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費城風雲

第31章 二、千呼萬喚始出來

費城風雲 易中天 3547 2018-03-18
新罕布什爾的加盟,使批准聯邦憲法的邦達到了法定的多數(9個)。問題是這9個邦數量不少,分兩不重。除賓夕法尼亞以外,馬薩諸塞債台高築,康涅狄格規模有限,馬里蘭我行我素,南卡羅來納自顧不暇,新澤西、特拉華、佐治亞、新罕布什爾都是小邦(5個小邦4個加盟,看來新憲法還真是對小邦有利)。單靠這9個邦組成聯邦,不但成不了什麼氣候,國土也不成樣子——紐約被撇到了一邊,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和南卡羅來納、佐治亞之間,又被弗吉尼亞和北卡羅來納隔斷。 何況剩下的4個邦也非同尋常。羅德島也許無足輕重,北卡羅來納卻是人口和土地排名第三的大邦。弗吉尼亞和紐約在邦聯中更是地位特殊。這兩個邦和賓夕法尼亞,不但是合眾國的地理中心,更是它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沒有這兩個邦的加入,聯邦仍是空中樓閣,憲法仍是一紙空文。看來,千里之途半九百,這話一點也不假。

不過,前面說的那9個邦批准憲法以後,剩下的4個邦就比較被動了。何況這9個邦的批准,基本上不太勉強。特拉華、新澤西、佐治亞是全票通過,康涅狄格、馬里蘭是壓倒優勢批准,賓夕法尼亞和南卡羅來納的表決成績也不錯,一個是46比23,一個是149比73,以微弱多數通過的只有馬薩諸塞和新罕布什爾。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憲法還是受歡迎的,儘管有人認為它只不過受到小邦的歡迎。 現在,就看弗吉尼亞和紐約了。 前面講過,弗吉尼亞是當時美利堅邦聯中的頭號“超級大國”,人口第一,土地面積第二,歷史最悠久。不但長期以來是南部聯盟的領袖,也是13個邦的帶頭人。這次製憲會議便正是弗吉尼亞倡議召開的。現在,前頭者反倒成了拉後腿的,這分尷尬真不好說。

但是弗吉尼亞內部的鬥爭卻很激烈。反對派領袖,主要是派特里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以及在製憲會議上拒絕簽名的梅森。理查德·亨利·李德情況我們在第二章第一節講過了,也是一個老革命,在獨立宣言和邦聯條例上都簽過名。帕特里利·亨利更是來頭不小。如果說馬薩諸塞的塞繆爾·亞當斯是“美國革命之父”,那麼,帕特里克·亨利便是“美國革命之舌”。 1775年春,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亞議會發表流芳百世的演說,要求議會立即批准建立民兵。帕特里克·亨利說,兵器的轟鳴聲即將伴隨陣陣北風傳到我們的耳邊。我們的兄弟此刻已經開赴戰場,我們豈可在此袖手旁觀坐視不管?武裝起來的300萬軍民,將為自由而戰鬥。因為對於我們來說,不自由,毋寧死!

帕特里克·亨利發表這篇演說是在3月23日,實際離獨立戰爭的正式打響(4月19日)還有將近一個月。所以他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先驅”。此刻他帶頭反對憲法,又有理查德·亨利·李和梅森助陣,自然攻勢凌厲。聯邦黨人本來力量不強,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華盛頓又沒有參加批准憲法的代表大會,麥迪遜孤軍奮戰與之周旋,並不容易。 最後也只能曉以利害關係。弗吉尼亞最為擔心的,是北方聯盟藉由聯邦政府損害南方的利益。這一點麥迪遜其實早有考慮。他反對“康涅狄格妥協案”,就因為眾議院按人口比例分配席位,北方已經佔了優勢。如果參議院再實行各邦平等表決制,北方的優勢就太大了。所以他主張兩院實行比例制,但第一院按人口比例只算自由人,第二元把奴隸也算上,而且算百分之百。這樣,南北雙方就各在一院佔優勢了。何況,北方佔優勢是在眾議院,南方佔優勢卻是在參議院,南方更佔便宜些。至於弗吉尼亞,則是在參眾兩院都可以佔優勢的。

麥迪遜打的是如意算盤,最後的結果卻使他的美夢落空。按照現在這個方案,北方8個邦在眾議院共有36席,南方5個邦則只有29席。參議院每邦2席,則北方16席,南方10席。兩院都是北方佔優勢。弗吉尼亞雖然在眾議院席位最多(10席),卻不能“控股”,幫不了南方4個“小兄弟”。當然,南方5邦也有利害衝突。比方說,弗吉尼亞是當時最大的蓄奴邦,馬里蘭的奴隸也不少。奴隸人口再生率很高,這兩個邦都需要把過剩的奴隸轉賣到南部蓄奴邦(主要是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所以他們都要求取消海外奴隸貿易,但對徹底廢除奴隸制興趣不大。怒斥奴隸制的都是北方代表,比方新澤西的佩特森、賓夕法尼亞的古文諾·莫里斯和馬薩諸塞的魯弗斯·金。為了控制和製裁南方,古文諾·莫里斯還不得不面對現實,轉而支持第二院席位平等的“邪惡原則”。

