定了揚長避短的作戰原則,指示志願軍要廣泛地實施夜間作戰和尋機同敵人打運動戰,並把敵人飛機對我軍活動的妨礙程度和我軍利用夜間行動作戰的熟練程度,作為爭取轉變朝鮮戰局的決定條件之一。我軍在反對國內外敵人的長期革命戰爭中,經常採用運動戰、夜戰、近戰以及實施包圍迂迴等戰法,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這是我軍之長。志願軍入朝參戰後,又較為具體地摸到了敵人的短處。這就是;它怕夜戰、近戰,因為夜戰和近戰大大限制了敵人飛機大炮的作用,並造成其各軍兵種聯絡指揮的困難。敵人害怕運動戰,因為在運動中敵人的兵器不易全部展開,也不易發揮其強大火力。敵人怕迂迴分割包圍,因為敵軍的機械化程度雖高,但對道路和補給依賴性大,最怕切斷後路,被分割包圍以後其部署即被打亂,各部隊各兵種無法配合會遭各個殲滅。根據上述情況,為貫徹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志願軍在參戰初期,確定了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指導方針。在戰術上,抓住運動中的有利時機,猛打猛衝,大膽滲透,分割包圍;實施夜戰、近戰、速決戰。 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的7個月中,創造性的運用我軍傳統戰法,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第一次戰役中,第40軍第118師在溫井戰鬥時,就是乘敵立足未穩,採取運動、速決的戰法,取得了全殲敵人1個步兵營和1個砲兵中隊的勝利。第二次戰役中,第38軍第113師奉命實施戰役迂迴,斷敵退路。該師堅決勇敢,吃大苦耐大勞,跋涉高山險路,不顧敵飛機轟炸掃射,晝夜兼程,14小時前進70公里,突然插到三所裡,切斷敵人一條退路,接著,又機動地佔領另一條路上的要點龍源里,從而切斷了美第9軍的退路,打亂了敵人的部署,使敵人全線動搖,為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採取正面多路突破,爾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晝夜不停地向敵人縱深滲透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對敵形成戰術分割包圍,各個圍殲敵人。戰鬥中,第42軍第124師不顧敵飛機威脅,白天戰鬥前進,沿途打破敵人10次阻擊,插到了指定地點,切斷了敵人的退路,協同正面進攻的第66軍,取得了殲滅南朝鮮軍2個團和1個團大部以及1個砲兵營的勝利。志願軍在實施戰略反攻作戰中,廣泛採取運動戰,得心應手地運用了迂迴分割包圍的戰術,取得了大量殲敵的戰果,連美軍號稱“王牌”的騎兵第1師(機械化師)也難免厄運。該師一個被俘軍官找到志願軍翻譯,翹起拇指說:“你們包圍迂迴戰術運用得好,前面攔住,後尾截住,這樣作戰,歷史上從未見過。” 志願軍結合朝鮮戰場的作戰實際,繼承和發揚了我軍傳統戰法,不但經受了現代戰爭的嚴峻考驗,而且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新鮮作戰經驗。 7個月的戰爭實踐證明,志願軍不但敢於鬥爭,而且善於鬥爭。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侵朝戰爭中損失慘重,一年來傷亡10萬餘人,耗資100億美元,儘管付出如此高昂代價,但仍看不到戰爭勝利的希望。對此,美國人民強烈不滿,反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越加尖銳。美國當局也為把主要人力、物力長期陷入朝鮮戰場,同其全球戰略發生矛盾,而焦慮不安。同時,也被迫承認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已不能解決朝鮮問題。於是,美國決策機關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朝鮮問題的途徑,重新制定解決朝鮮問題的政策。 1951年5月1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經過反复研究以後,提出了結束朝鮮戰爭問題的改策建議。這就是,在恢復戰前狀態的“三八線”上通過停火談判,結束敵對行動。這一建議得到杜魯門的批准。於是美國政府被迫放棄武力佔領全朝鮮的政策,轉變為採取軍事、政治並用的兩手政策,即一面加強軍事實力,在不擴大戰爭規模的情況下,保持軍事上的主動,對朝中方面施加軍事壓力;一面通過外交途徑向中國試探進行停戰談判的可能性,企圖以軍事壓力配合停戰談判,尋求所謂“光榮的停戰”。 在這一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決定轉變戰略方針,即由以軍事打擊為主,轉為以軍事打擊與停戰談判相配合,以打促談的鬥爭方針,以爭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朝鮮問題。