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第18章 第十六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英、荷等國及中國政府相繼對日宣戰,經中國政府建議,12月23日,在重慶召開了東亞聯合軍事會議。 26日,英國駐印軍總司令韋維爾與中國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階定》,中英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中國立即派出以侯騰力團長的中國駐緬甸軍事代表團去臘戍,與緬甸英軍總司令哈頓協商中國軍隊入緬作戰的問題。早在當年2月間,中國就曾派出高級軍事代表團赴緬甸等地視察,與英國協商共同保衛緬甸問題,但英國害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對其殖民統治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只要求中國在中老、中緬邊境布防,而不同意中國軍隊人緬。這次雖因形勢發展簽訂了同盟協定,仍不同意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對軸心國共同行動的宣言,即《聯合國家宣言》。各簽字國保證以全部軍事、經濟力量對德、意、日作戰到底,決不單獨媾和或簽訂停戰協定,正式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同時,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被推任為盟軍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聯軍總司令,美國的史迫威中將被任命為中國戰區美軍司令,並被蔣介石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英國的韋維爾上將則被任命為盟軍印緬戰場總司令。

1942年1月4日,日軍突破泰緬邊境,進入緬甸,19日占領土瓦,韋維爾於24日飛抵仰光,視察緬甸的形勢,認為情況並不嚴重,而且英軍第17師已經由印度增援至緬甸,因而仍不願中國軍隊進入緬甸。 1942年1月5日,美國駐華軍事使團向其陸軍部匯報說:“作為空軍基地和我們進入中國的唯一道路,緬甸是非常心要的。無論我們決定是繼續防守還是全部或部分從緬甸一—馬來亞——非律賓群島一線撤退,在我們多方准備完了。發起攻勢時,緬甸同樣不可缺少……現在和將來,緬甸都是支援軍事行的空軍基地。”因而,美國陸軍參謀部詢問中國政府:“假如仰光被日軍佔領,英、中軍隊是否能守住緬甸?”蔣介石於1月28日回電說:“只要英國表才出對我們的信任和合作,守住緬北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中國能夠單獨地為英國負起守住緬北的責任,可是,直到現在英國也不希望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同防禦。英國方面採取的這種頑固態度令人遺憾,不可理解。”美國陸軍參謀部與海軍參謀部協商後,向英軍參謀部提出:“使用一切可能手段阻止日軍前進的時機已經到來,不必考慮可能出現的政治上的不利或晚些時候行政管理上的困難。我們認為,在緬甸地區,蔣介石能夠集結的力量,無疑具有極大的作用。應指示韋維爾邀請蔣委員長以他所能集結的最大限度的兵力,參加那個地區的防禦。使中國軍隊參加的直接好處,是可以立即加強該地區的防務……如果中國軍隊能投人進攻的生力軍,則新加坡的形勢必將得到明顯的改善。”

