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長尾理論

第17章 第十二章無限的熒屏

長尾理論 克里斯·安德森 4893 2018-03-18
沒人認為未來的電視也會是這副樣子。 2006年1月19日,Google揭開了Google視頻的神秘面紗。可以說,Google視頻就是活動影像的終極長尾市場。蘋果iTunes上的視頻商店里或許有更多的電視網內容,但Google允許任何人免費上傳他們的視頻文件,自己設定價格,包括免費共享。 混亂的局面是意料之中的:從禁播的商業廣告到嬰兒錄像,Google視頻中的視頻文件五花八門,近乎無奇不有。但這也是一個無限多樣性世界的寫照,在這樣的世界裡,商業製作的內容和業餘水平的內容同台競爭……而且,獲勝的常常是業餘內容。 Google視頻主頁的上半部分都是些縮略圖格式的商業內容:《犯罪現場調查》,,籃球比賽,以及像《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這樣的經典電視節目,還有每期收費0.99美元的《查理·羅斯》(Charlie Rose)談話節目。排在它們下面的是一些最受歡迎的免費視頻:可愛笨狗的剪輯短片,有趣的商業廣告,還有一隻章魚吞吃一條鯊魚的鏡頭(順便說一句,這段錄像太棒了)。再往下是“隨意”內容:單板滑雪的失誤鏡頭,某人用TiVo拍攝的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正在玩視頻遊戲的人等等。

廣播電視網可以把Google視頻當成其庫存節目的網上店面,也可以在這裡宣傳即將上映的新片。現在,Google視頻已經成了美國印度裔群體的一個樂園,他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只在印度國內播出的印地語節目(合法性有疑問)。獨立製片人們也可以在這裡檢驗一下人們是否願意花12美元(或每天3美元的通行證)來欣賞他們的作品。沒有名氣的電影再也不能以缺乏傳播渠道為藉口了。 與此同時,微軟、雅虎、美國在線和諸多其他企業也創建了自己的網上視頻市場。其中的某些最大的網站已經可以和主流電視媒體相抗衡。雅虎音樂視頻的收視率不亞於MTV,也與VH1音樂電視頻道相差無幾。喬恩·斯圖爾特綜藝節目的網上觀眾比現場觀眾還要多。像Tiki Bar TV這樣的熱門網上電視節目每天都有數十萬人收看,這樣的收視率已經與相當多的有線電視節目旗鼓相當。

在我寫到這裡的時候,平均每天有21.5萬個家庭收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的《艾布拉姆報告》(The Abrams Report)——一個由數十人的製作隊伍用數百萬美元的預算製作出的節目。同一時期內,網上節目Rocketboom平均每天有20萬個家庭收看,但這個風格類似喬恩·斯圖爾特綜藝節目的網上滑稽新聞節目只是由兩個人製作的,而且成本不過是幾盒錄像帶、兩盞燈和一張紙板地圖。現在,這個節目正在出售廣告時段,頭一個星期內的5段30秒的插播廣告就賣了4萬美元。這個收益水平或許比不上電視網,但這樣的利潤水平會讓電視網羨慕得發瘋。 我們早在十幾年前就在盼望這一天的到來,但直到網絡寬帶成為主流媒介之一,這一天才真的到來。新一代美國人都是在網上長大的,他們的媒體消費習慣都是在大學宿舍的寬帶天堂中養成的,所以在電腦屏幕上欣賞視頻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不過,電腦屏幕並非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家庭網絡化大潮正在將寬帶引入起居室,網絡TiVo、其他數字錄影設備和Xbox 360這樣的聯網視頻遊戲主機正在將網絡內容輸送到普通的電視中。