同時,考慮到要使美國侵略軍知難而退,必須大量消耗它的兵員,而我軍由於裝備的劣勢,尚難以殲滅敵人重兵集團,因此,戰爭需作長期準備。 1951年6月中旬,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指導方針,要志願軍“持久作戰,積極防禦”。 6月25日,中共志願軍黨委會召開會議,討論戰略方針,分析戰爭形勢,並總結作戰經驗。會上,統一了對“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認識,確定了志願軍作戰指導原則。會後,志願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性的工作部署,包括在全軍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防禦陣地的構築,部隊部署的調整,兵員的補充,特種兵的建設,技術裝備的改善,以及後勤運輸補給等方面的問題。 關於朝鮮停戰談判,經過交戰雙方多次磋商、會晤,定於1951年7月10日在“三八線”上的開城舉行。對停戰談判進展的前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早有所料,並作了充分的準備,指示志願軍必須提高警惕,加強戰備,嚴陣以待,積極注意作戰,防止敵人乘機發動軍事進攻。並指出:要充分認識美帝國主義的本質,真正懂得只有依靠軍事上的偉大勝利,才能贏得停戰談判的順利進行和朝鮮戰爭的早日結束。 從此,朝鮮戰爭轉入了戰略相持,開始了一場軍事與外交相結合、長期的、更為尖銳複雜的鬥爭。朝鮮戰場形成了邊打邊談、打談結合的持久戰的局面。 志願軍邊作戰邊發展,不斷提高作戰能力。戰爭轉入相持階段以後,為了使志願軍堅持持久作戰,保持和提高作戰能力,中央軍委根據輪番作戰的方針,不斷從國內增調經過改裝、整訓的步兵和特種兵部隊入朝。同時輪換一部分部隊回國整訓與改裝(有的執行新的任務)。這期間,為加強志願軍的領導力量,增調和輪換了總部和兵團的領導成員。至朝鮮停戰前,志願軍領導堅強,部隊戰力充沛。此間志願軍的發展壯大的情況是: 步兵,先後入朝的有,以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張南生率領的第20兵團轄第67軍、第68軍、第23軍、第26軍、第46軍、第16軍、第1軍、第21軍以及第33師和第54軍之第130師,第二次入朝的第50軍,還有以司令員董其武、政治委員高克林率領第23兵團轄第36軍、第37軍入朝擔任修建飛機場任務。這期間回國的有第26軍、第27軍、第20軍、第42軍、第39軍、第38軍。戰爭後期,在朝步兵最多時達19個軍。至1953年7月,志願軍步兵共有25個軍另1個師輪番入朝參戰,另有2個軍擔負修建飛機場任務。 砲兵,至1951年7月共有榴彈砲10個團、反坦克炮3個團、火箭炮3個團、高射砲4個師又3個城防高射砲團以及50個獨立高射砲營(獨立營大部配屬步兵軍、師)。 1952年11月22日,中央軍委決定砲兵部隊實行輪換作戰。以後,火箭炮第22師轄第205團、第207團、第208團,榴彈砲第3師轄第12團、第13團以及榴彈砲第33團、第39團、第46團,反坦克炮第33師轄第407團、第409團,高射砲第65師轄第613團、第614團、第615團等,先後入朝參戰。 1953年4月,將曾一度精簡成為砲兵主任辦公室進行充實調整,成立了砲兵指揮所,高存信任司令員,劉何任政治委員。戰爭後期,地面砲兵增加到10個師另18個獨立團,高射砲兵增加到5個師另27個獨立團又6個獨立營。 工程兵,至1951年7月共有工兵11個團。以後又陸續增調工兵第1團、第4團、第6團、第9團、第12團,(首批入朝之第4團、第6團已改編為第14團、第16團),到戰爭後期共有工程兵14個團另2個營。此間,工程兵指揮所改組為工程兵指揮部,譚善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鐵道兵,至1951年6月,入朝鐵道兵共4個師另1個團及1個鐵路工程隊。為加強鐵道兵的領導和協調朝鮮戰地鐵路運輸和鐵路修建工作,先後成立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中朝聯合新建鐵路指揮局,並組建志願軍鐵道工程第5師、第6師、第7師、第9師、第10師、第11師。至戰爭後期,鐵道兵增加到10個師。此間,根據朝中兩國有關朝鮮鐵路戰時軍事管制協議,成立了中朝聯合鐵路運輸司令部,賀晉年任司令員,張明遠任政治委員,另由中朝雙方派任副司令員。 裝甲兵,坦克第3師率第5團、第6團及第4團入朝,輪換坦克第1師,同時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也由第3師司令部兼,由趙杰任主任。坦克獨立第1團、第2團先後入朝並互相輪換。 1952年12月,坦克第1師再次入朝。戰爭後期坦克兵增至2個師。 後勤部隊,至1951年7月,志願軍後勤部隊共有6個分部、24個大站,11個汽車團,另配屬公安第18師。 