此時,日軍已擊潰英軍第16旅,佔領高加力地區並迫近毛淡棉,形勢危急。英軍被迫於2月間向中國政府求援,邀請中國軍隊人緬。 中國軍事委員會於太平洋爆發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9日,令第5、第6、第66軍由廣西、四川向雲南開進,編組為中國遠征軍,向大理、保山、芒市一帶集中,準備入緬。但韋維爾以交通補給困難為藉口,不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所以,僅有第6軍第93師1個團在緬境內景東地區。另外,中國空軍的美國志願大隊第3中隊駐仰光,協助英軍作戰。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在第5軍軍長杜聿明指揮下,陸續進入緬甸。 3月11日,史迪威以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身分人緬指揮遠征軍作戰。由於杜聿明等仍秉承蔣介石的意圖行動,對史迪威的命令時有抗命表示,因而史迪威在4月1日向蔣介石要求免除他的職務。但他又說,“我不能用美國空軍去支援我不信任的指揮官的軍隊。”蔣介石遂於4月2日告知史迫威:“決派羅卓英秉承將軍命令指揮在緬甸作戰之第5、第6兩軍及其他部隊,”經史迫威同意後,軍委會任命羅卓英為遠怔軍第1路軍司令長官。

蔣介石於4月7日軍事會議上向遠怔軍將領指示:“史迪威為予之參謀長,故以下5點,各員必須注意遵守:1.史迪威負指揮國軍在緬作戰之責。2.羅長官卓英應受史迪威將軍之指揮,第5軍、第6軍兩軍長以及其他在緬中國軍官,則皆應受羅長官之指揮。3.予授全權與史迪威將軍作一切最後決定。4.史迪威將軍有賞罰之全僅。5;對英一切問題由史迪威將軍接洽。”當然,實際上蔣介石從未真正放棄過指揮權,不論是英軍總司亞歷山大(3月5日接替哈頓)。還是史迪威的命令,沒有蔣介石的批准,部隊概不執行。 入緬的中國遠征軍所屬部隊為:第5軍(杜聿明),轄第96師(餘韶)、第200師(戴安瀾)、新編第22師(廖耀湘)、裝甲兵團、砲兵團、工兵團、汽車兵團;第6軍(甘麗初),轄第49師(彭壁生)、第93師(呂國鈺)、暫編第55師(陳勉吾);第66軍(張軫),轄新編第28師(劉伯龍)、新編第29師(馬維驥),新編第38師(孫立人);直轄第36師(李志鵬)。

遠征軍入緬後,第5軍向同古,第6軍向泰緬邊區,第66軍向臘戍,曼得勒開進。因英軍未準備必需的運輸工具,距離又甚遠,大部為徒步行軍,所以,各部隊雖日夜奔馳,迄3月中旬,仍未能全部到達指定的位置。而仰光已於3月中旬被日軍攻占,英軍退至卑謬附近。當時,緬甸不同中國戰區,遠征軍入緬後,即歸印緬戰區的英軍總司令指揮。英軍此時已失去確保緬甸之意志與信心,企圖利用中國軍隊對日作戰,以爭取時間加強印度之防務,並掩護其駐緬英軍撤向印度。緬甸英軍總司令亞歷山人對中英在緬部隊的部署是:英第2軍團位於卑謬及其以北伊洛瓦江兩岩地區,擔任右翼正面之防禦;中軍遠征軍第5軍位於東籲(亦稱同古、東瓜)及其以北鐵路兩側地區,擔任中路正面之防禦;第6軍一部位於茂奇一帶,主力位於棠吉、景東地區,掩護第5軍左側背及防止泰軍從東面的進攻;第66軍位於曼德勒、臘戍間地區,為遠征軍之機動部隊。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為了切斷中國的主要國際通道——滇越路,曾採取了許多政治,外交措施,均未成功;其海軍航空部隊以河內機場為基地,多次深入至雲南上空及轟炸薩爾溫江的惠通橋、循公河的功果橋,亦未能封鎖住這條路線。