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第13章 第十一章三次長沙會戰

5日,日軍攻占沙洋,6日占荊門、十里鋪、十回橋。 8日,日軍佔領遠安、河溶、江陵、沙市,主力展開於荊門、十里鋪、江陵之線。 9日開始,在航空兵直接支援下,向守軍主陣地進攻。午後,右翼陣地被突破,當夜退守宜昌外圍陣地。日軍繼續進攻。激戰至12日16時,宜昌失守。日軍第11軍原定在攻占宜昌後,各部隊即返回駐地。佔領宜昌的當晚,園部和一郎即令從速整理態勢,作撤退的準備。 6月15日,下令撤退,16日全部撤出。第五戰區第18軍當即收復宜昌。日本大本營受歐洲德國占領巴黎和意大利宣布對英、法作戰的影響,為進一步加強對重慶的威脅,不顧兵力不足,又命中國派遣軍確保宜昌。 17日12時許,日軍第13師團又攻人宜昌。此時,大洪山地區的日軍第40師團已被第29集團軍包圍,激戰6日夜,傷亡極重,師團長天谷直次郎負傷,糧食,彈藥全靠空投。園部和一郎因無機動部隊可以增援,只好令第40師團自身組織突圍。 6月21日,突出包圍圈,到達鍾祥以北漢水東岸。至此,會戰結束。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兵2個中隊、工兵1個中隊,另配屬戰車1個聯隊、工兵1個聯隊、野戰重砲兵1個大隊又1個中隊、山砲兵和機關機各1個大隊,汽車1個中隊)由通城東南的鯉港沿湘贛邊境山地,經南樓嶺、福石嶺向平江以東進攻;第106師團(中井良大郎,欠步兵4個大隊,野砲兵2個中隊,另配屬第101師團第102旅團4個大隊、野砲兵及迫擊砲各1個大隊渡江工兵1個聯隊、4個汽車中隊)由奉新地區先向高安地區進攻,擊潰該地守軍後,轉向北進,主力進攻修水,一部進攻武寧,以摧毀九嶺地區抗日根據地,策應軍主力向長沙以北進攻;陸軍航空兵第3飛行團(營原道大,偵察機1個中隊、1個戰隊,戰鬥機、輕轟炸機各1個戰隊)重點支援2個主力師團作戰;海軍第13砲艇隊(高間完,配屬陸戰隊及部分航空兵)主要掩護第5旅團溯湘江進攻和登陸。

武漢失守後,湖北長江以北和湖南、江西西部,為第九戰區防區。軍事委員會賦予的任務是:保衛湘贛,尤以長沙附近要域。作戰方針是:湘北方面,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抵抗,換取時間,消耗敵人,敵加進至第二線陣地(平江亙淚羅江之線),則以幕府山為根據地,猛襲敵之側背;萬一進逼長沙,以頂伏長沙附近及其以東地區的部隊夾擊之。贛北方面,以游擊戰牽制消耗敵人,萬安方面應縱深配備,如敵攻高安,則放棄高安,誘敵深入而側擊之。 1939年9月上旬,第九戰區得悉日軍向湘北,鄂南集結兵力,判斷其有進攻長沙之可能,遂根據作戰方針,制訂了作戰指導大綱。其主要內容是:湘北方面這次抵抗,誘敵至長沙附近包圍殲滅之;贛北及鄂南方面,以側擊或圍攻擊破敵人,以利於主力方面之作戰。此時,第九戰區共有47個師、3個挺進縱隊。其兵力部署是:第19集團軍(羅卓英,4個師)位於贛江西、浙贛路北之松棚街、高安、新喻地域;第1集團軍(盧漢,4個師)位於蓮花山、橋下、江家州地域;第30集團軍(王陵基,4個師)位於瑟琶山、蒲田橋,梁門地域;第27集團軍(楊森、4個師)位於修水、桃花港、青梅灣地隊域;主要防禦方向上的第15集團軍(關麟徵,8個師)位於粵漢路西側、新牆河以南、長沙以北、幕阜山區及淚羅江兩岸,麥市、新牆、鹿角(第一線陣地)、新街、汨羅、營田(第二線陣地)及福臨鋪、湘陰地域;第20集團軍(商震、霍揆章,6個師)位於長江以南、洞庭湖以西石首、常德、寧鄉地域;湘、鄂、贛邊區挺進軍(樊崧甫,2個帥、2個挺進縱隊)在德安、大冶、陽新附近游擊;總預備隊(15個師)分別隼結於衡陽、湘潭、長沙、上高等地區。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司令部,位於長沙。由於盧漢有病,羅卓英統一指揮第1、第19集團軍。