9月,志願軍後勤統一各大站的番號,分別為1至28大站;10月統一各汽車團番號,分別為1至13團。後勤機關和部隊經過整編以後,按5個分部的佈局,劃分為5個供應區。 公安部隊,1952年11月,公安第11師入朝,接替第18師的任務。 空軍,至1951年8月,在國內組建並經過近1年的準備,能夠參戰的部隊已有殲擊航空兵第4師、第3師、第2師、第14師、第6師、第15師、第12師、第17師、第18師和轟炸航空兵第8師、第10師。 9月下旬至12月底,先後主動參戰的有第4師、第3師、第2師、第14師、第6師。至1953年7月,空軍先後出動參戰的有殲擊航空兵10個師、轟炸航空兵2個師。 為適應新的尖銳複雜的鬥爭,堅持長期作戰,中央軍委增調和輪換、調整了志願軍總部和兵團的領導成員。這期間先後增任志願軍副司令員職務的有陳賡、宋時輪、楊得志;任副政治委員職務的有甘泗淇;任參謀長職務的有張文舟(代)、李達;任政治部主任職務的有甘泗淇(兼)、李志民。 1952年4月,彭德懷回國休養(後留在國內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其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職務由陳賡代理,陳賡回國後由鄧華代理。擔任過兵團領導職務的有:韓先楚任第19兵團司令員,鄭維山代理第20兵團司令員,王建安任第9兵團司令員,許世友任第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任第19兵團司令員,楊勇任第20兵團司令員。朝鮮停戰以後.彭德懷於1954年9月宣布辭職,由鄧華接替其職務。之後,至1958年10月,志願軍司令員職務又先後由楊得志、楊勇擔任;志願軍政治委員職務又先後由李志民、王平擔任;梁必業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蘊瑞任參謀長。志願軍配合停戰談判,進行攻防作戰,狠狠打擊美國侵略軍。 朝鮮停戰談判開始以後,朝鮮戰場上的鬥爭,即依軍事服從於政治這一規律,圍繞著停戰談判的進行而發展著。出於美國要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並迷信其武力,在停戰談判中,妄圖以軍事實力作籌碼,進行政治訛詐,以軍事壓力迫朝中方面結城下之盟,以謀求其所謂的“光榮停戰”。因而朝鮮戰爭出現了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局面。美國根本不願公平合理地解決朝鮮問題。當他們的蠻橫無理的要求遭到拒絕時,就動用武力,發動軍事攻勢,以至窮兵黷武,使出種種解數,妄圖慘害朝中部隊和人民,迫使朝中方面退讓,致使朝鮮戰場上的鬥爭愈加尖銳複雜。 中朝部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鬥爭,奮勇作戰,不斷地粉碎敵人發動的各種攻勢,並主動地向敵人發動攻勢作戰,以迫使敵人認真談判,直到簽訂停戰協定。從1951年8月至1953年7月,志願軍在人民軍的協同下,進行的主要作戰有: 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此戰是為粉碎敵人企圖迫朝中方面在停戰談判中就範而發動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中朝部隊在轉入防禦不久,陣地工事尚不堅固,時值朝鮮洪水氾濫,後方供應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艱苦奮戰3個多月,粉碎了敵人的攻勢,還勝利地進行了小的局部反擊作戰,共殲敵16.8萬餘人;迫使敵人放棄原來的無理要求,回到談判桌上繼續談判。 反“絞殺戰”。敵人發動夏季攻勢時,於1952年8月,以其遠東空軍的80%;發動以分割中朝部隊前方與後方,切斷後方交通運輸線為目的的“空中封鎖戰役”。敵人瘋狂地轟炸以鐵路、橋樑為重點的交通運輸線。志願軍空軍、高射砲兵、鐵道兵、工程兵和後勤部隊等,密切協同,艱苦奮戰,同敵人鬥爭了10個月,給美國空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敵人“絞殺戰”陰謀,並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反細菌戰。美國侵略軍在1952年,以製造疫區,削弱中朝部隊戰鬥力為目的,秘密進行了大規模的滅絕人性的細菌戰。志願軍在祖國人民大力支援下,與朝鮮軍民共同努力,經過一年的鬥爭,粉碎了敵人細菌戰陰謀,並使美國在政治上、道義上遭到可恥失敗。 1952年秋季全線性戰術反擊作戰。志願軍在經過鞏固陣地鬥爭以後,為粉碎敵人可能發動的進攻,配合停戰談判,在全線依托堅固陣地實施戰術性反擊。為時44天,共對敵人營以下防禦據點57個,進攻74次,共殲敵2.5萬餘人;擊落敵飛機183架,擊傷241架,擊毀敵坦克60餘輛、各種炮50餘門、汽車70餘輛;繳獲各種炮30餘門、各種槍2300餘支,志願軍全線戰術反擊,使敵人越來越處於被動的境地。 