因而,在製訂南方作戰計劃時,一方面為了切斷滇越路,一方面為了確保侵占的香港、馬尼拉、新加坡各重要戰略要點及荷屬東印度群島的重要戰略資源要地,規定“伺機奪取緬甸南部之航空基地等,並於作戰大致告一段落時,只要情況許可,即實施處理緬甸的作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當天,其南方軍第15軍之近衛師團攻人泰國境內,泰國被迫於上午9時30分同意與日本訂立軍事同盟(12月21日正式簽署《日泰同盟條約》和《日泰協同作戰綱要》)。次日,日軍開人曼谷。由於日軍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異常順利,12月中旬,日本大本營即考慮提前進行侵緬作戰。 12月21日,參謀本部派作戰課長服部卓四郎將《第15軍作戰要領》草案送交南方軍。其作戰目的是:“切斷援蔣路線,清除英在緬之勢力,佔領並確保緬甸要地。”其作戰方針是:“軍儘速開進毛淡棉附近薩爾溫江一線,完成作戰準備後,以主力沿毛淡棉——勃固——仰光地區,一舉佔領仰光。”其作戰指尋要領規定:“佔領仰光後,儘速佔領仁安羌附近油田及曼德勒附近要地,情況許可時,伺機佔領阿恰布附近。”並決定再增加2個師團與第15軍,以加強其進攻能力。

1942年2月9日,日軍第15軍接到南方軍令其進攻仰光及曼德勒等地的命令,當即制出作戰計劃。作戰方針是:“軍不等後方整備完畢,迅速採取攻勢前進,在仰光附近獲取作戰基地,準備爾後對緬甸中、北部之作戰。” 3月8日,日軍攻占仰光。 15日,根據南方軍的命令,又制訂了下一步作戰計劃:“不等第56、58兩師團在仰光登陸,就首先向東籲及卑謬一線開始攻擊前進。”第15軍司令官為飯田祥二郎,所屬部隊有第33師團(櫻井省三),轄第33步兵團(荒木正二,第213、第214、第215聯隊)及第33山砲兵、工兵、輜重兵聯隊;第55師團(竹內寬),轄第55步兵團(崛進富太郎,第112、第143、第144聯隊)及第55騎兵、山砲兵、工兵、輜重兵聯隊;第18師團(牟田口廉也),轄第23旅團(佗美浩,第55、第56步兵聯隊)、第35旅團(川口清健,第114、第124聯隊)、山炮第18、工兵第12、輜重兵第12聯隊及騎兵第22大隊;第56師團(渡邊正夫),轄第56步兵團(坂口靜夫,第113、第146、第148聯隊)、第56搜象兵、野砲兵、工兵、輜重兵聯隊。

1942年3月12日,日軍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命其第55師團首先開始進攻,令其“擊破正面敵人後,迅速向東籲附近前進;在確保該地附近機場的同時……準備向曼德勒方向躍進”。當時,防守東籲的是第5軍第200師(附騎兵團,工兵團),3月8日剛接替英緬第1師的防務。戴安瀾師長根據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情況,採取“深溝高壘、坊道串通,廣設埋伏、多用奇襲,誘敵深入、近距急襲,利用夜暗、短程突擊”等戰術,以近戰、夜戰為主,與敵戰鬥。其兵力部署是:以機動性強、善於設伏奇襲的騎兵團在普尤河兩岸阻擊日軍;以第596團扼守但德賓、奧敦(屋墩)、最貝、尼古察庫等前進據點;以工兵團防守南陽機場,防止日軍切斷退路;以主力利用東籲城垣構築堅固的據點陣地,力求誘敵進入火網,予以殲滅。