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於9月13日下達作戰命令。主要內容是:為隱蔽主攻方向,迷惑、牽制中國軍隊,命左側翼之第106師團,9月15日先開始進攻,由奉新以西突破守軍第1、竿19集團軍左翼陣地,迸出至其側後,殲滅守軍於高安西北地區;命右側翼之第5旅團,9月23日拂曉在營田登陸;命軍主力於9月23日拂曉發起進攻,向舊水上游平江地區攻擊前進,以殲滅該地區守軍第15集團軍,主力各部隊的行動為:第6師團由新牆鎮以西向汨水南高地突進;第26旅團由楊林街以西向悟口、汨水北岸突進;第33師團由通城向麥市、渣津突進。 1939年9月15日,贛西方面日軍第106師團先發起進攻;其第102旅團從高安東北之大城鎮向祥符觀第32軍陣地作牽制性進攻;其主力從會埠地區突破守軍第60軍陣地後,向第1、第19集團軍陣地後方迂迴。兩集團軍被迫後撤。 18日,第32軍放棄高安,退至錦江南岸。日軍第106師團主力與第102旅團在高安會合後,於21日放棄高安,第102旅團返回大城鎮,第106師團主力轉向修水方向進攻,25日進至甘坊以西地區。湘北方面日軍右翼第5旅團及海軍陸戰隊,9月23日由洞庭湖向守軍第15集團軍左翼實施水上包圍,當日在營田登陸,沿汨羅江南岸向東進擊,25日攻占歸義,日軍主攻方向的第6師團、第26旅團,於23日拂曉強渡新牆河,分別由新牆、楊林街突破守軍第52軍陣地;第33師團亦於當日由麥市突破守軍弟79軍陣地。 24日,薛岳下令命第15集團軍以一部兵力在新牆河、汨羅江間阻擊日軍,主力退至淚羅江第二陣地。日軍突破第一線陣地後,不顧突破口以外陣地的中國守軍,迅速向南急進,企圖到達汨水之線,切斷守軍退路進行圍殲。 25日,第6師團及第26旅團到達汨羅江北岸及平江西之悟口;第33師團遭守軍第79軍依據山地的堅強抗擊、被阻於麥市南約10公里之桃樹港。激戰至26日,蔣介石決心與日軍在長沙附近進行決戰,遂電令薛岳:“準備以6個師兵力,位置於長沙附近,並親自指揮,乘敵突入長沙之際,側擊而殲滅之。”但日軍之戰役企圖,並非進攻長沙,目的在於擊殲中國軍隊、特別是第15集團軍的主力。戰鬥至27日時,日軍第6師團、第5旅團進至福臨鋪以北地區、第26旅團、第33師團及第106師團,在守軍堅強抗擊、反擊下、被阻於長樂街龍門廠和黃沙橋附近。兵力相當分散,且未能尋殲到中國軍隊的主力,恐繼續深入陷入重圍,岡村寧次遂決定停止前進,令第26旅團向東轉進,策應第33師團。至30日,第6師團一部兵力前出至撈刀河北岸,第26旅團與第33師團在三眼橋會合,第106師團則在九嶺山區內遭到第19集團軍的強烈反擊,陷於苦戰中。岡村寧次察覺態勢不利,下令全線撤退,命令說:“華軍頑強,現仍潛伏幹汨水、修河兩岸地區。本軍為避免不利態勢,應速向原陣地轉進,以圖戰鬥力之恢復,並應嚴密防備畢軍之追擊。”10月1日,日軍開始撤退。 2日,中國軍隊發現日軍撤退,薛岳立即下達命令,要求各部隊,“以現在態勢立向當面之敵猛烈追擊,務於崇陽、岳陽以南地區捕捉之”,“對敵之收容部隊,可派一部監視、掃蕩之,主力力行超越追擊”。各部隊因恐日軍是佯退誘敵,故雖接到“超越追擊”之命令,並未執行,僅尾追日軍、收復失地。至10月10日,中日雙方又恢復了會戰前的態勢。