南方各邦在參眾兩院都處於劣勢,作為南方聯盟領袖的弗吉尼亞當然要拒絕批准憲法。為此,麥迪遜做了大量說服工作,他指出:在南北方的競爭中,西部將是一支平衡力量。因為邦聯議會在費城制憲會議開到一半時通過了《西北法令》,西部將出現很多新的State(州)。新州的感情和特徵是傾向於弗吉尼亞的。總統因為在選舉中需要依靠農業人口的大多數,必定會給南方與西部額外的保護,何況最有望成為首任總統的正是弗吉尼亞人華盛頓? 麥迪遜的工作說服了一部分人,倫道夫的反戈一擊則幫了他的大忙。倫道夫是拒絕在憲法上簽名的,大家都把他看作反對派。不料給予帕特里克·亨利當頭一棒的,便正是倫道夫。弗吉尼亞代表大會一開始,帕特里克·亨利便發起進攻,指出費城會議無權制憲,還責問憲法為什麼用“我們合眾國人民”的名義,不用“我們13個邦”的名義。倫道夫卻緊接著發言,說費城會議確實越權,但捨此沒有別的出路。他還說,用“我們合眾國人民”的名義有什麼不好?新政府難道不正是為人民服務的嗎?

倫道夫的態度使許多人目瞪口呆。事後有人說這是因為華盛頓收買了倫道夫(事實上後來華盛頓也委任他為第一任聯邦檢查總長)。這事當然查無實據,但反對派也因此元氣大傷,最後只得退而求其次,希望通過修改以求得額外的保護。結果,在聯邦黨人答應增加《權利法案》的前提下,1788年6月26日,弗吉尼亞以89比79的多數批准憲法。 7月2日,邦聯會議主席塞魯斯·格里芬(弗吉尼亞)宣布憲法生效,並同時啟動政權移交手續。 消息傳來,漢密爾頓和約翰·傑伊欣喜若狂。因為他們在紐約遭到最激烈的反對。我們前面說過,紐約是除羅德島以外最反對費城會議的一個邦。後來雖然極不情願地派了代表,行政官簽署的授權書落款日期卻是“紐約獨立第十一年五月九日”,意思再清楚不過。派去的三個代表,兩個專門唱反調,最後一走了之,回來以後自然也不會唱讚歌。這兩個代表,一位是紐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雅茨),一位是紐約首府奧本尼市的市長(蘭欣),再加上那位行政長官喬治·克林頓(他也是這次紐約代表大會的主席),“小字輩”漢密爾頓哪裡是他們的對手?就算和邦聯外交部長約翰·傑伊聯手怕也不行。漢密爾頓自己也說,反對派佔有2/3的優勢,聯邦黨人則只有19人,幾乎是敗定了。

漢密爾頓他們決定採取“拖刀計”,先拖延一段時間再說。於是他們提出由該邦的所有成年男子參加批准會議的選舉,而且不設財產資格的限制。這樣一拖,就拖到了1788年6月17日,批准憲法的邦已經8個了,紐約對憲法進行逐條討論。目的也有兩個:一是讓新罕布什爾和弗吉尼亞先通過憲法;二是會期一長,鄉村的反對派代表就會提前離開。 但是,新罕布什爾和弗吉尼亞批准憲法的消息傳到紐約後,聯邦黨人就不再拖了,要求立即作出決定。他們還同時準備了兩手:一是建議召開另一次全國會議,修改目前通過的憲法,這是安撫反對派的;二是警告反對派,如果憲法不能獲得批准,由聯邦黨人控制的紐約市將單獨加入聯邦。擁護憲法的紐約市人民甚至在7月23日舉行了慶祝憲法勝利的大遊行(因為這時已有10個邦批准)。遊行者特地做了一條裝有輪子的勝利大船。在百老匯大街上招搖過市,而船名就叫做“漢密爾頓號”。

這下反對派頂不住了。 7月26日,紐約代表大會以30比27的微弱多數批准憲法。同年11月,批准憲法的各州開始選舉聯邦議員和總統選舉人。次年(1789年)2月4日,開始選舉總統。 3月3日傍晚,紐約民兵在位於曼哈頓南端的砲台鳴放禮炮,向舊的邦聯體制告別。次日(3月4日),紐約全市所有教堂鐘聲齊鳴,和隆隆的禮炮聲一起,宣告新憲法的正式生效和新國家的正式誕生。 現在負隅頑抗的只剩下北卡羅來那和羅德島。不過這兩個邦也真有個性。北卡羅來納始終堅持先增加《權利法案》後批准憲法。並以184比83的壓倒多數決定推遲批准,同時宣布無限期休會。直到1789年第一屆國會通過《權利法案》並發送到各州,北卡羅來納才在當年11月批准了憲法。

羅德島的批准一直拖到1790年5月,而且不折不扣地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一方面聯邦參議院通過了聯合製裁法案,禁止羅德島與合眾國的海上和陸地貿易往來,還要求該邦限期償還國債。另方面聯邦黨人控制的普羅登維斯、紐波特和其他海濱城鎮的商人也表示,如果再不批准憲法,他們將脫離該邦。羅德島這才在反對派代表嚴重缺席的情況下,以34比32的微弱多數通過了聯邦憲法,成為最後一個加入聯邦的State,時間是1790年5月29日(以上過程及原因請參看褚樂平《美國憲法批准史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