3月14日,日軍第55師團分3路沿公路、鐵路及錫當河東岸向北攻擊前進。 18日下午,其前衛分隊與第200師之警戒分隊接觸。 20日,日軍第143聯隊在彪關以北的尼古察庫遭到第596團的哨陣地的堅強阻擊。這是中國遠征軍人緬以來第一次與日軍正式交鋒。激戰至21日拂曉,守軍北撤,在最貝再次組織阻擊後,撤回奧敦陣地。 22日,日軍第112聯隊向奧敦陣地進攻,遭守軍堅強抗擊,攻擊受挫。日軍自稱是人緬以來“第一次與強敵遭遇”,“使指揮陷於混亂和苦戰”。激戰至24日14時,日軍第143聯隊從奧敦、東籲以西迂迴至東籲西北,攻占機場。第596團於當晚放棄奧敦,撤回東籲。 25日開始,日軍第55師團從西、南、東3個方向全力猛攻東籲,守軍依托工事,充分發揚火力,激戰至26日晚,日軍各聯隊均遭挫折,不僅毫無進展。而且屢遭反擊,傷亡不斷增加。日軍自稱:“攻擊力量己達極限”,進攻完全陷於停頓。 28日上午,日軍增援的砲兵第3聯隊及第56師團先後到達東籲外圍。當日下午15時,日軍在其第8飛行隊及重砲火力支援下,再度發動猛攻。日軍第56師團之搜索聯隊,由東籲南的瓦濟渡過錫當河,沿東岸向北推近,29日先後攻占阿列米揚附近高地利守軍在這一帶的警戒陣地,於當夜進至東籲橋(東籲東端錫當河上橋樑)前。 30日凌晨,經3小時激戰,突破橋頭陣地,迸出至東籲市區東端。此時,第55師團進攻東籲的戰鬥仍在激烈進行,但日軍仍未能突破守軍陣地。由於日軍左、右兩翼部隊均已逼近東籲北端,有切斷退路的危險,而且糧彈亦已告罄,難以及時補充,因而,第200師主力在29日深夜撤出東籲,在新編第22師接應下,轉移至那達謝(葉達西)陣地。留在市區作戰的僅為一部掩護部隊。在師主力轉移後,亦主動安全地撤離東籲。東籲保衛戰是緬甸作戰中,中、英軍隊進行陣地防禦戰鬥堅持時間最長的一次戰鬥,也是陣地防禦戰鬥實施敵前撤退的一次成功的戰例。進攻東籲的日軍第55師團在其陣中日記中說:“當面的敵人是重慶軍第200師。其戰鬥意志始終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掩護任務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拼死抵抗。雖說是敵人,也確實十分英勇,軍司令官飯田中將及其部下對其勇敢均表稱讚。”

4月1日,日軍第15軍令所屬各部隊“擊潰當面之敵後,首先前出樂可、央米丁、仁安羌一線”。 4月2日,將軍指揮所推進至東籲。 3日,制訂了《曼德勒會戰計劃》。其方針是:“軍以有力兵團切斷臘戍方面敵之退路,以主力沿東籲至曼德勒大道和伊洛瓦底江地區北進,重點保持在右翼。由兩翼包圍敵之主力,並將其壓向曼德勒以西的伊洛瓦底江予以殲滅。爾後,進出至臘戊、八莫、傑沙一線捕殲殘敵,同時乘勢以有力之一部向怒江(薩爾溫江)一線追擊。” 中國遠征軍第5軍新22師,於3月28、29日在東籲西北約16公里之捕倉,以猛烈的攻擊阻止住向東籲北方迂迴的日軍第143聯隊、掩護第200師安全撤退後,4月1日轉移至那達謝東西之線。此後,即採取運動防禦,逐次轉換陣地,節節抗擊敵人,以遲滯其行動,利用空間,爭取時間,以掩護主力行動。在日軍第55師團進攻下,4月7日轉移至斯瓦河北岸、10日轉移至謬拉,14日轉移至達瓦提,15日再轉移至彬馬那與基當甘。此後,日軍第18師團增援到達,與第55師團共同向北攻擊前進。 19日,新22師及第96師一部,放棄彬馬那。 20、21和22日,第96師在耶真以北的642高地和基當甘,與日軍第18師團激戰3日2夜,沉重打擊敵人後、轉移至央米丁地區。

日軍第33師團沿伊洛瓦底江東岸北進。 4月2日占領卑謬。英軍在日軍進攻前,於15日放棄仁安羌向北撤退。日軍作問部隊(步兵第214聯隊附山炮1個中隊)發覺後,迅速突進仁安羌,並切斷安仁羌以北的兩處公路。退至仁安羌以北的英緬第1師和裝甲第7旅,以及退至賓河以南的英第17師,均被日軍堵住退路,困於當地。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要求史迪威派軍解圍。史迪威令剛剛到達皎勃東之新38師往解英軍之圍。師長孫立人令副師長齊學啟率第133團乘汽車直趨稍埠以南,賓河北岸,堵擊日軍,自率主力渡賓河插入仁安羌北側圍攻日軍。 