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

第12章 第四節美國救市三部曲(下):轉嫁危機和尋找新增長點

在自保、轉嫁危機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三大組成部分中,美國必然要向世界轉嫁危機。轉嫁危機又包括幾項:增髮美元、打貿易戰、打貨幣戰(匯率戰)、發行國債等債券等。 實際上,在次貸危機剛剛發生後,美國政府最大限度地遮掩了真相,導致歐洲國家、日本、中國等,攜大量資金前往美國抄底,這些資金基本被套牢,但它有效減緩了美國危機的蔓延和惡化。有關這些細節,我在《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一書中,已經詳細介紹過。 美國經濟刺激計劃的核心內容是龐大的減稅計劃,這對處於危機中的美國而言,如何實現? 增髮美元是必然的。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收購至多3000億美元長期美國國債,並將另購入至多75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美聯儲開動了印鈔機。 2010年11月4日,美聯儲宣布推出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甦。

美國還大打貿易戰。 我們知道,美國次貸危機源於房地產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破滅,虛擬經濟的失業率只要不大幅下降,奧巴馬就已經謝天謝地了,不可能再增加新的就業,要增加就業,要完成就業目標,唯一靠得住的就是傳統行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來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並強化美國實體經濟的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只有等實體經濟轉好,美國的金融業才能真正走向復甦。 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 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對於修復美國因虛擬經濟破滅而變得脆弱的經濟基礎,促使美國經濟的良性複蘇是極其重要的。在全球經濟大範圍內受次貸危機影響而呈現出極其分明的衰退特徵的時候,誰能率先為自己的複蘇爭取到足額的資金、時間支持,誰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從而使復甦延續下去。這是美國不惜打貿易戰的目的所在,當然,也是中國不惜冒險一定要爭取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的根源。

二者殊途同歸。 而且,美國是全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其消費能力的提升決定著世界經濟的複蘇,換句話說,全世界都需要美國的消費把他們從危機的泥潭中拉出來。而這則是美國打貿易戰的底氣所在。 2009年2月,美國國會擬定的"購買美國貨"條款,一度讓加拿大、歐盟等國義憤填膺。在被譽為奧巴馬"新政"的"美國復興和再投資方案"中,與"購買美國貨"有關的,是第1640條款。根據該條款,使用"新政"資金的公共工程,在"不違背美國的國際承諾"前提下,必須使用"國產"鋼鐵和其他製成品。而之前美國已有"購買美國貨法案",該法案明確規定,政府投資主導的高速公路、橋樑、隧道、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所用鋼鐵必須為"國產"。

而根據"參議院版"經濟刺激計劃,有關"購買美國貨"的附加條款更加"激進",規定除鋼鐵產品以外,水泥等項目所需一切製成品也須由美國生產。方案還規定,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紡織品必須為百分之百"美國製造"。 後來,連美國國內都認為"購買美國貨"條款過於嚴厲。在這方面,不是沒有教訓,美國國會在1930年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將2萬多種進口產品的關稅大幅提高,引發各國跟風效應。到1932年,世界貿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業生產降幅達30%。每個國家都試圖將自己與外部危機隔絕開來,結果反而加劇了危機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

但是,這種豪賭雖然是以世界經濟的風險加大為前提,卻是以自身經濟的複蘇為目標的。對於美國而言,這種險值得冒--而這也正是美國為什麼那樣一意孤行的原因,把美國看成傻子絕對不是一種理性的假設,儘管它有時候也的確做傻事。 美國的做法激起了世界反對。歐盟貿易委員發言人彼得·鮑爾就此表示:"如果一項禁止在美國領土上銷售或購買歐洲產品的法案獲得通過,我們絕不會袖手旁觀。" 最終,美國選擇了對歐盟等大經濟體妥協,但強化了對中國的貿易壁壘。 為什麼要旗幟鮮明地對中國打貿易戰? 其實,從美國、歐盟的思路來看,貿易戰的主打對象幾乎都是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總是首當其衝成為貿易戰的犧牲品。原因是:由於民窮,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而非消費大國,在經濟危機發生後,消費的重要性大於生產,但當時面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只有啟動消費才能消化產能。而中國貿易的對外依存度過高,但內需不足,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被削弱。

可見,中國民窮與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所引發的內需不足,不僅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缺少了一個重要的支撐,也成為削弱中國在世界經濟體中話語權發揮的重要拖累。這同時也是為什麼一打貿易戰中國就去國外大採購的原因之一--通過集中採購彌補我們的短板! 因此,美國敢於和中國打貿易戰而不敢和歐盟打貿易戰。 與歐盟打貿易戰是兩敗俱傷,與中國打貿易戰,能夠逼迫中國大規模採購美國的產品,或逼中國買美國的國債,並且,美國的確屢屢得手。它能不那樣做嗎? 2009年9月9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已經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價值達26億美元用於輸送石油的鋼管施加初步關稅,稅率從10.90%到30.69%。 2009年9月11日,奧巴馬政府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 11月5日,美國商務部公佈對華輸美油井管反傾銷反補貼案的傾銷調查初裁,決定對從我國進口的油井管徵收最高達99.14%的反傾銷稅。 1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裁定,對從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進口的銅版紙、從中國進口的焦磷酸鉀、磷酸二氫鉀和磷酸氫二鉀徵收"雙反"關稅。這一切距離中美互相承諾不再出台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才一周時間,距離奧巴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日期11月15日只有不到10天。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分析,美國政府認為,全球經濟的不平衡(特別是美中貿易的不平衡)與危機的發生有一定的因果關係,這種不平衡必須打破,而美國將不惜採用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來表達實現這種再平衡的政治決心。