你很可能會說Google視頻上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垃圾不會對《黑道家族》這樣的主流電視大片形成什麼威脅。畢竟,傳播渠道並不是進入電視業的唯一門檻:生產成本也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光靠一部數字攝像機是拍不出《犯罪現場調查》的,只有主流媒體經濟才能支撐起像這樣的精品傑作。但是請不要忘記,網絡節目的製作成本可能只是傳統電視節目的一個零頭,而且它們也有自己的觀眾群。不要只考慮《美國家庭滑稽錄像》,也請想想那些地方體育比賽和特殊興趣,想想你愛看的那些精彩的商業廣告和某些會議上的精彩發言。 看看博客托馬斯·霍克(Thomas Hawk)的一段話: 今天,最令廣告商們垂涎欲滴的18~34歲男性消費者對電視的興趣已經盛極而衰,更具互動魅力的互聯網和視頻遊戲正在贏得眼球爭奪戰。總體來看,電視觀眾人數仍處在歷史高點,所以廣播電視界還沒到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但是,互聯網真正對電視形成威脅的日子似乎已經為時不遠,問題只是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當你按著遙控器隨意瀏覽數百個數字有線頻道時,你絕對看不出電視有什麼局限性。但它確實有。電視內容看起來精彩紛呈,但實際上只是視頻世界的一個很小的部分。現有的頻道結構支持的主要是主題化的節目編排,這決定節目必須有足夠的深度,才能保證一個24小時不間斷的頻道在每一天都有節目可播。所以DIY頻道和西班牙語歷史頻道是合格的,但“光環2物理學探秘”和“絕妙機器人”這樣的頻道是不合格的。如果你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損失,那麼請問,如果你的DVR錄像機為節省空間而覆蓋掉了Bravo電視台的上一季《天橋驕子》(Project Runway),或者乾脆沒有錄過這個節目,你會有什麼感受? 今天,電視頻道的核心地位和電視節目的天生短命都是由有線廣播技術的傳播瓶頸決定的。電視仍然停留在有限貨架的時代,而長尾市場給我們的啟示是:產品越多越好幾乎是個不變的真理。有線渠道的容量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確實擴大了,但相比視頻創作在同一時期內的大發展和各類小領域內容的迅速興起,有線渠道仍然是相當有限的。 TiVo或許有所貢獻,因為它至少推翻了時間因素對節目的專制,但我們離跨時空自由下載的iTunes模式還差得很遠。

在所有的傳統媒體業中,電視業是最有可能被長尾力量徹底改變的一個。原因如下: 據估計,每年的原創電視時長達3100萬小時。儘管這個數字還比不上廣播業,但大多數廣播內容都是隨意閒談或在其他地方也能得到的錄製音樂,所以廣播和電視不具可比性。另外,個人攝像機上使用的數字錄像每年能賣出1.15億盒。每年的視頻製作量大得驚人,但是…… 首先,一個普通美國家庭大約能收到100個電視頻道。這聽起來不是個小數,畢竟它意味著這些頻道每年要向這個家庭播出87.6萬個小時的節目,但實際上,這些內容仍然不到美國電視節目總量的10%(如果算上高容量衛星和數字網上的400個全國頻道和全國各地的地方節目)。更糟糕的是,除非這個家庭有一台DVR錄像機(只有大約15%的美國家庭有DVR),而且某個人肯花去大量的空閒時間給它編排節目,否則全家人會錯過大多數的電視節目。而電視節目一旦錯過,就會永遠錯過。只有極少數的電視節目會出售給獨立電視台,做成DVD的節目就更少了。

其他行業或許能創作出更多的內容(比如出版業),但消費者能獲得的內容也多得多(借助Google)。只有電視業會把它的高質量內容當成一次性產品。沒錯,有很多電視節目確實沒有重複使用的價值。但並非所有的節目都是如此,在那些剛剛亮相即被拋棄的節目中,有許多是不該拋棄的。 也有不少聰明人在考慮如何利用被塵封在角落的電視節目,但這並非易事。首先,大多數電視台都是內容的租用者,不是擁有者,所以他們往往無法使用庫存的內容。 即使對內容的擁有者們來說,以計劃外的方式發行電視節目也會碰到相當大的困難。權利問題本就棘手,地區獨家發行協議(與互聯網的全球性特徵有衝突)和聯合使用權的問題甚至讓情況更加複雜了。知道你為什麼看不到DVD版的老片《辛辛那提的WKRP》(WKRP in Cincinnati)嗎?因為這部系列喜劇講的是一個廣播台的故事,所以背景音樂中有很多經典搖滾樂。獲得這些音樂的使用權要花很多錢,而且非常困難。 (事實上,這部片子被視為最難處理版權問題的流行電視節目之一,其他所有版權難題都以它為參考依據。)還有一些經典節目的DVD版被迫使用了不同於原版的音樂,比如《拖家帶口》(Married... with Children),這令電視劇迷們大為光火。