16日夜出發,經2日激戰,18日克仁安羌,給日軍第214聯隊以殲滅性打擊,戰場遺屍1200餘具,為7000多英緬軍解了圍,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並把被日軍俘獲的英軍100餘輛輜重汽車和1000多頭騾馬,交還英軍。同時,使困於賓河南岸之英第17師脫險。安羌勝利的捷報迅速傳遍世界各地,中國遠怔軍的英勇得到反法斯陣營各界人士的讚揚。英軍脫險後,即分由蒙育瓦和甘高退向印度,第38師撤至敏建。 日軍第56師團先遣支隊(搜索聯隊)於4月1日由東籲東進。 5日占茂奇後即轉鋒北上,未遇第6軍的有力抗擊,於11日占吐昌,20日占朗科(樂可、羅衣考),22日占和榜、東枝,23日遭到第200師的攻擊。 24日,第200師一度攻人東枝,但日軍增援後又被擊退。 25日,日軍襲佔旁克吐,直逼臘戍,形勢急轉直下,日趨嚴峻。當比蔣介石電告史迪威、羅卓英等,令遠征軍向中國邊境轉移,參謀團率戰車、砲兵、輜重部隊於26日經臘戍撤至雲南。第6軍各部隊亦渡過薩爾溫江回到雲南。日軍於28日攻占昔卜(西保、細胞),29日占領臘戍。爾後,一部繼續北上,於5月3日占八莫,8日占密支那;一部東進,佔領滇緬路上重要的橋樑惠通橋西端(橋已被中國守軍炸毀),完全遮斷了中國遠征軍回國的道路。 5月1日,英軍放棄曼德勒,退加里瓦(公路終點)。 15日,毀棄車輛及重裝備,越青山撤向印度。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第96師等由央米丁向密支那方向撤退。行抵昔卜西北,遭日軍阻擊,戴安瀾師長率部力戰犧牲,遂毀棄車輛越野人山嚮怒江撤退。時值雨季,既要突破日軍的堵擊,擺脫追擊,又要穿越渺無人煙的荒山密林,林中毒蟲、蚊蟲比比皆是,部隊缺乏給養,傳染病迅速蔓延。歷經艱險,付出重大犧牲,方突出重圍,於6月間渡過怒江,回到中國。除戴安瀾師長外,第96師副師長胡義賓、第288團團長凌則民、第599團團長柳樹人、副團長劉傑等亦在作戰中犧牲。史迪威、羅卓英率長官部數百人於5月中旬退至印度的英帕爾;第38師和新22師等分別翻越那加山脈,同樣歷經艱難險阻,備嘗飢寒之苦,遭嚴重損失,於5月下旬和8月初到達印度的英帕爾和列多。 緬甸之戰,日軍是在作了周密計劃之後實施的,所以進展極為迅速。而中國遠證軍則是倉促人緬應戰,中英既於統一的作戰計劃、又對地形極不熟悉,致作戰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廣大官兵雖奮勇戰鬥,仍難免失敗。英軍損失2萬餘人,拋棄全部戰車、火砲、汽車和輜重,還損失100多架飛機和大批物資。中國遠征軍損失4萬餘人,丟失美援物資10餘萬噸(存於仰光港的),但在東籲、仁安羌等戰鬥中,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不僅為英緬軍第1師及英軍第17師解了圍,而且掩護駐緬英軍得以安全地撤至印度,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貢獻。 日軍佔領緬甸後,中國和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中斷。雖然開闢了“駝峰航線”,建立了空中交通線,但受飛機數量及地形、氣候條件等影響,運輸量難以滿足戰爭的需求。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中、英、美之間便進行了反攻緬甸的協商和準備。 1943年,英、美在卡薩布蘭卡、華盛頓、魁北克會議上決定於本年冬季開始反攻。 11月,中英美開羅會議時,蔣介石建議盟軍以陸、海軍同時由南、北實施反攻。由於英國反對,最後決定中、美、英軍由印度攻略緬北,先恢復中印國際交通線。作戰主力則為中國軍隊。