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八路軍震驚中外的20大戰役

第93章 第十一章百團大戰:震驚中外的大規模戰役

1939年冬,日軍加緊對交通線的控制,在交通線上及其兩側地區建立據點,並依托這些據點,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割、封鎖,以實現其由“點、線”佔領擴展到“面”的佔領的計劃。 在晉察豫邊區,敵人主要加緊對平漢鐵路、邯(鄲)長(治)公路,白(圭)晉(城)鐵路以及武(安)沙(河)公路的控制。為打破敵之企圖,八路軍第129師首長,號召本區軍民面向交通線,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廣大民兵群眾相結合,開展廣泛的交通破擊戰,以打破敵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分割、封鎖的“囚籠”政策。 在第129師的統一指揮下,晉察冀邊區軍民從1939年冬至1940年6月,先後進行了邯長公路、平漢鐵路、白晉鐵路、武沙公路4次破擊戰。 1940年後,日軍要依靠鐵路、公路逐步蠶食抗日根據地,展開在交通線上的鬥爭就顯得日益激烈、複雜。

1940年初的一段時間裡,八路軍總部及各個師的作戰室裡所掛的地圖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道道黑色的粗線、細線。粗線代表著鐵路,細線代表著公路。粗線與細線密密麻麻,經緯相連,像一張巨大的網覆蓋在地圖上。在軍用地圖上,交通網絡佔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用醒目的黑色來標識。現在這些醒目的黑線所編織成的巨網,像是正等待著獵物,給人以十分壓抑的感覺。 由於在軍力對比上八路軍居於劣勢,因而避實擊虛,打擊日軍軟腹部的戰法也就應運而生。日軍的軟中之軟是交通線。日寇敢於以少量的兵力去佔領廣大的區域,以不足的兵力去對付打不盡、殺不絕的敵後武裝,是因為有了公路和鐵路,交通線是日軍的命脈。在華北敵後圍繞交通線進行的鬥爭,構成了華北抗戰的主旋律。

八路軍完成配合國民黨軍正面作戰而轉入敵後抗戰後,就開始了對日軍交通線的破襲戰。 1938年2月、4月、7月晉察冀軍區對平漢線等重要交通線連續發動了3次破襲;1939年12月,129師發動了邯長路破襲戰役。八路軍的行動,對日軍視為生命線的交通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在八路軍的不斷打擊下,日軍又想出了新的招術。 日軍仍然在修路,但已不是一般的路了,它是一條條“鋼鐵封鎖線”。這種路“比地面高出5尺,兩旁溝深8尺到1丈,溝底寬6尺”。日軍在這種路上相隔不遠就建一個碉堡。在整個華北,日軍修築了5000餘公里的鐵路、3萬餘公里的公路、3000餘個據點。 這是日軍在“織網”,華北即將被“巨網”覆蓋。

不將這張網撕碎,八路軍就沒辦法活動,就會最終成為網中之魚。 為了撕破巨網,1940年3月下旬的一天,八路軍總部急忙召集會議,商討對策。 劉伯承說:“這是敵人企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網,據點為鎖',對我華北敵後軍民實行的'囚籠'政策。這種現像不但冀中有,華北各地都有,敵人不單純是針對某一塊根據地,而是用戰略眼光來修建他們的交通網。” 彭德懷說:“自敵人回師華北以來,總的趨勢是對我們越來越不利,我們手中的縣城去年還有上百個,今年就沒有幾個了。過去我們說,敵人只控制點和線,也就是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現在看來,已發展到了'面'了,再這樣下去,我們手中就只有幾個被敵人團團圍住的山頭了。”

“問題很嚴重,絕不能讓敵人修成,否則將造成極端困難的局面,甚至無法堅持下去。” “敵人封鎖很嚴,機動性很強,這裡打他一下,四面八方的敵人就會像蝗蟲一樣撲來。” “那我們就來個總破襲,四面八方一起打!” “說得對!總破襲,讓龜兒子顧此失彼,到處挨打!” 於是,在反總摩擦戰役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後,八路軍總部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於4月1日發布命令:要求各部緊密配合,從4月10日開始動作,對日軍的交通線發動一次總破襲。具體部署: ——聶榮臻所部晉察冀軍區,破擊滄石路以北的津浦、平漢及正太路; ——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129師,破襲滄石路以南,平漢路之石(家莊)磁(縣)段,北寧路北段;

——賀龍、關向應領導的120師,破襲同蒲北段; ——徐向前、朱瑞領導的山東軍區對付膠濟路及津浦南段。 朱德、彭德懷向中央和毛澤東作了報告。 從此,八路軍總部的作戰室裡多了一張正太鐵路地形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