上甘嶺防禦戰役。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美國侵略軍為了擺脫被動局面,配合停戰談判鬥爭,發動了一年來規模最大的“金化攻勢”,對志願軍防守的上甘嶺地區的兩高地發動強烈進攻。敵人為攻占志願軍的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里的兩高地陣地,先後出動步兵11個團又2個營,動用大口徑火砲300餘門、坦克170輛,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約6萬餘人。共發射砲彈190餘萬發,投炸彈5000餘枚,把兩個山頭炸成一片焦土。我軍防守部隊依托坑道陣地,頑強抗擊敵人的進攻,共殲敵2.5萬餘人,擊落擊傷敵飛機270餘架,擊毀擊傷大砲60餘門、坦克14輛,最終守住了陣地。敵人無可奈何地敗退了,宣告了它對志願軍正面進攻的最後失敗。 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這年上半年,志願軍針對美國新上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妄圖對朝中部隊側後實施兩棲登陸作戰的陰謀,進行了規模巨大的反登陸的作戰準備,迫使敵人放棄了瘋狂的登陸作戰計劃。這時我軍作戰能力空前提高。為配合停戰談判,志願軍於5月13日開始,以4個軍對敵人20個連以下目標進行了反擊作戰,共殲敵4100餘人。 6月10日,針對李承晚集團破壞停戰談判的情況,又重點對南朝鮮軍2個團的防禦陣地發起進攻,至6月23日,志願軍又先後對敵人51個團以下目標進攻65次,共殲敵4.1萬餘人。經過朝中方面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對敵人的軍事打擊,朝鮮停戰談判的各項議程終於達成協議。在即將準備進行停戰協定簽字之際,李承晚公然破壞達成的協定。為促進停戰的實現,志願軍於7月13日,對南朝鮮軍4個師的防禦正面。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即金城戰役)。我軍5個軍在各種火砲1100餘門、坦克20餘輛的配合下,向敵人發起猛烈進攻。經13天的激戰,共殲敵7.8萬餘人,繳獲坦克45輛、汽車279輛、飛機1架,各種炮423門、各種槍740餘支,並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經此戰,迫使美方代表在談判桌上向中朝方面作出了實施停戰協定的全面保證,並於7月27日在簽署了停戰協定。至此,朝鮮戰爭結束。 志願軍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越戰越強。朝鮮戰爭在長達兩年多的戰略相持階段中,美軍不僅繼續增加其陸、海、空軍的實力,而且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它所擁有的一切武器,賭注越來越大,手段也越加殘忍,戰場上的鬥爭也更加複雜、殘酷。志願軍在持久防禦作戰中,邊作戰邊學習,學會了自己不熟悉的作戰方式方法,經受了戰爭的鍛煉和考驗,越戰越強,並把自己的軍事鬥爭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戰爭轉入戰略防禦以後,志願軍首先遇到的新問題,便是兩軍對壘,如何打好陣地戰,以戰勝敵人。在戰爭實踐中,全軍上下,群策群力,以最大的聰明才智和頑強的革命毅力,創造性的解決了這個關係戰爭勝負的重大課題。 在防禦作戰的初期,敵人恃其強大的砲兵和航空兵,實行所謂“鋼鐵戰術”,不分晝夜的把大量砲彈和炸彈傾瀉到志願軍的陣地上,掩護其步兵和坦克猛烈進攻。志願軍依托野戰工事,英勇頑強的堅持戰鬥,雖然粉碎了敵人的攻勢,但所付出的傷亡代價是很大的、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志願軍戰士們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在戰鬥實踐中創造了加深的防砲洞,即貓耳洞,並逐漸地發展成為馬蹄形小坑道。這一坑道工事雛形的出現,立即受到志願軍領導機關的充分肯定,並迅速組織推廣。於是,志願軍在全線掀起了大規模的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在構築坑道中,領導與群眾結合,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完善,從而使坑道工事能防空、防砲、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既適應戰術要求,能打、能防、能機動,又適應生活需要,形成了完整的地下工事體系。廣大指戰員在天寒地凍、工具缺乏、材料不足的困難條件下,艱苦奮鬥,連續奮戰,至1952年8月底,第一線6個軍即完成坑道總長190公里,還挖塹壕交通壕總長650公里,各種槍砲掩體12180個。