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浪潮之巔

第28章 第1節時勢造英雄

浪潮之巔 吴军 1868 2018-03-18
英特爾公司由戈登·摩爾(Gordon E·Moore)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於1968年創立於矽谷。此前,摩爾和諾伊斯在1956年還和另外六個人一起創辦了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同IBM、DEC和惠普等公司相比,英特爾在很長時間內只能算是一個嬰兒。說它是嬰兒有兩方面含義,第一,它是個人數少、生意小的小公司,第二,在八十年代以前,幾乎所有的計算機公司如IBM、DEC都是自己設計中央處理器,因此這些計算機公司代表了處理器設計和製造的最高水平,而英特爾生產的是性能低的微處理器,是用來補充大計算機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場。單純從性能上講,英特爾八十年代的處理器還比不上IBM七十年代的,但是,它的處理器大家用得起,不是陽春白雪。即使在七十年代末,英特爾公司生產出了著名的十六位8086處理器,大家仍然將它看成小弟弟。在很長時間裡,英特爾的產品被認為是低性能、低價格。雖然它的性價比很高,但並不是尖端產品。

雖然8086是我們今天所有IBM PC處理器的祖宗,但是,當時連英特爾自己也沒有預測到它的重用性。當時英特爾公司對8086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市場定位,只是想盡可能多地促銷。 IBM只不過是英特爾當時眾多大大小小的客戶之一。 1981年,IBM為了短平快地搞出PC,也懶得自己設計處理器,拿來英特爾的8086就直接用上了。這一下子,英特爾一舉成名。 1982年,英特爾搞出了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處理器80286,用在了IBM PC/AT上。由於IBM無法阻止別人造兼容機,隨著1985年康柏(Compaq)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IBM PC的兼容機,兼容機廠商就像雨後春筍般在全世界冒了出來。這些兼容機硬件不徑相同,但是為了和IBM PC兼容,處理器都得是英特爾公司的。下圖是整個個人電腦工業的生態鏈。

可以看出在這個生態鏈中,只有作為操作系統開發商的微軟和作為處理器製造商的英特爾處於一個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英特爾的崛起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這正是時勢造英雄。 當然,雖然信息革命的浪潮將英特爾推上了前沿,英特爾還必須有能力來領導計算機處理器的技術革命。英特爾的CEO安迪·格羅夫在機會和挑戰面前,最終證明了英特爾是王者。英特爾起步的八十年代恰恰是日本的十年,當時日本股市的總市值佔了全世界的一半,日本東京附近的房地產總值相當於半個美國的房市總值。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半導體公司都在日本,PC裡面日本芯片一度占到數量的60%(注意:不是價錢的60%)。以至於日本有些政治家盲目自大,認為日本到了全面挑戰美國的時候,全世界都在懷疑美國在半導體技術上是否會落後於日本。但是冷靜地分析一下全世界半導體市場就會發現,日本的半導體工業集中在技術含量低的芯片上,如存儲器等芯片(即內存),而全世界高端的芯片工業,如計算機處理器和通信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全部在美國。八十年代,英特爾果斷地停掉了它的內存業務,將這個市場完全讓給了日本人,從此專心做處理器。當時日本半導體公司在全市界掙了很多錢,日本一片歡呼,認為它們打敗了美國人。其實,這不過是英特爾等美國公司棄子求勢的一招棋。 1985年,英特爾公司繼摩托羅拉後,第二個研製出32位的微處理器80386,開始擴大它在整個半導體工業的市場份額。這個芯片的研製費用超過三億美元,雖然遠遠低於現在英特爾新的處理器芯片的研製成本,但在當時確實是一場豪賭,這筆研製費超過中國當時在一個五年計劃中對半導體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幾倍。英特爾靠80386完成了對IBM PC兼容機機市場一統江湖的偉業。

接下來到了1989年,英特爾推出了從80386到奔騰處理器的過渡產品80486,它其實是80386加一個浮點處理器80387以及緩存(Cache)。靠80486的銷售,英特爾超過所有的日本半導體公司,坐上了半導體行業的頭把交椅。順便說句題外話,今天日本的股市不到1990年40%的水平,可是美國卻漲了五倍。 1993年,英特爾公司推出奔騰處理器。從奔騰起,英特爾公司不再以數字命名它的產品了,但是在工業界和學術界,大家仍然習慣性地把英特爾的處理器稱為x86系列。 奔騰的誕生,使英特爾甩掉了只會做低性能處理器的帽子。由於奔騰處理器的速度已經達到工作站處理器的水平,高端的微機從那時起,開始取代低性能的圖形工作站。到今天,即使是最早生產工作站的太陽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公司IBM以及以前從不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蘋果公司,都開始在自己的計算機中使用英特爾的或者和英特爾兼容的處理器了。現在,英特爾已經壟斷了計算機處理器市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