預定中國駐印軍由印度經胡康河谷向孟積、密支那進攻;中國遠證軍由雲南西渡怒江向騰沖、龍陵進攻,互相策應,殲滅緬北、滇西日軍,會師滇緬邊境,打通中印公路。 中國駐印軍是以退入印度的中國遠征軍2個師為基礎組建而成,新22師和新38師退至印度時,分別僅剩下3000人和4000人。利用“駝峰航線”運送援華物資返航的飛機,由國內空運人員補充缺額,在蘭姆伽營地接受美式裝備及訓練。 1943年1月,改編為中國陸軍新編第1軍,以鄭洞國任軍長,轄新22師(廖耀湘)、新38師(孫立人)及砲兵團、戰車營、工兵團、汽車兵團等軍直屬部隊,仍歸史迪威指揮,當年8月,新編第30師亦飛到集訓,歸隸新1軍建制。 1944年4月,第14、第50師從國內飛抵印度,加入中國駐印軍戰鬥序列。 中印公路是由印度的萊多(雷多、列多),經野人山區、胡岡(胡康)河谷、密支那至八莫,與滇緬路銜接。 1943年2月間,中國工兵第10、第15團和美國第45工兵團、第823航空技術大隊,開始共同修築中印公路。 10月初,公路己接近印緬邊境,10月10日,史迪威命新38師派1個步兵團前出至塔奈河(大龍河)之線,以掩護公路及欣貝延(新平洋、新背洋)機場之修築。 10月下旬,新38師第112團佔領欣貝延,爾後向辛隆嘎、於邦進攻。當時,守備這一地區的是日軍第18師團第56聯隊第2大隊第6中隊。以1個小隊守辛隆嘎,主力守於邦。第112團第3營迅速攻占辛隆嘎。但第1營在於邦卻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 日軍第56聯隊及山炮第2大隊趕來增援,將第1營包圍於於邦附近。該營在日軍猛烈圍攻下,堅持36天,直至12月下旬第114團來援,才擊破日軍的包圍,殲敵200餘人,佔領了於邦。這次作戰雖係局部性小規模戰鬥,但因是反攻緬甸的第1次戰鬥,在序戰中即能一舉擊敗號稱精銳的日軍第18師團部隊,對樹立官兵勝利的信心起到積極作用。 1994年初,中印公路通車至欣貝延、新38師及新22師第65團到達,史迪咸即令第65團在右、第38師在左,分別向德羅(大洛)、達邦加(大白家)進攻,第65團經叢山密林進入德羅平原,擊殲日軍第55聯隊第3大隊(岡田大隊)後,於1月27日攻占德羅。 新38師擊敗日軍第55聯隊主力後,於2月1日攻占達邦加。日軍第18師團主力退至邁昆(孟關)附近。此時,新22師全部到達。史迪威當即令新38、新22師並列,繼續向邁昆進攻。新22師主力由正面向邁昆攻擊前進,其第66團第1營,配屬戰車第1營,向邁昆西側迂迴,攻敵後方。新38師主力繼續肅清塔奈河北岸殘餘日軍據點,以第113團渡河南下,向邁昆東南後方迂迴。 3月5日,新22師經激戰攻克邁昆,日軍第18師團主力退向瓦魯班。此時,調歸史迪威指揮的美軍第5307混成團(弗蘭克梅利爾準將,3個營,3000人,代號“加拉哈德”),已經投入戰鬥,與新22師第113團共同行動,深人至瓦魯班(瓦拉本)附近,當即發起進攻,新22師主力亦由邁昆跟踪追擊。 3月9日,日軍突圍退入堅布山區。此次戰鬥,擊斃日軍第18師團作戰主任參謀官以下1000餘人,繳獲第18師團關防。此後,中國駐印軍乘勝追擊,3月15日,新22師攻占丁高瑟坎。至此,胡岡河谷日軍全被肅清。在中國駐印軍進攻日軍第18師團期間,英印軍第3師(溫蓋特少將,遠程突擊部隊,約10000人,代號“欽迪特”)由3月5日起,以約700架次的運輸機、滑翔機空運至緬甸,降落在莫寧(孟養)、傑沙鐵路兩側地區,並修建機場,遮斷了第18師團的後方補給線,開闢了一個靠空中補給的敵後作戰基地。 1944年4月間,緬甸日軍已增加至10個師團。其指揮系統為: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下轄第15軍(牟田口廉也,第15、第31、第33師團)、第33軍(本多政才,第18、第56、第53師團)、第28軍(櫻井省三,第2、第54、第55、第49師團)及獨立混成第24旅團。