此次會戰,日軍在進攻與撤退行動中,不論在主攻方向粵漢路方面,還是助攻方向九嶺山區方面,均遭到中國軍隊的堅強阻擊、側擊和追擊,敵後游擊挺進軍,亦不斷襲擊其後方,日軍遭到很大損失,並未能實現其圍殲守軍主力於湘贛地區的戰役企圖。參加會戰的兵力,日軍約10萬人;第九戰區32個師又3個挺進縱隊,約30餘萬人。日軍傷亡3550人,中國軍隊傷亡及失踪約3萬人。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損耗了大量人員、裝備,並未能達到殲滅中國軍隊主力、摧毀其繼續抗戰之意志的戰略企圖,而中國軍隊雖然在損耗上較日軍嚴重,卻保存了主力,又未喪失空間,在20余天的戰鬥中,以陣地防禦與運動側擊及游擊襲擾相結合的戰法,予敵以相當損耗,是基本符合“消耗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的,在此意義上,應該視為是一次勝利的戰役。特別在精神方面的影響,尤為積極,通過會戰,使中國軍隊確實認識到,日軍兵力不足,己無力發動武漢會戰以前那種大規模的進攻,加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提高了廣大官兵的士氣。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也認識到這一點。他在會戰後給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的意見書中認為,這次會戰,既未能擊殲中國軍隊主力,又未能攻占長沙即撤退軍隊,“恢復軍原態勢,此不啻號召敵人反擊,對其作戰軍予以鼓勵,努力於提高其士氣”。事實正是如此。 12月間,中國軍隊即發動冬季攻勢,各戰區同時進攻本戰區內的日軍,予侵華日軍以一定程度的打擊。

1941年春,日本陸軍次官阿南惟幾接任第11軍司令官。他在陸軍部時曾參加製訂《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預定在1941年夏秋之際,“發揮綜合力量,對敵施加強大壓力,以期一舉解決事變”。因而,他到任後,積極準備對第九戰區發動一次較大的攻勢。並於7月間制訂出初步計劃(“加號作戰”)。日本大本營於8月26日同意第11軍的計劃,下達了進攻長沙的命令。 9月上旬,最後改定了計劃。其主要內容是:作戰目的:“為摧毀敵之抗戰意志,對西部第九戰區軍隊,予以一次大的打擊”。作戰方針:我軍於9月18日開始攻擊,在擊破新牆河陽水間之敵的可時,向長樂街附近汨水下游之線進出;完成準備後,攻擊汨水南岸之敵,沿新市、粟橋道地區突破。以軍主力自該道以西亙湘江地區實施包圍擊滅,以一部(第6、第40師團)盡可能擊破蒲塘方面山地內之敵。對淚水南岸之敵的攻擊開始時間,預定為9月23日前後,至9月末,作戰結束。在部隊集中的末期,以一部與海軍協同,對常德進行佯動。為牽制第九戰區的軍隊,南昌方面的警備部隊,適時實施攻擊。使用兵力:第3師團(配屬山炮4個大隊)、第4師團(配屬山炮、迫擊砲各1個大隊)。第6師團(配屬山炮2個大隊、迫擊砲1個大隊)、第40師團(配屬山炮1個大隊)、第13師團第26旅團(早淵支隊,步兵4個大隊、山炮2個大隊)、第33師團第33步兵團(荒木支隊,步兵3個大隊、山炮1個大隊)、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63大隊(平野支隊,配屬1個山炮中隊)、獨立混成第14旅第62大隊(江藤支隊)、戰車第13聯隊(配屬輕戰車2個中隊)、野戰重砲兵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砲兵第15聯隊第1大隊、軍工兵隊(獨立工兵3個聯隊、架橋材料8個中隊)、岳南兵站地區隊(汽車18個中隊、輜重兵9個中隊)。總兵力為:步兵45個大隊、砲兵26個大隊。協同作戰的部隊:第1飛行團(偵架機3個中隊、直協機3個中隊)、第3飛行團(偵察機1個中隊、戰鬥機2個中隊、輕轟炸機3個中隊)、海軍第1遣華艦隊一部。