在橫貫朝鮮半島2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構築了具有20至30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在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的20個月中,在東、西海岸和正面戰線又構築了總長達720公里的8090條坑道工事,還構築了永備水泥工事600多個,又挖了塹壕交通壕總長3100公里,使東、西海岸和正面戰線形成了綿亙的一道鋼鐵般的“地下長城”。 志願軍的坑道陣地和防守部隊創造的一套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坑道戰術,在整個防禦作戰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上甘嶺防禦戰役的勝利就是突出的一例。美軍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兩個山頭陣地上,使用的砲火密度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傾瀉的砲彈和炸彈把兩個山頭的石土炸鬆了一兩米。敵人採取各種手段圍攻兩山頭的坑道部隊近10天。志願軍利用坑道陣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敵人只好兩手空空地敗下陣去。 志願軍為實現大量消耗敵人的戰略目的,在持久防禦作戰中,貫徹了“零敲牛皮糖”、積小胜為大勝的作戰方針。前線各部隊,組織優秀射手,以單槍、單炮、單輛坦克,採取偽裝、游動、伏擊等手段,開展冷槍、冷炮活動,狙擊敵人前沿陣地上暴露的點及線近縱深的小群目標,大量殺傷了敵人,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從1952年8月至1953年7月,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活動就斃傷敵3.9萬餘人。 志願軍一線部隊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對敵人前沿目標的戰術反擊,取得了殺傷消耗敵人、置敵於被動的重大戰果。這種戰術反擊,貫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對敵人連以下目標主動進攻,並在反复爭奪陣地中大量殺傷敵人。 1952年秋季,由志願軍司令部統一組織,在全線同時進行的戰術反擊作戰,不僅收到不亞於進攻戰役的戰果,而且使敵人全線被動挨打。這種戰法曾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讚揚。 1953年夏季,志願軍的陣地空前鞏固,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又把戰術性進攻發展成為戰役進攻,一舉突破了敵人4個師的防禦。戰爭實踐使志願軍不僅長於運動戰,而且也能成功的實施陣地戰,能打退敵人任何進攻,還可以依托堅固陣地對敵人實施陣地進攻。事實表明,志願軍的陸軍已在戰爭中鍛煉成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攻防自如的強大陸軍。 志願軍空軍和陸軍的各特種兵邊打邊提高,愈戰愈強,戰績輝煌。 空軍,從1951年9月開始,就投入“反絞殺戰”鬥爭,同強大的美國空軍交戰。年輕的志願軍飛行員,在噴氣式飛機上平均只訓練了15至22小時,即勇敢機智地同美國空軍飛行了2000多小時的老飛行員對陣,而且打下了號稱“王牌”的飛行員。志願軍航空兵在戰鬥實踐中不斷提高技術戰術,由不會打到會打,由打雙方幾架、十幾架飛機的小型空戰,發展到打雙方各投入百架以上飛機的大空戰;由一個機種作戰,發展到幾個機種聯合作戰;由晝間簡單氣象條件下作戰,發展到晝間複雜氣象和夜間作戰。志願軍空軍在整個參戰期間,共戰鬥起飛2457批,26491架次,其中336批4872架次是與美國空軍進行空戰,共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給美國空軍以沉重打擊,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交通運輸、保衛重要目標和直接與間接的支援陸軍作戰的任務,並在戰鬥中不斷地鍛煉成長。 砲兵,在轉入防禦作戰以後,隨著裝備的改進,技術戰術水平有了很大長進,砲兵的戰鬥力大為提高,戰鬥中的火力骨幹作用越來越大。在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平均以1個砲兵連支援2個步兵連作戰,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時,則平均以8個砲兵連支援1個步兵連作戰。在1953年夏季戰役中,最高時達到平均以27個砲兵連支援1個步兵連作戰。