觀察一下Google視頻或Barrio305上的內容,你幾乎完全看不到精雕細琢的作品,除此之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內容的短小:大多數視頻都在三分鐘以下。電視一般以半小時為單位(剔除商業廣告的話就是22分鐘),不太會有這麼短的節目。事實上,這樣的迷你視頻是一種新事物——一種介於消極的收看電視和互動式的網上沖浪之間的新媒體。 一想便知,以半小時為單位並沒有什麼玄妙之處,這不過是一種分割節目表的簡單方式——只要採用這樣的方式,各個節目必定是從整點開始,在整點結束。在電視節目表之外(即通過其他渠道觀看節目),娛樂和新聞節目可長可短,既有30秒的剪輯片斷,也有3小時的音樂會實況,30分鐘的節目並沒有什麼內在優勢。

就像其他許多漸漸成為公認文化規範的傳統一樣,以30分鐘為單位製作節目的傳統實際上也是低效傳播渠道的產物。這個傳統也許會在某一天褪色,被該長則長、該短則短的自然編排方法取代——這樣的方法反映的是人類註意廣度和節目類型的多樣性,不是節目編排的方便性和廣告商們的喜好。 這既是傳播資源從稀缺轉向豐饒的又一個希望,也反映了對稀缺的擔心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多麼的根深蒂固。當我們轉向寬帶視頻,擺脫固定化的節目安排,節目平均時長就會縮短。突然之間,最重要的成了消費者的意願,不再是傳播渠道的意願。 同樣,隨著視頻iPod和帶有視頻功能的移動電話開啟了移動視頻的時代,短小內容將會隨之興起,我們可以忙裡偷閒地抽時間欣賞它們——乘車的時候,等人的時候,工作休息的時候。體育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可以從體育節目中節選出任意長度——全場比賽、精彩鏡頭、關鍵性的一節或一局、最後兩分鐘等等。

我認為30分鐘的電視節目就像是傳統的報紙一樣——一種誕生於稀缺時代的模式,現在已經度過了它的巔峰時期。追求方便性和娛樂性的觀眾會轉向更短小的內容,追求充實感和滿足感的消費者會轉向更長的內容,但不長不短的僵化模式不再有市場了。 另一種將被長尾世界的力量徹底改變的視頻內容就是電影。說到電影,我們已經見識過劃時代的巨變。電影世界也經歷過從大眾化轉向小眾文化領域的過程,最偉大的轉變之一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這要歸功於新傳播工具的普及——首先是錄像機,更重要的是影碟出租店。在這之前,一個中產階級美國人每天晚上沒有幾部電影可選,無非就是電視上的三四部片子和當地影院裡的那些東西。 影碟出租業的出現等於讓每一個晚上的每一個起居室都有了數千部可以選擇的影片。於是,“強迫”媒體(強迫你打開電視或走進本地的影院)變成了“誘惑”媒體。消費者們突然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影片了,這樣的自由度和隨意性,恐怕連當年的沃爾特·迪士尼都想像不到。

這種選擇大爆炸也帶來了電影欣賞成本的巨變。此前,一個人一張票是標準;但現在,花一點錢就可以讓許多人看到一部片子,只要你能在一間屋裡塞進這麼多的人。面對這種轉變,好萊塢利益集團先是厭惡和抵制,後來勉強地接受,最後則欣欣然敞開了歡迎的懷抱。 (想當初,電影的零售標價曾是70~80美元之高,這是根據電影院的標準計算出的:也就是說,一個典型家庭得花70~80美元才能在電影院裡把最喜歡的片子看上兩三遍。) 早期數字音樂服務網站Listen.com的創始人羅布·里德解釋了這種轉變的經濟意義: 換句話說,當電影公司發現一個花20美元觀看《ET外星人》的五口之家(不是四口之家——別忘了這是80年代)租一盒《ET外星人》肯定花不了20美元時,他們嚇壞了。他們忽視了兩個因素:最明顯的是,如果這個家庭能看到他們想看的任何電影,而不是局限於當月正在推廣的寥寥幾部新片,那麼他們投入到電影中的總時間和總花銷將有爆發之勢;再者,如果《ET外星人》能被數百萬人看到,而且他們無須花上20美元之多(比如說,他們可以花2.95美元租一盒),那麼這部片子的總贏利也有劇增的可能。 錄像機和出租店的出現預示了無限選擇時代的到來。這些出租店把每一個週六之夜的電影選擇空間都擴大了上百倍。有線電視也把電視選擇空間擴大了上百倍。今天,Netflix把選擇空間擴大了上千倍,互聯網則會把選擇空間擴大無數倍。 不管是錄像機還是互聯網,每當一種新技術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消費者們都會對它趨之若鶩。我們的願望就是有更多的選擇,而且很明顯,這一直是我們的願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