舉出的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歐洲在與中國打貿易戰方面,甚至比美國更強硬,原因跟美國相同,結果也跟美國相同--每次中國都去歐洲大規模採購,比如空客。 2009年2月,歐盟開始對產自中國的鋼線材徵收24%的臨時反傾銷稅。通常,臨時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半年。 7月27日,歐盟外長會議在沒有舉行討論的情況下通過建議,決定對產自中國的鋼線材徵收高達24%的反傾銷稅,期限為5年。 8月11日,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宣布,歐盟已對從中國進口的葡萄糖酸鈉發起了反傾銷調查。 8月15日前,歐盟委員會擬對中國鋁合金輪轂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 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員會對中國數據卡發起反補貼調查,涉案金額高達41億美元,不僅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遭遇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也是歐盟首次對中國同一產品同時進行3種貿易救濟調查。反傾銷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蔓延……

列出的這些貿易戰同樣只是九牛一毛。 不僅美國、歐盟這樣的發達經濟體把反傾銷的重心對準中國,就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效法歐美的做法,把矛頭對準中國。原因同美國、歐盟差不多,結果也差不多,後來,中國又在印度等國大規模採購。比如,2010年12月15日,中國和印度公司簽訂45個合作協議,價值200億美元,讓印度人歡天喜地。 自1995年世貿組織(WTO)成立到2010年,中國已經連續16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根據WTO在2010年12月6日公佈的反傾銷調查報告,2010年上半年,有19個WTO成員共發起了69起反傾銷調查,中國是遭遇反傾銷調查的"重災區",29次成為反傾銷調查的"關照對象"。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金屬、化學品及塑料)也是被調查最多的商品,佔反傾銷調查總量的1/3。

除了抬高貿易壁壘,美國向全世界舉債,再以弱勢美元政策稀釋這些債務。 大規模的減稅政策,一定要有埋單者,美國政府連年赤字,根本無力承擔。 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在2009年財年達到了驚人的1.416萬億美元,2010財年為1.294萬億美元。 2011年1月26日,美國國會預算局發布預測稱,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達到約1.5萬億美元。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已成為美國經濟未來的一大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唯一的選擇就是向世界舉債。 2005年1月,小布什連任美國總統時,美國國債總額為7.6萬億美元。 2009年奧巴馬上任伊始升至10.6萬億美元。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國債規模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別擴大24.2%和22.7%。

對於債券投資者而言,現在除了美國國債,看起來市場提供的好選擇實際上並不多。這也促使奧巴馬政府得以以"史上最低價格"大量舉債。這被稱為一場低成本"遊戲"。 中國是美國國債的大買主。從2008年9月起,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 2009年年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8948億美元,約占同期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37%,以及2009年中國GDP的18%。 2010年年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已高達2.8473萬億美元。其間,中國連續增持美國國債,截至2010年11月,中國持有8960億美元美國國債,約佔中國外匯儲備的32%。除此之外,中國還持有美國長期機構債、長期公司債、股票共計6000多億美元。