在陣地攻防作戰中,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作戰。美國陸軍官兵哀嘆;在志願軍砲兵的猛烈轟擊下,我們既不能鞏固陣地,也難以抗拒猛烈的反攻,“中國的大砲發揮了驚人的作用”。志願軍地面砲兵在參戰期間,共斃傷敵15.8萬餘人,擊毀擊傷敵各種火砲575門、坦克940輛,汽車883輛。 高射砲兵,在與美國空軍鬥爭中,特別是在反“絞殺戰”中,與志願軍空軍密切配合,給了美國空軍以有力打擊。高射砲兵在戰鬥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戰術技術水平,取得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整個參戰期間,高射砲兵共擊落敵機2300餘架、擊傷7500餘架。 工程兵,轉入防禦作戰以後,其任務由搶修工事與交通幹線轉變為主要是全面修建戰地工程。這個時期,工程兵各專業部隊逐步改善了裝備,邊作戰邊訓練,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廣大指戰員艱苦奮戰,群策群力,出色地完成了各種艱鉅複雜的戰場工程保障任務。與此同時,協同並指導前線步兵等兵種構築坑道工事;在防空哨等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保障了汽車運輸的暢通;配合鐵道兵等兵種粉碎了敵人的“絞殺戰”。整個參戰期間,據不完全統計,志願軍工程兵共新建各種道路2200多公里,加修和維修公路9600餘公里;新建橋樑1600座、總長6300餘米,修復橋樑3237座,總長107700餘米;構築指揮所、觀察所、掩體、隱蔽部16401個,永備坑道285立方公里;排除地雷和各種炸彈63000餘個。還修造大量倉庫、病房、營房,以及漕渡武器和人員、物資,籌集供應全軍的工程器材等,有力地配合步兵等兵種完成了作戰任務。 鐵道兵,轉入戰略防禦作戰不久,即投入了反“絞殺戰”鬥爭。英雄的鐵道兵各部隊,在戰鬥中邊戰邊練,不斷創造新的工作方法,改換新戰術,在空軍、高射砲兵、工程兵等兄弟兵種和鐵路運輸部門配合下,建成了“炸不爛、打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證了戰地運輸大動脈的暢通。 3年來,鐵道兵部隊共搶修、搶建、復舊正橋2294座次,延長128公里,修便線、便橋127公里;搶修、搶建鐵路線路14691處次,延長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車站3648處次,通信線路2萬餘公里,新建鐵路212公里,使朝鮮北部鐵路通車由1950年底的107公里,到1953年7月延長為1382公里。以不怕苦累而著名的工程兵部隊,在兄弟部隊配合與朝鮮人民支持下,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裝甲兵,轉入防禦作戰以後,將坦克分隊配屬步兵,參加陣地防禦和反擊作戰。年輕的坦克兵執行“利用一切戰機,鍛煉部隊,積極作戰”的方針,邊作戰,邊訓練,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技術戰術水平。參戰兩年多,共擊毀敵坦克40輛,擊傷34輛,毀傷敵火砲20門,摧毀敵地堡工事864個,使自己得到鍛煉,積累了作戰經驗。 志願軍愈戰愈勇,最終戰勝了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戰爭趨向長期、持久,鬥爭越加尖銳複雜。志願軍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確定的“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在部隊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使廣大指戰員在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持久作戰的必要性和侵略者必敗的必然性,樹立了長期作戰思想和必勝信心。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內廣泛深入地開展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給志願軍以極大鼓舞,增添了無窮的力量。祖國人民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全力支援志願軍,以“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的實際行動為志願軍做後盾;廣大青年踴躍參加志願軍和積極報考軍事幹部學校;大批職工、農民組織運輸、擔架等等後方支援隊;各界人民踴躍捐獻飛機、大砲;祖國人民3次派代表團赴朝慰問,給志願軍帶來了母親般的溫暖;從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帶回來祖國各條戰線取得巨大成就中受到很大鼓舞;祖國父老兄弟姐妹運來大批情意如山、關懷倍至的慰問袋、慰問信,特別是祖國人民為表彰志願軍而頒發的抗美援朝紀念章,稱頌志願軍是“最可愛人的”,如此等等,使志願軍廣大指戰員深深感受“祖國就是力量”,極大的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最後勝利而英勇作戰的獻身精神。 