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後,第九戰區根據會戰的經驗教訓,於1941年3月17日制定了《第九戰區反擊作戰計劃》,判斷日軍如再次向第九戰區進攻,其主力可能“向楊林街、長樂街、福臨鋪道及粵漢鐵路湘江兩岸,會攻長沙、衡陽”。計劃“誘敵主力於汨羅江以南金井、福臨鋪、三姐橋以北地區,反擊而殲滅之”。至9月上旬,第九戰區所屬部隊有11個軍,約30個師。其兵力部署為:第99軍(傅仲芳,3個師)守備青山一帶及湘陰、營田、歸義間湘江、汨羅江之守備;第27集團軍(楊森,8個師)守備新牆河兩岸、鹿角、通城、金塘坳間地區;第30集團軍(王陵基,4個師)以一部兵力守備界牌、觀音閣、潭埠之線陣地,主力集結於三都附近;第19集團軍(羅卓英,6個師14個保安團)以大部兵力守備上東坑、靖安、奉新、高安、市汊街地區,其第74軍(王耀武,3個師)集結於新喻、宜分地區;第37軍(陳沛,3個師)、第26軍(蕭之楚,3個師)、第10軍(李玉堂,3個師)分別集結於福臨鋪、金井、衡山地區。另外有7個挺進縱隊等在敵後咸寧、瑞昌一帶進行游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位於長沙。

日軍第11軍進攻長沙的各部隊在向新牆河以北進攻出發地位集結時,為了保障集結地區左翼的安全,解除側方威脅,掩護兵力集中,阿南惟幾命第6師團在主力進攻之前,先於9月7日由忠坊,西塘向大雲山的中國軍隊攻擊。當時大雲山區有第4軍1個團和1個加強營、第58軍1個加強營。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沒有得到日軍向湘北集中兵力的情報,判斷日軍可能是為“抽調兵力使用於其他方面,乘第6師團集結之機,掃蕩我大雲山游擊根據地”,因而令第4軍(歐震)加強大雲山的守備,令第58軍準備協力第4軍的作戰。日軍第6師團第13聯隊由西塘東進,突破第4軍第102師在鴨婆嶺的陣地後,轉向南下,攻占甘田、團山坡等要點。其師團主力由忠防南下,擊遲第4軍第59師的阻擊部隊以後,分向西進、南下、攻占南衝、白水洞、白屋裡、長安橋等地,激戰2天,大雲山大部地區為日軍佔領,但其第13聯隊,則遭到第102師和第59師的圍攻。 9月10日,日軍第40師團到達桃林,接替第6師團。 11日,第6師團主力經桃林向草鞋嶺轉進。第40師團先遣支隊(第234聯隊)在甘田附近,遭第58軍新11師的側擊,至當夜,方與第13聯隊會合。第13聯隊遂退去草鞋嶺與其主力會合。 13日,日軍第40師團主力向甘田推進,與第58軍第10師激戰於甘田、馬廝赮、團山坡一帶,日軍第33步兵團(荒本支隊)亦加入戰鬥。直至14日,中國軍委會及第九戰區仍未判明日軍進攻長沙的企圖,依然認為“敵企圖僅在攻占大雲山”,放棄大雲山嚮楊林街以北之甘田、港口方面進攻是“掩護其撤退的動作”。如薛岳14日致蔣介石電稱,日軍“掃蕩我大雲山後,南渡新牆河竄擾”,是“以進為退”;又如軍委會軍令部在第九戰區的聯絡參謀張元祜14日向軍委會報告說:目前日軍的“態勢、兵力部署,似無攻略長沙企圖”,因而,未能及時採取有力的應戰措施。