龐大的外匯儲備管理難度越來越大。 2009年12月,一則《外管局選定華爾街專家管理2.3萬億外儲》的報導頗引人矚目:美國PIMCO(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格羅斯和首席執行官埃利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PIMCO對沖基金經理朱長虹將於2010年2月回到中國,擔任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儲備管理部門首席投資官。 外管局華爾街招人,從某種程度上也暴露出人才的短缺和緊迫感的增強,我認為,其實中國最缺少的是懂金融的戰略性人才,而不是僅僅通曉金融工具的人。對於戰略型人才而言,他能清楚地知道應該通過金融工具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至於實現這個目的的工具,即使不是專家的一般金融人才往往也能做到。 事實上,美國債務的迅速增大,正在加重人們對未來國債風險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加大了對美國國債的購買力度。據報導,2011年2月2日,美聯儲(FED)取代中國,成為美國國債最大持有方--紐約聯儲(美聯儲買賣國債都是通過紐約聯儲來實現的)在其公開市場操作賬戶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為1.108萬億美元,包括短、中、長期國債和通脹保值國債等。 但是,2011年2月28日,美國財政部又表示,因統計方法調整,將截至2010年12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向上修正至1.16萬億美元,較2月15日公佈的8916億美元增加了30%。以此計算,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一個發展中國家竟然是一個富國的最大債權人。 這是非常悲哀的。 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國債總額已創下14.056萬億美元新高,這佔了美國2010財年國內生產總值14.5萬億美元的96.5%。美國當前的法定國債上限為14.3萬億美元,業內預計最快3月底就可能逼近該上限。有分析人士預計,美國很可能繼續提高法定國債上限,到2011年年底,美國的債務總額將超過16萬億美元,將首次超過GDP。 這種負債狀況,如果放在別的國家,早已被評級機構下調評級,並引發市場的恐慌,甚至引爆經濟危機。 但美國經濟具有強大的軍事、資源、能源、技術等支撐,在當今世界仍然無出其右者。更何況,它還掌握著評級話語權。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在2011年1月19日表示,美國國債違約的可能性並不大,仍維持美國"AAA"的主權信用評級及"穩定"的評級前景展望--回望2010年,標準普爾對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等國調低主權信用評級時的堅決,以及由此引發的洶湧澎湃的危機浪潮,深受美國影響的評級機構的"寬容"讓美國占盡了便宜。 自保和轉嫁危機,更像是短期的應急之舉,要真正使經濟產生內生動力,使經濟真正擺脫危機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必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美國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非常明確--那就是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大研發投入,讓美國成為新能源技術的領跑者。奧巴馬在新能源研發、推廣等方面進行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是史無前例的。 有關這一點,我還會做具體的論述。 在這里首先講一些尚未被人提及的美國的一個大戰略:任何一種貨幣,要想獲得主導地位,必須有一個錨。我們知道,美元最早是與黃金掛鉤的,黃金就是美元之錨。 1971年,美國單方面放棄了金本位制。在放棄金本位制之後,如何保持美元的強勢地位?美國找到了另外一個錨,那就是石油,美國將美元與石油價格掛鉤,形成"石油美元"的體系,確保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美國研究者比倫特·格卡伊和達雷爾·惠特曼對這個具體過程的表述是這樣的: 美國和沙特經由外交手段在1972~1974年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將石油銷售與美元掛鉤,這就是所謂的"石油美元體系",並最終正式成立美國-沙特阿拉伯聯合經濟委員會。從經濟層面,協議規定歐佩克(OPEC)的石油銷售只能用美元計價。這個規定人為製造了歐佩克石油市場對美元的需求,使美國主導了石油市場。自從簽訂這些協議,一直穩居世界石油生產國前列的沙特成了美國最可靠的盟友,在歐佩克內部享受特權,作為美國的代理人不受生產配額的約束。 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沙特利用自己歐佩克"生產調節者"的地位,通過"管理"石油價格增加或減少石油生產、製造石油稀缺或過剩,以滿足美國的利益。 根據美國與沙特之間的協議,石油美元經濟的全球體系悄然建立起來,不僅為美元設定了最低價,也使美國得以再次操縱國際貿易、打擊競爭對手--歐洲和日本。石油美元事實上取代了1971年之前的黃金美元本位,保證了對美元的需求,並通過歐佩克的交易規則和實際操作把美元的價值與石油掛鉤。根據設計,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所有工業發達國家從歐佩克或規模較小的石油生產商購買石油,必須以美元定價,石油購買只能以美元進行。這樣,美元成了必備的儲備貨幣,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恢復。美元的需求被人為地提高。油價在1973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後開始上漲時,對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價值進一步上升,再一次為美國國內支出和軍事支出提供了補貼。但是,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也因此繼續攀升,最終又影響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穩定性。 石油美元體系的建立再一次為美國提供了雙重好處:一方面,美國可以製定國際石油貿易的條件;另一方面,美元的價值上升,而且不受國內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束縛。石油美元體系製造了對美元的需求,需求決定了美元的價值,因此美國不必放棄其他商品和服務,只需印製美元購買石油就可以了。但是,石油美元經濟也有著陰陽兩極。美國在受益的同時,把自己的經濟問題輸出到其他國家,其他資本主義經濟體的成本被強行抬高,其中後殖民地國家受害最深。 我們知道,傳統石油等能源正在漸漸枯竭,而美國必須準備好製造一個新的錨,那就是新能源。奧巴馬大力發展新能源,從貨幣戰略的角度來看,也是確保美元的霸主地位不被動搖。有了佔據統治地位的貨幣這一前提,美國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美國發展新能源,實在是一箭多雕。 這種大策略遠非擺弄小陰謀者所能理解(有關新能源這一方面,在本書第六章第三節還會進一步分析,因為,它對未來趨勢的影響至關重要)。 從美國的政策思路來看,美國註重的是財富的內生性與可持續性,注重的是經濟的良性複蘇,這種思路與豪賭式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導致的後果當然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之所以耐心分析這一點,主要目的是學習超級強國的處事思路和風格。能夠虛心向對手學習的人,才能成為強者。美國之所以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從經濟的角度和處理危機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確有很多獨到之處。這也是他們的製度設計所決定了的。 不同的救市方式,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 當然,以上還不是全部,為了全面走出危機,美國必須對外展開狙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