第15軍用以進攻印度的英帕爾地區,第28軍防守緬甸西南部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 4月初,中國駐印軍以新22師及新38師向莫崗(孟拱)進攻,以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重砲1連與美軍2個營合編為突擊隊,向密支那進攻。新22師沿公路南下,新38師由公路以東南下,沿途受到日軍的節節抵抗。激戰至月底,新22師迸至加邁以北的馬拉高地區,新38師攻破瓦拉。時日軍第2師團增援部隊到達。史迪威重新部署,令新22師主力配屬第50師第149團由正面進攻;令新38師第112團向加邁以南迂迴,以切斷加邁與莫崗的聯繫;再以新22師第65團由公路以西迂迴。經激烈戰鬥,至6月16日,終於攻克加邁,日軍第18師團再次敗退,僅餘1000餘人,有不少中隊僅剩10餘人。 18日包圍莫岡,日軍增援之第53師團一部,固守抗擊。 20日,駐印軍發起急攻,激戰至23日,突破日軍陣地,進入市區,再巷戰2日,擊殲援軍約500人,方完全佔領該地。進攻密友那之新30師等聯合突擊隊,經庫芒山區,闢道行進,5月15日到達密支那附近,以突襲攻占機場。史迫威自率新30師主力、第14師一部及新22師一部,空運增援。 17日開始攻擊市區。日軍第18師團第114聯隊及第56師團第56步兵團之1個大隊,依托既設之堅強工事,拼死抵抗。進攻2月餘,至8月3日,守軍大部被殲。第56步兵團長水上原藏少將命第114聯隊長丸山率殘部800餘人向八莫突圍,自己自殺。中國駐印軍及美國加拉哈德團完全佔領密支那。攻克密支那的捷報使東南亞戰區盟軍最高指揮官蒙巴頓中將大為震驚。他和英軍許多高級將領都認為密支那難以攻破。他剛剛向其上級斷言:佔領密支那及北緬地區,絕非易爭,必須投入更多的兵團。史迪威以中國駐印軍和1個團的美軍攻克密支那,使其禁啞口無言。邱吉爾致電蒙巴頓質問:“對突然佔領密支那一事,是否料及?”蒙巴頓無言以對。 1944年10月,駐印軍己改編為新1、新6軍,由密支那和加邁分兩路向八莫前進,八莫日軍為第2師團搜索聯隊、第16聯第第2大隊及野炮、山炮中隊等。 11月中旬,新1軍開始進攻,至12月15日,攻占八莫,殘餘日軍突圍逃住南坎。攻占八莫之前,新1軍以新30師向南坎迂迴,12月9日,與由南坎增援的山崎支隊(第55聯隊及第56師團的1個大隊等)遭遇,雙方戰鬥至15日,均無進展。日軍得知八莫失守後,即退回南坎。 12月底,新1軍又攻克南坎。新6軍新22師於11月5日渡過伊洛瓦底江,擊敗日軍第16聯隊一部,於7日占領瑞保,31日攻占當瓜。這時,史迪咸已奉調回國,魏德曼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索爾登繼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新6軍(欠第50師)奉令空運返國,其第50師留歸指揮部直轄。 中國駐印軍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以新30師繼續追擊日軍,以新38師進攻芒友(穆塞)。 1945年1月21日,新38師攻占芒友西南各據點,與中國遠征軍第116師取得聯繫,擊敗日軍第56師團殘部後,於27日攻占芒友,與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全線打通。爾後,逐次肅清附近殘餘日軍各據點,至3月8日,攻占臘戍,南茂坎(南巴卡)、昔蔔等地區日軍全被擊退或殲滅。 30日,第50師與英軍第36師會師皎梅(喬梅)。至此,反攻緬北之戰結束。中國駐印軍陸續回國。