9月17日,日軍第11軍各進攻部隊均已進入進攻出發地位。由於接受了第一次長沙會戰時兵力分散的教訓,阿南惟幾將進攻部隊“並列部署於狹窄的正面上,以期進行縱深突破”。 44個大隊及322門火砲展開於新牆河以北僅20公里的正面上。僅派獨立混成第14旅第63大隊(平野支隊)乘船溯湘江南下,進攻青山、營田,以掩護軍右側翼並策應正面主力之作戰。各部隊進攻出發地位的具體位置為:第4師團、第26旅團位於新開塘以南,第3師團位於烏江橋以南,第6師團、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62大隊位於西塘以南,第40師團、第33步兵團位於白羊田附近,9月18日拂曉,日軍發起總攻。防禦日軍主攻方向的第4軍,在大雲山戰鬥中己損失甚鉅,加以倉促應戰,陣地迅速被突破。在兵力、火力高度集中的日軍進攻下,守軍第4、第20軍、第58軍根本來不及重新組織防禦,分向南和東側撤退。日軍右翼保障支隊第63大隊在海軍護送下,亦於當日在青山強行登陸。這時,第九戰區才發覺日軍的企圖。當晚,薛岳下令,命第37、第99軍堅守汨羅江南岸陣地,命第26軍進出至金井附近,由東向日軍實施側擊。在第27集團軍調整部署時,日軍己全線進至淚羅江北岸,19日晚和20日,相繼渡過汨羅江。 20日晨,阿南惟幾看到其情報機構破譯的薛岳18日晚的命令,當即改變原來的計劃,令第6、第40師團向左迂迴、包圍,殲滅立足未穩的第26軍,令第3、第4師團進攻第37軍。經過3天的激烈戰鬥,至24日,被包圍於悟口的第26軍傷亡慘重,失去戰鬥力;第37軍亦被日軍突破防線并快速進出至其陣地後方;處於被包圍的困境2個軍的殘部被迫突圍南撤。奉命增援前線的第10軍,於22日進至明月山,福臨舖一帶,立足未穩,被日軍包圍,其第195師師長重傷,副師長賴侍湘陣亡,部隊陷於混亂,傷亡重大,不得不突圍南退。當日軍圍攻守軍3個軍時,王耀武的第74軍奉命增援,第九戰區命其推進至撈刀河,重點保持在沙市街。這一命令又為日情報機構於22日獲悉,阿南惟幾又改變第6師團攻占平江的任務,令其與第3師團協同對付第74軍。 26日,第74軍剛剛到達撈刀河永安市以北地區,即與向長沙奔襲的日軍第3師團遭遇。王耀武乘日軍立足未穩,採取攻勢防禦、向第3師團發起進攻。但日軍第6師團亦已趕到,加入戰鬥,並進至第74軍以東以南地區,對第74軍進行包圍。第74軍奮勇血戰至27日,傷亡已重,當夜被迫南撤。薛岳於26日曾下令反擊,但戰區主力多遭日軍打擊,已無力進行戰役性反擊。第74軍被迫撤退後,薛岳於27日下午改變反擊的命令,17時下令,命部隊向瀏陽河一線後退。此時,日軍第26旅團已由東北角突入長沙城,29日,第4師團主力進入長沙。當日,第3師團一部突進至株洲城內。

10月1日,日軍在完成打擊第九戰區主力的任務後,即行撤退。第九戰區下令追擊,日軍於10月9日全部撤回新牆河北,轉為守勢。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此次會戰,中國軍隊參戰主要部隊共計35個師(會戰中由第六、第七戰區調入5個師)、7個挺進縱隊、共約37.8萬餘人,傷亡及失踪7萬餘人;日軍主要參戰部隊4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支隊、共約11.5萬人,傷亡6854人。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侵華日軍為防止中國軍隊策應香港方面的作戰,先發製人,發動了第三次長沙會戰。 12月13日,阿南惟幾下達進攻長沙的作戰預令:“第九戰區的兵力,正向廣東及桂林方面轉用。