全軍各部隊繼續深入地開展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的立功運動,大力宣傳英雄模範事蹟。廣大指戰員學英雄,當英雄,為祖國增光,為人民立功,已成為戰勝困難、英勇殺敵的強大動力。在整個防禦作戰中,志願軍愈戰愈勇,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蹟層出不窮。在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第68軍第204師第612團戰士胡連,勇敢機智地一天用無後座力砲擊毀敵人坦克6輛。第612團第1連連長高成山在率領全連堅守938.2高地戰鬥中,與敵約2個團兵力激戰5天4夜,連續打退敵人80餘次沖鋒,殲敵1800餘人,最後壯烈犧牲。在收復敵佔島嶼戰鬥中,空軍第2師副大隊長王天保駕駛活塞式飛機,擊落擊傷美國空軍最先進的噴氣式飛機4架。在反“絞殺戰”鬥爭中,志願軍空軍首次與美國空軍大機群作戰。英雄的飛行員面對強敵,大顯身手,空軍第3師的飛行員們在86天中進行大小空戰23次,共擊落擊傷敵機64架。其中大隊長趙寶桐擊落擊傷8架,大隊長劉玉堤擊落擊傷7架,大隊長王海擊落擊傷5架,飛行員焦景文擊落擊傷5架。空軍第4師大隊長張積慧擊落美國空軍號稱“最了不起的噴氣式王牌駕駛員”喬治·A·戴維斯,在美國引起了很大震驚。鐵道兵第1師第1團副連長楊連第這位解放戰爭時期的“登高英雄”再立新功,在搶修清川江大橋中,他帶領1個排12次搭設浮橋,保證幾次中斷的大橋順利通車,後來為架設清川江大橋光榮獻身。鐵道兵工程隊職工郭金升以忘我的犧牲精神,在1952年1年中拆卸定時炸彈和普通炸彈603枚。 在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第12軍第34師第100團副排長黃家富,在反擊官岱里西山戰鬥中,隻身連續完成15次爆破任務,殲敵200餘人,數次為部隊掃除前進障礙,主動堅守制高點,打退敵人7次反撲,自己3處負傷不下火線。第15軍第29師第87團戰士邱少雲,在反擊391高地戰鬥中,為保證戰鬥發起的突然性,在敵前潛伏中敵炮引起烈火燒身的情況下,為了潛伏部隊的安全,自己忍受極大痛苦,嚴守潛伏紀律,直至壯烈犧牲,以自己的生命保證了戰鬥的勝利發起。黃繼光為打開衝鋒道路的關鍵時刻,毅然以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之機槍發射孔,保證了戰鬥的獲勝。第12軍第31師第91團新戰士胡修道在堅守陣地戰鬥中,在全班戰友調離和傷亡的情況下,他一人孤膽奮戰,打退了敵人40多次沖鋒,殲敵280餘人,守住了陣地。在1953年夏季金城戰役中,第68軍第203師的滲透迂迴支隊副排長楊育才,率領先頭偵察班,化裝成南朝鮮軍,一路冒雨涉險,機智巧妙、出敵不意地插到敵後15華里的二青洞,英勇果敢地襲擊了南朝鮮軍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正在開會的團部,殲敵70餘人,擊斃敵機甲團團長、俘敵軍事科長、榴彈砲營副營長等人,打亂敵人的指揮系統,為志願軍西集團進攻作戰的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第67軍第199師第595團戰士李家發,第23軍第67師第200團戰士許家朋又譜寫了黃繼光式的英雄篇章。還有一些祖國的英雄兒女,為保住陣地,彈盡時主動拿起爆炸武器,與敵同歸於盡。 無數英雄人物的光榮業績,充分說明廣大志願軍指戰員在持久防禦作戰中,始終保持了多麼可貴的戰鬥意志和非凡的忘我犧牲精神。儘管美國侵略軍不惜血本,傾瀉了那麼多鋼鐵,搞什麼“坦克劈入戰”,和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得手的“絞殺戰”,甚至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冒天下之大不韙,使用毒氣、細菌武器,可算招數用盡,最終還是敗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手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充分發揮了政治優勢,廣大指戰員高度地發揚了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戰鬥中表現了非凡的創造性和巨大的戰鬥力。全軍湧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