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後,除新22師和新38師退入印度外,大部退回雲南,與日軍隔怒江對峙。後在楚雄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對部隊進行整訓,並陸續增加兵力。至1943年10月,已有16個師。衛立煌任司令長官。所屬部隊為:第20集團軍(霍揆章),轄第53軍(周福成,第116、第130師)、第54軍(闕漢春,第36、第198師);第11集團軍(宋希濂),轄第71軍(鐘彬,第87、第88、新28師)、第2軍(王凌雲,第76、第9、新33師)、第6軍(黃杰,預2師、新39師),長官部直屬第8軍(何紹週,榮1師、第82、第103師),砲兵部隊(砲兵第7、第10、第21團,重迫擊砲第2團及高射砲第49、第41團各一部),獨立工兵第1團等。 1944年5月,為策應中國駐印軍、打通中印公路,開始發動滇西反攻。 5月11日,新39師首先由惠仁橋附近渡過怒江。隨後,第20集團軍其他各師亦先後渡過怒江,向當面日軍進攻。 14日,第36師越過高黎貢山,前出至瓦甸、江苴街以東之線,22日,遠征軍其他各部隊亦開始相繼渡江,加入戰鬥。第20集團軍配屬預2師為右集團軍,向騰沖進攻;第11集團軍為左集團軍(欠預2師),向龍陵,芒市進攻,第20集團軍於7月初包圍騰沖,經2月戰鬥,9月7日突破城垣,14日完全收復該城。第11集團軍於8月中旬攻占尤陵外圍各要點,開始圍攻該城。日軍鑑於其第15軍進攻印度英帕爾失敗,在胡當河谷的戰鬥亦節節失利,遂決定對胡當方面中國駐印軍取守勢,而對滇西方面中國遠征軍實施反擊,以第2師團和第49師團各一部增援滇西日第33軍。 9月5日,日軍第2師團和第56師團由芒市方向開始反攻,企圖解尤陵之圍。第71軍主力與榮1師在龍陵以東血戰1週,經調第9師增援,方穩住戰局。 9月中旬,第200師由昆明來援,第36師由騰沖南下,協同榮1師夾擊日軍,苦戰3日夜,將日軍擊退。日軍留其第56師團於龍陵、芒市,企圖長期固守。但在第11集團軍的猛攻下,日軍於11月2日退走。 3日收復龍陵,接著,11月20日克芒市,12月1日占遮放。 12月26日,第11集團軍圍攻畹町,激戰25日夜,多次擊退日軍的反擊,於1945年1月19日收復畹町,分途繼續追擊日軍,27日與中國駐印軍在芒友會師。日軍被全部逐出滇西,中印公路完全打通,反攻滇西之戰結束。 緬北及滇西之戰,據日軍戰後統計,不含其第15軍和第28軍,僅第33軍和緬甸方面軍直屬各師團與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進行戰鬥的各部隊(包括緬北與英軍、美軍作戰),即戰死101301人,佔其編制人數的一半,尚不包括負傷人數。 反攻緬北之戰,是由中國軍隊發起並取得成功的第一次戰略件會戰。不僅對中國是空前的,對盟軍亞州大陸的作戰也是如此。它揭開了盟軍在亞州勝利反攻的序幕,是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軍原在緬甸僅有5個師團,反攻開始前後。南方軍總部從南洋調來3個師團,至1944年底,已增至10個師團。當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陷於苦戰,急需援兵之際,緬北作戰緊張進行,無兵可調,使南方軍總部束手無策。中印公路的打通,使中國軍隊急需的武器彈藥,源源輸入。開通的9個月中,有25783輛汽車經此開柱中國。由於密支那的收復,盟軍得到一條較為安全的空中通路,不必再繞道飛行“駝峰航線”,致空運量大增。新建成的輸油管道,使每月輸入油量達萬噸以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