第23軍已於12月12日夜攻占九龍,現正準備繼續進攻香港。為策應第23軍及南方軍作戰,立即進行進攻江南的準備。”12月15日,確定12月22日前後開始進攻,計劃在淚水兩岸擊殲第20軍和第37軍後結束作戰。預定作戰時間為兩週左右,使用的兵力為:第3師團、第6師團、第40師團、獨立混成第9旅團和獨立第65,第95大隊(外園支隊)及軍直屬工兵隊、野戰重砲兵大隊。總計8個步兵聯隊(共25個步兵大隊)、2個騎兵聯隊、2個野炮聯隊、2個山炮聯隊、1個野戰重砲兵大隊、2個獨立山炮大隊、3個工兵聯隊、3個輜重兵聯隊等,近7萬人。

中國第九戰區自12月初旬以來,發覺日軍調動頻繁,向湘北、贛北集中兵力,其飛機不斷偵察守軍陣地,並搶修白螺機場及南昌機場,判斷日軍將再攻長沙,遂積極進行戰備。第二次長沙會戰後,薛岳召開軍事會議,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的教訓,提出“天爐法”的戰法,即在日軍進攻的地區內,徹底破壞道路,實施空室清野,設置縱深伏擊陣地,誘敵深入,以尾擊,邀擊、側擊、夾擊,使這一地區成為一“天然熔爐”,將日軍圍殲於內。 12月20日,日軍進攻企圖已極明顯,軍事委員會下令命第73,第79、第4軍分別開至益淚、株洲、淥口地區,歸第九戰區指揮。薛岳決心“徹底集中兵力於湘北方面,誘敵主力於瀏陽河、撈刀河間地區,反攻殲滅之”。為此,作如下部署:楊森副長官駐平江,指揮第20、第58軍、第一步於新牆河現陣地韌強抵抗,消耗遲滯敵人,第二步侍命轉移關王橋、三江口側面陣地,自東北向西南側擊、追擊南進之敵。第37軍在汨水現陣地韌強抵抗,消耗遲滯敵人,爾後轉移至社港市、更鼓台、金井間山地,俟敵向長沙進攻時,協同第78軍自東北向西南攻擊敵人。第99軍第一步確保三姐橋、歸義、營田、湘陰既設據點陣地及湖防,第二步俟敵向長沙進攻時,以2師自西北向東南攻擊敵人,以一部固守營田、湘陰及湖防。第10軍固守長沙、岳麓山及水陸洲,待命自西向東反攻敵軍。羅卓英副長官由上高進駐濟陽,指揮第26、第79軍及第194師之作戰。第26軍第一步確保瀏陽現陣地,第二步俟敵攻擊長沙時,自東向西攻擊敵軍;第79軍以1師駐株洲,1師佔領渡頭市、東山既設陣地,第194師由清江進駐醴陵,俟敵攻擊長沙時,由南向北攻擊敵軍。王陵基副長官由修水率第78軍及新編第15師進駐平江,第78軍第一步確保平江,三角塘,第二步俟敵進攻長沙時,協同第37軍自東北向西南側擊敵軍。第73軍駐寧鄉、益陽,為戰區預備隊。參加這次會戰的主要部隊(包括後期參加的第74軍等),共35個師,約20萬人。 1941年12月24日下午,日軍第6、第40師團開始進攻,從粵漢鐵路至蓮溪街分8路強渡新牆河。 25日,日軍第3師團亦渡過新牆河,分3路向南攻擊前進。守軍第20軍以一部堅守陣地各據點,阻擊敵人,主力向東南側山區轉移。守衛傅家衝、洪橋2據點的第398團2營王超奎部及3營呂海闢部,依托工事,頑強抗擊,數次擊退日軍的衝擊,最後全部犧牲。 26日激戰終日。當晚,日軍右路第3師團進至歸義汨羅江北岸,中路第6師團進至新市汨羅江北岸,左路第40師團進至長樂街。當日,阿南惟幾得到情報,說長沙守軍兵力薄弱,日軍已於25日攻占香港,認為進攻開始以來進展順利,遂準備渡過汨水後繼續南進,攻略長沙。軍部參謀認為本次作戰目的在於策應香港方面,現香港已佔,應按原計劃執行,進攻長沙須慎重。阿南沒有採納參謀的意見,向中國派遣軍發去進攻長沙的請求電報。 27日、28日,日軍先後渡過汨羅江。中國守軍節節抵抗,爾後向東部及南部山區轉移,相機側擊、反擊日軍。 29日,日軍第11軍仍未收到中國派遣軍關於進攻長沙的批复,阿南惟幾獨自決定改變計劃,進攻長沙。當晚下達向長沙追擊的命令:令第3師團以快速行動取捷徑向長沙追擊;令第6師團擊破鴨婆山、麻石山附近守軍後,主力向榔梨市,一部向長沙追擊;令第40師團一部留於涪口附近,主力經麻峰嘴附近向金井追擊;令獨立混成第9旅團速向關王橋前進,指揮獨立第65大隊擔任軍後方汨水以北和左翼山區之警備。 30日,守軍第37、第99軍與日軍第40、第3師團激戰後,分別轉移至東部、西部山區。留置新牆河以南的第20軍一部,夜襲日軍輜重兵第40聯隊,將其重創並將其聯隊長森川啟宇擊斃。此時,第九戰區之第二線兵團已從鄂、桂,粵3省開至長沙地區。蔣介石為防止第二線兵團過早投入戰鬥,當日電令薛岳:“在長沙附近決戰時,為防敵以一部向長沙牽制,先以主力迫我第二線兵團決戰,然後圍攻長沙,我應以第二線兵團距離於戰場較遠地區,保持外線有利態勢,以確保機動之自由。使敵先攻長沙,乘其攻擊頓挫,同時集舉各方全力,一齊向敵圍攻,以主動地位把握決戰。”薛岳當即下達命令,命已到達長沙四面和第二線兵團,準備向進至“長沙外圍之日軍,行求心攻擊聚殲之”。 31日,日軍進至撈刀河之線,一部且渡過瀏陽河,對長沙採取包圍行動。 1942年元旦,日軍第3師團首先向長沙東郊、北郊第190師陣地進攻。戰鬥異常激烈,許多陣地反复爭奪,失而復得者數次。日軍第3師團直屬第2大隊,在猛攻南門時,大隊長加藤素一所率先頭突擊中隊,除逃回1名士兵外,全部被殲。防守南門外修械所高地的預備10師葛先才團,戰至僅剩58人,終於保住了陣地。日軍雖處於進攻地位,但由於彈少糧缺,傷亡又大,已是強努之末。 1月3日,阿南惟幾感到形勢危急,再不撤退有被圍殲的危險,於當晚被迫下令,4日夜開始撤退。 1月4日,日軍在撤退前,為隱蔽企圖,又對長沙進行一次猛攻,均被守軍第10軍擊退。此時,第九戰區的第二線兵團均已到達反攻出發線附近,第79軍己接近長沙東郊的榔梨市,第4軍已收復長沙南郊的黃土嶺、金盆嶺等地。 4日夜,日軍開始退卻。薛岳迅即將原來預定在長沙外圍殲滅日軍的計劃,改為由現地實施追擊,命羅卓英指揮第4、第26、第73軍由南向北追擊;命楊森指揮第20、第58軍在福臨舖一帶,由北向南堵擊;命王陵基指揮第37、第78軍在楓林港以北、長樂街以南地區,從東向西堵擊;命傅仲芳率其第99軍在石子舖以北、新市以南地區,從西向東堵擊;命李棠率其第140師向黃沙街、新牆鎮攻擊、截擊。 日軍在第九戰區各部隊的阻擊、追擊、側擊、襲擊下,撤遲行動極為困難、遲緩。日軍第3師團退至瀏陽河時,進攻時架設的浮橋已為第79軍炸毀,其第18聯隊企圖仍從磨盤洲附近徒涉,遭到第79軍的火力集襲,聯隊長石井信以下傷亡及溺死500餘人。第3師團被迫繞至第6師團在榔梨市附近架設的浮橋遲到北岸。汨羅江距長沙不過70公里,至12日,日軍方撤至該地。 1月15日,日軍全部撤退至新牆河北岸原陣地。會戰以日軍的慘敗而告結束。 此次會戰,日軍戰死第18聯隊長石井信、第13聯隊長友成敏等軍官108名,受傷軍官241名,總計傷亡6003人;第九戰區傷亡、失踪31萬餘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規模較大的戰役。中國軍隊在長沙的勝利,對國內外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一步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對提高反法西斯戰爭的盟軍的土氣,支援英、美軍在南方的作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